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
地区体育概述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中華人民共和國自建國之始,既在政府主導下開展競技體育項目。自1982年亞洲運動會以來,中華人民共和國(以下簡稱中國)選手在歷次亞運會上的金牌總數都連續第一[參1][參2]。在1984年第23屆奧運會上,射擊運動員許海峰獲得男子自選手槍比賽冠軍,是中國第一次獲得奧運金牌[參3]。2008年,在北京主辦的第29屆奧運會中,中國代表團以51塊金牌位列榜首,這也是亞洲國家第一次在奧運會金牌榜上榮獲第一。[參4]2012年,在倫敦主辦的第30屆奧運會中中國代表團則以38塊金牌的成績屈居金牌榜第2位,位居美國之後。[參5]2015年7月31日,北京獲得2022年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舉辦權,將成為全球第一個既舉辦過夏季奧運會,又舉辦過冬季奧運會的城市[參6]。

歷史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於1949年10月26日,在北京召開全國體育工作者代表大會。此後,中華全國體育協進會遺留在中國大陸的機構改組為中華全國體育總會。1951年,中華全國體育總會為選拔、培養國家級選手,於11月,成立中華全國體育總會中央體訓班。榮高棠任命黃中、牟作雲為正副主任,負責具體籌辦事宜。中央體訓班有籃球、排球項目,培訓了第一代中國國家隊選手[參7]。
1952年6月,中央體訓班更名為體育訓練班,設於原燕京大學[參7]。11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成立中央人民政府體育運動委員會。演變至今,是為一個機構兩塊牌子之下的國家體育總局與中華全國體育總會,是中國體育領域的官方領導者。
1953年,中央人民政府體育運動委員會購入天津的幾處建築,作為中華全國體育總會體育訓練班的集訓基地和辦公用地。柏平任主任[參7]。有八個項目,足球[註1]、籃球[註2]、排球[註3]、體操[註4]、游泳[註5]、田徑[註6]、乒乓[註7]、羽毛球[註8],另有武術隊[註9]。中央體訓班後依次演變為中央體育學院競技體育指導科、北京體育學院運動系、國家體委運動員管理局、國家體委(體育總局)訓練局[參8]。
建國伊始,歸國華僑和港澳同胞中的運動員、教練為提高中國體育成績做出了傑出貢獻。印尼歸僑吳傳玉在1953年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獲得了第一個國家冠軍。香港出生的容國團在1959年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獲得第一個世界冠軍。他與姜永寧、傅其芳並稱為中國乒壇三傑,被認為是中國桌球輝煌成就的奠基者。同時期的印尼歸僑陳福壽、王文教、黃世明等人亦被認為中國羽毛球事業的開拓者[參9]。
Remove ads
1973年11月16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代之中華民國,獲得亞洲運動聯合會會籍。1974年亞洲運動會中,中國代表團取得33枚金牌。自1982年亞洲運動會,中國八次蟬聯亞運獎牌榜首[參1]。2014年亞洲運動會,仍舊保持這一優勢。1979年10月,中國奧林匹克委員會正式獲國際奧委會承認,此後的1980年普萊西德湖冬奧會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首次派代表團參加的冬奧會,同年夏季因蘇聯1979年入侵阿富汗抵制了莫斯科奧運會,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起重返夏奧會。1983年,中國帕運委員會的前身中國傷殘人體育協會成立,次年亦派代表團參加了紐約帕運會[參10]。
在北京舉辦的1990年亞洲運動會,是第一次中華人民共和國主辦的綜合性的國際體育大賽。此後,中國方面開始申辦2000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在1993年最後一輪投票中,敗於澳大利亞雪梨。澳大利亞方面在1999年公開承認賄賂了相關官員。1994年9月,北京市曾主辦第六屆遠東及南太平洋殘疾人運動會,這是中國首次承辦綜合性國際殘疾人體育賽事(遠南運動會於2010年轉型為與亞運會同城舉行的亞殘運會)。
