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曹魏行政区划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概述
东汉初平三年(192年)青州黄巾西进,击杀兖州刺史刘岱,兖州一时无主,官吏推举东郡太守曹操出任兖州牧。曹操于济北击溃青州黄巾主力,收降卒30余万并男女百万多人,从中选出精锐,号称“青州兵”,并驱遂长安朝廷派任的兖州刺史金尚,曹氏势力至此开始壮大。初平四年(193年)曹操于封丘击破袁术,将袁术势力遂出兖州,并于此年及明年二度东征徐州陶谦并展开大屠杀,此时吕布乘曹操悬军在外,内有张邈、陈宫等人接应之下,入主兖州,兖州各地一时向应,仅有鄄城、范、东阿3县为曹氏所控。曹操回军与吕布、张邈等交战,双方互有胜负。兴平二年(195年)曹操于定陶大败吕布,分兵平定兖州各地,至此曹氏在兖州的根基日趋稳定。[参1]
建安元年(196年),曹操南讨豫州汝南、颍川黄巾,攻克许县,势力深入豫州境内,同年九月,曹操将汉献帝自洛阳迎接至许县,自领司隶校尉、录尚书事,曹操得以“挟天子以令诸侯”,将服膺汉室的郡县变相成为曹氏势力范围。建安二年(197年),曹操为解除许都所受的威胁,南征张绣于宛县,张绣降而复叛,曹操退还许都;同年大败袁术于陈,袁术退居淮南,于是曹氏遂有豫州全境。建安三年(198年),曹操东征吕布,围攻并攻陷下邳,擒杀吕布,尽得徐州全境。明年(199年)又令吕布部将臧霸等入青州,尽获青州黄河以南地区,并乘河内太守张扬被杀的机会,渡河北进取得河南;其年袁术死,取其九江郡,建合肥为淮南重镇,此时曹操势力东尽大海,西至潼关,北阻黄河,南达江淮一带,北与袁绍对峙于黄河及河东、河内一线,南与孙策拉锯于淮南。建安五年(200年),刘备据徐州反叛,被曹操平定,九月在官渡大败袁绍军。建安七年(202年)袁绍病死,其子袁尚使郭援、高干等合攻河东,曹操使锺繇击破斩杀郭援等,河东乃定。建安九年(204年),曹操打败袁尚进入邺城,袁尚北投幽州袁熙。建安十年(205年)正月,曹操攻拔南皮,斩袁谭、郭图等,于是青、冀2州悉平。建安十一年(206年),曹操攻并州壶关,高干败死,并州遂定。建安十二年(207年),打败辽西乌桓首领蹋顿,收降胡汉20余万人,于是袁氏所领河北4州尽曹氏所有。[参1]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南征荆州,荆州刺史刘琮投降,曹军进据江陵东进,于赤壁一战败给刘孙联军,曹军退守江陵,后退保襄阳一带。此后曹孙于此地多次往来拉锯,但曹魏南界大致稳定于江汉之间。建安十六年(211年)曹操大破关中联军于渭南,进屯长安,北征平定安定郡,明年平定冯翊。建安十八年(213年)夏侯渊击败马超于天水冀城,击长离诸羌及韩遂,转战于兴国、高平、屠各。关中大体平定。[参1]
建安十九年(214年),夏侯渊讨平在枹罕称王的宋建,又遣张郃深入小湟中,河西诸羌皆降,陇右遂平。[参1]
建安二十年(215年)三月,曹操率军攻汉中张鲁,先攻破武都的白马氐及河池氐王窦茂。七月攻入汉中,取阳平关,张鲁逃奔巴中,曹操遂定汉中。巴郡的巴、賨夷帅朴胡、杜濩、任约降曹,曹操势力南伸至巴中。后刘备相继击败朴胡等及曹将张郃,攻取巴中,曹、刘乃相持于武都、汉中一带。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正月,刘备斩杀夏侯渊于汉中定军山。五月,曹操引军退回长安,秦岭以南之汉中、上庸等地被刘备所据。[参1]
延康元年(220年)曹氏金城太守、护羌校尉苏则击杀张掖人张进,酒泉人黄华降曹,曹氏遂定河西之地。七月,汉将孟达举房陵、上庸、西城降曹。至此,曹氏疆域最终形成,南方“东自广陵、寿春、合肥、沔口、西阳、襄阳,重兵以备吴;西自陇西、南安、祁山、汉阳、陈仓,重兵以备蜀”。(《通典》卷171〈州郡典一〉)[参1]
