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香港公共图书馆

香港的公共圖書館系統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香港公共圖書館
Remove ads

香港公共图书馆(英语:Hong Kong Public Libraries,简写:HKPL)是由康乐及文化事务署管理的公共图书馆系统,辖下包括71间固定图书馆、12间流动图书馆、3间自助图书站和154间社区图书馆,其中32间图书馆附设有学生自修室,整个系统馆藏达1,490万项,包括书籍视听资料报章期刊只读光碟数据库、缩微资料地图等,其中1,252万册为书籍及印刷资料(总馆中央图书馆馆藏250万余项),为香港市民提供图书馆服务[1]

Thumb
位于铜锣湾的香港中央图书馆是香港最大型的公共图书馆

历史

香港最早的公共图书馆成立于1869年,设在当时刚落成的旧香港大会堂。当时馆藏主要为英文,中文藏书较少。1933年旧大会堂拆卸,图书馆服务因此终止。香港日占时期,港日政府曾以香港大学图书馆的部分馆藏为基础,加上部分从日本购入的图书,成立香港市民图书馆日本投降后该馆解散,馆藏全由香港大学图书馆所继承。

1962年新的香港大会堂落成,当中设有一间公共图书馆,为现今香港公共图书馆系统之始。当时公共图书馆由市政局管理。1965年首间位于九龙的图书馆于窝打老道落成。1974年首间位于新界的公共图书馆于荃湾福来邨落成,1976年首部流动图书馆投入服务。1983年位于香港艺术中心的艺术图书馆揭幕。1985年9月九龙中央图书馆(即现时的九龙公共图书馆)开幕,是首座专用图书馆大楼。

1986年区域市政局成立后,香港逐渐形成两个公共图书馆系统,一个是由市政局管理的香港岛和九龙区图书馆系统,另一个是由区域市政局管理的新界区图书馆系统。两个图书馆系统于很长的时间内互不兼容,例如两个系统分别签发借书证,各自有独立的检索系统。又如公共图书馆开始提供跨馆还书服务时,只在同系统内的图书馆中有效。1993/94年度正式落实电脑化计划,将图书检索目录系统转为电脑贮存,设置中英兼容系统,荔枝角图书馆是首间电脑化运作的图书馆,到翌年市政局辖下31间图书馆及区域市政局辖下25间图书馆全部完成电脑化程序。1995年7月1日起,持有市政局或区域市政局图书证的读者,可以在两局借阅图书资料而不需要重新办证,但两者系统仍然维持独立运作。2000年政府全线解散康体发展局、市政局区域市政局及两市政总署,两个市政局、总署、康体发展局及民政事务局原来的古物古迹、康乐和文化职能由新成立的康乐及文化事务署接替,两个市政局和总署辖下的图书馆系统因此合而为一。

2001年位于香港岛铜锣湾,毗邻维多利亚公园香港中央图书馆落成,取代大会堂公共图书馆的“总馆”角色。香港公共图书馆总办事处亦已迁往香港中央图书馆

2023年7月6日,​康文署宣布将推出全新“收集图书馆馆藏意见”渠道,让市民就馆藏更容易及方便向公共图书馆提出意见,以加强保障馆藏的内容没有意识不良内容(例如渲染暴力、色情及粗鄙),不会违反香港法律或危害国家安全。发言人指会就相关意见跟进,包括将该馆藏下架和重新审视内容,但不会就每项意见作出回复。[2]

Remove ads

宗旨

香港公共图书馆从创立至今,一直本着以下宗旨为市民服务:

  • 扮演资讯中心之角色,协助市民自由平等地知悉时事,获取各样资讯,诸如各学科最新发展、各种游艺及工余消遣之资料;
  • 透过图书馆之资源协助市民进修及提高文化水平,以作为自修及持续教育之主要媒介;
  • 扮演推广香港文学和研究中心之角色—提高普罗大众在创作文学、欣赏及研究文化方面之兴趣,保存香港文学著作、促进文学发展及文化方面之交流;
  • 提供多元化之馆藏资料供市民外借回家享用,以鼓励大众善用余暇;
  • 扮演社区文化中心之角色—恒常举办以图书馆资源为宗旨之活动,为所有年龄读者提供各类资讯、消遣及娱乐。

架构

香港公共图书馆分为中央图书馆、主要图书馆、分区图书馆、小型图书馆和流动图书馆5类。

根据于2011年修订的《香港规划标准与准则》,每区达20万人口获得提供一间分区图书馆、每达40万人口则获得提供一间主要图书馆。

香港中央图书馆

更多信息 中央图书馆名称, 所处地区 ...