2008年舉辦的北京奧運會,是進入21世紀後,中國體育領域影響最大的事件。2001年,中國贏得2008年奧運會舉辦權。在中央政府、北京市政府的參與下,北京奧組委開始北京奧運的籌備工作。除420億美元的總投資外,兩級政府為北京奧運會提供了近乎無限的資源支持。研究者認為,2008年北京奧運會將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事業推向了歷史新高度。此後,中國體育進入「後奧運時代」。而奧運會的成功舉辦,極大地的刺激了中國體育市場和體育產業的發展[參12]。
2016年10月,劉鵬卸任國家體育總局局長,接任者苟仲文。此前執掌北京市教育系統苟仲文,屢有言論批評其「外行領導內行」,被指「毀了這一屆孩子」。成為中國政府在體育領域最高領導者的苟仲文依舊備受爭議。2017年6月爆發「國乒兵變」,他與副局長蔡振華之間的權利鬥爭成為全國輿論的熱點。輿論對參與「兵變」的運動員、教練表示支持,指責他濫用權利,使運動員、教練淪為他爭奪中共十九大中央委員資格的犧牲品。
管理體制

中國體育實行舉國體制,實行政府管理型的體育管理體制。中央政府設立專門機構負責全國體育事務的監控、管理,與地方政府的體育部門一同負責,包括運動員培訓、訓練經費在內的體育資源的分配。此套體制自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伊始,延續至今。研究者稱之為「強政府、弱社會」體育管理模式[參12]。
進入21世紀後,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發展,這一體制的問題日漸顯。研究者認為,中國政府在體育領域應該進行「權利下放」,不再直接參與體育管理。調動體育社會團參與體育管理的積極性和創造性。「讓社會團體來辦體育、讓市場經濟來推動體育、讓政府來調節體育、讓全體人民來普及體育,在與世界接軌的外環境中發展體育。」[參12]
國際成績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培養出很多體育人才。1952年,第15屆奧運會在芬蘭的赫爾辛基舉行時,中華人民共和國首次派隊參加,1984年,許海峰獲得了中國也是本屆奧運會的首枚金牌。此後,中華人民共和國代表團在歷屆的運動會中皆多獲得驚人之成績。民間對很多方面的體育運動都很熱情,如桌球、羽毛球、籃球、足球、游泳等。
- 中華人民共和國大型國際運動會成績
Remove ads
競技體育
- 奧運會
- 亞運會:1990年北京、2010年廣州、2023年杭州
- 全運會: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運動會
- 世界大學運動會:第21屆夏季世界大學運動會於北京、第26屆夏季世界大學運動會於深圳[參14]、第31屆夏季世界大學運動會於成都。
- 球類運動
- 羽毛球:中國國家羽毛球隊是世界歷史上最成功的羽毛球隊,已經贏得了11次湯姆斯杯、16次尤伯杯和13次蘇迪曼盃。
- 桌球:中國國家桌球隊,組建於1952年,由中國桌球協會管理,分為男女兩支隊伍。中國國家桌球隊,是世界歷史上最成功的桌球隊,被公認為桌球領域的「夢之隊」,其奪得冠軍的次數位居所有中國國家體育隊之首。
- 籃球:中國國家男子籃球隊為亞洲強隊之一,1975年開始在亞洲籃球錦標賽至2010年前多次占據著前三名位置,其中姚明實力更獲得籃球王國的美國高度肯定,乃首名亞洲人入選奈史密斯籃球名人紀念堂。
- 撞球:丁俊暉在2014斯諾克英國錦標賽上世界排名第一,成為首位奪冠的亞洲選手[參15]。
- 排球:中國國家女子排球隊是中國近代各體育團隊中成績比較突出的體育團隊之一。她們於1981年、1982年、1984年、1985年、1986年、2003年、2004年、2015年、2016年和2019年十度成為排球三大賽事的世界冠軍。
