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話

臺灣語言之一 / 維基百科,自由的 百科全書

臺灣話白話字:Tâi-oân-ōe ;臺灣話),通稱臺語 (白話字:Tâi-gí;臺灣話)或臺灣台語臺灣閩南語,是源自於閩南語泉漳片,現通行於臺灣澎湖群島的語言,為閩南裔臺灣人母語,現並為中華民國國家語言之一。其起源為荷治時期由荷蘭當局召募至台灣開墾的福建移民,以及伴隨着1661年明代末期鄭成功率領泉漳鄉親軍隊自同安縣金門渡海出兵征服大員而傳播至台澎地區,且自此始之230多年,接連被明鄭東寧清治台灣政府教育語言和官方語言,而其後之日治時期則命名為臺灣語,並以同安話廈門話為標準音、台灣總督府授權或主編出版了許多與日語對譯之作品,更法定為台灣公務員考核之必修[lower-alpha 1][來源請求]相對福建原鄉,台灣話主要特點是有個別日語借詞,且整體而言聲調相當統一,與原鄉之同安話聲調相近[7],而「偏泉」、「偏漳」主要是表現在個別規律性對應韻母[8]

Quick facts: 臺灣話, 發音, 母語國家和地區, 區域, 母語使用人數...
臺灣話
臺灣話Tâi-uân-uē
臺語Tâi-gí / Tâi-gú
發音[tai˩˩ gi˥˩](第一優勢腔;偏漳腔)
[tai˩˩ gu˥˧](第二優勢腔;偏泉腔)
[tai˩˩ gɨ˥˥]口腔)
母語國家和地區Flag_of_the_Republic_of_China.svg 中華臺灣地區
區域東亞
母語使用人數
690.6萬 2020年)[1]
語系
文字臺語漢字
羅馬字白話字臺羅拼音對照表
臺灣語假名
臺語注音符
臺語諺文
官方地位
作為官方語言Flag_of_the_Republic_of_China.svg 中華
承認少數語言臺灣大眾運輸工具用播音語言之一[3]
管理機構中華教育部終身教育司閱讀語文教育[4]
中華文化[5]
語言代碼
ISO 639-3nan
Glottologtaib1242[6]
Taiwanese_Hoklo_Usage_Map.svg
2010年臺閩地區各六歲以上在家中有使用該語言(可複選語言)者,於所在的鄉鎮市區人口中所佔之比例
Close
臺灣
玉山
Taiwan-icon.svg臺灣主題首頁

自17世紀中葉起,特渡臺禁令開放後,大量福建南部(閩南)和小量粵東移民入台,其中以泉州府漳州府居民佔多數[9]。隨著泉漳移民的居住範圍擴及臺灣各地,其語言成為臺灣與澎湖群島最大宗的通行語言;雖然在日治及戰後時期官方先後推行日語與中華民國國語北京話),臺灣話現今依然於臺灣普遍可聞。根據2009年所發表的《臺灣年鑑》,臺灣民眾約有73%能夠說臺灣話[10]。戰後初期,小學是可以使用臺灣話來教漢文的,但在歷經數十年的國語政策後,目前的教育體制,用臺灣話教學授課遠不及國語的使用量,且對於臺灣話書寫的規定也未盡完善,使得臺灣話人口後代的年輕族群已無法流暢使用該語言。若無出現新的強力政策轉折點,三十年內臺灣話因政策教育不彰,將可能在年輕世代中語言滅亡[11]。儘管已無明文禁止,但當前主流媒體的偶像劇卡通等青少年節目仍普遍缺乏臺灣話聲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