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大豆油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大豆油
Remove ads

大豆油(英语:Soybean oil)是从大豆中提取的植物油脂,又称豆油,常见者多为大豆色拉油。常用的提取的方法有两种:压榨法和浸提法,有时二者兼用。大豆提取豆油之后的下脚料为豆粕,用于饲料和食品工业等,是优良的蛋白质来源。一般加工生产多添加甲基硅树脂英语Silicone resin(消泡剂,有机米糠效果同)、TBHQ(抗氧化剂)精制而成相关产品。[1][2]当为干性油用途,可作为打印墨大豆油墨)和油彩的调制溶剂。

事实速览 “大豆油”的各地常用名称, 中国大陆 ...
Thumb
大豆,黄豆
事实速览 每100 g(3.5 oz)食物营养值, 热量 ...
Remove ads

历史

公元前 2000 年之前的中国记录提到使用栽培大豆来生产食用豆油[3]。 中国古代文献表明,在有文字记录之前,大豆已被广泛种植,并被高度重视作为豆油生产过程的用途[4]

生产

更多信息 国家, 生产, 2019 (吨) ...

为了生产大豆油,将大豆破碎,调整水分含量,加热至 60 至 88 °C (140–190 °F),压成薄片,并用己烷进行溶剂萃取。 然后对油进行精炼、混合以用于不同的应用,有时还进行氢化。 液态和部分氢化的大豆油都作为“植物油”出售,或者是各种加工食品的成分。 大部分剩余残渣(豆粕)用作动物饲料。

Remove ads

分类

台湾CNS[5]

  • CNS 749 N5009 食用大豆油 Edible soybean oil
  • CNS 7431 K1263 蒸馏大豆脂肪酸 Distilled Soybean Fatty Acids
  • CNS 7917 K5116 大豆原油Crude Soybean Oil
  • CNS 9303 K5128 脱胶大豆油(工业用)Degummed Soybean Oil for Industrial Use

地位

大豆油是全世界产量第一位的食用油、也占美国食用油总产量的三分之二。

性质

相对密度(d20℃4℃) 0.9150-0.9375
折射率(n20℃D) 1.4735-1.4775
粘度(E020℃) 8.5左右
凝固点(℃) -18~-15
碘价(g碘/100g油) 120-137
皂化值(mgKOH/g油) 188-195
脂肪酸含量(%) 94.96
脂肪酸平均分子量 290左右
蒸气压@22.1℃ 0.0009 psia
蒸气压@25.0℃ 0.0009 psia
蒸气压差@5.6℃ 0.000067 psia

脂肪酸组成

成分 含量(%) 成分 含量(%)
棕榈酸 10 油酸 23
硬脂酸 3-5 亚油酸 52-65
花生酸 0.4 次亚麻油酸 6.5

与其他植物油的比较

更多信息 植物油 本表列出每100克植物油中各种成分的含量,单位为克(另有标记除外);所有数据四舍五入保留一位小数,-表示无数据来源。, 名称 ...
Remove ads

特性

大豆色拉油,主要具有:[32]

  1. 色拉油含有丰富的必需脂肪酸(通称维他命F),系多元不饱和脂肪酸,因在人体内无法合成而必须取自食物,而称为必需脂肪酸,这为前列腺素(PG,为体内贺尔蒙)的先驱物质,可知其对健康的重要性。
  2. 色拉油含7─8%的亚麻油酸,亦为必需脂肪酸,因其较为不饱和而较为不稳定,长时间不妥储存时,较易产生异味复现。因此制造油炸油(如烤酥油)时,通常予以部分氢化,以利提升油炸稳定性。
  3. 由于适宜量的亚麻油酸的存在,可维持ω-6/ω/3比率在4:1─10:1之间,以确保营养平衡需求,利健康。
  4. 色拉油所含亚麻油酸经摄取消化后,转换为EPA(二十碳五烯酸)及DHA(二十二碳六烯酸),以发挥ω-3脂肪酸的特殊生理机能。
  5. 色拉油含有丰富的大豆卵磷脂,系属机能性脂质而具有健康生理机能。
  6. 色拉油含有适量的油酸(单元不饱和脂肪酸),虽非为必需脂肪酸,但最近医学报导,认为可降低LDL胆固醇(坏的胆固醇),又可保持HDL胆固醇(好的胆固醇),引起世人注目其特殊机能。
  7. 色拉油不含胆固醇,黄曲毒素芥酸等。
  8. 色拉油含有植物固醇,可抑制体内胆固醇机能。
  9. 色拉油含有丰富生育酚(生育素,通称维他命E),避免体内脂质受氧化。它系天然抗氧化剂。
  10. 色拉油可制造风味良好的高级大豆色拉油(Soybean salad oil),色拉酱Mayonaise),色拉调味油(Salad Dressing)等,亦可经部分氢化,以制造稳定性良好的油炸专用油(如烤酥油),纯植物性人造奶油起酥油,以利现代人饮食需求。它亦为素食者的最爱,又可调配吸油量少(仅为普通烹调油的一半)而不油爆的煎炒专用油。
  11. 色拉油的产量最丰富而且最为廉价。

新闻事件

  • 大豆油虽未经过氢化,但“精致”处理过程,仍有微量的反式脂肪,嘉义大学食品科学研究所教授徐锡梁研究发现,大豆油在平常室温含量在0.85%到1.47%,比酥油的1.82%到18.2%还低。但随着油炸温度增加,大豆油反式脂肪生成量大于酥油,到摄氏240度时,大豆油平均是1.88%,酥油是1.07%,且大豆油产生二种以上的反式脂肪。
  • 台湾癌症基金会营养师赖怡君指出,大豆油发烟点是摄氏160度,相对较低,不适合高温加热,反倒适合凉拌快炒。徐锡梁也认为,如果大豆油出现烟时,就可能产生反式脂肪。然而,摄氏160度是未精炼的大豆油发烟点,精炼大豆油发烟点高达摄氏238度[34][35],较大多数食用油更为安全。

引用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