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伊迪·阿敏

前任烏干達總統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伊迪·阿敏
Remove ads

伊迪·阿敏·達達·烏梅史瓦希利語Idi Amin Dada Oumee,1928年5月30日—2003年8月16日)[4],第3任烏干達總統,1971年—1979年在任。他以軍事獨裁者的身份統治國家,被認為是現代世界歷史上最殘暴的暴君之一。[5][需要較佳來源]

快速預覽 第3任烏干達總統, 副總統 ...

阿敏的父親為卡克瓦人英語Kakwa people,母親是盧格巴拉人英語Lugbara people。1946年,他作為炊事員加入英國殖民地單位英王非洲步槍團英語King's African Rifles。他逐步升至中尉軍階,參與了英國對索馬利亞叛軍的軍事行動,以及隨後對肯亞茅茅運動的鎮壓。在烏干達於1962年獨立後,阿敏仍留在陸軍中,1964年升任軍隊副總指揮官,兩年後升至少將軍階,成為其總指揮官。在得知烏干達總統米爾頓·奧博特計劃以挪用軍隊資金為由逮捕自己後,他於1971年1月發動軍事政變,奪取政權,自行宣布成為總統。作為國家元首的阿敏將自己的軍階進一步提升為元帥。

當政初期阿敏政策較親西方,並獲得以色列的大力支持,但後期逐漸轉向得到利比亞穆安瑪爾·格達費)、薩伊蒙博托·塞塞·塞科)、蘇聯東德的支持。[6][7][8]1972年,阿敏驅逐了亞洲人英語Expulsion of Indians from Uganda,其中大多數是印度裔烏干達人,此舉導致印度與他的政權斷絕外交關係。[9]1975年阿敏當選非洲統一組織泛非主義組織,推動非洲國家團結協作)主席。[10]1977年至1979年間,烏干達亦為聯合國人權委員會成員。[11]美國中央情報局支持阿敏,為其軍隊提供炸彈及其他軍需,並援助其在烏干達的軍事行動。[12]1977年,英國同烏干達斷交,阿敏宣布其擊敗了英國,並在其頭銜後增添「CBE」,指代「大英帝國征服者」。烏干達廣播電台此後宣稱其完整頭銜為「終身總統及元帥、哈吉伊迪·阿敏·達達博士閣下,VC,DSOMC,CBE」。[13]

隨著阿敏統治進入1970年代後期,他對特定族群和政治異見者的迫害引發了越來越多的社會動盪,同時由於他在1976年支持解放巴勒斯坦人民陣線——對外行動部英語Popular Front for the Liberation of Palestine – External Operations革命小組劫機事件,烏干達在國際上聲譽極差,這最終導致以色列發動恩德培行動。1978年,他又試圖吞併坦尚尼亞卡蓋拉區。作為回應,坦尚尼亞總統朱利葉斯·尼雷爾下令軍隊入侵烏干達。坦尚尼亞軍隊與反叛力量在1979年成功占領坎帕拉,將阿敏趕下台。阿敏流亡海外,先後在利比亞伊拉克,後轉移至沙烏地阿拉伯並於此度過餘生,2003年8月16日過世。[14]

阿敏統治下的烏干達人權侵害,政治迫害種族迫害草率處決法外處決裙帶政治政治腐敗及經濟管理不當問題均頗為嚴重。國際觀察組織及人權組織估計,在其治下被殺害的人數約有10萬至50萬。[13]他對烏干達人施加的暴行和殘忍手段,使他獲得了「烏干達屠夫」的綽號。[15]

Remove ads

早年

幾乎所有關於阿敏早年的記載都互相矛盾,因為他沒有撰寫自傳,也從未授權他人生的書面記錄。.[2][16]英國政府檔案將阿敏的出生年份記為1925年,但當時並沒有為烏干達本地人建立登記記錄。[2][17]1972年,阿敏在接受朱迪思·黑爾英語Judith Hare, Countess of Listowel採訪時表示,他出生於科博科英語Koboko村,年齡為46歲,由此推算他的出生年份為1926年。1977年由Little, Brown and Company英語Little, Brown and Company出版的一本書中,一位在烏干達的英國顧問以化名大衛·格溫撰寫,書中稱阿敏出生於布干達,年齡為48歲,由此推算出生年份為1928年。最全面的阿敏傳記來源於其家人的口述傳統,這種說法具有一定權威性,但具體細節最終無法得到確認。家族傳統和沙特吉達當局均將他的出生日期記為伊斯蘭曆1346年都爾黑哲月10日(公曆1928年5月30日)。[18][2]

Remove ads

早年生活和家庭

Thumb
坎帕拉納卡塞羅山英語Nakasero,據其家人所言,阿敏就出生於此地區

據阿敏的家人、烏干達的口述傳統以及他在沙特的死亡證明所述,伊迪·阿敏·達達·烏梅於1928年5月30日凌晨約四點出生在他父親的工作地點——坎帕拉納卡塞羅山英語Nakasero的希莫尼警察營房。[2][19][20][21]他的名字「伊迪」來源於他出生當天正值穆斯林節日古爾邦節(Eid al-Adha)。[19][2]根據馬凱雷雷大學研究員弗雷德·古韋德科的說法,阿敏的本名是伊迪·阿沃-昂戈·昂戈(Idi Awo-Ango Angoo)。[21]關於「達達」這一名字的含義存在爭議,有人認為它在史瓦希利語中意為「姐姐」或「女性化」,但大多數資料認為,「達達」是卡克瓦族中的一個氏族,延續了十三代之久。[16][2][19]

阿敏的父親名為阿敏·達達·尼亞比拉·托穆雷蘇(1889年—1976年),卡克瓦人英語Kakwa people;母親名為艾莎·丘馬魯·阿特(1904年—1970年),盧格巴拉人英語Lugbara people。他是家中的第三子。[21][2]他的父親原本是受洗天主教徒,出生時名叫安德烈亞斯·尼亞比拉·托穆雷蘇。據英國記者大衛·馬丁英語David Martin (journalist)記載,尼亞比拉一生的大部分時間都在南蘇丹度過。[2]1910年,他在叔叔、卡克瓦族領袖阿里·肯伊·達達蘇丹的帶領下,被殖民時期的英國軍隊徵召為號手,當時年僅六歲。此後他皈依伊斯蘭教,並取名為「阿敏·達達」。[21][19][2]1913年,他加入了坎帕拉恩桑比亞警察營的英屬保護地警察部隊英語Uganda Police Force[2]

