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内札萨克蒙古
历史行政区划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内札萨克蒙古(满语:ᡩᠣᡵᡤᡳ 
ᠵᠠᠰᠠᡴ 
ᠮᠣᠩᡤᠣ,穆麟德转写:dorgi jasak monggo)或内札萨克,后简称为“内蒙古”,指归附清朝较早的漠南蒙古各旗札萨克[1],虽均属于外藩蒙古,但其地位在外札萨克之上。
|  | |||||||||||
|---|---|---|---|---|---|---|---|---|---|---|---|
| 史前时代 | 旧石器时代 | ||||||||||
| 新石器时代 | |||||||||||
| 商 | 匈奴 东胡 竹 山戎 | ||||||||||
| 周 | 匈奴 东胡 | ||||||||||
| 春秋 战国 | 匈奴 东胡 林胡 楼烦 | ||||||||||
| 秦 | 匈奴 东胡 | ||||||||||
| 汉 | 南匈奴 | ||||||||||
| 三国 | 南匈奴 鲜卑 乌桓 | ||||||||||
| 晋 | 丁零 鲜卑 | ||||||||||
| 南北朝 | 北魏 高车 柔然 | ||||||||||
| 隋 | 铁勒 突厥汗国 | ||||||||||
| 唐 | 东突厥 薛延陀 安北都护府 单于都护府 后突厥汗国 回鹘 | ||||||||||
| 辽 | 阻卜 西夏 契丹 奚 | ||||||||||
| 金 | 西夏 汪古 塔塔儿 克烈 蒙兀 | ||||||||||
| 元 | 岭北等处行中书省 中书省德宁路、净州路、集宁路 | ||||||||||
| 明 | 北元 鞑靼 漠南八部 | ||||||||||
| 清 | 内札萨克蒙古 | ||||||||||
| 中华民国 | 察哈尔(特别区·省)热河(特别区·省)绥远(特别区·省)兴安省 蒙疆联合自治政府 内蒙古自治政府 | ||||||||||
| 中华人民 共和国 | 内蒙古自治区 | ||||||||||
清中期乾隆以后,内札萨克分为二十四部,四十九旗,由理藩院旗籍清吏司、王会清吏司管理。内蒙古一词即源自内札萨克蒙古。清代后期,内蒙古成为内札萨克四十九旗的正式称呼。
Remove ads
历史
|  | |||
|---|---|---|---|
| 匈奴 | 东胡 | ||
| 南匈奴 | 北匈奴 | 鲜卑 | |
| 鲜卑 | 丁零 | ||
| 柔然 | 高车 | ||
| 突厥汗国 | 铁勒 | ||
| 东突厥 | |||
| 薛延陀 | |||
| 唐朝(单于都护府·安北都护府) | |||
| 后突厥汗国 | |||
| 回鹘汗国 | |||
| 契丹 | 阻卜 | 黠戛斯 | |
| 辽朝 | 克烈 | 乃蛮 | |
| 蒙兀 | |||
| 蒙古帝国(诸汗国) | |||
| 元朝(岭北等处行中书省) | |||
| 明朝(北元与明代蒙古) | |||
| 鞑靼(东蒙古) | 瓦剌(西蒙古) | ||
| 喀尔喀 | (四卫拉特) | ||
| 清朝(清代蒙古)·准噶尔汗国 | |||
| 内属蒙古·外藩蒙古(内札萨克·外札萨克) | |||
| 中华民国境内盟旗 (塞北四省) | 博克多蒙古国 | ||
| 外蒙古(地方) | |||
| 蒙古人民共和国 | |||
| 中国蒙古族 (内蒙古自治区) | |||
| 蒙古国 | |||
| 民族 · 文化 · 地理 · 漠南 · 漠北 | |||
| 泛蒙古主义 | |||
居住于大漠(戈壁沙漠)以南的蒙古族为漠南蒙古。在理藩院则例中,“漠南蒙古”一名一直在官书中使用,与“漠北蒙古”(喀尔喀蒙古)相对,其居住地域大概为今中国内蒙古自治区。
元朝末年农民起义,明朝建立,元朝残余势力退至长城以北,史称北元。蒙古最终分裂成许多部落。察哈尔部为漠南蒙古中一支显赫的部落,末代蒙古大汗林丹汗即在此。后金兴起时,与蒙古大汗所在的察哈尔部交战,林丹汗兵败后逃亡,其子额哲于1635年向后金皇太极投降,并献出当年元朝末代皇帝元顺帝带走的传国玺。漠南蒙古遂被并入后金版图,清朝建立后是为内札萨克蒙古。
其中内扎萨克八部与清廷关系最为密切[2],内扎萨克八部指归附后金较早的漠南蒙古各旗札萨克统属的部落。内扎萨克八部均是成吉思汗长弟拙赤合撒儿的后裔:
Remove ads
盟、部、旗

内札萨克蒙古原分为二十五部,编为五十一旗。康熙年间,归化城土默特左右翼二旗改为内属,置归化城副都统。乾隆以后,内蒙古共二十四部,四十九旗,设六盟。四十九旗之外,还有一个“喇嘛旗”(以喇嘛为扎萨克的旗)——锡埒图库伦旗。
卓索图盟、昭乌达盟、哲里木盟、锡林郭勒盟合称东四盟(又称东蒙古)。乌兰察布盟、伊克昭盟合称西二盟[4]:20。六盟所属旗如下:
清廷在六盟所在区域设置 六大驻防长官,实施“分片监督”:
- 哲里木盟:科尔沁部6旗受盛京将军监督,郭尔罗斯前旗由吉林副都统管辖,郭尔罗斯后旗,札赉特、杜尔伯特3旗归呼伦贝尔副都统节制,形成“一盟三属”的特殊格局
- 昭乌达盟、卓索图盟:由热河都统就近管控,两盟5部16旗的军事调动、牧场划分均需通报热河驻军
- 锡林郭勒盟:受察哈尔都统监督,该盟10旗地处漠南要冲,与察哈尔八旗形成军事联防
- 乌兰察布盟、伊克昭盟:由绥远将军节制,特别是伊克昭盟鄂尔多斯7旗,因临近河套农耕区,其垦荒事务需绥远将军与理藩院双重审批
Remove ads
设官
内札萨克所置官吏主要有:
封爵
内札萨克之爵位有札萨克和硕亲王、札萨克多罗郡王、札萨克多罗贝勒、札萨克固山贝子、札萨克镇国公、札萨克辅国公、札萨克台吉(一至四等)、塔布囊(一至四等)。
领兵
内札萨克各旗蒙古兵由本旗札萨克及其所属盟长统领,“盖内札萨克多从龙功臣,而游牧之地悉附近盛京、直隶、山西、陕西一带,与外札萨克之后来归附、远在漠北者有别。”[5]
参考文献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