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世界一級方程式錦標賽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2013年世界一級方程式錦標賽(2013 FIA Formula One World Championship),是由國際汽車聯盟舉辦的年度一級方程式賽車賽事,是一級方程式第64屆比賽。2013年度賽事總共有19站,在3月17日於澳洲起跑整個賽季,11月23日結束於巴西。本賽季的歐洲大獎賽被取消,瓦倫西亞的瓦倫西亞街道賽道作為西班牙大獎賽的第二條賽道與巴塞隆納的加泰隆尼亞賽道輪流舉辦西班牙大獎賽。[1]
2013年國際汽聯世界一級方程式 錦標賽賽季 |
|
車手冠軍:塞巴斯蒂安·維泰爾 車隊冠軍:紅牛-雷諾 | |
上屆:2012 | 下屆:2014 |
在2012賽季結束後,隨著老車王麥可·舒馬克的最終退役,本賽季回到了五位世界冠軍同場競技——2010年、2011年和2012年三屆賽事冠軍(也是最年輕的三冠王)、衛冕冠軍、紅牛車隊車手塞巴斯蒂安·瓦特爾;2009年賽事冠軍、麥拉倫車隊車手簡森·巴頓;2008年賽事冠軍、梅赛德斯車隊車手劉易斯·漢密爾頓;2007年賽事冠軍、蓮花車隊車手奇米·雷克南;以及2005年和2006年兩屆賽事冠軍、法拉利車隊車手費爾南多·阿隆索。
衛冕冠軍車隊是紅牛車隊。衛冕冠軍的車手是塞巴斯蒂安·維泰爾。
2013年10月27日,塞巴斯蒂安·維泰爾在印度大獎賽上憑藉積分領先的優勢成功衛冕世界車手冠軍,這也是他連續第四年獲得車手總冠軍。紅牛車隊也在該場比賽上提前奪得世界車隊冠軍。
車隊及車手陣容
2012年12月1日,國際汽聯公布了2013年參賽名單︰[2]。
2013年賽歷
場次 | 賽事名稱 | 分站 | 賽道 | 日期 |
---|---|---|---|---|
1 | 勞力士澳洲大獎賽 | 澳洲大獎賽 | ![]() |
3月17日 |
2 | 馬石油馬來西亞大獎賽 | 馬來西亞大獎賽 | ![]() |
3月24日 |
3 | 瑞銀中國大獎賽 | 中國大獎賽 | ![]() |
4月14日 |
4 | 海灣航空巴林大獎賽 | 巴林大獎賽 | ![]() |
4月21日 |
5 | 西班牙大獎賽 | 西班牙大獎賽 | ![]() |
5月12日 |
6 | 摩納哥大獎賽 | 摩納哥大獎賽 | ![]() |
5月26日 |
7 | 加拿大大獎賽 | 加拿大大獎賽 | ![]() |
6月9日 |
8 | 桑坦德英國大獎賽 | 英國大獎賽 | ![]() |
6月30日 |
9 | 桑坦德德國大獎賽 | 德國大獎賽 | ![]() |
7月7日 |
10 | 匈牙利大獎賽 | 匈牙利大獎賽 | ![]() |
7月28日 |
11 | 殼牌比利時大獎賽 | 比利時大獎賽 | ![]() |
8月25日 |
12 | 義大利大獎賽 | 義大利大獎賽 | ![]() |
9月8日 |
13 | 新加坡電信新加坡大獎賽 | 新加坡大獎賽 | ![]() |
9月22日 |
14 | 韓國大獎賽 | 韓國大獎賽 | ![]() |
10月6日 |
15 | 日本大獎賽 | 日本大獎賽 | ![]() |
10月13日 |
16 | 巴帝電信印度大獎賽 | 印度大獎賽 | ![]() |
10月27日 |
17 | 阿提哈德航空阿布達比大獎賽 | 阿布達比大獎賽 | ![]() |
11月3日 |
18 | 美國大獎賽 | 美國大獎賽 | ![]() |
11月17日 |
19 | 巴西石油巴西大獎賽 | 巴西大獎賽 | ![]() |
11月24日 |
主要改動
