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太陽系探測器列表

維基媒體列表條目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太陽系探測器列表
Remove ads

太陽系探測器包括所有曾試圖到達地球以外太空的探測器(無論任務成功與否),其目標任務囊括了小行星行星衛星太陽矮行星彗星甚至是太陽系外的探測。其中有一些任務僅飛掠小行星、行星、衛星、太陽,由於探測地球本身的探測器數量龐雜、利用多次重力拋射的探測器軌道複雜。

截至2023年1月,共有270艘探測器屬於太陽系探測器,這些探測器有些攜帶許多小探測器,但大部分為單一的探測器,其中162艘探測器成功;11艘探測器部分成功;97艘探測器失敗[註 1]

歷史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世界上最強大的兩個國家——美國蘇聯開始冷戰。而太空競賽則屬於冷戰的一環,在最近的半個世紀,美國與蘇聯互相競爭太空的首要地位,這也代表共產主義資本主義的鬥爭,雙方都試圖爭奪運載火箭太空載具的優勢[1]。自從1957年史普尼克1號成功環繞地球後,為太空競賽拉開序幕[2]。而美國的先鋒0號率先嘗試飛掠月球的探測,雖然火箭於發射77秒後爆炸,但將美國、蘇聯雙方的戰線拉至地球以外的探測[3]

歷史

在人類登陸月球之前,美國、蘇聯雙方發射許多探測器到月球、金星、火星。此時每年發射探測器的數量不斷上升。到了1969年,美國的阿波羅11號成功將人類送上月球,將太陽系的探測推向了高峰。登陸月球過後,蘇聯發射的探測器數量略為下降,直到蘇聯解體後,僅在1996年發射火星96的探測器,而且是採用與弗伯斯系列相似的骨架[4];反之美國則開始進行一系列距離地球更遠的探測,但到了1970年代末期,美國將經費編列至太空梭上,所以1970年代末期~1980年代末期美國也未進行任何太陽系探測器的發射;到了1980年代,由於哈雷彗星來訪,日本[5][6]、歐洲[7]也加入探測太陽系的行列,到了21世紀,中國[8][9]、印度[10]、以色列、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南韓也加入進行了月球、火星等遙遠天體探測的工作。

月球探測

Thumb
月球

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衛星。早在運載火箭被發明之前,人類就利用許多方法進行觀測,例如巴比倫人在西元前500年就了解月食、月球公轉週期等[11] 。到了17世紀,伽利略使用經過自己改良的望遠鏡[12],觀測到月球具有凹凸不平的表面,19世紀人類發現月球幾乎沒有大氣層[13]。近代研究的結果得到月球擁有非常稀薄、接近真空的大氣層,總質量低於10公噸[14]。而且溫度變化約70~390K[15][註 2],所以非常不適人居,但由於是地球唯一的衛星,距離也僅38萬公里[16],所以截至2011年9月,共有113臺探測器曾經造訪過月球,執行了139項任務。冷戰刺激了蘇聯和美國的太空競賽,進而使月球探測加速。蘇聯方面的探測器帶回0.38公斤的月岩[17]。1969年人類首次登陸月球,陸續多次的登陸月球,許多人認為這是太空競賽的最高潮[18]。從阿波羅11號到17號的任務,總共帶回382公斤、共2,196塊月球岩石和土壤的標本[19]

早期的月球探測器數量繁多,任務通常只有拍攝月表、做一些簡單的觀測,而且是利用飛掠或是硬著陸等較為不精確的方式探測月球,之後逐漸發展出環繞月球、軟著陸月球等較為複雜的任務模式,到了21世紀,則著重於功能型的月球探測器,探測器通常會有一個主要目標任務。例如LCROSS的目標是探測月球是否有水[20],「重力回溯及內部結構實驗室」負責探測月球的重力場[21]

成功  失敗 部分成功 

更多資訊 目標, 飛掠 ...