尔后景初二年(238年)司马懿平定公孙渊,取辽东地,深入朝鲜半岛北部。嘉平元年(249年)以后,陇右地区多次受蜀汉军攻击,淮南三度举兵讨司马氏,皆被平定。
景元四年(263年),曹魏大举攻蜀。十一月,魏将邓艾兵至成都,汉主刘禅投降,魏乃尽取蜀地。咸熙二年(265年),司马炎代魏称帝,建国晋。
Remove ads
制度
曹魏实行州、郡、县三级制。州设刺史或州牧。郡设太守,京师所在处则称河南尹;又设王国,置相,与郡同等。县大者置令,小者置长,又有公、侯、伯、子、男等县国之封,相当于县。
魏文帝曹丕即位后,分境内为十二州:司隶、豫、冀、兖、徐、青、荆、扬、雍、凉、并、幽。于西域设四域长史府(治海头,今新疆罗布泊西)和戊己校尉(治高昌)。后期魏取蜀地,分益州北境立梁州,魏末乃有14州。
州制度方面,曹魏司隶地区设司隶校尉,辖三河、三魏及弘农等诸郡,属官有参军、都官从事、功曹从事、诸曹从事、部郡从事、武猛从事、督军从事、主簿、录事、门下书佐、省事、记室书佐、诸曹书佐等。州刺史的属官有治中从事、别驾从事、功曹从事、簿曹从事、兵曹从事、郡国从事、文学从事、武猛从事、督邮、主簿、帐下督、门亭长、书佐、计吏等。另置大中正一人,掌品评人物,以定其高下。
郡制度方面,曹魏都城洛阳所在之郡置河南尹,为第三品,俱体职掌与郡太守相同。郡置太守一人,为第五品。边郡太守往往加将军号以领军。郡以郡丞为副长官(边郡称长史),第八品,兼本郡中正。郡都尉为本郡军事主官,第五品,内郡置一人,边郡、大郡置二人并增置司马一人第八品。太守属官有功曹掾,五官掾、上计掾、门下掾、文学掾、文学祭酒、督邮、主簿、主记、门下书佐、纲纪、循行等。都尉属官与太守同。
县制度方面,县按所辖人口多寡分三等。高者置县令一人,第六品,丞一人,第八品,尉二人,第九品;次者置县令一人,第七品,丞、尉各一人,第九品,低者置县长一人,第八品,丞、尉各一人,第九品。县的属吏有各类掾史祭酒。
乡制度方面,县之下置乡,乡置有秩、三老各一人,第八品。较小的乡置啬夫一人,第九品。
Remove ads
曹魏州郡
东汉末年,曹操废司隶,司隶部分划属豫州、冀州及雍州。[参2]黄初元年(220年)曹魏建国,定都于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北),以豫州所领的河南尹,冀州的河东、河内、魏郡3郡,雍州的弘农郡共5郡合置一州,[参3]仍名司隶。[参4]黄初二年(221年)析魏郡置阳平、广平2郡;约同时置朝歌郡,不久废郡。正始年间析河南尹置荥阳郡(242年置,250年左右废)、平阳郡(247年置)。咸熙元年(264年)升野王典农校尉及原武典农校尉为野王郡及原武郡,计魏末有10郡,101县。
- 河南尹
- 东汉旧郡。郡治洛阳县(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北),领雒阳、河南、梁县、荥阳、卷县、原武、阳武、中牟、开封、苑陵、平阴、谷城、缑氏、巩县、成皋、京县、密县、新城、偃师、新郑、平县、陆浑22县。黄初年间,雒阳县改名洛阳县,[参5]平阴县改名河阴县。正始三年(242年),以荥阳都尉所辖的荥阳、京县、密县、卷县、阳武、苑陵、中牟、开封、原武9县置荥阳郡,嘉平初(250年左右)废郡,所领9县来隶;[参6]陆浑县移属弘农郡(不详何时)[注2]颍川郡阳翟县来隶(不详何时)[注3];原武、卷县、阳武3县移属原武郡(264年)。
- 魏末领洛阳、巩县、河阴、成皋、缑氏、新城、偃师、梁县、新郑、谷城、阳翟、河南、荥阳、京县、密县、苑陵、中牟、开封18县。
