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双园区

于1946年至1990年存于台北市之行政区划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雙園區
Remove ads

双园区台湾台北市旧行政区之一,区名源自区内地名东园町西园町,位于台北市西南端。区内皆为平原地形,新店溪沿岸地势低洼,后修筑双园堤防治理。1990年裁撤并入新设之万华区中正区

事实速览 双园区 (下崁、加蚋仔), 国家 ...
Remove ads

历史

Remove ads

地名考究

  • 加蚋仔:由Ketagalan(凯达格兰)之略称gara而来,意思为“沼泽”。
    汉人开发最早可追溯到约1700年杨姓同安人入垦。本区多沙质土,土壤松浮,多生产甘蔗、花卉、蔬菜、薯瓜等供应艋舺大龙峒古亭等都市聚落,其中杨埤开设之糖廍,对发展有重大贡献。原居于此的平埔族雷里社南迁至新店溪对岸,与秀朗社合并形成雷朗社[2]:113。1922年(大正11年)町名改正,因加蚋仔有许多田园,故以现今东园街作为界线,西侧为西园町,东侧为东园町马场町战后将东、西园合为“双园”取为区名。
  • 下崁:“崁”字意思为高地之意,当时和平西路沿线地势较高,故沿线庄落都以“崁”为名。
    双园区在赤池水道(今西藏路)以北为下崁,有交通枢纽万华车站,后来的捷运龙山寺站亦在该处。

产业

  • 农业:
    • 香花:早期以种植茉莉、黄栀花为主,可作为茶叶的香料。
    • 麻竹、蔬菜:1930年代,加蚋仔的土质改变,加上战后花产滞销,居民改种麻竹及蔬菜,“加蚋仔笋”而名声远播,因“竹”的台语和“德”相同,使得加蚋仔的邻里大部分都有“德”字。
    • 甘蔗:清治时期大理街一带为大片甘蔗田,杨埤在此设置糖廍;到了1909年,木下新三郎在此兴建名为“台北制糖株式会社”新式制糖工场,1915年并为“台北工场”,因太平洋战争爆发,人力缺乏,工场才停工。
    • 豆芽:始于1920年代,盛于1970年代,因加蚋仔地下水质佳,发展出豆芽菜农业。
  • 工业:双园堤防完工后,农耕地被规划成工业用地,许多工厂进驻,盛行的工业为印刷工业、化学工厂及金属工厂。
  • 商业:
    • 钟表批发业:1993年从龙山商场(现地为捷运龙山寺站1号出口和艋舺公园)迁到大理街现址。
    • 市场批发业:目前双园以市场批发产业较为发达,如环南市场、家禽市场、水产市场及果菜市场。
    • 服饰批发业:1980年代,服饰批发业在大理街与西园路颇具规模,现称艋舺服饰商圈

地理位置

东北接龙山区,东面为古亭区,西、南濒新店溪。北部为下崁,中部以南为加蚋子,原有赤池水道(今西藏路)分隔两地。

分区发展

  • 下崁:约在今柳乡里、华江里、绿堤里、糖廍里、和平里、双园里、顶硕里、富福里、中正区厦安里之范围。
  • 加蚋子:约在今和德里、锦德里、孝德里、铭德里、日善里、全德里、忠德里、保德里、荣德里、华中里、兴德里、寿德里之范围。
    • 现今新安里、新忠里、新和里、忠贞里、日祥里、腾云里及凌霄里一带亦属加蚋仔,但战后随马场町划入古亭区,1990年行政区域重划,又将这些里别与双园区一同并入万华区。

行政区划

总结
视角
更多信息 台北州台北市, 双园区 ...

注:里名后方标示“*”者,表示仅为该里之一部分。其中寺前里并入之青山、富民、富福3里为原龙山区既有里别。

Remove ads

学校

交通

注释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