最後更新日期:2024年3月19日

水星探測

Thumb
水星

早在西元前1400年的亞述人就有觀測水星的紀錄[22],近代的觀測發現水星非常靠近太陽,距離太陽約0.39天文單位[23],所以造成了觀測上極為困難,而且太陽的重力非常強,需要花費極大的能量才能環繞水星,另外,水星幾乎沒有大氣層,僅約 10−14[24],無法使用降落傘進行空氣阻力剎車[25],因此登陸水星更加困難,截至2011年9月,僅有水手10號信使號曾經造訪過。而信使號經過多次變軌以及重力拋射,成為第一艘環繞水星的探測器[26]

成功  失敗 部分成功 

更多資訊 目標, 飛掠 ...

最後更新日期:2022年6月4日

Remove ads

金星探測

Thumb
金星

西元前500年,馬雅人撰寫馬雅曆紀錄金星的變動[27],到了運載火箭發明之前,許多人利用無線電波觀測金星,證實了金星表面溫度很高,約為攝氏467度。並且有著97倍於地球的大氣壓[28],所以金星確實不適人居,早期的太空探測多以飛掠金星為主,到了中期則以著陸為主,但著陸探測器都無法長時間運作,近年來探測多以軌道環繞器探測。其中較為著名的探測器是麥哲倫號。

美國過去探測金星的紀錄很少,僅有水手計畫的飛掠金星、先鋒金星計畫以及麥哲倫號;而蘇聯則對金星似乎特別感興趣,發射了大量的金星探測器,不僅首枚探測器的發射時間比美國的火星探測器早,而且比火星多許多[29]。21世紀之後,歐洲與日本也都加入探測金星的行列。

成功  失敗 部分成功 

更多資訊 目標, 飛掠 ...

最後更新日期:2022年6月4日

Remove ads

火星探測

Thumb
火星

火星在古代有許多命名,在中國為熒惑、希臘則為戰神。望遠鏡出現後,人類有更細微的觀測能力,觀察到火星表面似乎有一些從暗區延伸出的細線,因為對於暗區是水體的傳統,這些細線命名為水道(canali),甚至有人認為是運河,但太空探測器的調查後使人類對火星文明的幻想幻滅,不過近代探測器又發現極區可能有液態水存在的證據,又引起人類對火星的興趣。早期的探測器以獲得火星地表照片及了解火星大氣、土壤為主,現在的探測器則著重於的探勘[30]

早期火星探測多以短任務型態,運作時間不長,而且美國與蘇聯通常一年在火星發射窗口會發射兩艘,以防任務失敗,自從火星全球探勘者號發射後,美國開始了新一波的火星探測計畫,即每26個月發射至少一艘探測器至火星[31]。現在仍有許多艘火星探測器仍然在運作,並做為未來探測器的中繼衛星或訊息傳輸站。

2011年11月9日,中國首顆火星探測器螢火一號由俄羅斯的天頂號火箭在哈薩克發射,但俄方探測器入軌失敗,也導致螢火一號以失敗告終[32]。2014年9月,印度的曼加里安號成功進入火星軌道,成為亞洲國家首個成功入軌火星的探測器[33]。2020年,阿聯酋、中國和美國先後向火星發射了探測器並於2021年初抵達。其中,阿聯酋的希望號環繞器於2021年2月9日進入火星軌道[34]。美國的毅力號火星車於2月18日在火星成功著陸[35]。中國的天問一號於2月10日進入火星軌道,5月15日其著陸器攜帶祝融號火星車成功著陸於火星烏托邦平原南部預選著陸區,中國一次性實現火星環繞、著陸和巡視探測並成為第二個完全成功著陸火星的國家[36]

成功  失敗 部分成功 

更多資訊 目標, 飛掠 ...

最後更新日期:2022年6月4日

Remove ads

木星探測

Thumb
木星

木星在古代便已為天文學家所知。古羅馬人以羅馬神話中的眾神之王朱比特命名之[37]。中國則稱木星為歲星,取其繞行天球一周為12年,與地支相同之故[38]。目前僅有幾艘探測器探測過木星,大部分都是利用行星的重力拋射,所以進行飛掠任務較多,其中最著名的是伽利略號,利用金星重力拋射到達木星軌道[39]

成功  失敗 部分成功 

更多資訊 目標, 飛掠 ...

