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恐龍列表

維基媒體列表條目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恐龙列表
Remove ads

恐龍是一類獨特的爬行動物,其演化支統稱為恐龍總目Dinosauria)。一般認為,恐龍最早出現於距今2.43億至2.3323億年的晚三疊世,但確切起源尚不清楚。自2.013億年前的三疊紀-侏羅紀滅絕事件之後,恐龍成為陸地脊椎動物的主要物種,統治地位一直延續到大約6500萬年前的白堊紀末期。化石記錄表明,鳥類是現代的有羽毛恐龍,由晚侏羅世的小型獸腳類進化而來,因此鳥類是在大約6600萬年前白堊紀-古近紀滅絕事件中倖存下來的唯一恐龍譜系。恐龍可分為鳥翼類恐龍(Avian dinosaurs,即鳥類)和非鳥翼類恐龍(Non-avian dinosaurs),本條目中的「恐龍」一般指後者。

Thumb
暴龍(左)和迷惑龍(右)的骨骼,位於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

該列表全面列出了所有現在或曾經被視為非鳥類恐龍的,但也包括一些有爭議的鳥類恐龍。

該列表既包括所有被普遍接受的屬,也包括疑名裸名、有效屬的次異名及不再被視為恐龍的屬。其中有很多屬已被重新分類,從鳥類鱷魚木化石

Remove ads

適用範圍和術語

目前沒有官方恐龍屬種的正規名單。而最接近的列表為《恐龍屬列表》(Dinosaur Genera List),由生物命名專家喬治·奧利舍夫斯基完成,並於1995年在網上公布且定期更新。在該領域最權威的來源為第二版(2004年)的《恐龍》。絕大多數的引文均基於奧利舍夫斯基的列表,並且所有的主觀判定(如次異名或非恐龍地位)均基於《恐龍》,除非它們與主要文獻相衝突。這些例外需要注意。

命名規則和術語皆遵從《國際動物命名法規》。使用的專業術語包括:

  • 次異名:用於描述同一分類單元的舊名。若有兩個或多個屬被正式指定且模式標本均被分配到相同的屬,首先公布的名字(按時間順序)為首異名,其他名字則屬於次異名。首異名通常都被正式使用,除非ICZN有特別的決定(如暴龍屬),而次異名則不可以被再次使用,就算是棄用名也是如此。次異名往往是主觀的,除非所描述的屬都是基於同一標本。
  • 裸名(意為赤裸之名):屬於已經發布,但未被ICZN的標準正式公布的名字。裸名都是無效的,因此裸名不會被寫為斜體並作為一個適當的通用名。如果名字後來正式公布,那該名字就不會成為裸名並會在此列表中寫成斜體。通常情況下,用於描述同一標本的正式公布名字會與裸名區分開來。
  • 遺失名英語Nomen oblitum:自原提案過了50年後不在科學界的名字。
  • 手稿名:出現在沒有科學依據的正式出版物手稿中的名字。
  • 復名:是指已經正式發布,但已被用在另一分類單元的名字。第二次使用的名字會變成無效(因為後續用途),而需要重新命名。復名不屬於正式屬名。
  • 疑名:用於描述沒有獨自鑑別特徵的化石的名字。鑑於將某個屬(如鴨嘴龍屬)認作疑名可能是非常主觀且有爭議的做法,條目中將儘量避免使用該術語。
Remove ads

A

Thumb
聖地亞哥自然歷史博物館英語San Diego Natural History Museum異特龍骨骼
Thumb
阿馬加龍復原圖
Thumb
安祖龍復原圖
Thumb
甲龍復原圖
Thumb
南方盜龍復原圖
Remove ads

B

Thumb
國立科學博物館重爪龍骨骼
Thumb
加拿大皇家蒂勒爾博物館北方盾龍化石
Remove ads

C

Thumb
維多利亞博物館英語Museums Victoria尖角龍顱骨
Thumb
角鼻龍復原圖
Thumb
克利夫蘭自然歷史博物館腔骨龍骨骼
Remove ads

D

Thumb
恐手龍復原圖
Thumb
懼龍復原圖
Thumb
柏林自然博物館難捕龍骨骼
Remove ads

E

Thumb
日本「地球最古の恐竜展」上的始盜龍骨骼
Thumb
歐羅巴龍復原圖
Remove ads

F

Thumb
果齒龍復原圖
Remove ads

G

  • 苦龍 "Gadolosaurus"
    Saito, 1979(裸名)
Thumb
楊百翰古生物博物館英語BYU Museum of Paleontology加斯頓龍骨骼
Thumb
柏林自然歷史博物館長頸巨龍骨骼
Remove ads