1914年,尼亞比拉被強制征入英國的英王非洲步槍團英語King's African Rifles,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參與了東非戰役,於坦噶尼喀作戰。1921年,他以榮譽身份退伍,並在阿魯阿地區獲得了一塊土地。同年,他加入了恩桑比亞警察營的英屬保護地警察部隊,之後於1928年被調往希莫尼警察營——據其家人所說,阿敏正是在那裡出生的。此後他又被調往科洛洛警察營,並於1931年從警察部隊退休,之後在阿魯阿地區專員公署任職。[2]

阿敏的母親艾莎·阿特出身於一位卡克瓦族母親和一位盧格巴拉族父親的家庭。據各種記載,阿特是一位傳統治療師、草藥師和接生婆。[21]在阿敏出生前十年,阿特加入了「真主之水英語Yakan movement」(也稱「亞卡坎」)運動——這是一場反殖民的民間替代療法團體,其核心信仰是「亞坎之水」,這種聖水摻入了一種當地名為卡米奧喬的水仙屬致幻植物,被形容為「中非的LSD」。這一運動後來被英國殖民當局鎮壓,被認定為叛亂。[22][23]雖然外界普遍將其視為一種邪教,但阿敏的家人聲稱,阿特是「亞坎教團」中的女祭司——他們解釋說那是一個「非洲秘密社團」,成員包括伊迪·阿敏本人,並在戰爭中使用「聖水和其他神秘力量」。[2]

據阿敏的家人說,阿特曾治癒過布干達王國的王后艾琳·德魯西拉·納曼甘達的不孕症——她是布干達國王道迪·奇瓦二世英語Daudi Cwa II of Buganda的妻子。阿特在「真主之水」運動中地位很高,據稱因此引起了布干達王室的注意,而她與王室之間的這種聯繫,也引發了關於阿敏生父其實是道迪·奇瓦二世的傳言。[2][20]據說,這種傳言是由尼亞比拉的正妻(無子女)散布的,她因嫉恨阿特為尼亞比拉生下兩個孩子而造謠。[2]

據阿敏的家人說,伊迪·阿敏被取名為「阿翁戈」(意為「喧囂」或「噪音」),這是對他身世傳言的一種暗示。據稱,部族長老在他還是嬰兒時為確認其父系血統而讓他接受一種「父系試驗」:他們把他獨自留在科博科附近利魯山的一片森林中,四天後返回時,發現阿敏仍然活著。長老們將這一「奇蹟」歸功於卡克瓦族民間信仰中的神聖七頭蛇「納坎」。[2]阿敏的哥哥和姐姐於1932年去世,當時他只有四歲。[21]

阿敏四歲時父母離異,據大多數說法,他於1944年搬去與母親的家人一起生活,居住在烏干達西北部盧韋羅區的農村農耕小鎮——馬瓦萊教區。[24][21]他父母離婚的原因,據稱正是因為關於阿敏身世的長期流言,這讓他的母親十分憤怒。[20]儘管如此,他的家人堅持認為,按照伊斯蘭傳統,阿敏當時是隨父親搬到阿魯阿區的坦噶尼喀教區生活,而他的母親則留在布干達繼續從事治療工作。[2]

Remove ads

童年與教育

據說,阿敏與母親的親戚同住期間,8歲到10歲時曾以放養山羊為生。[21]1938年,他搬到附近塞穆托英語Semuto鎮,寄居在艾哈邁德·海珊謝赫家中,通過誦讀背誦《古蘭經》,一直學習到12歲。[21]1940年,阿敏搬到邦博英語Bombo, Uganda,與他的舅舅優素福·塔納布同住。[21]他曾試圖報名進入小學,但遭到拒絕,據稱原因是他的父系有努比亞人血統。[21]

同年,阿敏在參與萬德蓋亞英語Wandegeya馬凱雷雷大學發生的努比亞人反歧視騷亂時受傷。[21]此後,他進入邦博的加拉亞伊斯蘭學校就讀,在穆罕默德·拉賈卜的指導下繼續背誦《古蘭經》,直到1944年。據說他在1943年的誦讀比賽中還獲得了榮譽。[21]後來,他與另外十五名學生一起被殖民軍徵召入伍,但因年齡未達標準而被遣返回家。[21]

1945年,阿敏搬到布瓦伊塞教區英語Bwaise的基因迪教區,從事各種零工,包括在坎帕拉的大帝國酒店英語Grand Imperial Hotel擔任門衛和禮賓助理。[21]

英王非洲步槍團

1946年,阿敏加入「英王非洲步兵團英語King's African Rifles」,擔任炊事助理,同時接受軍事訓練,持續到1947年。[17][25]後來他曾假稱自己在二戰期間參加過緬甸戰役[17][26][27]1947年,他被調往肯亞,作為步兵服役,軍階為列兵,隸屬駐肯亞吉爾吉爾英語Gilgil的第21步兵營,一直服役到1949年。當年,他所在部隊被派往肯亞北部鎮壓索馬利亞叛亂英語Shifta War。1952年,他所在旅又被派往肯亞對抗茅茅起義武裝。同年,他被晉升為下士,次年升任中士。[21]

1959年,阿敏被授予二級阿凡提軍階(准尉),[28]這是當時黑人士兵在「英王非洲步槍團」中所能達到的最高軍階。同年他回到烏干達,並於1961年7月15日獲得短期服役軍官任命,軍階為中尉,成為首批兩名受委任的烏干達本地軍官之一。[28]他被派去平息烏干達卡拉莫瓊人英語Karamojong people與肯亞圖爾卡納族游牧民之間的偷牛衝突。[21]研究者霍爾格·伯恩特·漢森指出,阿敏的世界觀、行為方式以及溝通策略都深受他在殖民軍隊經歷的影響,其中包括他直接、親力親為的領導風格——這種風格後來成為他在烏干達社會部分群體中受歡迎的重要原因。[29]

Remove ads

在烏干達軍隊中崛起

1962年,烏干達脫離英國獨立後,阿敏被晉升為上尉,次年升為少校。1964年,他被任命為陸軍副司令,次年升任陸軍司令。[21]1970年,他進一步被提升為烏干達武裝部隊總司令。[30]