- 河内郡
- 东汉旧郡。郡治怀县(今河南省武陟县西北),领怀县、河阳、温县、轵县、野王、沁水、平皋、州县、武德、山阳、修武、获嘉、汲县、共县14县。黄初年间汲县、共县、获嘉、脩武4县移属朝歌郡,朝歌郡不久废郡,所领朝歌、林虑、汲县、共县、获嘉、脩武6县来隶。咸熙元年(264年)野王、沁水2县移属野王郡。
- 魏末领怀县、河阳、轵县、温县、州县、平皋、山阳、武德、修武、汲县、共县、获嘉、朝歌、林虑14县。
- 弘农郡[注4]
- 东汉旧郡。郡治弘农县(今河南省灵宝市北),领弘农、陕县、新安、宜阳、卢氏、黾池、华阴、湖县8县。后河南尹陆浑县来隶。[注2]魏末领弘农、陕县、黾池、宜阳、卢氏、湖县、华阴、新安、陆浑9县。
- 河东郡
- 东汉旧郡,黄初三年(222年)封曹霖于此,改为河东国;黄初六年(225年)废国为郡。[参7]郡治安邑县(今山西省夏县西),领安邑、蒲阪、河北、大阳、解县、猗氏、汾阴、皮氏、北屈、蒲子、永安、杨、平阳、襄陵、临汾、绛邑、闻喜、东垣、端氏、濩泽20县。魏初复置狐讘县。[参8]正始八年(247年)平阳、杨县、永安、蒲子、狐讘、襄陵、绛邑、临汾、北屈、皮氏10县移属平阳郡。[参9]
- 魏末领安邑、闻喜、东垣、汾阴、大阳、猗氏、解县、蒲坂、河北、濩泽、端氏11县。
- 魏郡
- 东汉旧郡,郡治邺县(今河北省磁县北),领邺县、繁阳、内黄、魏县、元城、黎阳、阴安、馆陶、清渊、平恩、涉县、斥丘、武安、曲梁、朝歌、荡阴、林虑、顿丘、发干、卫县、东武阳、廮陶、任县、南和、广平、曲周、邯郸、易阳、襄国29县。黄初二年(221年),以魏郡东部都尉所辖的馆陶、元城、清渊、卫县、发干、东武阳、顿丘7县置阳平郡,西部都尉所辖的曲梁、广平、易阳、武安、涉县、南和、平恩、邯郸、襄国、任县、曲周、廮陶12县置广平郡;约同时朝歌、荡阴2县移属朝歌郡。
- 魏末领邺县,领邺县、繁阳、内黄、魏县、黎阳、阴安、斥丘、荡阴8县。
- 阳平郡
- 东汉末已置魏郡东部都尉,管辖魏郡东部的馆陶、元城、清渊、卫县、发干、东武阳、顿丘7县。黄初二年(221年)以都尉所领7县及东郡阳平、乐平2县置郡。[参10]郡治馆陶县(今河北省馆陶县)。[参10]
- 魏末领馆陶、元城、清渊、卫县、发干、东武阳、顿丘、阳平、乐平9县。
- 广平郡
- 东汉末已置魏郡西部都尉,管辖魏郡北部的曲梁、广平、易阳、武安、涉县、南和、平恩、邯郸、襄国、任县、曲周、廮陶12县。黄初二年(221年)以都尉所领12县及钜鹿郡列人、广年、斥漳3县置郡[参10],约同时廮陶县移属钜鹿郡。郡治曲梁县(今河北省曲周县西北)[参10]。新置肥乡(221年置)、临水(222年置)2县。黄初三年(222年)封曹俨于此,改为广平国;黄初四年(223年)废国为郡[参11]。
- 魏末领曲梁、广平、易阳、武安、涉县、南和、平恩、邯郸、襄国、任县、曲周、列人、广年、斥漳、肥乡、临水16县。
Remove ads
Remove ads
曹魏豫州州治所在安城县(今河南正阳县东北、南汝河西南岸)。范围在今河南省京广铁路以东的大部,山东省西南部和安徽省淮河以北。
曹魏豫州领颍川、汝南、弋阳、陈、鲁、沛、谯、梁8郡。增置汝阴(222年置,260年后废)、襄城(264年置)2郡。魏末领9郡。
- 颍川郡
- 东汉旧郡,郡治许昌县(今河南省许昌市东),领许昌(原名许县)、阳翟、襄城、昆阳、定陵、舞阳、郾、临颍、颍阳、颍阴、新汲、鄢陵、长社、阳城、父城、纶氏16县。魏时颍阳县不可考,阳翟县移属河南尹,汝南郡召陵县来隶,增置繁昌(220年分颍阴置)、郏(233年前置)[注11]2县。咸熙元年(264年)襄城、繁昌、郏、定陵、父城、昆阳、舞阳7县移属襄城郡。魏末领许昌、长社、颍阴、临颍、郾、鄢陵、新汲、阳城、纶氏、召陵10县。
- 汝南郡