H

Thumb
香港科學館展出的華夏頜龍化石
Thumb
比利時自然歷史博物館的棱齒龍骨骼
Remove ads

I

Thumb
比利時自然科學博物館英語Museum of Natural Sciences禽龍骨骼
Remove ads

J

Thumb
嘉年華龍復原圖
Remove ads

K

Thumb
柏林自然博物館展出的釘狀龍骨骼

L

Thumb
賴氏龍復原圖
Thumb
拉哈斯獵龍復原圖
Thumb
臨河爪龍復原圖

M

Thumb
大椎龍復原圖
Thumb
小盜龍復原圖
Thumb
昆士蘭博物館英語Queensland Museum木他龍骨骼

N

Thumb
內蒙古龍復原圖
Thumb
耐梅蓋特母龍復原圖

O

Thumb
峨眉龍復原圖

P

Thumb
厚頭龍復原圖
Thumb
皮亞尼茲基龍復原圖
Thumb
人類古生物研究所法語Institut de paléontologie humaine收藏的原櫛龍顱骨

Q

Thumb
秋扒龍復原圖

R

Thumb
洛卡龍復原圖

S

Thumb
小盾龍復原圖
Thumb
特倫托科學博物館英語Museo delle Scienze展出的中國龍骨骼
Thumb
蠍獵龍復原圖
Thumb
劍龍復原圖

T

Thumb
槽齒龍復原圖
Thumb
美國國立自然歷史博物館奇異龍骨骼
Thumb
休斯頓自然科學博物館英語Houston Museum of Natural Science三角龍骨骼

U

Thumb
烏丹角龍復原圖

V

Thumb
伶盜龍復原圖

W

Thumb
維恩獵龍復原圖

X

Thumb
雄關龍復原圖

Y

Thumb
奇翼龍復原圖

Z

Thumb
扎納巴扎爾龍復原圖

參見

注釋

  1. 有觀點認為西里龍科實際上是鳥臀目的一個演化支[1][2][3][4]
  2. 最初被描述為非鳥恐龍與鳥類間的「遺失環節」,後來發現是一場騙局,其「正模標本」則是由燕鳥小盜龍及不明化石拼接而成[5][6][7][8]
  3. 據稱是S·G·達爾曼即將發表的暴龍科新物種,在邁克爾·莫蒂默的網站上首次提及[9]
  4. 有研究將其歸入鳥類[10],也有研究將其歸入馳龍科[11][12]
  5. 幾種未命名恐龍組成的嵌合體[13]
  6. 某些來源亦寫作「Changtusaurus」。
  7. 亦寫作「Trusimimus」。
  8. Honghesaurus現已成為2022年命名的一種史前海生爬行動物——紅河龍的正式屬名[14]
  9. 描述論文正式發表前,在某些來源中亦寫作「Kyacursor」。
  10. 此名首次出現於奧利舍夫斯基的恐龍列表中,是對吉祥鳥學名的誤譯[15]
  11. 據描述者稱是種生活在三疊紀的鳥類[16],但更有可能是數種脊椎動物化石組成的嵌合體[17][18]
  12. 20世紀初德國在德屬東非進行古生物考察期間古生物學家沃納·亞嫩施英語Werner Janensch等人為當時發現的某件恐龍標本取的暱稱。還有其它標本被賦予類似名稱,如「阿卜杜拉龍」「塞利曼龍」「穆罕默迪龍」「恩特雷戈龍」等[19],這些名稱大部分是在傑拉熱·邁爾2003年出版的一部恐龍書中首次提及,但此書唯獨缺少對「薩萊希龍」的記載[20],而伊娜·霍曼等人2024年出版的書中雖有對此名的簡介,卻並未指出其是否為某個屬的異名[19]
  13. 最初被當成一種大型異特龍科,後來發現是由異特龍、一種未命名的梁龍科及其它不明遺骸組成的嵌合體[21]
  14. 2021年的一項研究認為它是疑名,而且不一定屬於甲龍類[22]
  15. 命名論文中存在「Tianchisaurus」與「Tianchiasaurus」兩種拼寫混用的情況,造成對該屬學名的各種爭議。後來作者澄清前者為正確拼寫[23]

參考資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