在英國軍隊和烏干達軍隊服役期間,阿敏也是一名出色的運動員。他身高1.93米,體格強壯,從1951年到1960年一直是烏干達輕重量級拳擊冠軍,同時也是一名游泳健將。阿敏還是一名強力的橄欖球前鋒,[31][32]不過有一位軍官曾這樣評價他:「伊迪·阿敏是個體格出眾、球技不錯的(橄欖球)選手,但從脖子往上幾乎全是骨頭,凡事都得用最簡單的詞給他解釋。」[32][33]在1950年代,他曾效力於尼羅橄欖球俱樂部。[34]

有一種廣為流傳的都市傳說稱,阿敏曾在1955年被選為東非橄欖球隊英語East Africa rugby union team對陣英國雄獅隊英語British & Irish Lions巡迴賽英語1955 British Lions tour to South Africa的替補球員。[32][34]然而,他既未出現在球隊合影中,也未被列入官方名單。[35]

Thumb
1966年以色列總理列維·艾希科爾(中)訪問期間時任總參謀長的阿敏(中左)

1965年,時任烏干達總理的米爾頓·奧博特和阿敏被指捲入一宗從剛果民主共和國向烏干達走私象牙和黃金的交易。據前剛果領導人帕特里斯·盧蒙巴的同僚、尼古拉·奧蘭加將軍後來披露,這筆交易是為了支援反對剛果政府的部隊——阿敏秘密向他們走私武器,而這些部隊則以象牙和黃金作為交換。1966年,烏干達議會要求對此展開調查。奧博特隨後頒布新憲法,廢除了由布干達卡巴卡英語Kabaka of Buganda(國王)穆特薩二世擔任的禮儀性總統職位,自任執行總統。他將阿敏晉升為上校兼陸軍司令。阿敏隨即率軍攻擊國王宮殿,迫使穆特薩二世逃往英國流亡,並在那裡一直待到1969年去世。[36][37]

阿敏開始從卡克瓦族、盧格巴拉族、南蘇丹人英語Demographics of South Sudan以及其他來自西尼羅地區英語West Nile sub-region(與南蘇丹接壤)的族群中徵募士兵。自20世紀初以來,南蘇丹人就定居在烏干達,他們最初是為服役於殖民軍而遷入的。烏干達北部的許多非洲族群橫跨烏干達與南蘇丹兩國邊境,因此長期以來都有指控稱,阿敏的軍隊主要由南蘇丹士兵組成。[38]

Remove ads

政變奪權

Thumb
米爾頓·奧博特,烏干達第二任總統,被阿敏在1971年的政變中推翻

最終,阿敏與奧博特之間的矛盾日益加深。促成這一裂痕的因素包括:阿敏通過從自己家鄉所在的西尼羅地區英語West Nile sub-region招募士兵,在烏干達軍隊中建立起了相當的支持基礎;他參與了援助南蘇丹叛亂的軍事行動;以及1969年對奧博特的刺殺企圖。1970年10月,奧博特接管了武裝部隊的直接控制,將阿敏從「全軍總司令」這一僅任數月的職位降為烏干達陸軍司令。[30][39]

在得知奧博特計劃以挪用軍費為由逮捕自己後,阿敏於1971年1月25日發動軍事政變,在以色列政府特工的協助下[40][41][42]奪取了政權。當時奧博特正在新加坡出席大英國協首腦會議英語1971 Commonwealth Heads of Government Meeting。忠於阿敏的部隊封鎖了恩德培國際機場,占領了坎帕拉。士兵包圍了奧博特的官邸,並封堵了主要道路。烏干達電台英語Uganda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隨後播出聲明,指控奧博特政府腐敗,並偏袒蘭戈地區英語Lango sub-region。據報道,廣播發布後,坎帕拉街頭爆發出群眾的歡呼。[43]阿敏在聲明中稱自己「只是一個軍人,而非政治家」,並宣布軍政府只是臨時接管政權,在局勢恢復正常後將舉行選舉。他還承諾釋放所有政治犯[44]

1971年4月,阿敏為已在流亡中去世的布干達前國王兼前總統愛德華·穆特薩舉行了國葬。[45]

Remove ads

總統任期

軍事統治的建立

1971年2月2日,也就是政變後一周,阿敏宣布自己為烏干達總統、武裝部隊總司令、陸軍參謀長兼空軍參謀長。他暫停了烏干達憲法英語Constitution of Uganda的部分條款,不久後又成立了由軍官組成的國防顧問委員會,並由他本人擔任主席。阿敏將軍事法庭的權力置於民法體系之上,任命軍人擔任政府及國有企業的高級職位,並告知新任的文官內閣成員,他們必須遵守軍隊禮儀英語Military courtesy[30][46]阿敏以法令治國英語Rule by decree——在他執政期間共頒布了大約三十項法令。[47][48]

阿敏將位於坎帕拉的總統官邸由原先的「政府大廈」改名為「指揮所」。他解散了前政府設立的情報機構——總務局,並以「國家調查局英語State Research Bureau (organisation)」取而代之。國家調查局的總部設在坎帕拉郊區的納卡塞羅,在隨後的幾年間,這裡成為拷問與處決異見者的主要場所。[49]除國家調查局外,阿敏還利用憲兵部隊和公共安全局等機構來鎮壓反對派。[49]

奧博特在政變後逃往坦尚尼亞,並受到該國總統朱利葉斯·尼雷爾的庇護。不久,約有兩萬名逃離阿敏統治的烏干達難民也前往坦尚尼亞避難。1972年,這些流亡者組織了一次策劃拙劣的政變,試圖重新奪回烏干達政權,但最終以失敗告終。[50]

Remove ads
总结
视角

迫害民族和政治團體

Thumb
在其統治期間,阿敏政權的諸多受害者在酷刑室中喪生。

1972年,烏干達流亡者企圖入侵英語1972 invasion of Uganda失敗後,阿敏採取報復行動,清洗了烏干達軍隊英語Uganda Army (1971–1980)中支持奧博特的人,主要是來自阿喬利族蘭戈族的軍人。[51]早在1971年7月,蘭戈族和阿喬利族士兵就曾在金賈姆巴拉拉的軍營中遭到屠殺。[52]到1972年初,大約有5000名阿喬利族和蘭戈族士兵,以及至少兩倍於此的平民失蹤。[53]此後,受害者的範圍擴大到其他族群成員、宗教領袖、記者、藝術家、高級官員、法官、律師、學生英語Student movements in Uganda和知識分子,甚至包括刑事嫌疑人和外國人。在這種暴力氛圍中,許多人因私利或純粹出於任意的原因被殺害。屍體常常被拋入尼羅河中。[54]