主要图书馆

主要图书馆在香港中央图书馆未成立前称为中央图书馆。根据规划建议,主要图书馆可供40万名市民使用,平均面积约3,310平方米[4]

根据图书馆委员会的建议,现时新规划建设的主要图书馆的面积为6,200平方米[4]。(屏山天水围公共图书馆为首个接近此新规划的主要图书馆)

现时共有6间主要图书馆:

更多信息 名称, 所处地区 ...
  • (注) 荃湾公共图书馆的启用日期为1974年3月1日,于1993年7月17日迁至现址并升格为主要图书馆。
  • (注) 天水围公共图书馆(N85)的启用日期为2001年10月12日,于2013年2月28日迁至现址并升格为主要图书馆。
Remove ads

分区图书馆

根据规划建议,分区图书馆可供20万名市民使用,平均面积约2,200平方米。根据图书馆委员会的建议,现时新规划建设的分区图书馆的面积为2,900平方米[4]。(蓝田公共图书馆为首个符合此新规划的分区图书馆)

香港岛

更多信息 分区图书馆名称, 所处地区 ...

九龙

更多信息 分区图书馆名称, 所处地区 ...
  • (注) 蓝田公共图书馆的启用日期为1984年10月8日,于2013年3月30日迁至现址并升格为分区图书馆。
Remove ads

新界

更多信息 分区图书馆名称, 所处地区 ...
  • (注) 青衣公共图书馆的启用日期为1986年3月21日,于2000年1月31日迁至现址并升格为分区图书馆。
  • (注) 粉岭公共图书馆的启用日期为1984年3月1日,于2003年1月6日迁至现址并升格为分区图书馆。
  • (注) 东涌公共图书馆(H22)的启用日期为2004年4月3日,于2010年7月27日迁至现址并升格为分区图书馆。

小型图书馆

根据规划建议,当一个人口稠密的地区附近没有分区图书馆,并且短期内未有计划设立,会考虑设立小型图书馆。平均面积约500平方米。

香港岛

更多信息 小型图书馆名称, 所处地区 ...

九龙

更多信息 小型图书馆名称, 所处地区 ...

新界

更多信息 小型图书馆名称, 所处地区 ...

流动图书馆于1976开始为人口密集但附近没有图书馆的地区或偏远地区提供服务,第一个开始服务地点是深水埗,直到2025年,全香港总共有12间流动图书馆,服务全港17区的111个流动图书馆服务站。(注:湾仔区没有流动图书馆服务站)

更多信息 流动图书馆名称, 服务范围 ...
更多信息 现存流动图书馆服务站, 地区 ...

自助图书站

Thumb
大围站外的自助图书站在2020年1月启用

全港第一所自助图书站位于西湾河鲤景道港岛东体育馆休憩处,于2017年12月5日启用,以试验形式推出,借此推广社区阅读风气。自助图书站提供全自动化图书馆服务,站内没有职员驻守并且24小时开放,惟每天10时15分至11时45分暂停开放,以添补及收回书籍。香港市民可凭身份证或图书证,按电脑屏幕的指示自行借阅及归还图书馆资料,亦可领取预约资料及以八达通缴交图书馆费用及罚款。兴建自助图书站主要目的是方便区内上班一族及减少相关人手。图书站应用“组装合成”建筑法,采用环保、透风及透光物料建造。政府在2018年12月13日和2020年1月15日分别在九龙尖沙咀香港文化中心新界沙田大围站外设立另外两个自助图书站,同时会留意站内的使用情况并检讨成效,再决定会否开设更多自助图书站。[9][10][11] [12]

社区图书馆

“便利图书站-社区图书馆伙伴计划”是香港公共图书馆与非牟利社区组织合力发展的社区为本图书馆服务。公共图书馆为非营利组织提供整批外借书籍,并给予专业意见,协助建立切合其服务对象所需的社区图书馆,让区内居民,特别是儿童、青少年、家庭主妇、长者和无法使用一般图书馆设施的人士享用更快捷方便的图书馆服务。

兴建中及拟建图书馆

更多信息 图书馆名称, 类别 ...

