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锡林郭勒盟

内蒙古的一个地级行政区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锡林郭勒盟map
Remove ads

锡林郭勒盟蒙古语ᠰᠢᠯᠢ ᠶᠢᠨ
ᠭᠣᠤᠯ
ᠠᠶᠢᠮᠠᠭ
汉语拼音字母Shiliin gol aimag鲍培转写Sili-yin γool ayimaγ西里尔字母Шилийн Гол аймаг,意思是“高原上的河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内蒙古自治区下辖的,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偏东。辖境东接兴安盟通辽市赤峰市,南邻河北省承德市张家口市,西界乌兰察布市,北与蒙古国接壤。地处内蒙古高原中部,地势南高北低,盟境东缘为大兴安岭西麓,中部为乌拉盖盆地,西部为乌兰察布高原东段。境内河流多为季节性内陆河,主要河流有乌拉盖河和锡林河。全盟蒙古族人口比例约三成,盟行政公署驻锡林浩特市。锡林郭勒盟是全区重要畜产品生产基地,草原辽阔,牧马产业发达,有“中国马都”之称,位于辖境西北部边境的二连浩特是中蒙边境的重要口岸。

事实速览 锡林郭勒盟ᠰᠢᠯᠢ ᠶᠢᠨᠭᠣᠣᠯᠠᠶᠢᠮᠠᠭ 锡盟, 国家 ...
Remove ads
Remove ads

历史

今属锡林郭勒盟的长城以北大部分地区长期由匈奴柔然突厥汗国游牧帝国统治。中国战国、秦朝时期,南部属上谷郡北境,西南部为渔阳郡北境。汉、魏晋时期,南部属于幽州。两晋南北朝时期,前燕前秦后燕北燕北魏东魏北齐北周先后统治本地南部。隋时西部、南部属安乐郡、涿郡。唐朝初年,南部为河北道北境,北部为关内道北境,北部为关内道单于都护府辖地。

契丹辽代时,锡林郭勒盟为上京临潢府辖区。公元1115年,女真人建立金国,东部属临潢府路庆州所辖,设置大盐烁(额吉淖尔盐池)群牧司,北部由蒙古弘吉剌部所居,南部属宣德州辖地,中部正蓝旗一带由西北路招讨使司所辖,设置桓州(正蓝旗侍郎城遗址),西部为汪古部所辖。忽必烈建立元朝之后,在锡林郭勒草原正蓝旗境内建元上都。南部地区分别由中书行省兴和路宝昌州、上都路桓州和应昌府所辖。北部分别为上都省院官署、岭北行省和宁路及济南王部的封地。

明朝永乐年间,将上都改称开平前屯卫,应昌、桓州变成驿站,南部为京师顺天府北境,设置开平卫,随后放弃。瓦剌战败后,该地归属蒙古达延汗分封的左翼三万户所游牧。崇德六年(1641年)置阿巴噶右翼旗苏尼特右翼旗乌珠穆沁右翼旗,七年(1642年)置苏尼特左翼旗顺治三年(1646年)设浩齐特左翼旗乌珠穆沁左翼旗,八年(1651年)设阿巴噶左翼旗,十年(1653年)设浩齐特右翼旗康熙四年(1665年)设阿巴哈纳尔左翼旗,六年(1667年)设阿巴哈纳尔右翼旗

康熙年间,内札萨克蒙古诸旗盟会成为惯例。除锡林郭勒盟外,五个盟会的会盟地点、名称固定。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有二乌珠穆沁、二浩齐特、二阿巴噶、二阿巴哈纳尔、二苏尼特,共十旗于呼尔哈哈雅(即呼尔罕哈雅)之地为一会。呼尔哈哈雅(qurq-a qay-a)在今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巴彦德力格尔苏木境内格斯台河与辉腾河汇合处以北,即查干淖尔苏木东部[2]:135

当代研究者根据资料推测,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或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两次会盟之时,会盟地点改为锡林郭勒。雍正六年(1728年),清廷恢复会盟,锡林郭勒盟(蒙古语ᠱᠢᠯᠢ ᠶ᠋ᠢᠨ
ᠭᠣᠣᠯ ᠤᠨ
ᠴᠢᠭᠤᠯᠭᠠᠨ
西里尔字母Шлын голын чуулган)逐成为正式盟名[2]:137—138。锡林郭勒即锡林郭勒河北岸楚古兰敖包。

全盟有乌珠穆沁部二旗、浩齐特部二旗、苏尼特部二旗、阿巴噶部二旗、阿巴哈纳尔部二旗,共五部十旗,至清末不变。与卓索图盟昭乌达盟哲里木盟合称东四盟东蒙古[3]:20

Thumb
中华民国时期,锡林郭勒盟属察哈尔省管辖

民国二年(1913年),以直隶省口北道绥远都统、察哈尔部、锡林郭勒盟设置察哈尔特别区。民国十七年(1928年)改为察哈尔省抗日战争期间曾为日军占领,并为日人扶植的德王蒙疆政府统治,中国共产党曾设晋察冀解放区统治。1947年,锡林郭勒盟(艾马克)划入内蒙古自治政府

1949年,锡林郭勒盟仍属内蒙古自治区。1950年,将原来的十旗改编为五旗,乌珠穆沁左、右翼旗、浩济特左翼旗合并为东西乌珠穆沁东浩济特联合旗;浩济特右翼旗、阿巴嘎左翼旗、阿巴哈纳尔左翼旗合并为东阿巴嘎东阿巴哈纳尔西浩济特联合旗(中部联合旗);阿巴嘎右翼旗、阿巴哈纳尔右翼旗合并为西阿巴嘎西阿巴哈纳尔联合旗;苏尼特左、右翼旗不变。