這些出於族群、政治和經濟動機的屠殺貫穿了阿敏掌權的整個八年時期。[53]確切的死亡人數至今不明。國際法律家委員會估計,死亡人數不少於8萬人,更可能接近30萬。而由流亡組織在國際特赦組織的協助下整理的估算數字則認為,遇害者多達50萬人。[17]

在他1997年出版的《血之國度:伊迪·阿敏的內幕》一書中,曾在阿敏內閣任職三年的烏干達部長亨利·基延巴英語Henry Kyemba寫道:「阿敏那種怪異的行為,部分源自他的部族背景。和許多尚武社會一樣,阿敏的部族卡克瓦族英語Kakwa people據說也進行過與鮮血有關的儀式。他們會從被殺死的敵人身上割下一塊肉,以壓制死者的靈魂,或者品嘗敵人的血液,使其靈魂失去力量。這類儀式在卡克瓦人中至今仍然存在。阿敏的行為不止於嘗血——他曾不止一次向我和別人誇口,說自己吃過人肉。」(基延巴,第109—110頁)[55]

被殺害的著名人物中,包括前總理兼首席大法官貝尼迪克托·基瓦努卡英語Benedicto Kiwanuka聖公會大主教魯溫烏干達中央銀行前行長約瑟夫·穆比魯、馬凱雷雷大學校長弗蘭克·卡利穆佐、著名劇作家拜倫·卡瓦德瓦,以及阿敏政府中的兩位部長——埃里納約·威爾遜·奧列馬英語Erinayo Wilson Oryema查爾斯·奧博思·奧豐比英語Charles Oboth Ofumbi[56]

阿敏從自己所屬的卡克瓦族,以及南蘇丹人和努比亞人中招募親信。到1977年,這三個群體在22名高級將領中占了60%,在內閣中占了75%。同樣地,雖然穆斯林僅占全國人口的5%,但他們在這些軍政高層中所占比例分別達到了80%和87.5%。這也部分解釋了阿敏為何能在八次政變企圖中倖存下來。[57]到1978年,烏干達軍隊的規模已從一萬人擴大到兩萬五千人。阿敏的軍隊基本上是一支僱傭軍,其中一半是南蘇丹人,26%來自剛果,只有24%是烏干達人,而這些烏干達人大多是穆斯林和卡克瓦族人。[58]

我們決心讓普通的烏干達人掌握自己的命運,最重要的是,讓他們能夠享受祖國的財富。我們的明確政策,是要把烏干達的經濟控制權轉交到烏干達人自己手中——這在我國歷史上還是第一次。

——伊迪·阿敏論對少數族群的迫害[59]
Thumb
位於荷蘭的烏干達難民,1972年11月

1972年8月,阿敏宣布發動他所謂的「經濟戰爭」,推行一系列政策,主要內容是沒收亞洲人和歐洲人所擁有的財產。當時烏干達約有八萬名亞洲人,大多來自印度次大陸,且多在烏干達本地出生。他們的祖輩在印度仍是英國殖民地時期來到烏干達尋求致富機會。[60]許多亞洲人擁有企業,其中不少是大型公司,構成了烏干達經濟的支柱。[61][62][63]事實上,阿敏甚至稱亞洲人為「棕色的猶太人」,因為他們在商業上的主導地位以及被認為掌控著經濟。[64]此外,阿敏還曾公開表示同情希特勒,稱希特勒焚燒六百萬猶太人是「正確的」,因為「以色列人不是為人類服務的民族」。[65]

1972年8月4日,阿敏發布法令,命令驅逐英語Expulsion of Indians from Uganda持有英國護照的五萬名亞洲人。隨後,這一法令被擴大到所有六萬名非烏干達籍的亞洲人。阿敏聲稱自己做了一個夢,上帝在夢中告訴他,為了烏干達的福祉,他必須把所有亞洲人驅逐出境。此外,他堅信亞洲人在破壞烏干達的經濟。[66]而他所提出的理由中,也明顯帶有種族色彩。[67]大約三萬名烏干達亞洲人移居英國,其他人則前往澳大利亞南非加拿大斐濟等大英國協國家,或去了印度肯亞巴基斯坦瑞典坦尚尼亞和美國。[61][62][63]阿敏沒收了這些亞洲人和歐洲人的企業與財產,將其分配給自己的支持者。失去了原本熟練的業主和經營者後,企業管理混亂,許多工業因缺乏技術和維護而崩潰。這對本已衰退的烏干達經濟造成了災難性後果。[46]當時,亞洲人貢獻了全國90%的稅收;他們被驅逐後,阿敏政府失去了主要的財政來源,經濟幾乎徹底崩潰。[68]

據估計,伊迪·阿敏曾下令殺害大約500名來自葉門哈德拉毛地區的阿拉伯商人。[69][70]

1975年,阿敏的財政部長、當時任職時間最長的內閣成員伊曼紐爾·布瓦約·瓦赫韋亞英語Emmanuel Bwayo Wakhweya叛逃至倫敦[71]這一引人注目的叛逃事件促使阿敏的衛生部長、曾在第一屆奧博特政府任職的亨利·基延巴英語Henry Kyemba於1977年也出逃並定居英國。基延巴後來撰寫並出版了《血之國度》,這是第一本由阿敏政府內部人士揭露其統治內幕的著作。[72]

1976年6月25日,國防顧問委員會宣布阿敏為終身總統[73]

Remove ads

國際關係

Thumb
1976年,出席賴比瑞亞第20任總統威廉·理查·托爾伯特就職典禮的阿敏

起初,阿敏得到了以以色列西德,尤其是英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的支持。20世紀60年代末,奧博特的左傾政策英語Move to the Left——包括《平民憲章英語Common Man's Charter》和對八十家英國公司的國有化——讓西方擔心他會威脅在非洲的資本主義利益,並使烏干達成為蘇聯的盟友。阿敏在烏干達獨立前曾服役於「英王非洲步槍團」,並參與過英國鎮壓茅茅起義的行動,因此被英國人視為「對英國極度忠誠」的人。這使他成為奧博特繼任者的顯然人選。雖然有人聲稱,早在1966年阿敏就被培養為接班人,但英國和其他西方國家真正開始策劃讓他上台,則是在1969年奧博特啟動國有化計劃之後。[74]

