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河北省 (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設置的一級行政區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河北省,簡稱「冀」,曾是中華民國下轄的一個省。1928年,由直隸省改名,原是為延續清代所設置的22省,亦是華北六省之一。
Remove ads
歷史沿革
![]() | ||||||||||||||
---|---|---|---|---|---|---|---|---|---|---|---|---|---|---|
史前時代 | 舊石器時代 | |||||||||||||
新石器時代 | ||||||||||||||
紅山文化 夏家店下層文化 東夷 有易氏 商部落 | ||||||||||||||
商 | 古羌人 商方 竹 宋 | |||||||||||||
周 | 晉國 戴國 陳國 蔡國 曹國 鄭國 山戎國 孤竹國 | |||||||||||||
春秋 戰國 |
晉國 耿國 虞國 中山國 趙國 韓國 魏國 秦國 | |||||||||||||
秦 | 廣陽郡 漁陽郡 右北平郡 遼西郡 上谷郡 代郡 恆山郡 鉅鹿郡 趙郡 | |||||||||||||
燕國 | ||||||||||||||
西漢 | 廣陽郡 幽州刺史部 冀州刺史部 | |||||||||||||
彭燕 | ||||||||||||||
東漢 | 幽州刺史部 冀州刺史部 袁紹勢力 | |||||||||||||
公孫燕 | ||||||||||||||
曹魏 | 幽州刺史部 冀州刺史部 | |||||||||||||
晉 | 幽州 冀州 | |||||||||||||
後趙 | 幽州 冀州 | |||||||||||||
前燕 | ||||||||||||||
前秦 | 幽州 冀州 | |||||||||||||
後燕 | ||||||||||||||
北燕 | ||||||||||||||
北朝 | 鮮卑 北魏 幽州 燕州 平州 安州 定州 瀛洲 冀州 相州 東魏 北齊 | |||||||||||||
隋 | 河北道 | |||||||||||||
魏燕 | ||||||||||||||
高燕 | ||||||||||||||
唐 | 河北道 | |||||||||||||
大燕 | ||||||||||||||
河朔三鎮 | ||||||||||||||
五代 | 桀燕 前晉 後唐 後晉 | |||||||||||||
遼宋 | 燕雲十六州 | |||||||||||||
金 | 大名府路 河北東路 河北西路 | |||||||||||||
元 | 中書省 大都路 上都路 永平路 保定路 河間路 真定路 順德路 廣平路 | |||||||||||||
明 | 北直隸 | |||||||||||||
清 | 直隸省 | |||||||||||||
中華民國 | 河北省 察哈爾省 熱河省 冀東防共自治政府 冀察政務委員會 | |||||||||||||
中華人民 共和國 |
河北省 | |||||||||||||
國民革命軍北伐完成統一後,當時國民政府建都南京,今河北境域主要屬直隸省,後因直隸省名不符實,於1928年改為河北省今名。7月,河北省政府在天津成立。
1937年七七事變,抗日戰爭全面爆發。河北省所在的華北地區逐步淪陷於日軍之手。河北省政府被迫遷至外省。期間,中國共產黨在華北開闢多個抗日根據地。最主要、與河北省相關的根據地是晉察冀抗日根據地和晉冀魯豫抗日根據地。
1945年抗日戰爭結束後,國共雙方開始第二次國共內戰。隨著戰局變化,中共政權控制的解放區逐步擴大。1947年11月12日,石家莊戰役結束,共軍攻占石門市(今石家莊市主城區),晉察冀邊區和晉冀魯豫邊區連成一片。1948年2月5日,末任河北省主席楚溪春至北平市就任時,河北省名義上的一百三十餘個轄縣已僅餘20餘縣,多是鐵路沿線之縣[參1]:21。
1949年1月下旬,北平淪陷。2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北平市軍事管制委員會接管河北省政府,河北省政府消亡[參1]:23。至此河北全省為中共所佔。
Remove ads
管轄範圍

民國元年直隸省及順天府轄境大致相當於今日的河北省大部(除邱縣、館陶縣、武安市、涉縣、臨漳縣外),北京市、天津市全部,河南省南樂縣、清豐縣、濮陽市、長垣市,山東省東明縣、寧津縣、慶雲縣,遼寧省阜新市(不含彰武縣)、朝陽市及建昌縣,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不含克什克騰旗)及烏蘭察布市、錫林郭勒盟各一部分,之後區域逐步縮小。