- 在2012年6月的世界汽車運動理事會的會議上,國際汽聯宣布了在2013賽季引入成本控制辦法的計劃,這項計劃由國際汽聯監管,正在等待各隊的同意。[49]在此之前還有,前國際汽聯主席Max Mosley在2010賽季嘗試引入預算控制,但最終失敗[50];以及2011年12月由F1車隊聯盟中的法拉利,STR,薩伯和紅牛車隊撤銷的資源限制協議,[51][52]這是一個在該賽事中自願控制成本的協議。[53]
- 隨著HRT車隊無法進入今年的名單,起跑線上減少到22輛賽車,使得排位賽的程序需要改變。因為共有22輛賽車,排位賽第一階段將排除6輛賽車,而非去年的7輛;同樣第二階段將排除6輛賽車(同06-08賽季)。排位賽第三階段保持不變,最快的十輛賽車晉級至最後十分鐘的排位賽。[54]
- 關於DRS使用的規則也發生了一些變化。之前在練習賽和排位賽中可以隨意使用的DRS,自2013賽季起,出於安全的考慮,只允許在指定的DRS使用區內使用。[55]作為補償,國際汽聯宣布在2013賽季,每個賽道在可能的地方都會設有兩個DRS使用區。[56]
- 國際汽聯將去掉「不可抗力」規則來解釋檢驗程序。[57]在「不可抗力」規則下,在排位賽中賽車必須依靠自身動力來返回維修區,否則將取消成績;然而如果車隊可以有效地證明,某些可控因素之外的力量導致賽車在返回維修區前必須停在賽道上,那麼該車隊和車手將免除處罰。在新規則下,「不可抗力」將不再是在賽道上停車的有效理由。自2013賽季起,賽事總監將測量停在賽道上的賽車中所剩的油量,與規則中事先規定的最低限量做對比,以其差額計算處罰程度。[58]這些變更最早是在2012年阿布達比大獎賽之後被提出的,因為當時紅牛車隊在塞巴斯蒂安·瓦特爾完成排位賽後命令其把車停在賽道上。雖然賽事總監最初接受了「馬上要發生會損害引擎的技術故障才令其停車」的解釋,但後來才發現當時維泰爾的賽車沒有按要求剩餘1升的燃油以供檢測,才被要求停在路邊。最後,維泰爾的成績被取消[59],對於「不可抗力」的變化則被提了出來。
- 國際汽聯在2011賽季開始了一項「宵禁」系統,在練習賽當天第一階段開始前,有6個小時的時段禁止車隊人員進入賽道,但每支車隊每賽季有4次破例(指在規定的時段內可以留在賽道內以便完成車輛作)的機會。這項規則在2013賽季有所變化,每支車隊只有2次破例機會,而且禁止進入的時段從6小時提高至8小時。[58]
- 車隊需要繳納更高的「入場費」。[60]之前對所有車隊的「入場費」的價格固定在309,000歐元(合396,637美元),從2013年開始,「入場費」價格是依據前一年該車隊所獲得的積分來確定的。車隊需要支付基礎「入場費」費500,000美元(合389,525歐元),加上每積分5,000美元(合3,895歐元),而衛冕冠軍車隊需支持每積分6,000美元(合4,614歐元)。紅牛車隊去年最終獲得460分,所以他們需要總共支付3,260,000美元(約合250萬歐元)的「入場費」。[61]
- 2012賽季的規則變化導致F1賽車有了一個「鴨嘴獸」車鼻,即在車鼻上有一個可見的高度變化。[62]這個設計引來了一些批評,例如紅牛車手馬克·韋伯形容賽車很「丑」[63],法拉利的車隊主席斯蒂法諾·多梅尼卡利稱之「不太漂亮」[64]。在2012年澳洲大獎賽上國際汽聯的技術代表查理·懷汀表示,儘管在2014年的運動規則中將去掉「鴨嘴獸」效應,但監管機構計劃在2013年就開始逐步去掉這個有台階的車鼻。[65]國際汽聯後來同意了一項提案,允許車隊用一個「不太明顯的板子」(modesty plate)來蓋住有台階的車鼻,這個板子既可以遮住台階,又不至於在很大程度上改變賽車的空氣動力學配置,或是從中獲得空氣動力學上的增強。[66]
- 國際汽聯在2013年徹底地考察了前翼的檢查程序,引入了一套更加全面的、積極的測試,來排除開發可變車身的可能性。[67]前翼必須符合一些修改過的參數要求,在承載100公斤(約合220磅)時,僅容許有10毫米的變化範圍。[58]