在他擔任總統的第一年裡,阿敏得到了英國和以色列在軍事與財政上的關鍵支持。1971年7月,他先後訪問了這兩個國家,並要求獲得先進的軍事裝備,但兩國都拒絕提供,除非烏干達政府能自行付款。於是,阿敏決定另尋外援。1972年2月,他訪問了利比亞。阿敏公開譴責猶太復國主義,作為回報,利比亞領導人穆安瑪爾·格達費立即承諾向烏干達提供2500萬美元貸款,並計劃通過利比亞-烏干達發展銀行繼續提供資金援助。在接下來的數月中,阿敏逐步撤除了以色列的軍事顧問,驅逐了所有以色列技術人員,最終與以色列斷絕外交關係。[75]卡扎菲還出面調解了烏干達與蘇丹之間長期存在的緊張關係,阿敏同意停止支持南蘇丹的阿尼亞尼亞英語Anyanya叛軍,並將那些前游擊隊員編入自己的軍隊。[76]

1972年,在烏干達驅逐大批亞洲人(其中大多數為印度裔)後,印度與烏干達斷絕了外交關係。同年,作為「經濟戰爭」的一部分,阿敏又與英國斷交,並將所有英資企業國有化。[77]英國和以色列隨後中止了與烏干達的全部貿易往來,但這一商業空缺很快被利比亞、美國和蘇聯所填補。[76]

列昂尼德·勃列日涅夫執政時期,蘇聯出於在東非遏制中國在坦尚尼亞的影響力以及西方在肯亞的勢力的戰略考慮,對烏干達的興趣日益濃厚。1973年11月,蘇聯向烏干達派遣了一支軍事代表團。雖然蘇聯無法像西方國家那樣提供充足的資金援助,但它選擇以提供軍備為交換條件,換取阿敏的支持。[78]蘇聯很快成為阿敏最大的武器供應國,向烏干達提供了坦克、噴氣式戰機、火炮、導彈以及輕武器。據估計,到1975年,蘇聯向阿敏政府提供了約1200萬美元的經濟援助和4800萬美元的軍備。阿敏還派出數千名烏干達人前往東歐國家接受軍事、情報和技術培訓,尤其是捷克斯洛伐克[79]東德則深度介入了「總務局」和「國家調查局」——這兩個機構後來因恐怖活動而臭名昭著。1979年烏干達入侵坦尚尼亞期間,東德方面還試圖銷毀自己與這兩個機構合作的相關證據。[8]

1973年12月,正值1973—1975年經濟衰退英語1973–1975 recession期間,阿敏發起了一個帶有諷刺意味的「拯救英國基金」,聲稱要「拯救並援助我們昔日的殖民宗主免於經濟災難」,同時還提出向英國提供緊急糧食援助,並號召烏干達人踴躍捐款。[80][81][82]1974年,阿敏又提出願意在烏干達主持並調停北愛爾蘭衝突的談判,認為烏干達作為英國的前殖民地,在這一問題上具有合適的地位。[83]

Thumb
第一次沙巴戰爭英語Shaba I期間,阿敏於1977年訪問了薩伊獨裁者蒙博托

1976年6月,一架從特拉維夫飛往巴黎的法國航空客機被兩名解放巴勒斯坦人民陣線——對外行動部英語Popular Front for the Liberation of Palestine – External Operations成員和兩名德國革命小組成員劫持,阿敏允許這架飛機降落在恩德培機場。隨後,又有三名劫機者在當地加入行動。不久,156名非猶太籍、未持以色列護照的人質被釋放並安全轉移,而83名猶太人和以色列公民,以及20名拒絕離開他們的人(其中包括機長和法航機組成員)繼續被扣為人質。[84]在隨後的以色列營救行動中——即1976年7月3日至4日夜間展開,代號為「雷霆行動」(又稱「恩德培行動」)的突襲——一支以色列特種部隊從以色列飛來,占領了恩德培機場,成功解救了幾乎所有人質。行動中有3名人質遇難,10人受傷;7名劫機者、約45名烏干達士兵,以及以色列突擊隊指揮官約納坦·內塔尼亞胡陣亡。另有一名75歲的英籍猶太老婦多拉·布洛赫英語Murder of Dora Bloch,在營救行動前被送往坎帕拉的穆拉戈醫院英語Mulago National Specialised Hospital,事後遭到報復性殺害。這一事件進一步惡化了烏干達的國際關係,英國因此關閉了駐烏干達高級專員署[84]作為對肯亞在此次突襲中協助以色列的報復,阿敏下令屠殺了數百名居住在烏干達的肯亞人。[85]

在阿敏統治下,烏干達開始了大規模的軍事擴張,這引起了鄰國肯亞的警惕。1975年6月初,肯亞官員在蒙巴薩港扣押了一批運往烏干達的大型蘇制武器車隊。烏干達與肯亞之間的緊張關係在1976年2月達到頂點——當時阿敏宣布,他將調查南蘇丹部分地區以及肯亞西部和中部(直至距奈洛比僅32公里的地帶)是否在歷史上屬於殖民時期的烏干達。肯亞政府立即發表強硬聲明,表示肯亞絕不會割讓「哪怕一寸領土」。在肯亞軍隊於邊境地區部署部隊和裝甲運兵車後,阿敏才被迫退讓。[86]阿敏與盧安達的關係也十分緊張,他在任內多次破壞盧安達的經濟,例如拒絕允許其商用車輛經烏干達前往蒙巴薩港,並多次威脅要轟炸基加利[87]

Remove ads

烏坦戰爭與下台

Thumb
1979年戰爭結束時的阿敏

1977年1月,阿敏任命穆斯塔法·阿德里西英語Mustafa Adrisi將軍為烏干達副總統。[88][89]同年,烏干達軍隊內部出現分裂,一方支持阿敏,另一方則效忠於在政府中握有實權的阿德里西。阿德里西主張清除軍中外籍人員,尤其是蘇丹人。[90]烏干達軍中的不滿情緒不斷加劇,頻繁的政變企圖正是這種緊張局勢的體現;[91]阿敏本人甚至在其中一次政變行動——即1977年6月的「馬富塔明吉行動英語Operation Mafuta Mingi」中受了傷。[92][93]到1978年,阿敏的支持者和親信大幅減少。由於多年統治導致經濟崩潰、基礎設施破敗,他在國內民眾中也面臨越來越多的反對。自1977年魯溫主教和部長奧列馬、奧博思·奧豐比被殺後,阿敏政府中已有多名部長叛逃或流亡海外。[94]1978年初,阿德里西在一次車禍中重傷,被送往開羅治療。趁他不在國內,阿敏撤去了他國防部長和內政部長的職務,並指責他在未報告的情況下擅自讓高級獄政官員退休。隨後,阿敏進一步清洗了政府中的多名高級官員,[95]並親自兼任多個部長職位。這場權力重組引發了新的政治動盪,尤其激怒了阿德里西的追隨者,他們普遍認為那場車禍其實是一場未遂的暗殺。[96]