已结束图书馆

更多信息 图书馆名称, 所处地区 ...

服务及设施

外借图书馆资料

图书馆未自动化以前,每位登记读者均会获发3张用卡纸制成的借书证,借书证都写着读者的姓名和地址。每次借书的时候,图书馆员会在书籍的口袋中取出借书纪录卡,然后插入借书证的小口袋内,借书证由图书馆保管,直至读者归还图书为止。(资料及过程由香港公共图书馆图书馆通讯3月号提供)

图书证及智能身份证内均不会储存任何有关外借记录的资料,这些资料是储存于图书馆的服务器内。香港公共图书馆所发出的图书证属于政府财产,所以在遗失后必须向图书馆报失。持有有效图书证的读者,可以前往全港任何一间公共图书馆借阅和绩借图书馆资料。以下是现时香港公共图书馆有效的图书证:

更多信息 图书证, 描述 ...

香港公共图书馆设有电话或网上续借服务,读者无须亲身到图书馆续借资料。此外,图书馆亦提供网上预约图书馆资料的服务,每项预约费用为3.3元。

自2024年4月23日起,每一张借书证可借阅资料项数由8项加至10项[17]

参考图书馆

Thumb
香港中央图书馆内的地图图书馆

除了香港中央图书馆外,大会堂公共图书馆九龙公共图书馆沙田公共图书馆荃湾公共图书馆屯门公共图书馆屏山天水围公共图书馆6间主要图书馆总也设有参考图书馆。馆内提供各学科的常用参考工具资料及标准的参考资料。此外于其中3间图书馆设有以下专门参考区域:

  • 基本法图书馆
于2004年12月20日启用,位于大会堂公共图书馆5楼,现时约有14,000项有关澳门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和其他相关法律书籍资料。
  • 工商业图书馆
于2003年9月启用,位于大会堂公共图书馆11楼,现时约有20,000册工商服务业参考书籍、还有期刊、缩微资料、只读记忆光碟及线上数据库等各种资料。
  • 创造力及创新资源中心
于2003年11月27日启用,位于大会堂公共图书馆10楼,现时约有1,500本有关创造力及创新思维的中、英文书籍及期刊。
  • 地图图书馆
位于香港中央图书馆5楼,现时约有23,000项资料。馆内设有电脑工作站以翻查只读记忆光碟及数码化地图资料,亦设置了特大的地图阅览桌方便读者查阅大型地图。
  • 香港文学资料室
位于香港中央图书馆8楼,现时约有香港文学特藏32,000项资料,包括香港文学书籍及期刊、作家手稿、画像、剪报及香港文学作家数据库,内含约1000位作家的生平传略、作品及作品评论等书目资料。
  • 艺术资源中心
位于香港中央图书馆10楼,艺术资源中心的馆藏包括中、英文书籍、乐谱、期刊、各种视听及多媒体资料、线上数据库等,总数约197,000项,并设有艺术品外借计划。
于2007年5月4日启用,位于九龙公共图书馆9楼,现时收藏约20,000多项书籍、期刊、电子资源和线上数据库等。

便民设施

港铁还书箱服务

自2011年9月29日起,香港公共图书馆在3个主要的港铁转车站的已付车费区域内设置还书箱,以方便读者归还书籍。港铁还书箱的使用守则与设置在各公共图书馆外的还书箱无异。3个港铁站分别为中环九龙塘南昌[18]