- 东汉旧郡,郡治新息县(今河南省息县),领新息、平舆、新阳、西平、上蔡、南顿、汝阴、汝阳、北宜春、㶏强、灈阳、阳安、项、细阳、安城、吴房、鲖阳、慎阳、慎、新蔡、安阳、富陂、宜禄、郎陵、召陵、征羌、思善、宋、褒信、原鹿、定颍、固始、山桑、西华34县。魏时细阳、㶏强、征羌、思善、宜禄5县已不可考。黄初三年(222年)新阳、南顿、汝阴、汝阳、鲖阳、慎、新蔡、富陂、宋、褒信、原鹿、固始12县移属汝阴郡,约同时召陵县移属颍川郡(约魏初),项县移属陈郡(约魏初),山桑县移属沛国(约魏初)。[注12]景元元年(260年)以后汝阴郡11县来隶。魏末领新息、安阳、安城、慎阳、北宜春、郎陵、阳安、上蔡、平舆、定颍、灈阳、吴房、西平、西华、汝阴、南顿、汝阳、新蔡、褒信、新阳、鲖阳、慎、富陂、原鹿、固始25县。
- 陈郡
- 东汉旧郡,黄初四年(223年)至五年(224年)封魏宗室曹邕为陈王,郡改为陈国。太和六年(232年)又封魏宗室曹植为陈王,同年封国废除。郡治陈县(今河南省淮阳县),领陈、阳夏、宁平、苦、柘、新平、扶乐、武平、长平9县。魏时宁平、新平、扶乐3县已不可考,汝南郡项县来隶(约魏初),[注12]景初二年(238年)苦县移属谯郡。魏末领陈、武平、阳夏、长平、柘、项6县。
- 沛国
- 东汉旧郡,太和六年(232年)封魏宗室曹林为沛王,郡改为沛国。郡治沛县(今江苏省沛县),领沛、相、萧、丰、穀阳、洨、蕲、铚、郸、建平、临睢、竹邑、公丘、龙亢、向、符离、虹、太丘、杼秋19县。魏时穀阳、郸、建平、临睢、向、太丘6县已不可考,汝南郡山桑县来隶。[注12]景初二年(238年)萧、相、竹邑、符离、蕲、铚、龙亢、山桑、洨、虹10县移属谯郡,彭城国广戚县来隶。魏末领沛、杼秋、丰、公丘、广戚5县。
Remove ads
Remove ads
曹魏冀州州治所在信都县(今河北省冀州市)。[参25]范围在今河北省中部和南部,河南省黄河以北一部分,山东省西北部黄河以北的大部。
曹魏冀州领钜鹿、赵、安平、博陵、中山、河间、勃海、章武、清河、常山、平原、乐陵12郡,嘉平年间(249-253)废章武郡。魏末领11郡。
- 钜鹿郡
- 东汉旧郡,郡治钜鹿县(今河北省平乡县西南),后移治廮陶县(今河北省宁晋县西南),领钜鹿、杨氏、鄡、下曲阳、斥章、广宗、列人、广年、平乡、南栾10。后来广年、斥漳、列人3县移属广平郡,广宗县移属安平郡,魏郡廮陶县来隶。魏末领廮陶、钜鹿、南栾、下曲阳、杨氏、鄡、平乡7县。
- 中山国
- 东汉旧郡,郡治卢奴县(今河北省定州市),领卢奴、北平、毋极、新市、望都、唐、安憙、汉昌、灵丘、上曲阳、蒲阴、广昌12县。太和六年(232年)封魏宗室曹衮为中山王,郡改为中山国。废广昌、灵丘2县(年代不明),毋极、安憙、汉昌3县改名无极、安喜、魏昌。魏末领卢奴、北平、新市、望都、唐、蒲阴、安喜、魏昌、毋极、上曲阳10县。
- 河间郡
- 东汉旧郡,黄初三年(222年)至五年(224年)为曹干王国。郡治乐城县(今河北省献县东南),领乐城、武垣、鄚、易、中水、成平、弓高7县。嘉平年间(249-253)章武郡东平舒、文安、束州3县来隶。魏末领乐城、武垣、鄚、易、中水、成平、弓高、东平舒、文安、束州10县。
- 清河郡
- 东汉旧郡,黄初三年(222年)至四年(223年)为曹贡王国。郡治甘陵县(今山东省临清市东北),领甘陵、贝丘、东武城、鄃、灵、绎幕、广川7县。魏时广川县移属勃海郡。魏末领甘陵、贝丘、东武城、鄃、灵、绎幕6县。
- 常山郡
- 东汉旧郡,郡治真定县(今河北省石家庄市)[参27],领元氏、高邑、都乡、南行唐、房子、平棘、栾城、九门、灵寿、蒲吾、井陉、真定、石邑13县。魏时元氏、房子、平棘、高邑4县移属赵国,都乡县不可考,废栾城县(汉、魏之际)。魏末领真定、井陉、蒲吾、南行唐、灵寿、九门、石邑7县。