1978年11月,效忠阿德里西的部隊發動叛亂。阿敏派兵鎮壓,部分叛軍逃入坦尚尼亞境內。[46]隨後,烏干達軍隊與坦尚尼亞邊防部隊在邊境地區爆發衝突,並在不明情況下入侵了坦尚尼亞領土英語Invasion of Kagera[97]據多位專家和政治人物分析,阿敏下令發動入侵,是為了轉移國內軍隊和民眾對國內危機的注意力。[98][99]然而也有說法認為,阿敏當時已失去了對部分軍隊的控制,入侵行動並非出自他的命令,他只是事後出面「追認」,以挽回顏面。[100][101]無論如何,戰事爆發後,阿敏指責坦尚尼亞總統朱利葉斯·尼雷爾率先挑起戰爭,並在烏干達軍隊初期取得進展時宣布吞併卡蓋拉地區[46][50]然而,隨著坦尚尼亞準備發動反攻,阿敏意識到形勢對自己極為不利,便試圖在不丟面子的情況下緩和衝突。[102]他甚至公開提議,與尼雷爾通過一場拳擊比賽來代替戰爭,以此決定勝負。[103][a]尼雷爾對此置之不理。[103]

1979年1月,尼雷爾動員坦尚尼亞人民國防軍發起反擊,同時得到幾支聯合組成烏干達民族解放軍英語Uganda National Liberation Front的流亡烏干達武裝力量支持。儘管得到利比亞的穆安瑪爾·格達費[25]巴勒斯坦解放組織的軍事援助,阿敏的軍隊仍節節敗退。[105]據報道,阿敏在戰爭期間多次出訪,包括前往沙烏地阿拉伯和伊拉克,試圖爭取更多外援英語Foreign support of Uganda in the Uganda–Tanzania War[106][107]在統治的最後幾個月,他公開露面的次數很少,但經常在廣播和電視上發表講話。[108]據稱,在盧卡亞戰役英語Battle of Lukaya遭受重大失敗後,烏干達軍隊部分指揮官曾建議阿敏下台,但他憤怒拒絕,並宣稱:「如果你們不想戰鬥,我自己來。」隨後,他解除了參謀長尤素夫·戈翁英語Yusuf Gowon的職務。[109][110]然而,隨著坎帕拉被攻占英語Fall of Kampala,阿敏不得不於1979年4月11日乘直升機逃離烏干達首都。[25]在烏干達東部短暫嘗試重整烏干達軍隊殘餘力量期間,[111][112]據稱阿敏甚至宣布金賈為新的國家首都,[113]但最終仍被迫流亡國外。[25]到阿敏下台時,他在烏干達已極度不受歡迎,其統治象徵、個人照片以及與他相關的建築在戰爭期間和之後遭到破壞。[114]

Remove ads

懸賞

阿敏流亡國外後,《財富士兵英語Soldier of Fortune (magazine)》雜誌1979年10月刊懸賞1萬美元黃金,獎勵任何提供情報、能將烏干達前總統伊迪·阿敏活捉的人。該雜誌出版人羅伯特·K·布朗被引用時表示:「我們無法容忍阿敏這樣的個人。他應當接受審判,並由同儕組成的陪審團審理後予以懲罰。」[115][116][117]

流亡

阿敏最初逃往利比亞,並在那裡停留至1980年,隨後最終定居於沙烏地阿拉伯沙特王室給予他庇護,並提供豐厚津貼,條件是他不得再涉足政治。[25]阿敏在吉達巴勒斯坦路上的諾富特酒店頂層兩層居住了多年。英國廣播公司非洲首席記者布賴恩·巴倫英語Brian BarronVisnews英語Visnews奈洛比攝影師穆罕默德·阿敏英語Mohamed Amin(與伊迪·阿敏無親屬關係)於1980年6月4日找到了阿敏,並進行了他被推翻後的首次專訪。[118][119]在流亡期間,阿敏資助其舊部殘餘勢力參與烏干達叢林戰爭[120]儘管他依舊是一個極具爭議的人物,但部分昔日追隨者以及若干反叛組織仍繼續以他的名義作戰,[121]甚至長期呼籲赦免他,[122]或恢復其總統地位。[123]在沙特流亡期間接受採訪時,阿敏聲稱烏干達「仍然需要他」,並從未對其政權的殘暴統治表達過悔意。[124]

1989年1月,伊迪·阿敏未經沙烏地阿拉伯政府許可離開流亡地,與其一子一同飛往薩伊。當時烏干達正陷入新的內戰英語War in Uganda (1986–1994)[125]他企圖在那裡組織一支反叛力量以重新奪回政權。[126][127]而他的其餘家人仍留在吉達。[127]儘管他使用了偽造的薩伊護照,但在乘坐薩伊航空英語Air Zaïre的班機抵達恩吉利機場時,阿敏立即被認出,並被薩伊安全部隊逮捕。薩伊政府對他的到來極為不滿,隨即試圖將他驅逐出境。[128]起初,沙特政府拒絕接納他回國,[126][127]認為他擅自離境、濫用庇護恩情,且出於政治目的離開,嚴重冒犯了沙特方面。[129]薩伊政府既不願將阿敏引渡回烏干達(因為他在烏干達面臨謀殺指控),又不想繼續收留他,以免影響外交關係。結果,阿敏先被驅逐到塞內加爾,原計劃由塞內加爾再將他送往沙特,但由於沙特繼續拒簽,塞內加爾當局又將他送回薩伊。[127][129]在摩洛哥國王哈桑二世的斡旋下,沙烏地阿拉伯政府最終同意阿敏回國,[126][129]但條件是他必須承諾不再參與任何政治或軍事活動,也不得接受採訪。此後,阿敏在沙特度過了餘生。[126]

據報道,在他生命的最後幾年裡,伊迪·阿敏實行果食主義飲食。[130]據說他每天都會大量食用橙子,因此在沙特人中得到了一個綽號——「雅法博士」,取自「雅法橙」這一著名柑橘品種的名字。[131][132]

