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國父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國父(英語:Father of the Nation),或稱為國家之父祖國之父建國之父國民之父民族之父獨立之父,是給予當前國家政權奠基者的稱謂,當匹配此榮譽者多於一人時,則統稱為開國元勛Founding Fathers)。現代漢語中的「國父」一詞,可考證的最早出處是清代學者梁廷枏的著作《海國四說》,書中提及第一任美國總統喬治·華盛頓逝世時,舉國稱其為國父。[1]

用途

羅馬帝國榮譽稱號

國父(Pater Patriae)意指「祖國之父」,是羅馬共和國和羅馬帝國時期,由羅馬元老院授予元老以及羅馬皇帝的榮譽稱號。儘管多位羅馬皇帝都曾經獲得此頭銜,但它並沒有成為代表皇帝權利與榮耀的稱號。

民族始祖

許多國家以創世神話中的人物為建國之祖,如建立葡萄牙(「路西塔尼亞」)的路索斯英語Lusus、建立波蘭(「萊希亞」)、切希(現捷克地區)及羅斯(現俄羅斯、白俄羅斯和烏克蘭)的萊赫、切赫和羅斯、中華始祖的炎黃二帝[2]、百越的貉龍君雄王[3]、萬世一系的神武天皇[4]、古朝鮮的桓雄檀君王儉[5];或者,以歷史上的傳奇人物為建國之祖,如蒙古的成吉思汗、俄羅斯的留里克、緬甸的阿努律陀。在希伯來聖經中,亞伯拉罕以撒以及雅各被稱為「族長」(patriarch,意指「以色列之父」),是以色列人的共祖,所有以色列人被視為是雅各的子民。[6]

君主

君主體制中,君王為國家的集權者,國君就是「國父」、王后就是「國母」的權力象徵,同時亦是王侯貴族的宗主。這種概念源自君權神授說,君主的權力來自上天或者神明,國家的權力歸於君主。[7]這點被明確記載在西班牙憲法裡,君主被視為是上帝的擬人和化身,是民族統一和永恆的象徵。泰國國王與王后在當地被視為是國民的父母,泰王誕辰也是全國的父親節,泰王后的誕辰則是母親節。[8][9]

中國歷代君王自稱「天子」,尊天為父,尊地為母,或有德高望重之臣者被君主尊稱為「」,如仲父管仲、尼父孔子、仲父呂不韋、江東仲父張昭、尚父姜子牙、亞父范增、相父諸葛亮、皇父攝政王多爾袞[10]中國古代官制,卿大夫退休稱為「國老」,一般官吏退休稱為「庶老」,[11]由朝廷給予原俸祿中的部分待遇(養老),以示敬老尊賢。[12]中國古代皇帝為當朝之「國君」(君父),皇后為當朝之「國母」(母儀)。

日本江戶時代末期薩摩藩的末代藩主島津忠義尊其生父島津久光為「國父」,島津久光以「國父」的身份實際掌控該藩於幕末時期的藩政。

Remove ads

專政者頭銜

許多獨裁者會在其政治生涯中為自己加諸各式稱號,如多哥總統納辛貝·埃亞德馬自稱為「國父」、「老大哥」和「人民的指引」,[13]薩伊總統蒙博托·塞塞·塞科自稱「國父」、「指引者」、「救世者」、「舵手」、「花豹」、「太陽總統」和「跨越一切障礙的雄雞」。[14]史達林於1949年的70歲誕辰時,被贈予「國父」的稱號,以表彰其在二戰後,在蘇聯占領國家締造的「人民民主」功績。[15]

建國及革命領袖頭銜

後殖民主義中,「國父」的稱號有雙重意義,一則以彰顯其獨立運動合法性,二則以作為父愛主義的象徵,匯聚民望。[16]殖民國家脫離宗主國獨立後,建國及革命領袖常被非正式稱為「國父」。

國父的爭論

「國父」的稱謂有時會引發政治爭議,如孟加拉國民黨於2004年修改憲法,撤銷謝赫·穆吉布·拉赫曼的「國父」稱號,以壓抑拉赫曼長女謝赫·哈西娜領導的人民聯盟[17]2007年9月,斯洛伐克共和國國家議會幾乎通過宣布安德烈·赫林卡為「國父」的議程,儘管赫林卡是一位有爭議的戰前領袖。[18]

