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山東行政區劃史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山东行政区划史
Remove ads

山東行政區劃史介紹山東地區行政區劃變遷。

Thumb
大明輿地圖》中的山東輿圖一
更多資訊 山東歷史系列條目 ...

先秦

Thumb
春秋時期山東地區諸侯國

夏朝建立後,各地仍存在許多相對獨立的方國部落,今山東地區多由東夷族各部落控制,其中著名的有有仍有緡𦟣有莘有窮有鬲斟戈氏斟灌氏)、斟尋氏費氏杞氏觀氏等。[1]

山東西南部是商族早期的活動中心,商始祖都於蕃,相土東都在泰山下。後商族勢力擴張並最終建立商朝,但山東一直為其主要的一個活動區域。商朝曾多次遷都,其中有位於今山東地區的。商代,今山東境內的方國主要有薄姑、顧、蜀、黎、萊、杞、繒、莘、任等。[1]

西周時期,中國實行分封制,建立了眾多的諸侯國。今山東地區有封國40多個,其中以兩國最大,也最為知名,他們不僅對山東的歷史產生過重大的影響,而且對整個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甚至至今「齊魯」、「齊魯之邦」、「齊魯大地」等仍然是山東省的代稱。除了齊魯兩國,今山東地區還有顓臾等幾十個國土較小的諸侯國。[1]

春秋時期,各國戰爭,很多小國被他國吞併。山東地區主要分屬兩大國,小國還有曹、滕、薛、邾、莒等,另有部分地區分屬衛、宋、晉、邢等國。戰國時期齊國勢力擴張,至戰國末年,今山東地區已大部分歸齊,只有南部一部分屬楚,一部分歸趙。

更多資訊 姓, 氏 ...
Remove ads

秦代

秦朝全國實行郡縣制,即以郡統縣的二級行政制度。今山東地區主要有臨淄郡膠東郡濟北郡琅琊郡薛郡,另有部分地區分屬東郡碭郡東海郡泗水郡鉅鹿郡,共設五十多個縣。今山東省境內和跨有山東境的11個郡如下表:

更多資訊 郡, 郡治 ...
Remove ads

漢朝

西漢

漢朝建立後,實行郡國並行的制度。漢初,山東地區大部為齊悼惠王劉肥的封地。後多次變化,漢武帝刺史部,山東地域的主要有青、兗、徐三刺史各部之地。冀、幽、豫三刺史部各有不少地區延伸到山東境內。

更多資訊 刺史部, 郡 ...
更多資訊 國, 國都 ...
Remove ads

王莽建立新朝後,托古改制,更改了很多郡縣的名稱。其中山東地區的有琅邪郡更名為「填夷」,齊郡更名為「濟南」等等。

東漢

宋金元

Thumb
北宋京東東路和京東西路區劃圖

至道三年(997)定天下為15路,今山東屬於京東路。熙寧五年(1072年)正式分京東路為京東東、京東西二路。 山東大部屬於京東東路,魯西南屬於京東西路

建炎年間全境淪於金國京東東路京東西路建制廢除。金國在此設置山東東路山東西路元朝在此設置中書省山東東西道宣慰司

明代

Remove ads

清代

以下是1820年山東省行政區劃:

 

山東省行政區劃圖(1820年)

中華民國

北洋時期

Thumb
1917年的山東省地圖

民國元年初,山東行政區劃沿用清末舊制,為3道、10府、3個直隸州、8個府轄州,96縣。至民國二年(1913年)1月,廢除清朝的府、州,但沿用道制,為省、道、縣三級。2月,依據北京政府公布的《劃一現行各道地方行政官廳組織令》,山東由原「濟東泰武臨道」、「兗沂曹濟道」、「登萊青膠道」3道,改為岱北道、岱南道、濟西道、膠東道等4道觀察使,共轄107縣。民國三年(1914年)6月3日,內務部奉袁世凱申令,公布各省、道區域名稱,將山東的岱北道改稱濟南道、岱南道改稱濟寧道、濟西道改稱東臨道,膠東道依舊。民國十四年(1925年)10月22日,山東督辦兼省長張宗昌重劃為濟南、東昌、泰安、武定、德臨、淄清、萊膠、東海、兗濟、琅琊、曹濮等11道。民國十七年(1928年)4月30日,張宗昌被北伐軍逐出山東,各道被廢除。各道轄區如下:

  1. 濟南道:民國二年(1913年)1月置岱北道,觀察使駐歷城縣(今濟南市)。民國三年(1914年)5月改名。道尹仍駐歷城縣,為繁要缺,一等。轄歷城、章丘、鄒平、淄川、長山、桓台、齊河、齊東、濟陽、長清、泰安、新泰、萊蕪、肥城、惠民、陽信、無棣、濱縣、利津、樂陵、霑化、蒲台、商河、青城、博興、高苑、博山等27縣。民國十四年(1925年)10月轄區縮小,轄歷城、章丘、鄒平、淄川、長山、桓台、齊河、齊東、濟陽、長清等10縣。民國十七年(1928年)5月廢。
  2. 濟寧道:民國二年(1913年)1月置岱南道,觀察使駐滋陽縣(今兗州市城區)。民國三年(1914年)5月改名。道尹為要缺,二等,駐濟寧縣(今濟寧市城區)。轄濟寧、滋陽、曲阜、寧陽、鄒縣、滕縣、泗水、汶上、嶧縣、金鄉、嘉祥、魚臺、臨沂、郯城、費縣、蒙陰、莒縣、沂水、菏澤、曹縣、單縣、城武、定陶、鉅野、鄆城等25縣。民國十四年(1925年)廢。
  3. 東臨道:民國二年(1913年)1月置濟西道,觀察使駐聊城縣(今聊城市城區)。民國三年(1914年)5月改名。道尹為簡缺,三等。轄聊城、堂邑、博平、茌平、清平、莘縣、冠縣、館陶、高唐、恩縣、臨清、武城、夏津、丘縣、德縣、德平、平原、陵縣、臨邑、禹城、東平、東阿、平陰、陽穀、壽張、濮縣、朝城、觀城、范縣等29縣。民國十四年(1925年)廢。
  4. 膠東道:民國二年(1913年)1月置。觀察使駐福山縣煙臺(今煙臺市城區)。道尹為繁要缺,一等。轄福山、蓬萊、黃縣、棲霞、招遠、萊陽、牟平、文登、榮城、海陽、掖縣、平度、濰縣、昌邑、膠縣、高密、即墨、益都、臨淄、廣饒、壽光、昌樂、臨朐、安丘、諸城、日照等26縣。民國十四年(1925年)廢。
  5. 東昌道:民國十四年(1925年)10月,山東督辦兼省長張宗昌置。道尹駐聊城縣。轄聊城、堂邑、博平、茌平、清平、莘縣、冠縣、館陶、高唐、丘縣、陽穀、壽張等12縣。民國十七年(1928年)5月廢。
  6. 泰安道:民國十四年(1925年)10月,山東督辦兼省長張宗昌置。道尹駐泰安縣。轄泰安、肥城、新泰、萊蕪、東平、東阿、平陰等7縣。民國十七年(1928年)5月廢。
  7. 武定道:民國十四年(1925年)10月,山東督辦兼省長張宗昌置。道尹駐惠民縣。轄惠民、陽信、無棣、濱縣、利津、樂陵、霑化、蒲台、商河、青城等10縣。民國十七年(1928年)5月廢。
  8. 德臨道:民國十四年(1925年)10月,山東督辦兼省長張宗昌置。轄德縣、德平、平原、陵縣、臨邑、禹城、恩縣、臨清、武城、夏津等10縣。民國十七年(1928年)5月廢。
  9. 淄青道:民國十四年(1925年)10月,山東督辦兼省長張宗昌置。轄益都、博山、臨淄、博興、高宛、廣饒、壽光、昌樂、臨朐等9縣。民國十七年(1928年)5月廢。
  10. 萊膠道:民國十四年(1925年)10月,山東督辦兼省長張宗昌置。道尹駐膠縣。轄膠縣、高密、即墨、掖縣、平度、濰縣、昌邑、安丘、諸城等9縣。民國十七年(1928年)5月廢。
  11. 東海道:民國十四年(1925年)10月,山東督辦兼省長張宗昌置。道尹駐福山縣煙臺縣。轄福山、蓬萊、黃縣、棲霞、招遠、萊陽、牟平、文登、榮成、海陽等10縣。民國十七年(1928年)5月廢。
  12. 兗濟道:民國十四年(1925年)10月,山東督辦兼省長張宗昌置。道尹駐濟寧縣。轄濟寧、滋陽、曲阜、寧陽、鄒縣、滕縣、泗水、汶上、嶧縣、金鄉、嘉祥、魚臺等12縣。民國十七年(1928年)5月廢。
  13. 琅琊道:民國十四年(1925年)10月,山東督辦兼省長張宗昌置。道尹駐臨沂縣。轄臨沂、日照、郯城、莒縣、沂水、費縣、蒙陰等7縣。民國十七年(1928年)5月廢。
  14. 曹濮道:民國十四年(1925年)10月,山東督辦兼省長張宗昌置。轄菏澤、曹縣、單縣、城武、定陶、鉅野、鄆城、濮縣、朝城、觀城、范縣等11縣。民國十七年(1928年)5月廢。
Remove ads