疾病與死亡

2003年7月19日,伊迪·阿敏的第四任妻子納隆戈·瑪蒂娜報告稱,阿敏因腎功能衰竭陷入昏迷,病危,正在沙烏地阿拉伯吉達的費薩爾國王專科醫院與研究中心英語King Faisal Specialist Hospital and Research Centre与研究中心接受治療。她懇求烏干達總統約韋里·穆塞韋尼允許阿敏返回烏干達,在祖國度過餘生。穆塞韋尼回應稱,阿敏一旦被帶回國,就必須「為自己的罪行作出回答」。[133]最終,阿敏的家人決定終止生命維持裝置。2003年8月16日,阿敏在吉達的醫院去世,並在吉達的魯韋斯公墓下葬,葬禮簡樸,沒有任何儀式或鋪張。[134]

阿敏去世後,英國前外交大臣大衛·歐文透露,在他擔任外交大臣期間(1977年至1979年),曾提議暗殺伊迪·阿敏。他為這一想法進行了辯護,稱:「我並不為曾考慮過這件事感到羞愧,因為他的政權與波爾布特的政權一樣,是非洲最殘暴的統治之一。」[135]

家庭與關係

Thumb
維多利亞湖附近阿敏宮殿的遺蹟

伊迪·阿敏至少結過六次婚,其中三任妻子被他離婚。他於1962年3月與第一任妻子瑪利亞姆結婚,[136]1966年5月迎娶第二任妻子凱伊,[137]1967年又娶了諾拉,1972年再娶納隆戈·瑪蒂娜。1974年3月26日,阿敏通過烏干達電台英語Uganda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宣布,他已與瑪利亞姆、凱伊和諾拉離婚。[138][139]同年4月,瑪利亞姆在烏干達與肯亞邊境小鎮托羅羅被捕,被指控試圖將一卷布料偷運到肯亞。[138][140]凱伊·阿敏於1974年死於神秘事件,她的屍體後來被發現遭肢解。[141]諾拉在1979年阿敏下台時逃往薩伊,其下落至今不明。[140]

1975年7月,阿敏為19歲的莎拉·克約拉巴英語Sarah Kyolaba舉辦了一場耗資200萬英鎊的奢華婚禮。莎拉是「革命自殺機械團樂隊」的一名go-go dancer,綽號「自殺莎拉」。[142]婚禮在烏干達首都坎帕拉舉行,正值非洲統一組織峰會召開期間。巴勒斯坦解放組織主席亞西爾·阿拉法特擔任阿敏的伴郎[143]在認識阿敏之前,莎拉與男友傑西·吉塔同居;此人後來神秘失蹤,不清楚是被斬首還是在逃往肯亞後被拘留。[142]阿敏與莎拉育有四個孩子,兩人都熱衷於汽車拉力賽,常駕駛阿敏的雪鐵龍SM賽車,莎拉擔任領航員。[142]莎拉後來在英國托特納姆開設了一家美髮店,於2015年去世。[143]

Thumb
阿敏在1972—1979年持有的奔馳車

到1993年,阿敏與他最後的九個孩子及一位妻子——查馬魯夫人——共同生活。查馬魯是他最小四個孩子的母親。他最後一個已知的孩子——女兒伊曼——出生於1992年。[144]根據《每日觀察家報英語Daily Monitor》的報道,阿敏在2003年去世前幾個月又再次結婚。[140][145]

阿敏共育有多達60個子女。[b]直到2003年,他的長子塔班·阿敏(生於1955年)[148]仍擔任尼羅河西岸陣線英語West Nile Bank Front領導人,該組織是反對約韋里·穆塞韋尼政府的叛亂團體。2005年,穆塞韋尼向他提供了大赦;2006年,他被任命為烏干達國家內部安全組織英語Internal Security Organisation的副總幹事。[149]阿敏的另一位兒子哈吉·阿里·阿敏曾於2002年競選恩傑魯英語Njeru鎮議會主席(即鎮長),但未能當選。[150]

莎拉·克約拉巴的第三個孩子費薩爾·萬吉塔(1983年生於烏干達;他本人聲稱生於1981年的沙烏地阿拉伯)在2006年捲入了一起發生在倫敦北部卡姆登的殘忍幫派謀殺案。因與此案有關,他於2007年被判處五年拘禁,罪名包括共謀傷人、共謀持有攻擊性武器以及參與暴力騷亂。在此之前,他已因持有攻擊性武器、盜竊和詐騙等罪名被定罪。[151]

2007年初,獲獎影片《末代獨裁》上映,這促使阿敏的一個兒子賈法爾·阿敏(生於1967年)[152]公開為父親辯護。賈法爾表示,他正在撰寫一本書,旨在為父親恢復名譽。[153]賈法爾是阿敏七位正式妻子所生的40個「正式」子女中的第十個。[152]

在阿敏最親近的核心圈子中,有一位名叫鮑勃·阿斯特爾斯英語Bob Astles的英國人。[154]伊薩克·馬利亞蒙古英語Isaac Maliyamungu則是阿敏的重要盟友之一,也是其軍隊中最令人畏懼的軍官之一。[94]

人物特徵

暱稱

在其職業生涯中,阿敏獲得了許多綽號,其中不少帶有貶義:

  • 「老爹」(Big Daddy)[155][156]:帶有親昵意味的稱呼;[157]
  • 「基占比亞」(kijambiya,意為「開山刀」)[158]:源於烏干達安全部隊常以開山刀屠殺受害者;[159]
  • 「烏干達屠夫」(Butcher of Uganda);[155]
  • 「非洲屠夫」(Butcher of Africa);[160]
  • 「坎帕拉屠夫」(Butcher of Kampala);[129]
  • 「黑人希特勒」(Black Hitler);[129]
  • 「達達」(Dada):關於這一稱呼是否屬於阿敏的家族姓氏或綽號存在爭議。有觀點稱,它起初是譏諷阿敏「懦弱」行為的外號,因為在某些語言中意為「姐妹」;但這一說法受到強烈質疑。[161][162]阿敏的家人表示,「Dada」只是盧格巴拉人英語Lugbara people的一個別稱,偶爾也作為人名使用。研究者馬克·利奧波德認為這種解釋比「綽號」說更為可信;[163]
  • 「雅法博士」(Dr. Jaffa)[131]:他在沙特流亡期間因每日大量食用橙子(尤其據稱改行果食主義後)而得此稱號。[130][132]

