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海口市
中國海南省省會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海口市古稱「白沙津」、「海口浦」,別稱「椰城」,「海口」這一名稱是因地處南渡江入海口而得名[2]。它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海南省下轄的地級市,也是海南省省會。「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重要支點城市[3]、中國濱海旅遊城市,中國體育旅遊目的地[4]、是海南省政治、經濟、科技和文化中心,同時也是海南島對外聯絡樞紐,海口市的海口港為海南省第一大港。海口市位於海南省東北部。市境西鄰澄邁縣,南界定安縣,東接文昌市,北隔瓊州海峽與廣東省雷州半島相對望。地處南渡江入海口濱海平原區,地勢平緩。南渡江自西南入境,折向北流貫市境,主城區位於入海口西岸。海口由本島海南島部分、離島海甸島和新埠島組成,全市總面積2304.84平方公里,人口287.33萬,市人民政府駐秀英區。海口是海南省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亦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2021年首屆中國國際消費品博覽會在海口市海南國際會展中心舉辦[5]。2023年海口市生產總值達2358.44億元[6]。
Remove ads
歷史

唐朝設白沙津,為瓊州城外灘,設有古渡驛站,為當時瓊州與雷州海渡和貿易的港口。
南宋時海口浦,範圍包括今天的海甸街道與海口老市區。之後「海口浦」便逐漸代替「白沙津」,成為海南渡海和物資進出口的主要港口之一。
1271年元朝設置番營;1368年明朝設置守御千戶所,明代洪武二十七年(1395年)開始築城,按兵制「海口浦」改建制為所(稱「海口所」或「海口區」);相傳今海口市的得勝沙路一帶,古稱「外沙」。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遭外寇入犯,激烈戰鬥後,最後得勝外寇於外沙,得名「得勝沙」。清朝咸豐年間根據《天津條約》規定成為對外通商口岸,日本於1873年設置駐瓊州領事館[註 2];清光緒元年(1875年)設置海口海關,對外貿易開始形成與發展。
1926年,廣東省政府委員會第五次會議通過,海口從瓊山縣分出改設市政廳,始稱海口市,轄有三個警察區。
1928年,國民政府頒布《特別市組織法》和《普通市組織法》。普通市要求人口達2萬人以上,海口人口未達標,廣東省政府委員會會議對海口市行政組別進行討論。
1929年,會議通過將海口市政廳改為海口市政局。
1930年,國民政府頒布《市組織法》,廢除《特別市組織法》和《普通市組織法》,提高了設市標準。海口市政局條件不符合該法。
1931年,廣東省政府第五屆委員會第144次會議通過廢除海口市,重新歸瓊山縣管轄。
1949年,中國國民黨在海口成立海南特別行政區長官公署,設海口市市政籌備處。
1950年4月23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占領海口,海口市市政籌備處廢除。同年5月1日,解放軍部隊奉中南軍區命令,成立海口市軍事管制委員會,海口市恢復建制。
195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將海口市劃為廣東省省轄市。
1988年4月13日,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關於設立海南省、建立海南經濟特區的決議,海南建省,海口市成為海南省省會。
Remove ads
地理
海口地處海南島北部,北瀕瓊州海峽,隔18海里與廣東省海安街道相望;東面與文昌市相鄰;南面與文昌市、定安縣接壤,西面鄰接澄邁縣。海口市東起大致坡鎮老村,西至西秀鎮撥南村,兩端相距60.6公里;南起大坡鎮五車上村,北至大海,兩端相距62.5公里。全市土地面積2304.84平方公里。海口市地形略呈長心形,地勢平緩,海南島最長的河流——南渡江從中部穿過。西北部和東南部較高,中部南渡江沿岸低平,北部多為沿海小平原。全市除石山鎮境內的馬鞍嶺(海拔 222.2 米)、舊州鎮境內的舊州嶺 (199.9 米)、甲子鎮境內的日曬嶺 (171 米)、永興鎮境內的雷虎嶺 (168.3 米) 等 38 個山丘較高外,絕大部分為海拔 100 米以下的台地和平原。馬鞍嶺為全市最高點。
海口市地質構造屬於雷瓊裂谷南部拗陷區。中新世及上新世海南島王五—文教大斷裂以北至瓊州海峽發生斷陷,形成陸海面積約 3135平方千米的瓊北斷陷盆地,堆積巨厚的新生代 (第三紀) 地層,至全新世(第四紀),並有多次地震和海底火山活動,有多期火山岩相間分布於第三紀和第四紀沉積層之中,出露於地表組成瓊北基性 (為主) 火山熔岩台地,分布面積廣。上新世晚期,海島北部地殼上升,其中也有幾次火山噴發;中全新世以後,北部和東北部地殼緩慢下降,接受沉積。海口市位於瓊北新生代斷陷盆地中,由新生代瓊北斷陷盆地 (為主) 與瓊東北隆起(東南部) 構成,位於區域性近東西向、近南北向、北東向和北西向斷裂的交接複合部位。地層主要屬新生代古近紀 (為主) 至第四紀的濱海相、海陸交互相地層。岩漿岩有零星出露的侵入岩和大面積廣布的基性 (為主)、超基性火山岩。
海口市域內已探明礦產資源 20種,其中能源礦產有石油、天然氣、褐煤、低熱值油頁岩 (油炭質頁岩)、泥炭5種;金屬礦產有鋁土礦、鈷土礦、褐鐵礦3種;非金屬礦產有高嶺土、耐火黏土、磚瓦黏土、硅藻土、膨潤土、沸石、浮石、建築用玄武岩、建築用砂9 種;水氣礦產有飲用天然礦泉水、熱礦水、地下水3種。具備明顯優勢和開發潛力的礦產資源主要有飲用天然礦泉水、地熱水、地下水,以及建築大宗用的河砂、玄武岩石材、磚瓦黏土等;比較重要的礦產資源有鈷土礦、鋁土礦、褐煤、低熱值油炭質頁岩、高嶺土、耐火黏土等。地熱資源豐富,地熱田控制面積約4平方千米,分布在350~700米深度內,水溫39.5℃~49℃,礦化度1~2.3 克/升[8]。