民國3年(1914),北部區域的37縣分別劃入京兆地方及熱河特別區、察哈爾特別區。民國17年(1928年),原直隸省口北道10縣劃屬察哈爾省,轄境縮小為今北京市大部(除市中心區及延慶區外)、天津市大部(除市中心區)、河北省大部(除南部邱縣、館陶縣、武安市、涉縣、臨漳縣及北部承德市、張家口市),河南省南樂縣、清豐縣、濮陽市、長垣市,山東省東明縣、寧津縣、慶雲縣。
民國36年(1947年)河北省面積為14萬253平方公里。東濱渤海、北鄰遼寧省、熱河省、察哈爾省,西界山西省,南接河南省、山東省。
Remove ads
人口
以下依據中華民國實業部《中國經濟年鑑》(1934年出版)、內政部統計司編《民國十七年各省市戶口調査統計報告》(1931年出版)、主計處統計局編《中華民國統計提要》(1940年出版)、中華民國年鑑社編《中華民國年鑑》(1952年出版,頁19-21)所提供的人口數據:
據中華民國內政部戶政司於民國79年(1990年)臺閩地區戶口及住宅普查報告,臺閩地區籍貫為河北省的人數為7萬5089人,佔非臺灣省籍269萬4917人口當中的2.79%[參2]。
行政區劃
民國元年(1912)時,直隸省有天津、大廣順(12月裁)、通永(12月裁)、口北、熱河(年底裁)等道。民國2年(1913)2月,根據《劃一現行各省地方行政官廳組織令》,擬新設保、易、定、深4道。內務部因這些道的名稱繁複,令直隸省重新擬定。後改道名為渤海、范陽、冀南、口北4道。3月1日內務部照准,旋任命觀察使;5月,將舊熱河道區域改劃為朝陽道(轄朝陽、阜新、建平、綏東4縣)、赤峰道(轄赤峰、開魯、林西、圍場4縣),承德等6縣不屬二道管轄,但二道實際上並未設立。民國3年(1914)5月,改觀察使為道尹。民國17年(1928),北伐軍進入北京後廢除各道。
- 津海道
- 民國2年(1913年)3月以原天津、河間、永平、承德、朝陽5府及遵化、赤峰2直隸州區域置渤海道。觀察使駐天津縣(今天津市城區),轄天津、青縣、滄縣、鹽山、慶雲、南皮、靜海、河間、獻縣、阜城、肅寧、任邱、交河、寧津、景縣、吳橋、故城、東光、盧龍、遷安、撫寧、昌黎、灤縣、樂亭、榆、遵化、豐潤、玉田28縣。民國3年(1914)5月改道名。道尹為繁要缺,一等。轄縣同前,並增領順天府屬文安、大城、新鎮、寧河4縣。民國17年(1928)廢道。
- 保定道
- 民國2年(1913年)3月以原保定、正定2府及易、定、深3直隸州區域置范陽道。觀察使駐清苑縣(今河北省保定市),轄清苑、滿城、安肅、定興、新城、唐縣、博野、望都、容城、完縣、蠡縣、雄縣、安國、安新、束鹿、高陽、正定、獲鹿、井陘、阜平、欒城、行唐、靈壽、平山、元氏、贊皇、晉縣、無極、藁城、新樂、易縣、淶水、淶源、定縣、曲陽、深澤、深縣、武強、饒陽、安平40縣。民國3年(1914)5月改道名。道尹為繁要缺,一等。駐地、轄縣同前。民國17年(1928)廢道。
Remove ads
民國21年(1932年),南京國民政府頒布《各省行政督察專員暫行條例》、《行政督察專署條例》,令各省劃定行政督察區,但河北省並未立即實行。隨著日本先後佔領熱河省全境、河北省東北部及察哈爾省的北部,華北局勢日益危急。在這種形勢下,河北省政府無法直接管轄各縣。民國22年(1933年)「中日塘沽協定」簽訂以後,為更好地處理長城沿邊各縣的政務和對日交涉,河北省依照院頒《專員條例》,擬具河北省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辦事細則呈准施行,於9月設立灤榆、薊密兩行政督察區。督察專員負有督察所轄各縣行政、通常涉外、協助地方救濟、督察清鄉及完成省政府暨廳飭辦事項等職責。民國24年(1935年)11月,因薊密區專員殷汝耕等在河北通縣成立「冀東防共自治委員會」,宣佈獨立自治。12月,國民政府明令將上述二區專員撤銷。該省原設二行政督察區情形如下[參3]:
民國25年(1936年)3月自民國26年(1937年)2月間,全省先後設立了堯山、南宮、大名、博野、滄縣、濮縣、天津、宛平、河間、獲鹿等10個行政區,各區設專員1人;並擬再增設清苑、涿縣、刑台、安次、武邑、景縣6個行政區。但因與《條例》不合,被行政院下令即行停止增設。民國26年(1937年)5月,冀察政務委員會呈准將清苑、安新等112縣劃為17個行政督察區,但所有冀東之香河、三河、薊縣、昌平、寶坻、順義、懷柔、平谷、盧龍、遷安、撫寧、昌黎、灤縣、樂亭、臨榆、遵化、興隆、豐潤、玉田、密雲暨都山設治局等21縣局,因「情形特殊」,而未曾劃區管轄。其17區設置情形如下[參4]:
