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面對空飛彈
從地面發射,打擊空中目標的飛彈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面對空飛彈(英語:Surface-to-Air Missile,縮寫:SAM),專指由陸地或是艦艇上發射,攻擊空中目標,通常是飛行器或者是飛彈。另外一個常見的通稱是防空飛彈。
此條目沒有列出任何參考或來源。 (2019年4月13日) |

歷史
面對空飛彈的發展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已經展開,主要發展的國家當中最積極的莫過於飽受戰略轟炸機之苦的德國。
第二次大戰結束以後,攜帶原子彈的轟炸機的威脅遠超使用傳統炸彈的轟炸機,除了研發速度更快的攔截機以外,防空飛彈也成為許多國家取代高射砲的對空火力。這個發展趨勢不僅影響到地面防空需求,也逐漸延伸到水面艦艇的防空作戰上。
二次大戰期間飛機對於水面艦艇的破壞效果以及高射砲威力非常有限的情景,對許多海軍來說仍是餘悸猶存,由艦艇發射的防空飛彈逐漸取代甲板上林立的火砲網,也讓現代船艦的外觀呈現與過去截然不同的型態:大量的火砲被少數的飛彈發射器取代,大量的雷達充斥在船椲高處,提供遠距離的警戒情報。
種類


面對空飛彈主要可以區分為中長程的區域面對空(防空)飛彈,短程的點防禦面對空(防空)飛彈以及輕型的肩射面對空(防空)飛彈。在中長程面對空飛彈當中,還有一類是專門或者是設計上兼具對付彈道飛彈的系統,又可以稱為反彈道飛彈(ABM)。
面對空飛彈發射的地理環境型態有二大類,分別是陸地(地上(地面)、地下)與水中(水上(水面)、水下)。
陸地發射載具又分成固定/拖曳/自走/人員攜行式防空飛彈四類。以船舶作為載具的面對空飛彈又以水面艦艇為大宗,在潛艦上配備的系統並不多見。
- 防空部隊的面對空飛彈:擔負國土防空、要地防空任務。因此通常不追求越野機動性,常為固定發射架、半拖車/拖車發射架或者卡車發射架。因為掩護區域往往寬廣,又深處己方腹地,有嚴密的國土防空雷達網與自動化的防空情報指揮通訊網絡,有防空截擊機/殲擊機的配合作戰,敵轟炸機/偵察機往往採取高空超高空進出,所以這類防空飛彈常為高空遠程飛彈。如SA-2。飛彈系統不追求具有獨立作戰能力,通常依託於國土防空雷達-指揮系統作戰。
- 陸軍的防空飛彈:負責陸軍大縱深進攻作戰時伴隨保護各級部隊的機動與進攻,因此通常是履帶式載具,具有強悍的越野機動能力,追求單車或者車組的獨立作戰能力(雷達、空情、指揮、射控等)。
- 空軍的防空飛彈:除了擔負國土防空的空軍,前線空軍還會配置低空飛彈系統以掩護機場、航空油庫、指揮所、雷達陣地的安全。屬於要點防空。
- 海軍的防空飛彈:水面艦艇的艦空飛彈、潛艦水下發射的潛對空飛彈可以打擊敵方反潛巡邏機與直昇機、岸防部隊的地對空飛彈掩護軍港或抗登陸的岸砲陣地、岸對艦飛彈陣地的安全。
Remove ads
- 方面軍戰區級別:典型代表是S-300-V,射程大於50公里,全高度全空域作戰,掩護方面軍指揮部、後勤物資集體、交通樞紐及其它高價值目標。
- 軍/軍團級別:典型代表是山毛櫸系統,射程在20-50公里,擔負區域防空任務。
- 師級:典型代表是道爾系統,射程8-20公里,掩護所屬師的基本行軍隊列與後勤、指揮所、技術分隊的中低空中近程防空。
- 團級:典型代表是通古斯卡彈砲合一系統,配屬於戰車團、摩托化步兵團等進攻矛頭,伴隨防空掩護,具有全地形通過能力、行進間警戒、目標識別、跟蹤、射控導引全般能力與單車綜合作戰能力,負責近程中低空防空。
- 營級:肩射式單兵飛彈,打擊敵方武裝直昇機,並迫使敵方固定翼戰鬥轟炸機不敢低飛。
導引方式
中長程的區域面對空飛彈都採用雷達導引,短程面對空飛彈則採用雷達與紅外線導引,肩射面對空飛彈絕大多數採取紅外線導引,只有極少數採用無線電指揮或者是雷射導引。
彈頭
目前公開的資料當中已經見不到早年使用的核子彈頭。早期的中長程面對空飛彈有部分配備核子彈頭以消滅攜帶核子彈的轟炸機。
各國/地區系統

- 勝利女神飛彈
- MIM-23鷹式飛彈
- MIM-104愛國者飛彈
- MIM-7陸基麻雀飛彈(AIM-7麻雀飛彈的陸上版)
- FIM-92刺針便攜式防空飛彈
- MIM-72/M48欉樹飛彈
- 戰區高空防禦飛彈
- 復仇者防空飛彈系統
- NASAMS


- SA-1飛彈
- SA-2(S-75飛彈)
- SA-3飛彈
- SA-4飛彈
- SA-5(S-200飛彈)
- SA-6飛彈
- SA-7
- SA-8飛彈
- SA-9飛彈
- SA-10(S-300飛彈)
- SA-11(9K37飛彈)
- SA-12[2]
- SA-13(9K35箭-10)
- SA-14(9K34箭-3人員攜行式防空飛彈)
- SA-15飛彈
- SA-16(Igla-1)
- SA-17(9K37M1-2)
- SA-18(9K38針式防空飛彈)
- SA-19(2K22通古斯卡自行高射砲)
- SA-21(S-400飛彈)
- S-350「勇士」(Vityaz)防空飛彈系統(衍生自S-400飛彈系統[3])
- 魯道特防空飛彈系統(依據S-400研發的海基版[4])
- SA-24(Igla-s)
- SA-29(9K333柳樹人員攜行式防空飛彈)
- SA-N-1(SA-3飛彈艦用型)
- SA-N-2(S-75飛彈艦用版)
- S-500防空飛彈系統
- SA-22灰狗(鎧甲-S1飛彈彈砲一體防空系統)
- 西北風人員攜行式防空飛彈
- 響尾蛇飛彈
- Aspic
- Spada
- Aspide
- RBS 23
- RBS 70人員攜行式防空飛彈
- RBS 90
- ZA-HVM
- SAHV-IR
- 天弓-1(천궁 (유도탄))
- 天弓-2(천궁 2호)
- 天弓-3(천궁 3호)
- K-SAM天馬座(천마 (유도탄))
- 81式
- 91式
- 93式近距離地對空飛彈
- 03式
- 11式



- 阿斯忒里翁飛彈:英、法、意合作
- 羅蘭飛彈
- 守護者(Guardian)
- 閃電-8飛彈:以色列、印度合作
- FSAF前線地對空飛彈系列(Forward Surface-to-Air Family)
- IRIS-T SL陸基飛彈系統:德國、義大利、瑞典、希臘、挪威、西班牙合作

- Umkhonto飛彈
- 海弓防空飛彈系統
參考資料
參見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