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益陽市
中國湖南省的地級市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益陽市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湖南省下轄的地級市,位於湖南省北部。市境西北接常德市,西南界懷化市、婁底市,東南鄰長沙市,東北臨岳陽市,北面一小段與湖北省荊州市接壤。地處雪峰山脈東段與洞庭湖平原過渡帶,地勢西高東低。資水自西往東貫穿全境注入洞庭湖,西南部有柘溪水庫,東北部有沅江、澧水等河網。全市總面積12,320平方公里,常住總人口379.36萬人,市人民政府駐赫山區。
Remove ads
歷史
益陽之得名,據東漢時應劭說:「在益水之陽,當為縣名。」清人周樹榮有「益陽賦」云:「益水所經,水北曰陽,縣以此名。」經流益陽之大江資水,古或為益水。街市在江北向,故稱益陽。益陽的名字,幾千年來無論轄地怎麼變異頻繁,它一直沒有改易過名稱,這在中國地名中是比較少見的。 據文獻記載和出土文物證明,早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區境即有人類繁衍生息。距今5000年左右,在今益陽一帶,均有密集的聚居群體。在今安化縣馬路口、江南,南縣北河口,赫山區鄧石橋、羊舞嶺和沅江市漉湖等地,就已形成村落。進入青銅器時代後,在今桃江縣馬跡塘、灰山港,沅江市蓮子塘以及資陽區新橋河、長春,赫山區赫山廟、龍光橋、筆架山一帶,聚居村落已趨密集。
東周以前,今益陽地區屬《書·禹貢》所載九州中的荊州管轄。春秋時為楚地,戰國時為楚國黔中郡屬地。前221年秦滅楚,立長沙郡,下設益陽等九縣。初置益陽縣包括今日之桃江、益陽、安化、新化各縣和益陽市、冷水江市的全部以及寧鄉、湘陰、漣源、新邵和沅江市的部分土方,範圍廣達18000平方公里。今益陽地區所轄縣、市,除沅江部分和南縣外,均在古益陽版圖之內。
西漢,郡縣與封國兩制並行。今益陽地區分屬長沙國,武陵郡,統隸荊州刺史部。東漢,沿襲西漢州、郡、縣制,廢長沙國為郡。今益陽地區分屬長沙國、武陵郡,統隸荊州刺史部。
三國鼎立,吳、蜀分荊州,荊州處於魏、蜀、吳逐鹿爭雄的疆場。赤壁之戰後,曹操退出南方,吳、蜀為爭奪荊州展開了一場錯綜複雜的爭鬥。207年先為蜀劉備奪取。孫權索取荊州未成時,乃派呂蒙奪取長沙。劉備為救長沙,建安二十年(215年)令關羽屯兵益陽與呂蒙相拒。《吳志·甘寧傳》載:「寧隨魯肅益陽拒關侯,侯擇精銳五千投縣上流十餘里淺瀨,雲欲夜渡。肅選兵益寧,寧乃夜住,侯聞之,住不渡而結寨營。」魯肅則則率程普、甘寧據城東南龜山屯駐,於陸賈山溪口約會關羽。這次約會,便是名震千古的「單刀會」。而益陽城垣,即為肅築土城屯兵所建。
三國吳太平二年(257年)分長沙西部都尉設置衡陽郡。益陽屬於衡陽郡。這時分置南部地方設新陽縣(即今寧鄉),266年又從西部地方分設高平縣(今新化和新邵縣的一部分),益陽縣疆域開始縮小。280年,晉滅吳後,分全國為20州,益陽屬荊州。南朝宋時(420年),改衡陽郡為國,益陽屬於衡陽國。又劃給湘陰一部分土地。南朝齊時(479年)復改衡陽為郡,直到梁時仍屬於衡陽郡、藥山郡、武陵郡、巴陵郡、南平郡。
隋朝時分屬潭州、岳州、朗州和澧州。唐貞觀元年(627年)分全國為10道,開元中分為15道,道下州郡並稱。益陽隨潭州、長沙郡時更所屬,變遷不定四次之多。
五代,十國割據,湖南屬楚國。後梁(907年)益陽屬潭州。後唐(923年)馬殷為楚國,益陽屬長沙府。後周(951~959)益陽屬潭州府。
宋朝,路高安撫司,直隸京師,路以下置府、州郡、軍。北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益陽屬湖南路潭州長沙郡。熙寧五年(1072年)以益陽梅山等地方分置新化、安化等縣。宋史神宗本紀載:五年章惇開梅山,置安化縣,取名為「歸安德化」之意。
1279年,忽必烈滅南宋建元朝,置路,元成宗元貞元年(1295年)以益陽縣有萬戶升為益陽州,屬潭州路。天曆二年(1329年)隨潭州路改為天臨路屬。
明朝分全國為13省,省高布政使司(後改承宣布政使司),省下置府、州、司,益陽屬湖廣行省,即湖廣布政使司(治江夏,今武漢市)長沙府 。明代洪武初(1368年)復降益陽州為益陽縣。
1636年,愛新覺羅氏改國號為清。採用「省」、「道」、「府和直隸廳、直隸州」、「縣和散廳、散州」四級制,省高總督、巡撫、駐布政使司。益陽屬湖南省長寶道長沙郡。