Remove ads
曹魏兖州州治所在廪丘县(今山东省郓城县西北)。[参33]范围在今河南省京广铁路以东的大部,山东省西南部和安徽省淮河以北。
曹魏兖州领陈留、东、东平、任城、泰山、济北、山阳、济阴8郡,至魏末不变。
- 陈留国
- 东汉旧郡,郡治陈留县(今河南省开封市东南),领陈留、浚仪、尉氏、雍丘、襄邑、外黄、小黄、东昏、济阳、平丘、封丘、酸枣、长垣、己吾、考城、圉、扶沟16县。魏时东昏、平丘、己吾3县已不可考。黄初三年(222年)襄邑公曹峻晋封陈留王,黄初五年(224年)降封为襄邑县王。直至太和六年(232年)又再次封陈留王。魏末领陈留、浚仪、封丘、尉氏、雍丘、襄邑、外黄、小黄、济阳、酸枣、长垣、考城、圉、扶沟14县。
- 东郡
- 东汉旧郡,郡治濮阳县(今河南省濮阳县东),领濮阳、燕、白马、东阿、范、临邑、博平、聊城、乐平、阳平、谷城、鄄城、廪丘13县。黄初二年(221年)阳平、乐平2县移属司隶阳平郡,博平、聊城2县移属冀州平原郡。[参28]魏末领濮阳、白马、廪丘、鄄城、燕、东阿、谷城、临邑、范9县。
- 济北国
- 东汉旧郡,郡治卢县(今山东省平阴县西),领卢、蛇丘、肥城、刚、成、茌平6县。魏时茌平县移属冀州平原郡,刚县移属东平郡,成县魏时不可考。太和六年(232年)陈王曹志改封济北王,郡改为济北国。魏末领卢、蛇丘、肥城3县。
- 东平国
- 东汉旧郡,郡治寿张县(今山东省东平县南),领寿张、无盐、东平陆、富成、章、须昌、宁阳7县。魏时济北郡刚县来隶,章县不可考。黄初四年(223年)庐江王曹徽改封寿张王,东平郡改称寿张国,黄初五年(224年)复旧名。太和六年(232年)封曹徽为东平王,郡改称东平国。魏末领寿张、无盐、东平陆、富城、须昌、宁阳、刚7县。
- 泰山郡
- 东汉旧郡,郡治奉高县(今山东省泰安市东),领奉高、博、梁父、矩平、嬴、山茌、莱芜、盖、南武阳、南城、费、牟、华13县。魏时置平阳县,费县移属徐州琅邪郡,东莞郡蒙阴县来隶。魏末领奉高、博、矩平、山茌、梁父、嬴、莱芜、南武阳、南城、牟、盖、华、蒙阴、平阳14县。
曹魏徐州领有下邳、广陵、彭城、东海、琅邪、利城、城阳、东莞8郡。黄初年间(220-226)新置平昌郡(旋废),废除利城、东莞2郡。曹魏末年领下邳、广陵、彭城、东海、琅邪、城阳6郡。
- 彭城国
- 东汉旧郡,郡治彭城县(今江苏省徐州市),领彭城、武原、傅阳、吕、留、梧、菑丘、广戚8县。菑丘县魏时不可考。黄初三年(222年)改封义阳王曹据为彭城王,同年改封济阴王;太和六年(232年)复封曹据为彭城王。景初二年(238年)广戚县移属沛国。曹魏末年领彭城、留、傅阳、武原、吕、梧6县。
- 东海国
- 东汉旧郡,郡治郯县(今山东省郯城县),领郯、兰陵、戚、朐、襄贲、昌虑、承、阴平、合乡、厚丘10县。曹魏时阴平县已不可考。黄初六年(225年)后利城郡祝其、利城、赣榆3县来隶,后废赣榆县。太和六年(232年)改封馆陶县王曹霖为东海王,郡改为东海国。魏末领郯、祝其、朐、襄贲、昌虑、厚丘、兰陵、承、戚、合乡、利城11县。
- 琅邪国
- 东汉旧郡,郡治开阳县(今山东省临沂市),领开阳、阳都、临沂、即丘、缯5县。曹魏时泰山郡费县、城阳郡安丘县、东莞郡东莞、东安2县来隶。太和六年(232年)句阳县王曹敏晋封为琅邪王。魏末领开阳、临沂、阳都、缯、即丘、东安、东莞、安丘、费9县。
- 城阳郡
- 东汉旧郡,郡初治莒县(今山东省莒县),后移治东武县(今山东省诸城市),[参36]领东武、诸、莒、姑幕、壮武、淳于、高密、昌安、平昌、夷安、安丘、黔陬12县。魏时安丘县移属琅邪郡,北海郡朱虚县来隶。魏末领东武、莒、诸、壮武、淳于、高密、昌安、平昌、夷安、姑幕、黔陬、朱虚12县。
