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犢子部

部派佛教分支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犢子部
Remove ads

犢子部[1]梵語Vātsīputrīya印度俗語:Vātsīputraka[2]巴利語Vacchīputtaka[3][4]),亦稱可住子部、跋次子部、跋私弗多羅可住子部、可住子弟子部、婆雌子部,音譯爲跋私弗底梨與部、跋私弗多羅部、婆蹉妒路部、婆蹉富羅部、婆麤富羅部、婆蹉富多羅部、跋私弗部、婆蹉部[5]部派佛教的部派之一,自先上座部分支,《大毘婆沙論》稱《發智論》評破了犢子部的根本宗義[6][7],故此部起源比說一切有部更早,它同大眾部分別說部說一切有部一起並列為早期四大部派[8]

Thumb
上座部佛教

典籍
佛教大綱英語Outline of Buddhism 佛教主題
Thumb
初期佛教

最初僧伽
 大眾部
 ├ 一說部
 ├ 說出世部
 ├ 灰山住部
 ├ 多聞部
 ├ 說假部
 └ 制多部
 上座部
 ├ 雪山部
 ├ 說一切有部
  ├ 說轉部
  └ 經量部
 ├ 可住子部
  └ 正量部
 └ 分別說部
  ├ 化地部
  ├ 法藏部
  ├ 飲光部
  └ 赤銅鍱部

佛教大綱英語Outline of Buddhism 佛教主題
Remove ads

歷史

犢子部主流支派正量部稱犢子部是在佛滅滿二百年時,犢子長老舉行第三次結集所確立的。據正量部文獻,該長老名犢子Vātsīputra,出土銘文記為Vāchiputa[2]

西藏翻譯的清辨《異部精釋》,所舉部派分化的不同傳說中第三說為正量部[9]的傳說:「世尊般涅槃後,一百三十七年,經難陀王而至摩訶缽土摩王時,於華氏城集諸聖眾」。「僧伽諍論大起,長老龍及堅意等多聞者,宣揚根本五事。……由是分為二部」。「如是僧伽紛爭,經六十三年,及犢子長老,集諸僧伽,息諸諍論,舉行第三結集」。《布頓佛教史》轉載了有關記載[10]

異部宗輪論》傳說,在佛滅第三百年中(即佛滅滿二百年後而未滿三百年),從說一切有部分出犢子部[11],南傳《島史》稱其從本上座部分出。

學說

早期宗義

犢子部根據地在跋蹉國Vatsa、Vaccha)都城拘舍彌地方,其早期宗義與說一切有部發智論》本身所確立的宗義大多相似,只有幾個需要注意的不同之處[6]

大毘婆沙論》記載:

十八部時期宗義

在犢子部確立後百年內,因為對《發智論》中的一頌[20]的解釋不同[21],又分出四個分支:

更多資訊 偈頌, 《發智論》 ...

其中以正量部最為興盛,它後來取代了原先犢子部的地位,自稱為根本正量部。《依說論》(《三彌底部論》)是現存僅有的正面記述十八部時期犢子系宗義的論書,《三法度論》是犢子系釋經之論書,經過了信仰大乘佛教者的詮釋。

依說論》(《三彌底部論》)記載:佛說有三種,依說人,即依契經所說諸法施設人,契經說,人與色等五蘊,不一不異;度說人,即三世行度施設人;滅說人,即命終五蘊盡滅施設人[22]。對於依說人、度說人,命終時捨此生之五蘊無遺,受五蘊中間有,依五蘊中間有,可施設有,從此有度至彼有[23]

異部宗輪論》記載的犢子部宗義:

真諦譯《部執異論》額外的記載了犢子部的一些其他宗義:

Remove ads

宗義諍論

提婆設摩識身論》自稱性空論者,將犢子部等批判為補特伽羅論者之後,有關的大是大非諍論從未止息。

補特伽羅問題

一般被認為犢子部是補特伽羅論者的代表,如《大毘婆沙論》記載犢子部認為「補特伽羅自體實有」[17]。《異部宗輪論》三譯本一致記載的犢子部宗義:補特伽羅非即蘊離蘊,是依蘊處界而施設的假名[25],此說與在《依說論》(《三彌底部論》)中的正面論述大致相同。《十八部論》和《異部宗輪論》記載的犢子部宗義:依補特伽羅,有法從前世轉到後世,可說補特伽羅有移轉[27],此說與其自述宗義不同;而真諦譯《部執異論》記載:依,有法從前世轉到後世,可說補特伽羅有移轉[27],此說與之相近。

龍樹大智度論》記載犢子部尊奉舊有的《舍利弗阿毘曇》[34],犢子部傳承的此論又稱為《犢子阿毘曇》,不同於現存分別說部傳承的《舍利弗阿毘曇論[35]。《大智度論》記載其學說為:「是第五不可說法藏[36]中所攝」[37]補特伽羅不是五蘊有為法和無為法所攝,《三法度論》有關記載與此說大致相符。龍樹中論》歸結犢子部認為補特伽羅是一種實有的「不可說我」[38]

說轉部立「勝義補特伽羅」,是五蘊所攝的微細難以施設之法[39]。學術界有人認為,此說可能受到了犢子部補特伽羅學說的影響。

Remove ads

剎那起滅問題

婆藪跋摩四諦論》與玄奘所譯版本的《異部宗輪論》記載犢子部認為,諸行中,有暫住者,如部份色法,亦有剎那滅者,如心、心所法[26];不承認化地部[40]說一切有部[41]以及飲光部的「一切行皆剎那滅」學說。

分支

影響

犢子部被認為是佛教中少見的認為「有」的部派[42],因此常受到其他部派的批判,在大乘佛教智顗等人更指稱他們為附佛外道[43]

學術研究

印順法師稱,《大毘婆沙論》將犢子部的「涅槃有三種」主張[44],歸為分別論者而加以批判[45]

註釋

相關條目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