反覆無常的行為、自封的頭銜與媒體描繪

Thumb
阿敏的諷刺畫埃德蒙·西格弗里德·沃爾特曼英語Edmund S. Valtman

隨著時間推移,阿敏的行為愈發反覆無常、難以預測且咄咄逼人。1977年,英國與其政權斷絕所有外交關係後,阿敏宣稱自己「擊敗了英國」,並自封為「CBE」(即「征服大英帝國者」,Conqueror of the British Empire)。他最終為自己加上的完整頭銜是:「終身總統,陸軍元帥、哈吉、博士伊迪·阿敏·達達閣下,VC、DSOMC、CBE,陸地萬獸與海洋群魚之主,非洲——尤其是烏干達——大英帝國的征服者」。此外,他還聲稱自己是「未加冕的蘇格蘭國王」。[164]實際上,阿敏從未獲得「傑出服務勳章」(DSO)或「軍功十字勳章」(MC)。他還為自己頒發了馬凱雷雷大學的「法律博士」學位,以及模仿英國「維多利亞十字勳章」而製作的「勝利十字勳章」(Victorious Cross,VC)。[10][165]

關於阿敏的傳聞層出不窮,其中最廣為流傳的一種便是他食人[166]據說,阿敏曾誇口自己把政敵的頭顱保存在冰櫃裡,但他也聲稱人肉「太咸」,並不合自己的口味。[167]

在阿敏執政時期,烏干達以外的主流媒體常常將他描繪成一個滑稽而怪誕的人物。朱利葉斯·哈里斯英語Julius Harris在《恩德培的勝利英語Victory at Entebbe》中突出表現了阿敏那據稱滑稽可笑的一面,而耶佛·哥圖則在《突襲恩德培英語Raid on Entebbe (film)》中因更好地展現出阿敏的陰險本性而廣受讚譽。1977年,《時代》雜誌在一篇頗具代表性的評論中形容他為「一位殺人魔與小丑、寬厚的蠢貨與趾高氣揚的軍棍」("killer and clown, big-hearted buffoon and strutting martinet")。[168]美國喜劇綜藝節目《周六夜現場》在1976年至1979年間播出了四個關於阿敏的小品,其中包括一個講述他在流亡中舉止粗魯的片段,以及一個諷刺他充當「性病防治代言人」的短劇。[169]1979年,電台主持人唐·艾默斯英語Don Imus多次打電話試圖與阿敏通話,隨後又播出了一段假冒的「阿敏採訪」,被批評為「極其低俗」。[170]在1977年1月播出的一集《不文山鬼馬表演》中,希爾飾演阿敏,坐在一張桌子後面,桌上放著一塊寫著「我是泰山,你是烏干達」("ME TARZAN, U GANDA")的牌子。[171]

烏干達的流亡者和叛逃者常常批評外國媒體,認為它們過分強調阿敏自我吹噓的怪癖與奢靡嗜好,卻淡化甚至為其濫殺無辜的暴行辯解。[172]也有評論者指出,阿敏或許是有意在外國媒體面前塑造出一個容易被模仿、滑稽可笑的形象,以此轉移國際社會對其統治烏干達方式的關注。[173]烏干達軍人兼反叛者派屈克·基穆姆韋英語Patrick Kimumwe認為,阿敏的「裝瘋賣傻掩蓋了烏干達人權被冷酷摧毀的事實」。[174]記者托尼·阿維爾根和瑪莎·哈尼英語Tony Avirgan and Martha Honey則寫道:「把阿敏政權簡單解釋為一個獨裁者的個人表演,或是一群無法無天、冷血殺手的幫派,都無法觸及其權力結構的本質。」[175]

後世影響

性別史學家艾麗西亞·德克指出,「烏干達深深根植的軍國主義文化,無疑是阿敏最持久的遺產。」 在他被推翻後的最初時期,戰地記者阿爾·J·文特英語Al J Venter寫道,烏干達人仍以「夾雜著毒意的敬畏」談論阿敏。[114]在他統治後的數十年間,阿敏在烏干達國內的聲譽比在國際社會中更為複雜。一些烏干達人稱讚他為「愛國者」,並支持他當年驅逐亞洲人的決定。[176]到他去世時,他在烏干達西北部地區尤其受到尊敬。[177]阿敏的兒子之一賈法爾·雷莫批評公眾對其父的負面看法,並呼籲成立一個委員會調查他執政時期暴行的真實性。[178]

相關媒體

阿敏的生平被拍攝成為電影《最後的蘇格蘭王》。而戲中飾演阿敏的福里斯特·惠特克榮獲2006年度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男主角獎,成為奧斯卡史上第4位黑人金像影帝。電影是根據吉爾斯·佛登英語Giles Foden的一本同名傳記改編。

阿敏的角色亦在以下電影中出現:

  • 伊迪·阿敏·達達》(1974年)–法國製片巴比·舒路達英語Barbet Schroeder導演的紀錄片
  • 偷襲安特比英語Raid on Entebbe (film)》(1977年)–有關恩德培行動的電影;由耶佛·哥圖飾阿敏。
  • 突襲烏干達機場英語Victory at Entebbe》(1976年)–有關恩德培行動的電視電影;由Julius Harris扮演阿敏。
  • 霹靂行動英語Mivtsa Yonatan (film)(1977年)–有關恩德培行動的以色列電影;由Mark Heath飾阿敏。
  • 伊迪·阿敏之興衰》(1980年)–An exploitation film recreating Idi Amin's atrocities;由Joseph Olita扮演阿敏。
  • Mississippi Masala》(1991年)–有關一個印度裔家庭因阿敏的反亞洲人政策而被趕出烏干達後的經歷;Joseph Olita再次飾演阿敏。
  • 恩德培行動》(7 Days in Entebbe)(2018年)

參見

註釋

  1. 阿敏還提議由穆罕默德·阿里擔任這場「拳擊賽」的裁判。研究者艾麗西亞·C·德克指出,阿敏提出這種建議,是為了「強化他的男性形象」,以此展示他在國內反對聲日益高漲的情況下,依然是一個強有力的領導者。因而,這一提議主要是面向烏干達國內觀眾的表演性舉動,體現了阿敏特有的「戲劇化統治風格」。[104]
  2. 據《每日觀察家報》報道,阿敏去世時留下了45個子女;[140]而BBC的報道則稱這一數字為54。[146]一些家族成員則估計,他的子女總數接近60人。[147]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