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鼓樓區 (南京市)
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辖区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鼓樓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江蘇省南京市的一個市轄區,由原鼓樓區、下關區合併而來[3],因為區內建於明朝的鼓樓而得名。鼓樓區源於中華民國時期的第六、第七區,有許多政府機關、使領館、文教機構和花園洋房的遺存,高校、科研院所、政府機關眾多。中共江蘇省委、江蘇省人民政府駐本區北京西路70號。區域總面積為53平方公里。
Remove ads
歷史
五六千年前,鼓樓區便存在許多原始村落。周顯王三十六年(前333年),楚威王熊商於今清涼山一帶築金陵邑,為鼓樓區內第一個行政建置。秦漢時,南部屬秣陵縣,北部屬江乘縣,新莽時期分別改為相武縣和宣亭縣,王莽敗亡後恢復舊制。東吳時期,孫權改秣陵縣為建業縣,廢江乘縣為江乘典農都尉轄區,後遷都建業縣,建石頭城。晉滅吳後,恢復漢朝舊制,翌年將秣陵縣秦淮河北改為建業縣,又先後改為建鄴縣、建康縣,於東晉及南朝時期定都建康縣,並僑置南琅琊郡、費縣等郡縣。隋滅陳後,將建康、江乘等縣併入江寧縣,並於唐朝時先後改名為歸化、白下、江寧、上元。楊吳時分上元縣置江寧縣,從此直至民國元年,鼓樓區境分屬上元、江寧兩縣,先後屬金陵府、江寧府、建康路、集慶路、應天府、江寧郡等治理[4][5]。
民國元年(1912年),以上元、江寧兩縣建南京府,為國都,次年以兩縣境重置江寧縣。1927年國民政府定都南京市後,於1933年劃分自治區,鼓樓區境屬第六區、第七區,為建制之始。日軍占領南京後分別改為第四區、第五區,抗戰勝利後恢復建制。1950年,南京市人民政府將其分別改為第五區、第六區,並於1955年分別更名為鼓樓區、下關區。1967年文化大革命爆發後,兩區更名為延安區、東方紅區,並於1973年恢復舊名[4][5]。2013年,兩區合併為新的鼓樓區[3]。
Remove ads
地理
鼓樓區東以中央路、中山路為界與玄武區為鄰,南以漢中路、漢中門大街為界與秦淮區、建鄴區接壤,西至長江及長江夾江,分別與浦口區、建鄴區的江心洲隔水相望,東北與棲霞區相連。位於寧蕪繼承式火山盆地上,地殼穩定性較好,地下水資源較為豐富。中部崗巒起伏,為丘陵地帶,北部的秦淮河沖積平原及南部的金川河沖積平原地勢較平坦,有清涼山、四望山、八字山、蛇山、馬鞍山、獅子山、幕府山、象山、老虎山等丘陵,及鼓樓崗、五台山、傅厚崗、古平崗、華嚴崗、水佐崗、水佑崗、彭家崗等崗地。金川河作為護城河流入玄武湖,秦淮河通過三岔河河閘注入長江,板蕩河為楊吳城壕一部分,烏龍潭位於南部[4][5]。
鼓樓區屬亞熱帶濕潤氣候,四季變化明顯,冬夏季長,春秋季短,年均氣溫15.4℃,年均降水量998.5mm,易出現倒春寒、梅雨、秋老虎等氣候狀況[4][5]。
Remove ads
行政區劃
鼓樓區共轄13個街道,118個社區,2015年常住人口127.6萬人(戶籍人口93.1萬人)。
交通

六朝時鼓樓區境修建道路不多,明朝時修築了多條道路。1894年修築的江寧馬路,是鼓樓區的第一條馬路。1928年為迎接孫中山靈樞,修築了中山大道,次年發布的《首都計劃》對鼓樓區內的道路進行了規劃,此後15條幹道相繼貫通。日軍占領南京時對道路進行了破壞,20世紀50年代才得以修復[4][5]。目前有中央路、中央北路、中山北路、湖南路、山西路、西康路、北京西路、頤和路、江東中路、江東北路、建寧路、大馬路、江邊路、永濟大道、和燕路、虎踞路、熱河路、熱河南路、大橋南路、幕府西路、幕府東路、新模範馬路等主要道路,及南京長江大橋、南京定淮門長江隧道、在建的地鐵4號線二期過江隧道,兩個公路過江通道、兩個鐵路過江通道。南京西站位於鼓樓區,但已停止辦理客運業務[6]。
鼓樓區公共運輸便利,除數百條公交線路外,有南京地鐵1號線、2號線、3號線、4號線、5號線(在建)、7號線(在建)、9號線(在建)、13號線(規劃)八條地鐵,其中3號線、4號線(二期在建)為過江地鐵。江邊的中山碼頭開設「寧浦線」輪渡[5]。
Remove ads
經濟

鼓樓區的經濟產業主要為第三產業。2015年,鼓樓區GDP達1011.81億元,第二、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別為8.5%和91.5%,全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0526.5元[2]。
人口
元末,鼓樓區境為屯兵駐防區域,居民稀少。清末修築馬路和鐵路,興辦新式學堂後,人口不斷增加。國民政府定都南京後,中央很多機關進駐區內,人口驟增。日軍占領南京後進行南京大屠殺,人口銳減,抗戰勝利後再次增加。改革開放後隨經濟建設,人口總量居南京市各區之首[4][5]。
截至2015年年末,鼓樓區有常住人口127.6萬人,戶籍人口93.1萬人[2]。人口老齡化嚴重,截至2014年底,60周歲以上人口達19.9萬,占戶籍人口的21.55%,80周歲以上人口3.66萬人,100周歲以上人口67人[7][8]。
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鼓樓區常住人口為940387人。
文化
鼓樓區文化底蘊深厚,是南京歷代文人薈萃之區,有朱之蕃、方苞、袁枚、薛時雨、顧雲、朱緒、陳作霖等文人。清光緒十三年(1887年),大江南北詩人祭詩於盋山,為南京文壇之盛事[4]。
鼓樓區歷史悠久,文物古蹟眾多,距今五六千年前就有人聚居,六朝及明朝時南京為都城,留下很多古蹟,民國時期有許多政府機關、使領館、文教機構和花園洋房的遺存[4]。
Remove ads
教育

明清時期,鼓樓區內的崇正書院與惜陰書院曾名噪一時。近代受西學東漸影響,匯文書院、金陵大學、金陵神學院等教會學校,及江南水師學堂、江南陸師學堂等官辦學堂先後開辦。民國時期先後創辦江蘇省第一農業學校、河海工程專門學校、南京市私立鼓樓幼稚園、南京市私立力學小學等學校[4]。
目前,鼓樓區現有南京大學、東南大學、河海大學、南京師範大學、南京郵電大學、南京財經大學、中國人民解放軍南京政治學院、南京工業大學、南京醫科大學、南京中醫藥大學、南京藝術學院、南京工程學院、江蘇第二師範學院、江蘇開放大學、金陵協和神學院等高等學校,南京師範大學附屬中學、南京市金陵中學、南京市寧海中學、南京市第二十九中學、南京市鼓樓實驗中學、南京市樹人中學等中等學校,現有高等院校數量僅次於北京市海淀區,是全國教育發達的城區之一[4]。
體育
1953年建成的南京五台山體育中心[4],曾為江蘇蘇寧及南京有有的主場,先後承辦全國第十屆運動會、第二屆亞洲青年運動會及第二屆夏季青年奧林匹克運動會。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