最後更新日期:2022年6月4日

土星探測

Thumb
土星

在史前時代就已經知道土星的存在[40],在古代,它是除了地球之外已知的五顆行星中最遠的一顆,並且有與其特性相符的各式各樣的神話。但是,直到17世紀,使用望遠鏡,才可以觀察得更為仔細,因此,於1610年,伽利略才發現土星環的存在[41]。現在有了太空探測器後,更可以仔細地研究土星以及它的衛星。目前僅有四艘探測器曾經造訪過土星,其中最著名的是卡西尼-惠更斯號,它發現土衛二可能具有液態水[42]

成功  失敗 部分成功 

更多資訊 目標, 飛掠 ...

最後更新日期:2022年6月4日

天王星探測

Thumb
天王星

由於較為黯淡以及緩慢的繞行速度,天王星未被古代觀測者認定為一顆行星[43]。直到1781年3月13日,天王星才被威廉·赫歇耳爵士發現,從而在太陽系的現代史上首度擴展了已知的界限。這也是第一顆使用望遠鏡發現的行星[44]。天王星的表面資料很多是經由望遠鏡觀測而得到,但大量的科學數據以及更為精確的衛星、行星環數量則由唯一飛掠天王星的航海家2號所得到。

成功  失敗 部分成功 

更多資訊 目標, 飛掠 ...

最後更新日期:2022年6月4日

海王星探測

Thumb
海王星

海王星在1846年9月23日被發現,是唯一利用數學預測而非有計畫的觀測發現的行星[45]。是航海家2號所要飛近的最後一個主要行星,也就沒有後續軌道限制了,所以它的軌道非常接近衛星海衛一

成功  失敗 部分成功 

更多資訊 目標, 飛掠 ...

最後更新日期:2022年6月4日

太陽探測

Thumb
太陽

人類觀測太陽的歷史十分久遠。中國上古時期已有日食的紀錄[46]。各國也不乏觀測太陽的詳細紀錄。到了太空探測器的時代,先鋒系列探測器是最早設定太陽為觀測目標的探測器,之後又陸續有許多觀測太陽的探測器,其中大部分都是環繞地球,但有一部份是環繞太陽公轉,其中最知名的是尤里西斯號。本列表只列出針對太陽探測的探測器。

成功  失敗 部分成功 

更多資訊 目標, 飛掠 ...

最後更新日期:2022年6月4日

彗星、矮行星、小行星探測、深空望遠鏡

Thumb
冥王星
Thumb
哈雷彗星

彗星、矮行星及小行星探測主要是要了解太陽的起源,這些星體的體積通常都不大。彗星中較為知名的哈雷彗星,週期為76年環繞太陽一次[47],在1986年時許多國家把握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發射許多探測器。而矮行星中的冥王星則是在2006年被降級[48],降級不久前,新視野號以相當快的速度飛向冥王星,2015年7月14日以相當近的距離飛掠冥王星。 除彗星、矮行星、小行星之外,近年來也有很多深空望遠鏡被佈署到拉格朗日點做觀測,因此也列入此類。

成功  失敗 部分成功 

更多資訊 目標, 飛掠 ...

[來源請求]

最後更新日期:2022年6月4日

各項紀錄的第一

本列表列出各種任務型態首次嘗試以及首次成功的探測器。

更多資訊 目標, 飛掠 ...

依國家區別

更多資訊 國家, 總計 ...

最後更新日期:2023年1月21日

成功失敗統計

早期的太陽系探測器失敗率較高,且又以蘇聯的太陽系探測器最不穩定,最近30年來,失敗的太陽系探測器數量大幅減少。

更多資訊 年分, 總計 ...

最後更新日期:2023年1月21日

太陽系探測器列表

1950年代

更多資訊 衛星名稱, 圖片 ...

1960年代

更多資訊 衛星名稱, 圖片 ...

1970年代

更多資訊 衛星名稱, 圖片 ...

1980年代

更多資訊 衛星名稱, 圖片 ...

1990年代

更多資訊 衛星名稱, 圖片 ...

2000年代

更多資訊 衛星名稱, 圖片 ...

2010年代

更多資訊 衛星名稱, 圖片 ...

2020年代

更多資訊 衛星名稱, 圖片 ...

參閱

註釋

參考文獻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