数码图书馆

数码图书馆是香港中央图书馆广泛使用电脑及科技应用的一个例子。香港中央图书馆亦会跟辖下的图书馆分馆、香港电影资料馆卫生教育展览及资料中心食物环境卫生署),艺团图书馆、康文署辖下博物馆、香港文物探知馆香港政府档案处等连接。此举亦有利于远程使用者查看数码化资料及自选影音资料。图书馆亦有与第三方知名科技公司合作,提供公众通过手机便利访问电子图书的途径[19]

批评

图书馆规则过时过严

香港所有图书馆均受《图书馆规例》监管,惟规例十分过时。有网民形容,身处新落成的图书馆如同犯人一般“被监视”。[20]

禁止公众拍摄

Thumb
智能手机普及化后,香港公共图书馆内于各层多个位置均贴上多张“勿在馆内拍摄”告示,以提防有人拍摄及录影

香港的图书馆一直禁止公众人士进行拍摄及录影。特别自2012年智能手机普及化后,图书馆内各层多个位置,包括入口、儿童图书馆、楼梯、以至自修室均贴上多张“勿在馆内拍摄”告示及派遣保安作为监视,以提防有人拍摄及录影。其中有媒体报道在屏山天水围公共图书馆仅拿出手机即被制止,而登上图书馆天台拍摄街外风景亦被保安阻止。

然而依据《图书馆规例》,并没有禁止拍摄,仅禁止“菲林曝光”。惟图书馆并不容许普通市民进行摄影申请,拍摄只限电影拍摄,并须缴付政府产业署订定的标准收费。[21]然而海外不少图书馆均开放公众摄影权,惟康文署表明无意修改对图书馆的摄影规限。[20]

不可重播唱片或乐曲

根据《图书馆规例》,未获得图书馆长准许,任何人每次不得于聆听区及观看区聆听多于一张唱片或一首乐曲,或重复聆听任何唱片或乐曲;或观看多于一部影片或观看某部影片多于一次。[22]

引入简体字书

有媒体报道指,康文署辖下的68间公共图书馆,由2006年至2015年购入多达60万本简体字书籍,涉及2,000万元。当中包括了成人、青少年及儿童读物,以及近2,000种冷门大陆杂志期刊。部分儿童书籍更歌颂中国共产党,被指“洗脑”意味极浓。[23]

图书馆外判

康文署为节省财政,自2003年起透过外判商管理图书馆。唯服务问题多,更拖欠多名员工薪金多时。其中2015年3月,公共图书馆服务外判承办商“泰汇亚洲有限公司”突然结业,引致至少500名员工失业及被拖欠薪金。[24]

每年花费约1亿元采购图书 注销图书当废纸处理

2017年申诉专员公署展开主动调查康文署过去每年一直采购“不少于70万项”图书馆资料为采购准则,每年花费约1亿元,但署方一直未能解释具体采购理据。在注销图书馆资料方面,署方在2015年才交代每项馆藏被注销的原因,但未有深入分析注销馆藏的使用年期、图书类别等原因。注销的馆藏最后当成废纸处理甚至焚烧,认为做法不当。[25]

将同志儿童书闭架

2018年,性倾向条例家校关注组向民政事务局投诉,反对公共图书馆中内有同性恋和跨性别议题儿童图书,指会传播同性恋意识。康文署表示“为确保儿童在阅读时得到家长适当引导,图书馆安排书籍存放于闭架”。人民力量立法会议员陈志全批评有关安排令读者根本不知书籍存在,做法等同将书籍下架。[26]

COVID-19重开后的安排

2020年1月,政府为防范COVID-19疫情及避免市民聚集,各图书馆于2020年1月29日起全面暂停开放。到同年3月3日, 所有自助图书站及还书箱恢复服务。 3月11日, 其中7间主要公共图书馆恢复有限服务,进入馆内的人士须先取筹,并要戴口罩及接受量体温,而职员每小时会清场一次,所有人必须离开。部分图书馆在中午开门时出现排队人龙。有市民批评排队取筹轮候的安排造成人群聚集,还书或续借也要取筹是浪费时间。也对进馆者也只准逗留一小时的安排感到不满意,宁愿继续闭馆,各图书馆于同年3月23日起再度全面暂停开放。[27]