曹魏扬州领九江、庐江2郡。黄初年间(220-226)增置安丰郡。九江郡后来改名淮南郡。正元二年(255年)安丰郡废郡并入庐江郡。魏末领2郡。
- 淮南郡
- 东汉旧郡,黄初二年(221年)封宗室曹邕为淮南公,九江郡改称淮南国,四年(223年)废国为淮南郡。[参42]太和六年(232年)又封曹彪为楚王,改淮南郡为楚国。永嘉三年(251年)楚王曹彪有罪自杀,国除为郡。[参43]郡治寿春县(今安徽省寿县),领寿春、阴陵、成德、西曲阳、合肥、锺离、下蔡、平阿、义成9县。魏时锺离县长马茂投吴,县遂被废。曹魏末领寿春、成德、下蔡、义成、西曲阳、平阿、合肥、阴陵8县。[注31]
曹魏青州领北海、东莱、齐、济南、乐安5郡。
- 北海国
- 东汉旧郡,郡治平寿县(今山东省潍坊市南),领平寿、剧、营陵、都昌、朱虚、东安平、胶东、即墨、下密、挺、观阳11县。魏时东安平县移属齐国,[参48]挺县移属东莱郡,朱虚县移属城阳郡,废观阳县。黄初三年(222年)封曹蕤为北海王,五年(224年)徙封赞县王,[注35]太和六年(232年)复封北海王,青龙元年(233年)曹蕤去世,国仍未废为郡。魏末年领平寿、下密、胶东、即墨、都昌、营陵、剧7县。
- 东莱郡
- 东汉旧郡,郡治黄县(今山东省蓬莱市东),领黄、牟平、惤、曲城、掖、当利、东牟、昌阳、卢乡、长广、葛卢、不其12县。曹魏时东牟、葛卢2县已不可考。魏末领黄、掖、当利、卢乡、曲城、惤、长广、不其、牟平、昌阳、挺11县。
- 齐国
- 东汉旧郡,郡治临菑县(今山东省淄博市东北),领临菑、西安、昌国、广饶、广、般阳6县。曹魏时北海郡东安平县及东莞郡临朐来隶。[参48]新置益都县(不详何时)、新沓(239年置)、新汶(240年置)、南丰(240年置)。青龙三年(235年)封曹芳为齐王。魏末领临菑、西安、昌国、般阳、广饶、广、东安平、临朐、益都、新沓、新汶、南丰12县。
东汉末年荆州由魏、吴分治,黄初三年(222年)五月以荆州江北称郢州,同年十月复称荆州。[参54]曹魏荆州治宛县。范围在今河南省西南部(南阳大部分,信阳西南),湖北省长江以北大部分地区,陕西省东南部(安康大部分、商洛南部)。
曹魏荆州领南阳、章陵、襄阳、南乡、江夏5郡。增置新城(220年置)、魏兴(221年置)、义阳(223年置,240年废)、上庸(228年置,230年废;237年复置,后废;259年复置)、锡郡(228年置,237年废)。魏末领7郡。
- 南阳郡
- 东汉旧郡,郡治宛县(今河南省南阳市),领宛、冠军、叶、新野、西鄂、雉、鲁阳、犨、堵阳、博望、舞阴、比阳、棘阳、湖阳、育阳、涅阳、邓、郦、穰、朝阳、安众、成都、蔡阳23县。魏时成都县不可考,正始年间(240-249)义阳郡安昌、随、平氏、复阳、平林、义阳6县来隶。魏末领宛、西鄂、雉、鲁阳、犨、博望、堵阳、叶、舞阴、比阳、冠军、郦、涅阳、育阳、朝阳、安众、湖阳、穰、邓、蔡阳、棘阳、新野、安昌、随、平氏、复阳、平林、义阳28县。[注36]
- 江夏郡
- 东汉末江夏郡由魏、吴分治,郡治石阳县(今湖北省汉川市西北),嘉平三年(251)移治安陆县上昶城(今湖北省云梦县)[注37],领石阳、𫑡2县。黄初七年(226)左右攻取吴江夏郡的安陆、新市(后改名南新市)2县。正始年间(240-249)义阳郡平春县来隶。魏末领石阳、𫑡、安陆、南新市、平春5县。
- 魏兴郡
- 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分汉中郡置西城郡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为蜀将孟达、刘封所取。延康元年(220年)西城太守申仪举郡降魏,郡废并入新城郡。[参57]黄初二年(221年)置魏兴郡。郡治西城县(今陕西省安康市)[参58],领西城、安阳、魏阳、平阳4县。景初元年(237年)锡郡锡县来隶。魏末领西城、安阳、魏阳、平阳、锡5县。
