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香港电台

香港公共电台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香港電台
Remove ads

香港电台(简称港台;英语:Radio Television Hong Kong,缩写:RTHK)是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商务及经济发展局辖下的部门,是香港广播史上首家广播机构,同时是香港特区政府拥有以公共广播机构为名的媒体[1][2]及其中一家具公信力(2011年及2016年数据)的电子传媒[3][4][5][6]。现时香港电台拥有8条电台频道、6条数码地面电视频道,目前港台共有862名员工。香港电台制作的电视节目,会通过旗下电视频道港台电视31港台电视32港台电视36播放。香港电台制作的节目提供资讯、教育、娱乐和本地与国际时事。香港电台新闻部目前在北京市设有新闻中心。另在澳门台湾有派驻记者。[7]

事实速览 香港电台, 机构概要 ...
Thumb
香港电台广播大厦
Thumb
香港电台广播大厦大堂

香港电台是香港政府营运品牌名称,部门名称为广播处。类似的情况还有邮政署长负责营运的香港邮政

Remove ads

发展历史

1920-1940年代

  • 1921年:香港广播事业可追溯至1921年,一群香港无线电业余爱好者已尝试民间广播。
  • 1928年:6月20日,香港政府于早上宣布:“政府广播电台G.O.W.于晚上9时至11时以300米波段进行音乐节目测试。”翌日发布新闻稿宣示政府的决策:“香港殖民地的广播节目将由政府电台传送。”政府预期,有关测试会持续至年底[8]。8月17日,《政府宪报》(GA464)宣布维多利亚山顶发射站的广播台号为G.O.W.。1928年是香港电台成立之年[9]
  • 1929年:2月1日,香港的官方电台以独立台号ZBW广播,以区别其他提供无线电服务的电台呼号[10],政府委派当时的邮政总监(Postmaster General,即现时的邮政署长)史密夫兼任台长。同年10月8日,香港电台首次现场直播音乐会,庆祝新播音室启用[8]
  • 1933年:开始现场转播粤剧演出。
  • 1934年:开始播放新闻简报。
  • 1934年:中文台成立,台号ZEK。
  • 1941年:在香港沦陷时期台号被更改为“香港放送局(JPHA)”,在1945年8月香港重光后恢复ZBW及ZEK台号。且香港沦陷期间的英语广播一度停顿,改由日语广播,直至1945年8月28日复播英语广播。
  • 1948年8月,取消ZBW及ZEK电台呼号,正式命名为“香港广播电台(Radio Hong Kong)”,以纪念二十周年台庆。[11]
Remove ads

1950年代

  • 1951年:广播工作改由政府新闻处接管。
  • 1954年:4月脱离政府公共关系处(政府新闻处前身),成为独立部门,由广播处长主管。
  • 1957年:5月26日,香港电台中文台开始大幅增加广播时间,每日由上午7时至午夜,广播17小时。(在此以前,中文台每日广播时间分早、午、晚三个时段共广播8小时)
  • 1958年:香港电台纪念广播三十周年,推出特备节目《三十而立》。

1960年代

  • 1960年:位于歌赋山的超短波(VHF/FM)发射站正式启用,中英文台开始以FM广播。同年首度推出“爱心圣诞大行动”慈善筹款活动[12]
  • 1961年:香港电台推出新剧种广播剧《火星人进攻地球》,购置先进音效器材,令听众耳目一新。
  • 1962年:8月31日至9月2日,台风温黛袭港,香港电台首创每隔15分钟报道最新风暴消息。
  • 1963年:香港电台的中文教育节目开播。
  • 1964年:香港首次参与奥运火炬传送,传递过程由香港电台作现场直播。
  • 1968年:香港电台成立龙翔剧团。
  • 1969年:
    • 九龙塘广播道30号“广播大厦”于4月25日启用,成为香港电台总部。同年使用圆形由英文及中文组成的新台徽[13][14]
    • 另外,首播全港第一个电台“烽烟”节目《电话说心声》。