一些國家的建國領袖實際上並沒有正式的「國父」稱號,但因為個人形象突出、事跡被民眾傳頌、設立紀念堂、被授予其它特殊頭銜,常被外界誤稱或誤視如同爲「國父」,如中華民國「先總統 蔣公」蔣中正、中華人民共和國「偉大領袖」毛澤東、蘇聯無產階級革命領袖列寧、北韓「共和國永遠的主席」金日成、古巴「獨立的使徒」荷西·馬蒂和革命領袖卡斯楚切·格瓦拉、尼加拉瓜「自由人的將軍」桑地諾和革命總司令卡洛斯·豐塞卡、菲律賓「國家英雄英語National hero of the Philippines黎剎、南韓李承晚總統、以色列戴維·本-古里安總理、愛爾蘭埃蒙·德·瓦萊拉總統、埃及納賽爾總統、緬甸翁山將軍、越南胡志明主席與伊朗最高領袖何梅尼等開國領袖則是被一些支持者或評論成如同國父般的人物,甚至被刻意神化[19]

Remove ads

中華民國

孫文辛亥革命的領袖之一,被認為是中華民國的建立者與最主要的開國元勛,並以此被寫入《中華民國憲法》的序言[20]。他也是中國國民黨的創黨領袖,並對推動聯俄容共政策與中國共產黨的合作有很大的幫助。

1940年(民國二十九年)4月1日,國民政府明令尊稱為「中華民國國父」[21]:218[22],規定「公牘、教科書籍、報紙、刊物及一切文字稱述總理或孫先生時,均應改稱國父」。並尊稱其為「孫中山」。1949年12月中華民國政府退守臺灣後,也引進了孫文的「國父」尊號。

陳水扁總統執政時期的中華民國政府有意推行「去中國化」政策,以劃清台灣與中國的界限,提議在教科書中去除孫文的「國父」稱號,稱因孫文本人與台灣並無直接關係[23][24]。但這些政策在中國國民黨籍的馬英九繼任成為新總統後都被政府撤除,此後歷任總統皆未如陳水扁推動撤銷國父稱號的措施,孫文於是作為公認的中華民國國父至今,政府並建有專門的國父紀念館

Remove ads

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於1949年建國後還沒有正式確立「國父」,一般對國父地位的孫文則稱為「中國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凸顯中共是「孫文革命事業的繼承者」[25][26],但也曾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機構在非正式場合稱孫文為「國父」,例如全國政協辦公廳新聞局人民網共同主辦的中國政協新聞網[27],曾在紀念孫中山誕辰140周年網頁上設立「國父風采」板塊[28]。近年來逐漸增加,媒體間也偶見「國父」稱法[29],抑或稱為「民國國父」[30]。不過因為兩岸現狀,官方仍謹慎使用,電影《國父孫中山》在發布時就更名為《第一大總統[31]。2016年7月起的媒體用語規範中要求將臺灣的國父紀念館稱為「台北中山紀念館」[32]

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教授劉小楓在評價毛澤東時,尊稱毛澤東為「國父」引起爭議,反對批評者有之,贊同支持者亦有之。[33][34][35]但按一般來說,中共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都從未曾認毛是國父,根據官方宣傳詞,終身擔任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主席的毛澤東,均一律只稱為「毛主席」,被官方認為是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和領導人,在文革時亦被稱為「偉大的導師」、「偉大的領袖」、「偉大的統帥」、「偉大的舵手」、「最敬愛的毛主席」、「人民心中的紅太陽」。[36]然而毛澤東生前曾指示其厭惡各種各樣的稱號,並表示遲早要統統去掉。[37][38]

越南

儘管越南政府沒有授予任何國家先賢「國父」的稱號,卻無損外界對「越南國父」的爭議。普遍上來說,越南共產黨越南民主共和國越南人民軍的主要創立者和領導人胡志明和越南民族解放運動領袖潘佩珠都被不少人認爲是越南的國父。目前普遍越南人民傾向以胡志明為重,部份反共或流亡的越南人士則主張潘佩珠。[39][40]

現今各國國父

下列人物在其國內經常被國民尊稱為「國父」,其他不稱為「國父」,或者不單獨稱為「國父」的國家先賢,另見建國先驅列表英語List of national founders美國開國元勛聯邦之父英語Fathers of Confederation歐盟之父

更多資訊 姓名, 國家 ...
Remove ads

參考文獻

參見

外部連接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