- 上庸郡
- 蜀汉所置,建安二十五年(220年)降魏,郡废并入新城郡。[参57]太和二年(228年)分新城郡3县复置,四年(230年)废郡并入新城、锡2郡。景初元年(237年)复置,正始年间(240-249)又废郡并入新城郡。甘露四年(259年)复分新城郡置。[参59]郡治上庸县(今湖北省竹山县西南),领上庸、锡(220年移属魏兴郡)、武陵(228年自新城郡来隶,后复归)、巫(228年自新城郡来归)、安富(237年自锡郡来归)、魏阳(237年自魏兴郡来归,240年后移属魏兴郡)6县。增置广昌(不详年代)、建始(不详年代)2县。魏末领上庸、武陵、巫、安富、广昌、建始6县。[注38]
新朝王莽时期设立河西五郡,武威、酒泉、敦煌、张掖、西海、金城6郡置雍州,治所武威郡姑臧县。东汉兴平元年(194年)分凉州河西武威、酒泉、敦煌、张掖4郡置雍州,治所武威郡姑臧县。[参72]建安十八年(213年)扩大州域至关中、陇右一带。[参73]三国以后州域缩小至今陕西省关中平原及甘肃省黄河以东一带。
郡级行政区
治姑臧县,初领姑臧、张掖、武威、休屠、揟次、鸾鸟、朴褱、媪围、鹯阴、袓厉、显美、宣威、仓松13县,设有左骑1城、千人官1城,共计13县2城。
- 金城郡(25年 - 220年)
- 建武十二年(36年)省金城郡入陇西郡;次年(37年)复置,领允吾、浩亹、令居、枝阳、金城、榆中、允街、临羌、破羌、安夷10县。建安十八年(213年)以前析金城郡临羌、破羌、安夷3县置西平郡;同年归属雍州管辖。东汉末,领允吾、浩亹、令居、枝阳、金城、榆中、允街7县。
张掖郡(25年 - 220年)
治觻得县。初领觻得、昭武、删丹、氐池、屋兰、显美、居延、日勒、骊靬、番和10县。永初年间(107 - 113),显美县移属武威郡,居延县移属张掖居延属国。建安中,日勒县移属西郡。东汉末领觻得、昭武、删丹、氐池、屋兰、骊靬、番和7县。
酒泉郡(25年 - 220年)
治禄福县。初领禄福、表氏、乐涫、天衣、玉门、会水、沙头、绥弥、干齐9县。东汉时省天衣县,新置延寿县,绥弥县改名安弥县,至东汉末未变。
敦煌郡(25年 - 220年)
治敦煌县。初领敦煌、冥安、效谷、渊泉、广至、龙勒6县。至东汉末未变。
张掖属国(113年以前 - ?)
汉安帝永初年间(107-113)分张掖郡置张掖属国,设侯官、左骑、千人、司马官、千人官5官,各治1地(治今地均不详),无具体城名。
- 京兆郡
- 东汉时为京兆尹,魏时改为京兆郡[参74],郡治长安县(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领长安、霸陵、杜陵、新丰、郑县、蓝田、长陵、阳陵、上雒、商县、下邽、阴槃12县。魏时废阳陵县(魏初),冯翊郡高陵、池阳县来隶(220年);改上雒县为上洛县(220年),高陵县为高陆县(220年),霸陵县为霸城县(约220年)。黄初三年(222年)至六年(225年)为京兆王曹礼封国,青龙三年(235年)至正始五年(244年)为秦王曹询封国。[参75]魏末领长安、霸城、杜陵、郑、新丰、蓝田、上洛、商、长陵、高陆、池阳、阴槃、下邽13县。
- 冯翊郡
- 东汉时为左冯翊,魏时改为冯翊郡[参74],郡治临晋(今陕西省大荔县东朝邑镇),领高陵、池阳、云阳、频阳、万年、莲芍、重泉、临晋、夏阳、衙、郃阳、祋祤、粟邑13县。汉末时已废衙县,黄初元年(220年)高陵、池阳县移属京兆郡;新置怀德县(不详何时),废云阳县(太和、青龙年间)。魏末领临晋、频阳、莲芍、重泉、郃阳、夏阳、粟邑、万年、祋祤、怀德10县。
- 扶风郡
