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明朝吏部尚书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明朝吏部尚书,常雅称为天官冢宰冢宰太宰,为明朝六部吏部的最高级长官,负责掌管官员的任免、封赏、考核等[1]正二品[2]

14世纪中国的明朝吏部尚书,相当于当今西方各国的人事部长、人力资源部长。

明朝吏部尚书中,既有蹇义王直等一代名臣,亦有詹徽等谋权谄媚的官僚[3]永乐迁都后,明朝设置南京六部,“南京吏部尚书”以及其他五尚书等职位,多为虚衔,多为参赞机务或养清望闲职之所,重要性已无关政体本身[4]

沿革

明朝初期,朱元璋沿用元朝政体、设四部于中书省,分别掌管钱谷、礼仪、刑名、营造等事务。洪武元年,初设六部,各设置尚书、侍郎、郎中、员外郎、主事等职位[5]。尚书为正三品、侍郎正四品,郎中正五品,员外郎正六品,主事正七品。仍隶属中书省。洪武六年,各部设尚书两名、侍郎两名。吏部设总部、司勋、考功三属部,部设郎中、员外郎各一人,主事各二人[6]。洪武十三年(1380年),因胡惟庸案,明太祖朱元璋罢黜宰相中书省[7],并仿照《周官》六卿之制,直属六部,并各设尚书、侍郎各一名,唯独户部有两名侍郎。每部分四属部,吏部属部加司封。每属部设郎中、员外郎、主事各一人,寻增侍郎一人[8]。洪武二十二年,改总部为选部。洪武二十九年,定为文选、验封、稽勋、考功四司并五部属,皆称清吏司[9]建文年间,改六部尚书为正一品,设左、右侍中,侍郎为正二品,并除去诸司清吏字。燕王朱棣即位明成祖后,恢复旧制[10]

永乐元年,朱棣以北平府为北京,置北京行部尚书二人,侍郎四人,其属置六曹清吏司。吏、户、礼、兵、工五曹,郎中、员外郎、主事各一人。永乐十八年,明成祖迁都北京后,罢免行部及六曹,以六部官属移之北,不再称“行在”。而其留守南京的官员一律加“南京”字(即所谓“南京吏部尚书”等)。洪熙元年,明仁宗打算还都于南京,并恢复置各部官属于南京,去除“南京”两字,而在位于北京的六部官员头衔前加“行在”两字,并设行部[11]明宣宗即位后的宣德三年,复罢行部。明英宗即位后的正统六年,在北京六部官员头衔前去“行在”字,于南京仍加“南京”字,之后成为定制[12][13]景泰年间,吏部曾经设置两名尚书。天顺初年,恢复定制,改为一名[14]

因为吏部尚书作为百官表率,并决定庶官进退,已经在关键地区选定官员,其礼数是其他官员无法比拟的。永乐初年,明成祖选拔翰林院官员直接进入内阁。之后的明朝首辅大学士杨士奇等加至太子三孤并兼尚书衔,然而品叙仍然列于吏部尚书蹇义户部尚书夏原吉之下[15]景泰年间,左都御史王文升任吏部尚书兼翰林院大学士、进入内阁,其班位仍然以原衔为序次[16]弘治六年,明孝宗设宴,大学士丘濬太子太保礼部尚书的身份位居太子太保、吏部尚书王恕之上。之后改例,若由侍郎詹事进入内阁者,均位列于六部之上了[17]

Remove ads

列表

因为洪武初年政体变化频繁,官员任免较随意。此列表为废中书省后的吏部尚书列表,不包括挂虚名的吏部尚书以及南京吏部尚书等职位。

更多信息 序号, 姓名 ...
Remove ads

参考文献

参见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