Thumb
1965年的锡林郭勒盟草原

1952年,撤销东西乌珠穆沁东浩济特联合旗,设立东部联合旗;撤销东阿巴嘎东阿巴哈纳尔西浩济特联合旗、西阿巴嘎西阿巴哈纳尔联合旗,合并设立西部联合旗。1956年,撤销东部联合旗,改置东乌珠穆沁旗西乌珠穆沁旗;撤销西部联合旗,改置阿巴嘎旗。1958年,撤销察哈尔盟,原察哈尔盟所属多伦县化德县太仆寺旗正镶白旗正蓝旗商都镶黄旗划归锡林郭勒盟。1960年,化德县与商都镶黄旗合并为镶黄旗。1963年复置化德县,析阿巴嘎旗置阿巴哈纳尔旗。1966年1月,二连镇升格为二连浩特市。1969年11月,苏尼特右旗、二连浩特市、化德县划归乌兰察布盟。1980年5月,二连浩特市、苏尼特右旗重新划回锡林郭勒盟。1983年10月,撤销阿巴哈纳尔旗,改设锡林浩特市[4]

Remove ads

地理

锡林郭勒盟距北京640千米,距呼和浩特620千米,南邻河北省张家口、承德地区,西连乌兰察布市,东接赤峰市、兴安盟和通辽市,总面积203000平方千米。锡林郭勒盟地势南高北低,东、南部多低山丘陵,盆地错落其间,为大兴安岭向西和阴山山脉向东延伸的余脉。西、北部地形平坦,零星分布一些低山丘陵和熔岩台地,为高原草场。海拔在800~1800米之间。最高山峰为古如格苏乌拉山峰,海拔1957米。浑善达克沙地又称小腾格里沙地,由西北向东南横贯中部,东西长约280公里,南北宽约40~100公里。属半固定沙地。

锡林郭勒盟属北部温带大陆性气候,其主要气候特点是风大、干旱、寒冷。年平均气温0~3℃, 结冰期长达5个月,寒冷期长达7个月,1月气温最低,平均-20℃,为华北最冷的地区之一。7月气温最高,平均21℃。年较差为35~42℃,极端最高气温39.9℃,极端最低气温-42.4℃,日较差平均为12~16℃。平均降雨量295毫米,由东南向西北递减。最大降水量628毫米(太仆寺旗1959年),最小降水量83毫米(二连浩特市1966年),降雨多集中在7、8、9三个月内。每年11-3月平均降雪总量8~15毫米,1977年10月26~29日降雪总量达36~48毫米,降雪中心达58毫米。年平均相对湿度在60%以下,蒸发量在1500~2700毫米之间,由东向西递增。二连市最大蒸发量达到3150毫米(1963年)。蒸发量最大值出现在5~6月份。年日照时数为2800~3200小时,日照率64~73%,无霜期110~130天[5]

更多信息 1981−2010年间锡林浩特市的平均气象数据, 月份 ...
Remove ads

畜牧资源

境内大部为畜牧区,盛产马、牛、骆、驼、绵羊、山羊,以产乌珠穆沁马、乌珠穆沁肥尾羊驰名。

政治

现任领导

更多信息 机构, 中国共产党锡林郭勒盟委员会 ...

行政区划

锡林郭勒盟现辖2个县级市、1个、9个

其中,二连浩特市为自治区准地级计划单列市

此外,锡林郭勒盟还设立由国营乌拉盖农牧场管理局改制而成立的乌拉盖管理区

更多信息 锡林郭勒盟行政区划图, 区划代码[12] ...
Remove ads

人口

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全盟常住人口为1028022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993400人相比,十年共增加34622人,增长3.49%。年平均增长率为0.34%。其中,男性人口为536361人,占52.17%;女性人口为491661人,占47.83%。常住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为109.09。0-14岁人口为141788人,占13.79%;15-64岁人口为817616人,占79.53%;65岁及以上人口为68618人,占6.67%。

根据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全盟常住人口为1,107,075人[17]。同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28,022人相比,十年共增加了79,053人,增长7.69%,年平均增长率为0.74%。其中,男性人口为571,371人,占总人口的51.61%;女性人口为535,704人,占总人口的48.39%。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为106.66。0-14岁的人口为155,628人,占总人口的14.06%;15-59岁的人口为753,668人,占总人口的68.08%;60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97,779人,占总人口的17.87%,其中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27,696人,占总人口的11.53%。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817,897人,占总人口的73.88%;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289,178人,占总人口的26.12%。

2022年末全盟常住人口111.93万人,[18]比上年末增加0.36万人。其中,城镇人口83.53万人,乡村人口28.4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4.6%,比上年末提高0.1个百分点。男性人口 57.78万人,女性人口54.15万人。全年出生人口0.62万人。

Remove ads

民族

常住人口中,汉族人口为728,623人,占65.82%;蒙古族人口为334,868人,占30.25%;其他少数民族人口为43,584人,占3.94%。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增加46,747人,增长6.86%,占总人口比例下降0.51个百分点;各少数民族人口增加32,306人,增长9.33%,占总人口比例增加0.51个百分点。其中,蒙古族人口增加25,104人,增长8.1%,占总人口比例增加0.12个百分点;满族人口增加5,127人,增长21.36%,占总人口比例增加0.3个百分点。

更多信息 民族名称, 汉族 ...
Remove ads

注释

参考文献

Loading content...

外部链接

Loading content...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