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十二因緣
佛教教义,将人生现实状况和可能出路描述为十二个前后相续环节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Remove ads
十二因緣(梵文、巴利文:निदान Nidāna)也稱十二緣起支、十二有支(梵文:pratītya-samutpāda-aṅga,巴利文:paṭicca-samuppāda-aṅga),佛教重要的基礎理論之一,是釋迦牟尼佛陀自修自證得到的真理。此十二緣起支分別是:1.無明、2.行、3.識、4.名色、5.六入、6.觸、7.受、8.愛、9.取、10.有、11.生、12.老死。它們都是緣生法,都是無常的,它們之間是依「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的緣起關聯。十二因緣因果相續而無間斷,使人流轉於生死輪迴大海,而不能得以出離。佛陀、辟支佛、阿羅漢,都依「四聖諦」三轉十二行,覺悟十二因緣而了知生死輪迴真相,達到究竟解脫。
![]() |
佛教大綱 ![]() |
Remove ads
部派佛教闡述
說一切有部迦多衍尼子《發智論》提出了「時分緣起」學說,《大毘婆沙論》將其詮釋為三世二重因果的「分位緣起」說,這就是最常見的「十二因緣」理論,在說一切有部內還有「剎那緣起」、「連縛緣起」和「遠續緣起」等說法[1]。
《大毘婆沙論》將《發智論》所確立的時分緣起,按三世二重因果釋義為分位緣起,此十二因緣學說為《俱舍論》所繼承:
- 無明,過去世煩惱帶來的惑,蒙蔽了真如本性,所以叫無明。
- 行,過去世身口意造作的一切善業或者不善業,其中包括身行、口行、心行。
- 識,業識,八識[2]。
- 名色,名即是心,指心只有名相而無形質;色指身體,指托胎後至第五個七日,身體各部分如手腳等都已形成。
- 六入,指在名色之後,各種感覺器官和思維功能都已產生,叫做六入,即六根。
- 觸,出胎以後,至三、四歲時,六根雖能接觸六塵,但是未有苦或樂的想法,叫作觸。
- 受,從五、六歲至十二、三歲時,六根能分別六塵中的好惡境界,但是沒能起貪淫之心,叫作受。
- 愛,從十四、五歲至十八、九歲時,貪求享樂等境界,但是未能廣遍追求,是名為愛。捨受的本性是寧靜的,而這也能成為愛的目標。
- 取,從二十歲後,貪欲變多,到處追求五塵境,叫作取。
- 有,因為追求諸境而引起善惡業,積集牽引,產生三有的結果,叫作有。
- 生,指因為現世的善惡之業,未來世還在六道四生中受生,叫作生。
- 老死,指在未來世受生之後,五蘊之身,成熟後又開始敗壞,叫作老死。
其中涉及人類年齡的詮釋出自《俱舍論記》和《俱舍論疏》[3]。
Remove ads
南傳上座部佛教的經律源出於斯里蘭卡分別說部傳統,在覺音尊者《清淨道論》中有一種叫做「有輪」的時分緣起[4],採用了三世二重因果解說,但並不等同於《俱舍論》等詮釋的分位緣起。
下面簡述引自達摩難陀長老《佛教徒信仰的是什麼》,是對《巴利經藏》有關經文的直接解讀:
- 緣於「無明」[5](貪、嗔、癡等煩惱)而產生「行」[6][7](造作諸業)。
- 緣於「行」(造作諸業)而產生「識」[8](業識)。
- 緣於「識」(業識)而產生「名色」(物質與識神)。
- 緣於「名色」(物質與識神)而產生「六入處」(眼、耳、鼻、舌、身、意)。
- 緣於「六入處」(眼、耳、鼻、舌、身、意)而產生「觸」[9](六識藉六根接觸六塵)。
- 緣於「觸」(外境接觸)而產生「受」[10](苦、樂,無苦無樂的覺受)。
- 緣於「受」(苦、樂的感受)而產生「愛」[11](對境生愛欲)。
- 緣於「愛」(對境生愛欲)而產生「取」[12](追求造作)。
- 緣於「取」(追求造作)而產生「有」(在追求中造業行成來世的命運)。
- 緣於「有」(業因完成)而產生「生」[13](在受於身)。
- 緣於「生」(在受於身)而產生「老死」[14](未來身之老死)。
大乘佛教闡述
- 凡夫肉眼所見,顛倒著我,心起諸煩惱業,往來生死中。
- 二乘及未得無生忍法菩薩所觀,以法眼分別諸法。
- 從得無生忍法乃至坐道場菩薩所觀;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深觀第三種十二因緣,觀諸法實相,畢竟空,無所有無所得,亦不著是事故,於眾生中而生大悲。
“ | 十二因緣生法,種種法門能巧說,煩惱、業、事法,次第展轉相續生,是名十二因緣。
若一心觀諸法,實相清淨,則無明盡,無明盡故行盡,乃至眾苦和合集皆盡。 |
” |
Remove ads
《瑜伽師地論》此說在詮釋《雜阿含經·二九八經》同時,介入了五種子(識、名色、六處、觸、受種子),唯識學派中曾流行以五種子為五緣起支的二世一重因果學說。
現代學術及教派闡述
現代學術界和新興教派直接分析《阿含經》和《巴利經藏》等,也會有自己的見解。因各式說法眾多,其關注度與傳統說法不可比擬,下文不再詳細羅列。
水野弘元在《原始佛教的特質》中稱:「由於原始經典本身,對十二緣起沒有一定的明確解說,且部派佛教以低俗的形式誤傳,所以今日不論是西洋學者之間,或東方佛教學者之間,對十二緣起沒有一定的解釋,而産生種種說法,甚至曾在學界中展開熱烈的論戰。」
隨佛尊者,2008年在其編著的《相應菩提道次第》及2014年公開發表的、《十二因緣之原說與奧義》中,根據漢譯《雜阿含經》、南傳《相應部》當中七事修多羅的古老共說,提出原始佛教教義,指出十二因緣是「以六處為分位」,不是部派所傳說的「以識為分位」,不同於《舍利弗阿毘曇論》、 《發智論》、《大毘婆沙論》 、《俱舍論》、《清淨道論》、與《大智度論》、 《瑜伽師地論》等論之定義。
參見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