同年5月6日, 7间主要公共图书馆恢复有限服务, 同日, 所有自助图书站及还书箱恢复服务。5月21日, 12间分区图书馆恢复有限度服务。6月15日, 19间分区图书馆恢复有限度服务。6月22日, 31间小型图书馆恢复有限度服务。6月29日, 流动图书馆重开。7月7日, 所有公共图书馆恢复服务时间。各图书馆于同年7月15日起再度全面暂停开放。9月2日, 所有自助图书站及还书箱恢复服务。9月17日, 38间主要及分区公共图书馆恢复有限服务。9月29日, 31间小型图书馆及流动图书馆重开并恢复正常服务时间。12月2日, 31间小型图书馆及流动图书馆再度全面暂停开放, 而另外38间主要及分区公共图书馆再度实施特别开放时间, 并暂停提供报刊阅览及电脑服务。及后该38间公共图书馆于同年12月10日起再度全面暂停开放。

2021年2月19日, 7间主要图书馆及31间分区图书馆恢复有限度服务,实施特别开放时间。4月3日, 32间小型图书馆以特别开放时间恢复服务,所有重开图书馆重新提供报刊阅览、参考图书馆及电脑服务。4月7日, 七间主要图书馆恢复正常服务时间。

2022年1月,政府为防范COVID-19疫情及避免市民聚集,各图书馆于2022年1月7日起再度全面暂停开放。同年4月21日,所有图书馆恢复正常服务时间。

购藏书藉倾向被指偏颇

在2019年6月至2020年5月之间,正值反送中运动,支持抗争阵营和反对抗争阵营都推出多本相关作品,图书馆亦购入部分书籍,但只有亲建制派的书被选,非建制派的作品没有一本获藏。香港城市大学公共政策学系副教授郑炜接受访问时指这“有呈现官方姿态意味”。公共图书馆则回应指馆方“不会利用馆藏宣扬任何特定信念或观点”,强调馆藏需符合香港法律,“不能有鼓励读者犯法的内容和建议”。[28]

图书馆以《港区国安法》为由下架百多本著作

2020年7月4日,由于港区国安法的颁布和实施,加上亲中媒体《点新闻》和《文汇报》又在6月发表报道指控公共图书馆出现“煽暴港独”的书籍,图书馆复检部分政治人物的书籍,并将部分书籍下架。当中包括前香港众志秘书长黄之锋和立法会议员陈淑庄的书籍,亦包括《香港城邦论》等陈云的著作,《立场新闻》以“禁书时代”的标题形容。[29]而黄之锋在社交媒体批评《港区国安法》实施白色恐怖,是以言入罪的工具[30]

2021年5月8日,署方再次以《港区国安法》立法为由,将有关书籍服务暂停。包括港大学生会学苑编著的《香港民族论》、前立法会议员何俊仁的《我向霸权宣战》、前立法会议员陈淑庄的《陈淑庄敏感地带》、旅美华裔作家兼政治评论家余杰的《卑贱的中国人》和《纳粹中国》,时事评论员林匡正的《香港公民抗争运动史-挫败的三十年剖析》、《香港公民抗争运动史2 中港对决》和《激进:香港进步民主运动史》,以及流亡德国的华裔作家廖亦武的《这个帝国必须分裂》。而公众图书馆网页搜寻上述的书籍,显示为“没有符合的检索结果”。[31]到5月底,再有16本书籍被下架,包括政治评论人锺祖康的《来生不做中国人》、资深工程师黎广德的《释放香港》、前立法会议员黄毓民《予岂好辩哉》,以及季刊书志《Breakazine!》两期刊物等。[32]作者斥责康文署剥削市民阅读权,浪费公帑及资源,署方要求交代准则。[33]

