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糖替代品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糖替代品(英語:sugar substitute)又稱代糖甘味劑甘味料,泛指食品賦予食品甜味食品添加劑。根據《食品添加劑手冊》描述,甜味劑(sweetener)則是指賦予食品或飼料以甜味,提高食品品質,滿足人們對食品需求的食物添加劑。糖替代品具有甜度,但相對於熱量極低或能不被人體代謝,常取代糖添加到需要減少熱量的食物中。除了注意熱量的減肥人士外,糖替代品亦帶給糖尿病患者很大的便利性。蔗糖、果糖、和澱粉糖,在臺灣不列為食品添加劑。

糖替代品甜度表

Thumb
甜味劑的相對甜度
Thumb
甜蜜素(環己基氨基磺酸鈉)代糖
更多資訊 中文名稱, 英文名稱 ...
Remove ads

糖替代品列表

天然糖替代品

天然糖替代品按化學結構分為:單醣雙糖寡醣/低聚糖、糖醇醣蛋白皂素/糖苷/糖甙、

口感較接近糖,相對甜度低於蔗糖,能預防齲齒,不會引起血糖升高,因不易代謝、容易在腸壁積累,易造成滲透性腹瀉。

口感不接近糖,作用時間長,味覺留下餘韻可持續很長時間,相對甜度高於蔗糖數十至數千倍,部分有混淆味覺的作用。

口感不接近糖,作用時間長,味覺留下餘韻可持續很長時間,相對甜度高於蔗糖數十至數千倍。

更多資訊 常見名稱, 其他名稱 ...

亦有蔗糖葡萄糖乳糖異麥芽酮糖等。

人造糖替代品

更多資訊 化學名, 通用名 ...

以及糖精鈉鹽、醋磺內酯鉀等。

Remove ads

營養型糖替代品和非營養型糖替代品

糖替代品按照能量高低可分為營養型糖替代品和非營養型糖替代品,通常所說的無糖的或低糖的甜味飲料中使用的就是非營養型糖替代品,這類糖替代品不提供或很少提供熱量,只提供甜味。依照GB 2760-2011《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添加劑使用標準》,允許在食品中使用的非營養型糖替代品有:

  • 磺胺類(人工合成)
    • 糖精鈉(磺醯苯醯亞胺鈉)
    • 環己基氨基磺酸鹽(甜蜜素)
    • 乙醯磺胺酸鉀(安賽蜜,A-K 糖)
  • 二肽類(人工合成)
    • 天冬氨醯苯丙氨酸甲酯(阿斯巴甜,甜味素)
    • 天冬醯丙氨酸醯胺(阿力甜)
  • 紐甜非糖類(天然提取)
    • 非洲竹芋甜素(索馬甜)
    • 甜葉菊苷(甜菊糖苷,甜菊糖)
    • 二氫查爾酮**甘草精
    • 羅漢果甜苷
    • 莫內林
    • 非洲奇果蛋白(神秘果素,奇異果素)
    • 甘精甘茶精(葉甘素)
  • 蔗糖衍生物(人工合成)
    • 三氯蔗糖(三氯半乳蔗糖,鹵代脫氫半乳蔗糖)
    • 吡喃果糖葡糖甘(麥白糖)
    • 果糖低聚糖(新糖)

健康議題

2023年5月,世界衛生組織發布了《非糖甜味劑使用指南》,並建議除糖尿病患者以外的所有人不要使用非糖甜味劑來控制體重或降低非傳染性疾病風險;同時該指南還表示,使用非糖甜味劑不會為成人或兒童減少體脂帶來任何長期好處,反而可能因長期使用而增加成人患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的風險[1][2]。同年7月,世衛組織下屬的跨政府機構國際癌症研究機構阿斯巴甜列為「可能對人類致癌的物質」,並表示阿斯巴甜的每日允許攝入量為每公斤體重40毫克,人們可在這個每日限量內放心食用[3]

不過有些統計則認為,是肥胖人士及患病者才經常食用人造糖替代品(人變胖、變不健康才增加代糖使用量),只要考慮這些人本身面臨的風險,可以發現,對高風險族群來說,人造糖替代品還是比精製糖更好的選擇。[來源請求]

但也有一些理論認為當人體感覺到甜味時,就會期待有相應的能量吸收,若是沒有,反而會擾亂人體,造成脂肪囤積、食量增加、增加糖尿病風險等有害副作用。[來源請求]

由於腸道吸收糖醇的速度緩慢,積聚在腸道中會導致水分和氣體增多,因此過量食用糖醇會引發腹瀉[4]

一些有毒的化合物因為具有強烈的甜味,可能被一些不法分子用作食品添加劑,比如乙酸鉛在過去曾被稱為「鉛糖」,在清朝末年至民國時期曾用作甜味劑,但因為鉛離子有毒所以被禁止使用[5][查證請求]

Remove ads

參考來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