海口處海南島北部,屬熱帶季風氣候,隨著全球氣候不斷暖化已成定局,近年海口冬季溫度也有上升的趨勢,最冷月均溫高於18℃的情形越來越常見。夏季高溫多雨,夏秋季熱帶氣旋頻繁。年平均氣溫24.8℃。1月平均氣溫18.4℃。極端最低氣溫2.8℃(1955年1月12日)。7月平均氣溫29.1℃,極端最高氣溫40.9℃(2024年4月27日)。平均年降水量1656.3毫米,雨季一般集中在5~10月。
Remove ads
政治
海口市現轄4個市轄區,分別為秀英區、龍華區、瓊山區、美蘭區,海口市人民政府駐秀英區長流鎮長濱一路政府第二辦公區。
Remove ads
人口
年末全省常住人口1027.02萬人[23],比上年末增加6.56萬人。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61.49%,提高0.52個百分點。全年出生人口8.81萬人,出生率為8.60‰;死亡人口6.31萬人,死亡率為6.16‰。從年齡結構看,0-14歲人口195.25萬人,15-64歲人口715.53萬人,65歲及以上人口116.24萬人。
根據2020年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全市常住人口為2,873,358人[24]。同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的2,046,170人相比,十年共增加了827,188人,增長40.43%,年平均增長率為3.45%。其中,男性人口為1,509,004人,占總人口的52.52%;女性人口為1,364,354人,占總人口的47.48%。總人口性別比(以女性為100)為110.6。0-14歲的人口為528,529人,占總人口的18.39%;15-59歲的人口為1,987,937人,占總人口的69.19%;60歲及以上的人口為356,892人,占總人口的12.42%,其中65歲及以上的人口為250,105人,占總人口的8.7%。居住在城鎮的人口為2,349,239人,占總人口的81.76%;居住在鄉村的人口為524,119人,占總人口的18.24%。
2017年,海口市常住人口中,有漢族、黎族、苗族、回族、滿族、瑤族、蒙古族、朝鮮族、土家族、布依族、傣族、侗族、壯族等48個民族。其中漢族人口為2000173人,占總人口的97.75%;各少數民族人口為46016人,占總人口的2.25%。
2020年全市常住人口中,漢族人口為2,758,597人,占96.01%;各少數民族人口為114,761人,占3.99%。與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漢族人口增加763,808人,增長38.29%,占總人口比例下降1.48個百分點;各少數民族人口增加63,380人,增長123.35%,占總人口比例增加1.48個百分點。
海口市使用語言包括海南話、普通話、白話、軍話、客家話、與四川、河南、湖南及其他地方話和各少數民族話等語種。主要方言為海南話,其中長流地區講長流村話,東南部的龍塘、龍橋、石山、永興、遵譚、雲龍等鎮及鎮轄的部分村莊講臨高羊山土語。
交通


海口美蘭國際機場,原名海口美蘭機場,位於海南省海口市美蘭區靈山鎮,距市區直線距離15公里。1993年12月開始立項建設,於1999年5月25日正式建成通航,飛行區等級為4E、4F級。[註 5]
美蘭機場目前共開通國內外65個城市,220條航線。2019年旅客吞吐量2,421.66萬人次[25],在中國民用機場中,居第17位;貨郵吞吐量達17.56萬噸,居第19位;起降16.48萬架次,居第22位。
經濟

海口市統計局年鑑數據顯示,海口市2018年經濟總量達1510.51億元,第一、第二、第三產業比例為4.8∶18.3∶77.5。

旅遊


海口暫時沒有5A級景區,在海南島也並非熱門旅遊目的地,作為歷史文化名城,海口的景點主要以人文景點為主,例如五公祠、海瑞墓、丘浚墓、海瑞故居、秀英炮台、海口騎樓老街等等。海口人民公園、白沙門公園、萬綠園、假日海灘、金牛嶺公園、濱海公園、東寨港自然保護區等自然景點主要僅吸引本地遊客,在海南省外知名度不高。除此之外,海南省博物館、海南省規劃館、海南省史志館等單位亦可被視為旅遊景點。
海口騎樓老街:海口騎樓主要分布於海口市得勝沙路、中山路、博愛路、新華路、解放路、長堤路等老街區,建築群初步形成於1920年代至1940年代,其中最古老的建築四牌樓建於南宋,距今有600多年歷史[26]。2009年被文化部和國家文物局列為首批十大「中國歷史文化名街」之一[27]。
海口的土特產品有咖啡、椰子糖、椰茸、天然椰子汁、椰子醬、香蕉、菠蘿及菠蘿蜜等熱帶產品,也是海南著名的小吃海南粉的主要分布地區[28]
教育


對外交流
清朝咸豐八年(公元1858年)清政府與英、法兩國分別簽訂《天津條約》,同意開闢瓊州等地為商埠,准予通商傳教,允許外國在當地設立領事機構。美國於1872年最先在瓊設立領事,日本也於次年也在瓊州設置領事。英國在光緒元年(1875年)、德國在光緒七年(1881年)、法國在光緒十四年(1888年)、奧匈帝國在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葡萄牙在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義大利在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比利時在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挪威在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在海口相繼設立領事機構。至此,在瓊設置領事機構的國家已有10個。但均於1949年以前關閉。[31][32]
注釋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