到2021年底,有媒体估计有最少106部书的书藉相继下架,当中包括关于六四事件、2014年雨伞运动、2019反修例运动、以及民主派作者等。立法会议员梁美芬要求政府交代下架书籍、影片、电子书,以及作者/讲者清单。而署理民政事务局局长陈积志指出康文署会确保图书馆馆藏符合香港法律,若发现有馆藏内容可能违反香港法律的规定或不利于国家安全,会以严肃态度处理。同时以“可能引致其他人士或团体恶意广泛传播有关馆藏,不利于维护国家安全”,拒绝提供下架清单。[34]

到2022年6月,网媒《志》用电子书库的名单发现至少至有28本中文电子书被下架,包括3本由六四民运人士王丹撰写的著作、占中发起人戴耀廷著作《占领中环︰和平抗争心战室》、浸大讲师吕秉权著作《踢爆国情》、本土史《香港简史︰从殖民地至特别行政区》和好青年哲学读本等。而部分谈论中国、台湾的政论电子杂志亦被下架。而康文署采购图书亦增加了“确保馆藏不会不利于国家安全”的要求。[35]

图书馆下架所有《苹果日报》及《壹周刊》内容

2021年6月24日,石塘咀公共图书馆“馆长之选”书架上,被建制派政党民建联中西区支部主席杨学明拍摄到摆放了10本与《壹传媒》创办人黎智英著作的书籍后,康文署发稿表示会严谨和详尽调查事件。[36]两日后,公共图书馆内黎智英著作、所有《苹果日报》旧报章及《壹周刊》亦已下架。[37]康文署表示《港区国安法》立法后,香港公共图书馆须确保馆藏遵守有关法例,当署方发现馆藏涉违国安法,会以严肃态度处理,并暂停有关馆藏的服务。目前已经有72项馆藏被下架。[38]

到2022年,馆方亦全数删除电子剪报“慧科”(Wisenews)属于《苹果日报》的报道。

图书馆下架针对中国和建制政党等内容

2022年11月,《文汇报》点名批评岭大前学者陈云根《神州故国游》、已停画漫画的白水《温水剧场》系列,以及葛隽漫画笑话书《爆笑教室》系列和小说《国民教育谋杀案》。报道刊出4日后,图书馆已将被点名的图书及同一系列共17书籍下架。《明报》记者以读者身份查询,图书馆职员称涉事书籍“需要处理和进行复检”,而署方未正面回应是否送审。图书馆咨询委员会成员崔日雄表示过去委员会并无仔细讨论下架情况,康文署也无需向委员会交代。[39]

下架多名传媒人及政治学者的书籍

2023年5月,多间传媒报导,尊子著作及六四事件相关书籍均被香港公共图书馆下架。多名本地学者及传媒人名字“没有符合的检索结果”,包括香港中文大学政治与行政学系副教授马岳、国际关系学者沈旭晖、文化研究学者许宝强、资深传媒人区家麟、前《头条新闻》主持吴志森曾志豪,另外大律师吴霭仪香港浸会大学视觉艺术院前助理教授黄照达等的著作同样全数被下架,书种包括学术研究、口述历史书、旅游文集、亲子漫画等。多本下架书藉曾获图书馆列为推荐馆藏,甚至获奖。[40][41][42][43][44][45]中大政治与行政学系副教授周保松在facebook撰文,引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共图书馆宣言,“藏书与服务均不应受任何形式的思想、政治或宗教审查,也不应受商业的压力”,反问“香港康文署和公共图书馆的主事者,请问你们的专业伦理去了哪里?”促请相关部分谨守基本专业伦理。[46]而特首李家超出席行会会议前称公共图书馆须确保馆藏散播的信息不会有违“香港利益”,包括有否违反香港法例、有否传播不符合香港利益的信息。而市民仍可在书店购买被下架的书。不过在深圳图书馆广东省中山图书馆的网页,仍然有遭下架的作品。[47]而行政长官李家超被问及下架非政治书籍,会否损害本港资讯流通自由。他回应指公共图书馆有责任履行职务,原则包括书本不能违反香港法例,如符合版权条例及有否散布不利香港的讯息,借阅书籍需符合香港利益。他又指下架的书籍仍可在私人书店买到。[48]

参考资料来源与注释

相关条目

外部链接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