國民政府時期

1926年,國民政府廣州開始北伐,1928年12月29日,東北易幟,國家實現名義上的統一。

1928年6月,國民政府廢除道制,實行省、縣兩級制。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以前,全省轄有3個省轄市,108個縣,1個設治局,16個行政督察區: 行政督察區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2月,山東省呈准以濟寧等14縣暫設第一行政督察區。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國民政府又頒發《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組織暫行條例》;同年,山東省政府制定《山東省分區設置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暫行規程》,將全省劃分為12個行政督察區,各區設專員兼本區保安司令。時僅設立第一區、第二區、第三區行政督察區,次年,又設立第四區、第五區、第六區、第七區等4個行政督察區。其餘各縣未及設立督察區,仍直接隸屬於省。蘆溝橋事變爆發前,各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及其轄區如下:

  • 「第一區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駐濟寧縣;轄濟寧縣、汶上縣、東平縣、嘉祥縣、魚臺縣、滕縣、鄒縣、滋陽縣、曲阜縣、寧陽縣計10縣。
  • 「第二區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駐菏澤縣;轄菏澤縣、定陶縣、曹縣、城武縣、單縣、金鄉縣、鉅野縣、鄆城縣、鄄城縣計9縣。
  • 「第三區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駐臨沂縣;轄臨沂縣、沂水縣、郯城縣、嶧縣、費縣、莒縣、日照縣、蒙陰縣計8縣。
  • 「第四區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駐臨清縣;轄臨清縣、清平縣、館陶縣、丘縣、平原縣、禹城縣、齊河縣、恩縣、德縣、高唐縣、夏津縣、武城縣、長清縣計13縣。
  • 「第五區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駐惠民縣;轄惠民縣、陽信縣、濱縣、商河縣、青城縣、高苑縣、桓台縣、長山縣、鄒平縣計9縣。
  • 「第六區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駐聊城縣;轄聊城縣、博平縣、茌平縣、堂邑縣、冠縣、朝城縣、觀城縣、濮縣、范縣、壽張縣、陽穀縣、莘縣計12縣。
  • 「第七區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駐牟平縣;轄牟平縣、榮成縣、文登縣、海陽縣、福山縣計5縣。

七七事變後,日軍進犯山東,山東省政府成立有魯西、魯北、膠東三個行署,並劃分為十七個行政督察區,於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至三十一年(1942年)間,各區先後成立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全省共轄3個行署區,17個行政督察區,107個縣:

  • 「第一行政督察區」,轄鄒縣、滕縣、寧陽縣、滋陽縣、魚臺縣計5縣。
  • 「第二行政督察區」,轄濟寧縣、嘉祥縣、鉅野縣、鄆城縣、壽張縣、東平縣、汶上縣計7縣。
  • 「第三行政督察區」,轄臨沂縣、蒙陰縣、莒縣、日照縣、沂水縣計5縣。
  • 「第四行政督察區」,轄平原縣、恩縣、德縣、禹城縣、齊河縣、長清縣、丘縣、高唐縣、夏津縣、武城縣、臨清縣、清平縣、館陶縣計13縣。
  • 「第五行政督察區」,轄無棣縣、利津縣、霑化縣、樂陵縣、德平縣、臨邑縣、陵縣計7縣。
  • 「第六行政督察區」,轄茌平縣、博平縣、堂邑縣、冠縣、陽穀縣、莘縣、朝城縣、肥城縣、平陰縣、東阿縣、聊城縣計11縣。
  • 「第七行政督察區」,轄榮成縣、文登縣、牟平縣、福山縣計4縣。
  • 「第八行政督察區」,轄昌樂縣、安丘縣、益都縣、臨朐縣、濰縣計5縣。
  • 「第九行政督察區」,轄棲霞縣、蓬萊縣、黃縣、招遠縣計4縣。
  • 「第十行政督察區」,轄濱縣、陽信縣、惠民縣、商河縣、青城縣、高苑縣、桓台縣、長山縣、鄒平縣計9縣。
  • 「第十一行政督察區」,轄金鄉縣、單縣、城武縣、曹縣計4縣。
  • 「第十二行政督察區」,轄章丘縣、歷城縣、齊東縣、濟陽縣、淄川縣、博山縣、泰安縣、萊蕪縣、新泰縣計9縣。
  • 「第十三行政督察區」,轄海陽縣、萊陽縣、即墨縣、平度縣、掖縣計5縣。
  • 「第十四行政督察區」,轄蒲台縣、博興縣、廣饒縣、壽光縣、臨淄縣計5縣。
  • 「第十五行政督察區」,轄郯城縣、嶧縣、費縣、泗水縣、曲阜縣計5縣。
  • 「第十六行政督察區」,轄菏澤縣、定陶縣、范縣、濮縣、觀城縣計5縣。
  • 「第十七行政督察區」,轄昌邑縣、膠縣、高密縣、諸城縣計4縣。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魯西、魯北、膠東三個行署被撤銷,設立魯北、魯西北、魯西、魯南、魯中、魯東6個政府辦事處。與此同時,成立煙臺行政區(隸屬於第七區)、利廣霑棣墾區(隸屬於第五區)、臨冠丘特區(隸屬於第四區)。全省共轄6個政府辦事處。17個行政督察區,107個縣,1個行政區,2個特區。

  • 魯北「第一辦事處」,領第五區、第十區、第十四區。
  • 魯西北「第二辦事處」,領第四區、第六區。
  • 魯西「第三辦事處」,領第二區、第十一區、第十六區。
  • 魯南「第四辦事處」,領第一區、第三區、第十五區。
  • 魯中「第五辦事處」,領第八區、第十二區、第十七區。
  • 魯東「第六辦事處」,領第七區,第九區、第十三區。

日本投降後,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9月,濟南市劃入第十二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改駐濟南。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3~8月間,調整行政區劃,撤銷6個政府辦事處,設魯東、魯西南2個行署。魯東行署轄第七區、第十三區、第十七區等3個行政督察區;魯西南行署轄第一區、第二區、第三區、第十一區、第十六區計5個行政督察區。撤銷第九區、第十二區2個行政督察區,並調整了其餘各區的區劃。調整後全省共轄2個行署區,3個省轄市,15個行政督察區,107個縣,1個設治局,1個墾區。:

  • 滋陽縣、曲阜縣、鄒縣、滕縣、泗水縣、嶧縣、魚臺縣等7縣為「第一行政督察區」。
  • 濟寧縣、嘉祥縣、汶上縣、東平縣、鉅野縣、鄆城縣、壽張縣等7縣為「第二行政督察區」。
  • 郯城縣、臨沂縣、沂水縣、日照縣、費縣、莒縣等6縣為「第三行政督察區」。
  • 長清縣、齊河縣、平原縣、禹城縣、高唐縣、丘縣、館陶縣、臨清縣、武城縣、德縣、恩縣、清平縣、夏津縣等13縣為「第四行政督察區」。
  • 樂陵縣、德平縣、霑化縣、陵縣、臨邑縣、商河縣、陽信縣、無棣縣、利津縣、惠民縣、濱縣等11縣為「第五行政督察區」。
  • 東阿縣、平陰縣、茌平縣、陽穀縣、冠縣、朝城縣、莘縣、博平縣、堂邑縣、聊城縣等10縣為「第六行政督察區」。
  • 福山縣、海陽縣、牟平縣、榮成縣、文登縣等5縣為「第七行政督察區」。
  • 濰縣、昌樂縣、安丘縣、益都縣、臨朐縣、昌邑縣等6縣為「第八行政督察區」。
  • 歷城縣、章丘縣、淄川縣、博山縣、齊東縣、長山縣、濟陽縣、青城縣、鄒平縣、高苑縣等10縣為「第十行政督察區」。
  • 金鄉縣、曹縣、單縣、城武縣等4縣為「第十一行政督察區」。
  • 即墨縣、萊陽縣、黃縣、蓬萊縣、招遠縣、棲霞縣等6縣為「第十三行政督察區」。
  • 壽光縣、臨淄縣、廣饒縣、博興縣、蒲台縣等5縣為「第十四行政督察區」。
  • 泰安縣、萊蕪縣、新泰縣、寧陽縣、肥城縣、蒙陰縣等6縣為「第十五行政督察區」。
  • 菏澤縣、濮縣、定陶縣、觀城縣、范縣等5縣為「第十六行政督察區」。
  • 膠縣、高密縣、平度縣、諸城縣、掖縣等5縣為「第十七行政督察區」。
  • 濟南市、煙臺市、威海衛市、臨冠丘設治局和利廣霑棣墾區等為省轄地區。
  • 青島市為中央直轄,不在此列。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6月,蒙陰縣改名靈甫縣。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3月,增設復興縣。6月,魯東、魯西南兩個行署被撤銷。行政督察區只有第一區、第二區、第三區、第四區、第五區、第八區、第十區、第十一區、第十四區、第十五區、第十六區等部分殘留,其餘各區均因其專員公署潰散而消亡。隨著中華民國政府撤離山東,其餘的專員公署也隨之消亡。

共和國時期(包括中共早期政權)

1938年7月開始,中國共產黨就已經逐步在山東發展抗日民主政府。1945年8月,中共下轄的山東部分解放區成立了山東省政府,下設5個行政公署,共轄21個專區行政公署、119個縣。1949年3月,山東省政府改稱山東省人民政府;4月5日,遷駐濟南;6月20日,山東全境解放。

1941年10月,中共政權將津浦(今京滬)鐵路以西之魯西地區與冀魯豫邊區合併,隸屬於晉冀魯豫邊區政府,不再屬山東行政區。1948年8月,中共撤銷邊區,原冀魯豫邊區魯境除濟寧、泰西兩區劃歸山東省魯中南行政區外,其餘劃屬平原省。1949年3月,山東省下轄14個市(包括濟南、青島、徐州、濰坊4個省轄市)、140個縣、2個辦事處、2個特區。

至1949年底,山東省共轄4個省轄市、1個省直轄工礦特區、1個省直轄專區、3個行政區;3個行政區分轄15個專區、4個行政區直轄市、9個專區轄市、137個縣、3個縣級辦事處、1個縣級特區。下轄今山東省大部及今江蘇北部的部分地區,但今屬山東省的聊城、菏澤等地屬平原省

更多資訊 省轄區劃, 專區 ...

1950年,裁撤3個行政區,將16個專區合併為滕縣、臨沂、泰安等11個專區。1952年,平原省撤銷,東部劃歸山東;原河北省的5個縣劃歸山東;同時原歸山東部分縣劃歸河北和江蘇。1953年到1965年,滕縣、萊陽專區分別更名為濟寧、煙臺專區;撤銷湖西和沂水專區;淄博工礦區改為市,設棗莊市;河南東明縣,河北寧津、慶雲縣劃歸山東;山東范縣劃歸河南,館陶劃歸河北。1967年,專區更名為地區,此時全省共轄德州、惠民、昌濰等9個地區,濟南、青島、淄博、棗莊4個省轄市。1981年至1992年,昌濰更名為濰坊;設立東營市;煙臺、濰坊、濟寧、泰安地改市;威海、日照、萊蕪升級為地級市;惠民更名為濱州。1994年至2000年,臨沂、德州、聊城、濱州和菏澤相繼地專級,至此全省劃分為濟南、青島、淄博、棗莊、東營、煙臺、濰坊、濟寧、泰安、威海、日照、萊蕪、臨沂、德州、聊城、濱州、菏澤17個地級市[2]。2019年,撤銷萊蕪市,所轄區域劃歸濟南市管轄,山東全省劃分為16個地級市[3]

參考文獻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