1852年10月20日,洪秀全統率太平軍經長沙轉戰益陽,改益陽縣為「得勝縣」。這是益陽歷史上僅有的一次短暫更名。
民國三年(1914年),湖南廢府、廳、州,長寶道改為湘江道,轄益陽。民國十一年廢道,益陽屬於省。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湖南省劃為9個行政督察區,益陽屬第1區;後又調整為10個區。
民國29年(1940),湖南省府以原9個行政督察區轄境過廣和督察不便,將之調整為10個。同年4月,劃益陽、安化、湘鄉、寧鄉、漢壽、沅江等6縣,組成第五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駐益陽縣城,是為區境地區一級行政建置之始。南縣屬第四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駐常德)。
民國33年(1944),侵華日軍大舉進犯,湖南部分地域淪陷,各行政督察區的建置名存實亡。省政府遂設安化、沅陵、洪江3個行署,作為非常時期省政府臨時派出機關,分領各縣。安化行署是年10月18日於安化縣梅城建立。原第五行政督察區所屬各縣均為安化縣行署領轄。翌年7月31日,安化行署撤銷,恢復第五行政督察區。
1949年湖南各地相繼解放,國民黨政府在湖南的統治宣告結束,各行政督察區的建置隨之瓦解。是年8月,成立新的湖南省臨時政府(1950年4月正式成立省人民政府)後,湖南省設1個省轄市、10個專區。專區設專員公署,為省政府派出機關。益陽專區於1949年8月成立,專員公署駐益陽縣城關區,轄益陽、安化、湘鄉、寧鄉、沅江、漢壽6縣。
1950年3月,益陽縣城關區改為益陽城關區,升為縣級;同年9月,建立益陽市,直屬益陽專署領導。1951年4月,省政府執行中共中央關於「在100萬人口左右的大縣,領導困難,可以劃小」的指示,析湘鄉縣第九、十區,安化縣第三、四區和藍田鎮,以及邵陽、新化縣部分地域,置藍田縣;析湘鄉縣第三、六、七區,置永峰縣。同年七月,析益陽縣第六、七、八、九、十一區,置桃江縣,均屬益陽專區管轄。當時,全區共轄9縣、1市。南縣則屬常德專區。
1952年11月,益陽專區建置撤銷,原轄寧鄉縣劃屬湘潭專區,湘鄉、雙峰、漣源3縣劃歸邵陽專區,益陽、桃江、安化、漢壽、沅江5縣及益陽市劃歸常德專區,歷時10年。其間,益陽市於1953年4月改為省轄市,授權常德專署領導,1958年7月改為益陽縣領導,但1961年復改專區轄市,仍由常德專署領導。
1962年12月,恢復益陽專區建置,專員公署駐益陽市桃花侖,轄南縣、沅江、華容、益陽、寧鄉、桃江、安化7縣和益陽市。大通湖、千山紅、金盆、北洲子、茶盤洲、錢糧湖6個國營農場,同時劃歸益陽專區管轄。
1964年9月,華容縣及錢糧湖農場劃歸岳陽專區。
1968年,益陽專區改稱益陽地區。
1983年7月,寧鄉縣劃屬長沙市。至此,全區轄益陽、桃江、安化、沅江、南縣和益陽市,及大通湖、北洲子、金盆、千山紅、茶盤洲5個國營農場和大通湖漁場。
1994年3月,國務院批准撤銷益陽地區,設立地級益陽市;5月,新的中共益陽市第一次代表大會選舉產生中共益陽市第一屆委員會和紀律檢查委員會;原益陽縣、益陽市分別以資水為界,以南改為赫山區,以北改為資陽區。7月1日,「益陽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益陽市人民政府」正式掛牌,從此標誌著地級益陽市的成立。益陽市轄3縣(南縣、桃江、安化)、1市(沅江市)、2區(赫山、資陽)、5大國營農場(大通湖、北洲子、金盤、千山紅、茶盤洲)和大通湖漁場。
2000年12月18日,中共大通湖區委員會、大通湖區管委會成立。5大國營農場撤銷。場部所在地改設建置鎮。大通湖區由大通湖、北洲子、金盤、千山紅4大國營農場合併而成;茶盤洲農場改茶盤洲鎮劃歸沅江市管轄。市轄境包括3縣、1市、3區(赫山、資陽、大通湖)。
Remove ads
地理
益陽屬於洞庭湖平原,地處資水下游,位於北緯27°58′38″至29°31′42″、東經110°43′02″至112°55′48″,東西最長距離217公里,南北最寬距離173公里。
益陽水資源豐富。據測算,僅資江流經市區河段可供發電貯量就達100萬千瓦,已在上游建了2個水電站,開發量達50萬千瓦。益陽中心城區礦泉水儲量豐富,且偏矽酸含量之高,屬國內罕見。
益陽市土地質量較好,有林地56.27萬公頃,耕地24.54萬公頃,水面13.99萬公頃,草地8.2萬公頃,湖洲6.53萬公頃。濱湖平原由河湖沖積而成,土壤肥沃,適宜種植多種作物,是全國糧、棉、麻、油重要生產基地,素有「魚米之鄉」的美稱。苧麻產量居全國首位,蘆葦、黃(紅)麻、糖料產量均居湖南省中第一。中部丘陵崗地,土壤多屬板頁岩風化而成,呈酸性,含養分較高,是楠竹、油茶、果木等經濟林生產區。益陽是全國有名的「竹子之鄉」,楠竹、茶葉產量居湖南省第一。西部中低山地,是主要林業生產基地。