- 东汉时为右扶风,魏时改为扶风郡[参74],郡治槐里县(今陕西省兴平市东南),领槐里、安陵、平陵、茂陵、鄠县、郿县、栒邑、美阳、武功9县。魏时汉兴郡雍、隃麋、杜阳、陈仓、汧5县来隶,改平陵县为始平县(黄初年间),安陵县魏时不可考。魏末领槐里、武功、鄠、始平、郿、雍、汧、陈仓、美阳、茂陵、隃麋、栒邑、杜阳13县。
- 北地郡
- 东汉旧郡,郡治不详,东汉末领富平、泥阳、弋居、廉、参栾、灵州6侨县,魏时弋居、廉、参栾、灵州4侨县已废;直路县魏时无考。魏末领泥阳、富平2县。
- 天水郡
- 东汉为汉阳郡,魏时改为天水郡,郡治冀县(今甘肃省甘谷县东),领冀、望恒、阿阳、略阳、勇士、成纪、陇、兰干、平襄、显亲、西、豲道、新兴、中陶、上邽、清水、罕幵、绵诸道18县。魏时豲道、中陶、新兴3县移属南安郡(黄初年间),平襄、略阳、陇3县移属广魏郡(228年以后);望恒、兰干、罕幵、勇士、绵诸道5县魏时无考。魏末领冀、上邽、显亲、成纪、西、阿阳、新阳7县。
- 武都郡
- 东汉旧郡,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攻取汉中后,曹操以“武都孤远”,令太守杨阜前后迁徙居民1万余户,安置于京兆、扶风、天水交界处,各县逐废[参76]。太和三年(229)诸葛亮北伐时攻取此地。[参77]景元四年(263年)平蜀后划入雍州。郡治下辨县(今甘肃省成县西北),领下辨、河池、故道、沮、武都、羌道6县。
- 汉兴郡(已废)
- 东汉旧郡,领雍县、隃麋、杜阳、陈仓、汧县5县,汉末魏初之际已废郡并入扶风郡。
东汉末时已废州,黄初元年(220年)分雍州河西复置凉州。[参85]魏时领武威、金城、张掖、酒泉、敦煌、西平、西郡、西海8郡。计魏末辖8郡、47县。
曹魏并州领太原、上党、乐平、雁门、新兴5郡。黄初二年(221年)置西河郡。青龙三年(235年)曾复置朔方郡,后废。
曹魏幽州州治所在蓟县(今北京市)。范围在今河北省北部,北京市全部,天津市海河以北,辽宁省铁岭、新民、朝阳以南及抚顺、丹东以西,北朝鲜一部分。
曹魏幽州领涿、上谷、广阳、渔阳、右北平、辽西、代7郡,景初二年(238年)以后增领辽东、昌黎、玄菟、乐浪、带方5郡,至魏末不变。
- 燕国
- 东汉为广阳郡,黄初二年(221年)封魏宗室曹干为燕公,郡改为燕国,明年燕公曹干徙封河间王,国改为燕郡。太和六年(232年)封曹宇为燕王,郡复为国。郡治蓟县(今北京市),领蓟、安次、昌平、军都、广阳5县,至魏末不变。
- 渔阳郡
- 东汉旧郡,郡治渔阳县(今北京市密云县),领渔阳、狐奴、潞、雍奴、泉州、平谷、傂奚、犷平8县。魏时平谷、傂奚、犷平3县已不可考。废狐奴县置安乐县(238年)。魏末领渔阳、潞、雍奴、泉州、安乐5县。
- 辽东郡
- 东汉旧郡,后为辽东公孙氏所据。郡治襄平县(今辽宁省辽阳市),领襄平、汶、安市、新昌、西安平、北丰、平郭、东沓、辽队、望平、无虑、番汗、遝氏12县。魏时番汗、遝氏2县已不可考,望平县移属玄菟郡(不详何时)。景初二年(238年)司马懿讨平后地入于魏。魏末领9县。
- 玄菟郡
- 东汉旧郡,郡治高句骊县(今辽宁省辽阳市东),领高句丽、西盖马、上殷台、高显、候城、辽阳6县。魏时西盖马、上殷台、候城、辽阳4县已不可考,辽东郡望平县来隶(不详何时)。魏末领高句丽、高显、望平3县。
曹魏景元四年(263年)蜀汉后主降魏后,于十二月分益州巴汉7郡置梁州。[参98]州治南郑县(今陕西省汉中市)。计魏末辖7郡、43县。
- 涪陵郡
- 蜀汉旧郡,郡治涪陵县(今重庆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领涪陵、汉发、万宁、汉复、汉平5县。
校尉、刺史列表
注解
参考资料
相关条目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