1970年代

  • 1970年:成立“公共事务电视部”,并制作时事及公共事务节目供持牌商营电视播映。同年香港最长寿电台非戏剧节目《All the Way with Ray》启播,由Uncle Ray(郭利民)主持。
  • 1971年:教育署成立教育电视组;五年后,由香港电台协助制作教育电视节目,并成立教育电视中心。同年与皇家香港警察合作的节目《警讯》启播。
  • 1972年:香港电台开始每小时新闻报道,并于同年推出脍炙人口的写实戏剧《狮子山下》。
  • 1973年:香港电台新闻部成立,独立运作(新闻简报内容由政府新闻处提供)。10月,香港电台提供中英四个频道节目,一台与三台以调幅(AM)广播,二台与四台用调频(FM)广播,节目内容各有不同,各司其职;一台及二台为中文台,以资讯、教育及广播剧见称,三台及四台为英文台,三台以新闻及综合节目为主,而基于市民对古典音乐的热爱,第四台于该年开始试播古典音乐节目。
  • 1974年:1月,第四台正式广播,为香港唯一提供古典音乐的双语广播频道。
  • 1975年:中英文台在年底开始试验转播立法局会议。同年新闻部制作《新闻天地》启播。
  • 1976年:4月5日,电台中文名称改为“香港电台”,英文名称改为“Radio Television Hong Kong”(简称:RTHK),以反映香港电台增加制作电视节目。同时电台更换台标,并沿用至今。同年4月15日,开始超短波调频立体声广播,开创亚洲先河。
  • 1977年:香港电台首次推出儿童剧《小时候》。
  • 1978年:第五台启播,专门播放文化、教育及戏曲节目,为长者及小众服务。同年创办“十大中文金曲”选举,以推动本地创意工业,鼓励音乐创作,对香港乐坛过去一年作整体回顾,嘉许当中表现出色的台前幕后音乐人。3月25日,时事纪录片《铿锵集》首播。
  • 1979年:推出香港首个电视直播公众论坛节目《城市论坛》。
Remove ads

1980年代

  • 1980年:3月30日晚上,3月31日凌晨,中英文台开始24小时广播。同年推出全港唯一附手语长寿节目《时事摘录》(News Review
  • 1981年:改组后的新二台成立,电台频道增至五条,节目更趋多元化。
  • 1982年:新闻部加强服务,新闻简报增加到每半小时一次。
  • 1983年:开始制作第一个选举论坛《市政局选举论坛》及推出介绍中国历史轮廓电台节目《中华五千年》。同年香港电台电视部协办第一届香港电影金像奖颁奖典礼,通过人造卫星,把大会实况传送到新加坡电视台播出
  • 1984年:第五台启播《戏曲天地》,至今仍为香港唯一播放中国戏曲的电台节目。
  • 1986年:香港电台电视部迁往前佳艺电视大厦,命名“电视大厦”。同年张敏仪任广播处长,在任13年,是首位华人兼女性广播处长。并推出医学及健康电视节目《医生与你》和电台节目《Letter From Hong Kong(香港来鸿)》。亦开始转播立法会会议及制作电视节目《议事论事》。
  • 1987年:推出性教育电视节目《性本善》。同年2月,电台第三台启播晨早新闻及时事节目《Hong Kong Today》。
  • 1988年:推出《Letter From Hong Kong》的中文版《香港家书》,由知名人士以书信模发表对时事的意见。
  • 1989年:按照1986年广播事业检讨委员会报告书所建议及1988年《电视条例》修订后的安排,香港电台电视节目由4月1日开始,在两间商营电视台(无线电视翡翠台亚洲电视本港台)每晚的黄金时段内播放。节目在电视台播放前,则会播出香港电台开头动画,以区分港台制作的节目。4月4日,《头条新闻》启播。11月27日,第七台启播,为全港第一个交通台(1991年第七台改为交通财经台,1997年再改为普通话台)。第六台于12月3日以频率AM 675 kHz启播,为香港电台其中一个转播频道。第六台以英语广播,全日二十四小时转播BBC World Service的节目。在第六台启播之前,BBC World Service的节目只于每日下午五时至翌日清晨的时段内于第五台转播。同年港台拟定公司化计划,但有关建议被拖延多年,港府于1993年宣布搁置。
Remove ads