抗戰爆發後,民國27年(1938年)12月,全省劃為10個行政督察區[參5]。民國28年(1939年)又劃為17個行政督察區[參6]。民國30年(1941年)河北省政府在洛陽辦公時,曾奉命規劃全省行政建置,將全省劃為18個行政督察區[參7]。民國31年(1942年)、32年(1943年),行政院內政部兩次公布河北省為18個行政督察區,但實際均未實行[參8]:
民國34年(1945年)11月,河北省政府遷回北平後,將原18個行政督察區調整為14個行政督察區。12月,析第十三、十四2區置第十五區。各區如下[參9]:
民國37年(1948年)5月,撤銷第十二、十三、十四和十五區,設置冀南行政區。
中共建政後,設置唐山、保定、石家莊、秦皇島4市及唐山、天津、通縣、保定、定縣、石家莊、衡水、邢臺、邯鄲10個專區取代原先的行政督察區。
Remove ads
清代直隸省在宣統三年(1911年)時,分為11府、7直隸州、3直隸廳,下轄12州、1廳、108縣,另順天府轄5州、19縣。民國元年(1912年)時有155個州、廳、縣。民國2年(1913年)2月,根據《劃一現行各縣地方行政官廳組織令》,府、州、廳均改為縣。民國3年(1914年)1月,北洋政府以清代熱河道區域的承德等14縣置熱河特別區;5月,內務部呈請將順天府附近的20縣劃出,成為獨立區域;6月,原屬口北道之張北、獨石、多倫3縣移屬察哈爾特別區。
河北省建立後,縣市局多有變化。縣方面,民國17年(1928年)6月廢京兆地方,原轄20縣歸屬河北省。民國19年(1930年)8月增領興隆縣。民國25年(1936年)2月,應河北、河南2省政府的請求,為「便利行政並整理冀、豫兩省區域」,國民政府同意將河北省的長垣、濮陽、東明3縣劃歸河南省,將河南省的武安、涉縣2縣劃歸河北省[參10],但未執行。民國36年(1947年)11月增領灤寧、浭陽2縣;局方面,民國19年(1930年)12月增領都山設治局縣,民國26年(1937年)增領新海設治局;市方面,民國19年(1930年)6月北平特別市降為河北省轄市,11月北平市復為特別市,同月天津特別市降為河北省轄市。民國24年(1935年)7月天津市升格為直轄市。民國35年(1946年)4月增領唐山、石門2市。
民國38年(1949年)時,河北省劃分為11行政督察區、1行政區,下轄2市、132縣、2設治局。民國77年(1988年)7月,行政院公布《中華民國各省(市)縣(市)行政區域代碼》,為各省縣市編定代碼,該法規於民國94年(2005年)10月停用[參11]。河北省各縣、市、局沿革情況如下:
Remove ads
行政區劃年表
Remove ads
政府體制
初治保定縣(今河北省保定市),民國3年(1914年)遷駐天津縣(今天津市區)。民國17年(1928年)10月12日,河北省政府由天津市遷至北平市(今北京市)。民國19年(1930年)10月15日遷治天津市。因日軍進攻華北,民國24年(1935年)6月1日河北省政府遷駐清苑縣(今保定市)。抗戰期間成為流亡政府,曾遷往河南省洛陽縣及陝西省西安市。民國34年(1945年)抗戰結束後,於11月遷回北平市。次年7月14日遷至清苑縣。民國36年(1947年)11月10日又遷回北平市。
辛亥革命後,直隸省仍為清朝控有區域,行政區劃未變,行政長官為直隸總督。民國元年(1912)3月,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改直隸總督為直隸都督,民政由都督兼管,仍設布政使、提法使、勸業道等職官。民國2年(1913年)1月,根據《劃一現行各省地方行政官廳組織令》,設民政長,為直隸省行政長官,實行軍民分治。民國3年(1914年)5月,改民政長為巡按使,下設政務、財政等廳。民國5年(1916年)7月,改巡按使為省長。民國17年(1928)6月改置為河北省,7月4日省政府在天津正式成立。民國27年(1938年)6月2日,國民政府為求戰時統一,下令改組省政府。民國34年(1945年)6月26日,行政院決議改組河北省政府[參41]。民國38年(1949年)1月,傅作義接受中國共產黨的「和平」協議,讓解放軍開入北平,是謂北平和平解放。2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北平市軍事管制委員會接管河北省政府,河北省政府宣布消亡[參1]:23。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參見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