- 由梅賽德斯在2012年為W03賽車研發的雙層DRS系統,在2013年被禁止使用。[68]這種裝置可以在尾翼上的DRS打開時,通過車身上的一系列通道,使得在前翼上產生拖延(stalling)效應,因此可以抵消一部分在正常情況下所產生的下壓力,使得賽車達到更高的極速,以及在高速彎中獲得更好的穩定性。[69]這個系統2012年早期的幾項合法挑戰之一,[70][71][72]競爭對手蓮花車隊自行研發了一種類似的系統[73],之後在2012年7月車隊同意禁止使用他們[68]。然而規則特別針對的僅是由梅賽德斯開發的系統,並沒有列出針對蓮花開發的系統的條款。[66]
- 最低重量限制被提高到642公斤(1,420磅),這是由輪胎配置在2012年和2013年有不同的重量而導致的。[58]
排名及分站成績
場次 | 大獎賽 | 桿位 | 最快圈速 | 冠軍車手 | 冠軍車隊 | 報告 |
---|---|---|---|---|---|---|
1 | ![]() |
![]() |
![]() |
![]() |
![]() |
報告 |
2 | ![]() |
![]() |
![]() |
![]() |
![]() |
報告 |
3 | ![]() |
![]() |
![]() |
![]() |
![]() |
報告 |
4 | ![]() |
![]() |
![]() |
![]() |
![]() |
報告 |
5 | ![]() |
![]() |
![]() |
![]() |
![]() |
報告 |
6 | ![]() |
![]() |
![]() |
![]() |
![]() |
報告 |
7 | ![]() |
![]() |
![]() |
![]() |
![]() |
報告 |
8 | ![]() |
![]() |
![]() |
![]() |
![]() |
報告 |
9 | ![]() |
![]() |
![]() |
![]() |
![]() |
報告 |
10 | ![]() |
![]() |
![]() |
![]() |
![]() |
報告 |
11 | ![]() |
![]() |
![]() |
![]() |
![]() |
報告 |
12 | ![]() |
![]() |
![]() |
![]() |
![]() |
報告 |
13 | ![]() |
![]() |
![]() |
![]() |
![]() |
報告 |
14 | ![]() |
![]() |
![]() |
![]() |
![]() |
報告 |
15 | ![]() |
![]() |
![]() |
![]() |
![]() |
報告 |
16 | ![]() |
![]() |
![]() |
![]() |
![]() |
報告 |
17 | ![]() |
![]() |
![]() |
![]() |
![]() |
報告 |
18 | ![]() |
![]() |
![]() |
![]() |
![]() |
報告 |
19 | ![]() |
![]() |
![]() |
![]() |
![]() |
報告 |
前十名車手可獲得積分。
名次 | 冠軍 | 亞軍 | 季軍 | 第四 | 第五 | 第六 | 第七 | 第八 | 第九 | 第十 |
---|---|---|---|---|---|---|---|---|---|---|
積分 | 25 | 18 | 15 | 12 | 10 | 8 | 6 | 4 | 2 | 1 |
|
粗體 - 桿位 |
註記:
- † – 未完成賽事,但完成原定賽程90%,因而有排名。
|
粗體 – 桿位 |
註記:
- † – 未完成賽事,但完成原定賽程90%,因而有排名。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