益陽礦藏資源豐富,是遠近聞名的「小有色金屬之鄉」。已知的礦床、礦點有140多處,已探明的礦床、礦點40餘處,其中中型礦床5處,小型礦床15處,礦點和礦化現象120多處。主要礦藏40多種,銻、鎢、釩、石煤的儲量為湖南省第一。主要礦種中,具有工業開採價值的有錳、銻、金、釩、鐵、石煤、硫鐵礦、磷礦、石灰岩等10多種,其中,銻保有量達36萬噸,且品位高,開採價值較大,儲量亦豐。
氣候
益陽屬大陸性亞熱帶季風氣候,有氣溫總體偏高、冬暖夏涼明顯、降水年年偏豐、7月多雨成災、日照普遍偏少,春寒陰雨突出等特徵。年平均氣溫16.1℃—16.9℃,日照1348小時—1772小時,無霜期263天—276天,降雨量1230毫米—1700毫米,適合於農作物生長。
Remove ads
政治
|
|
此外,益陽市還設立由國營大通湖等農場改制設立的正縣級大通湖管理區。益陽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為益陽市設立的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Remove ads
人口
2022年末,全市常住人口379.36萬人[9]。其中:城鎮人口196.95萬人,城鎮化率51.92%。
根據2020年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全市常住人口為3,851,564人[10]。同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的4,307,933人相比,十年共減少了456,369人,下降10.59%,年平均增長率為-1.11%。其中,男性人口為1,954,023人,占總人口的50.73%;女性人口為1,897,541人,占總人口的49.27%。總人口性別比(以女性為100)為102.98。0-14歲的人口為681,987人,占總人口的17.71%;15-59歲的人口為2,297,275人,占總人口的59.65%;60歲及以上的人口為872,302人,占總人口的22.65%,其中65歲及以上的人口為661,591人,占總人口的17.18%。居住在城鎮的人口為1,942,517人,占總人口的50.43%;居住在鄉村的人口為1,909,047人,占總人口的49.57%。
Remove ads
2010年普查結果顯示,益陽少數民族達48個,常住人口為1.59萬人,比2000年五普的40個少數民族增加8個;100人以下的少數民族有37個,比「五普」的26個增加了11個。主要少數民族有回族、土家族和苗族;增加的民族有赫哲、保安、裕固、怒等民族。全市常住常住人口中回族8,515人,占少數民族人口的53.51%;土家族2,428人,占少數民族的15.26%;苗族1,891人,占少數民族的11.89%[11]。
2020年全市常住人口中,漢族人口為3,827,408人,占99.37%;各少數民族人口為24,156人,占0.63%。與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漢族人口減少464,615人,下降10.83%,占總人口比例下降0.26個百分點;各少數民族人口增加8,246人,增長51.83%,占總人口比例增加0.26個百分點。
語言方面,益陽是湘方言(七大漢語方言之一)通行的核心區域之一。益陽市各區縣都通行益陽話,基本屬於湘方言的新湘語。另外,安化縣西部的部份鄉鎮使用老湘語。益陽話保留了大量古語,並以邊音較多為特點,地方特色濃郁,受普通話和西南官話的影響都很小,屬於較為難懂的湖南方言之一。
益陽市是湖南省宗教工作重點市之一,宗教很多樣化,佛教居士大約35萬人,基督新教信徒21.25萬人,道教信徒7.8萬人,天主教信徒2.56萬人。益陽市的寺廟宮觀和教堂眾多,民間習俗豐富。
交通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特產
安化黑茶、松花皮蛋、水竹涼蓆、馬跡塘擂茶、安化臘肉、千家洲荸薺,沅江銀魚,益陽竹藝,明油紙傘,湘中鐵鍋,南縣麻辣肉、醬板鴨,湖南麵食聞名於世,上市公司克明麵業發跡於此,掛麵銷售佔全國第一。
名人
友好城市
注釋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