- 網球:2011年6月,中國女子網球運動員李娜在法國巴黎戰勝義大利選手斯齊亞沃尼獲得法國網球公開賽的女子單打冠軍。這是第一個捧起網球大滿貫單打冠軍的亞洲球員。2014年,李娜在澳大利亞網球公開賽上連續第二年打進決賽,並以2-0擊敗斯洛伐克選手齊布爾科娃,獲得個人的第二個大滿貫女單冠軍,這也是澳網百年歷史上亞洲選手奪得的首個單打冠軍,也是澳網公開賽最年長的單打冠軍。2月17日,李娜世界排名升至世界第二,成為亞洲球員最高排名紀錄的保持者。
- 足球:足球運動是中國最受矚目關注的體育運動項目,每次世界盃及亞洲杯都引起大量球迷觀看。中國國家女子足球隊屬於亞洲強隊,曾九次獲女足亞洲杯冠軍,並且奪得過一次女子世界盃足球賽亞軍和一次奧運會銀牌。
- 壘球常作為女子和兒童團體球類運動項目。中國女子壘球隊自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開始參加奧運壘球比賽,1996年的奧運中取得的銀牌為至今最好成績。
- 棒球:中國棒球聯賽(CBL,China Baseball League)始於2002年,由中國棒球協會所創立,目前營運由王朝公司負責,是中國大陸唯一的棒球聯賽聯盟。
- 田徑運動
Remove ads
在舉國體制下,各級體育隊、體校是選拔、培養運動員的主要方式。運動員通過層層選拔,最終加入國家體育隊,代表中國參加各類比賽。撞球運動員丁俊暉是少見的由家庭自費培養成材的頂尖運動員。
群眾體育
群眾體育或稱大眾體育,指普通民眾參與的體育運動。中國政府對全國群眾體育的規劃,可追溯至1995年6月22日,中國國務院頒布的《全民健身計劃綱要》(國家[1995]14號)。綱要的2010年目標是:努力實現體育與國民經濟和社會事業的協調發展,全面提高中華民族的體質與健康水平,基本建成具有中國特色的全民健身體系[參16]。1997年,又規定了中國體育人口的基本標準[註10]。按此標準,當年,全國16歲以上體育人口占總人口的15.5%。
2000年底,中國全民健身計劃第一期工程已結束。2002年12月,國家體育總局公布第二次全國範圍內的調查報表——《中國群眾體育現狀調查結果報告》。報告數據顯示,2000年時,中國16歲以上人群中,僅有35%的人在一年中參加過一次或一次以上體育活動,比1996年提高0.65%。全國16歲以上體育人口升至18.5%。研究者認為,中國全民對體育活動的認知尚處於浮淺的狀態。同時,受經濟條件制約,群體體育缺乏硬體保障,正規體育場所不足[參17]。
2009年,中國政府設立全民健身日,推廣全民健身。
聯賽
以下是最高層級的體育聯賽。
體育的外延
在國際體育組織中擔任高級職務的中國籍人士匱乏,致使中國在國際體育領域話語權不足。2003年時,有研究者指,這一現狀與中國在國際體育中的實力與地位極不相稱[參18],亦致使中國運動員遭遇不公平的待遇。有研究者指出中國在國際話語權上存在多方缺失,一、缺乏國際體育高層核心人員,二、合法權利訴求失位,三、國際體育組織中的中國籍人才稀少,四、受到政府委派行政體制的限制。認為可依據西方傳統,鼓勵中國籍企業家進入國際體育組織任職[參19]。
中華民國在第二次國共內戰中戰敗,國府遷台,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兩岸分治。「兩個中國」之下,誰代表中國,自1950年代起成為雙方在國際政治領域的爭鬥,體育領域亦不例外。至1970年代,雙方在外交攻勢上,攻守互換。197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依據聯合國大會2758號決議,取得由中華民國政府擁有的聯合國「中國席位代表權」。此後,中華人民共和國各個國家體育隊(團)取代中華民國國家體育隊(團),參加國際體育。
1981年起,中華民國方面採用中華台北作為參加國際體育運動的代表團名稱,亦使用這個名稱參加在北京舉辦的1990年亞洲運動會。中華人民共和國方面則更為普遍的使用做為一個中國主張下的中國台北。雙方因政治產生的「明爭暗鬥」,亦波及體育領域。馬英九政府時期,中華人民共和國方面為表達善意,允許中華民國體育代表隊(團)使用中華台北稱呼。蔡英文政府在2016年上台,至2017年4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官方媒體又悄然將中華民國體育代表隊的稱呼改回中國台北[參20]。
備註
參考文獻
參見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