1990年代

  • 1991年:提倡“电视节目欣赏指数调查”,委任独立机构进行调查,发展收视率以外的另一专业指标;同年新城电台成立,部分港台中文台员工被重金礼聘过档。
  • 1993年:跟前文康广播司签订《架构协议》,同年12月,香港电台旗下传媒资讯月刊《传媒透视》创刊。
  • 1994年:设立香港电台联网版RTHK Website。
  • 1995年:香港电台联网版利用同步直播Live Real Audio 技术,36小时直播立法局选举新闻节目。同年与广播事务管理局每年签署谅解备忘录,承诺遵守其订下的节目标准守则。另外电台节目《香港来鸿》于本年由前港督彭定康为节目录制书信时易名为《给香港的信》
  • 1996年:提供创新的电话资讯服务——“节目通”及“新闻通”,播放电台节目及新闻摘要。同年主办“第33届亚太广播联盟周年大会”,逾520位来自42个国家及地区会员出席会议。
  • 1997年:1月,《传媒透视》推行网页版。[15]同年3月31日,普通话台成立,为香港唯一一个普通话频道,取代原有第七台之服务。同年7月,香港电台网上广播站连续48小时视像直播有关香港主权移交各项事件。
  • 1998年:网站正式定名为“香港电台网上广播站”(英文:RTHK On Internet),提供4个电台频道24小时直播,以及自选电台、电视节目服务。同年与商业电台及新城电台展开数码声音广播测试,另外把行之有效的节目制作标准和编辑方针,书成文字出版“节目制作人员守则”,系统地罗列34项工作原则。
  • 1999年:和七间华语电台合作发起“千年跨越 -- 全球华语电台大联播”行动,在千禧年到来之际准备时间囊,进行锦囊的置放仪式和展览。该时间囊在翌年7月25日埋于香港历史博物馆地底。[16]
Remove ads

2000年代

Thumb
2001年港台英文台节目
  • 2000年:推出电视外判计划,推动本地创意。4月18日,香港电台网上广播站改版,即日起提供6个电台频道24小时网上直播及节目重温,所有内容均会存档一年,方便重温欣赏[17]。新闻重温则于4月1日起上载。11月17日开始提供普通话新闻重温,同月21日提供网上直播[18]。5月4日,网上广播站超出200万点击率,同时增加部分内容[19]
  • 2001年:网上广播站新增简体字版本[20]、英语新闻文章[21]及免费订阅网上新闻速递,并提供电子手帐下载版本[22],另外设立“香港电台服务热线”(2272 0000)。同年与“亚太广播联盟”联合筹办“第三十八届亚太广播联盟周年大会”,第五台开设《长者空中进修学院》[23]。5月,第五台将军澳接收频道FM99.4启播[24]
  • 2002年:庆祝香港回归五周年,制作“龙声飞扬万人青年音乐会”,以万人击鼓合奏,刷新世界纪录及主办“第十一届国际公营广播机构年会”。
  • 2003年:非典肆虐,举办连串“心连心全城抗炎大行动”、“凝聚每分光感动大会”等活动。同年为庆祝香港电台七十五周年,香港电台网上广播站推出Flash网站“经典重温频道”,并上载电台和电视制作节目于网上播放。[25]
  • 2004年:港台的年青人网上广播平台Teen Power启播。同年进行DRM数码广播测试。
  • 2005年:推出电台外判计划。同年世界贸易组织第六次部长级会议在港举行,香港电台担任主播机构,为全球提供公共视讯讯号,转播世贸会议
  • 2006年:推出首个电台外判节目《狮子山下2006》。
  • 2009年9月27日,港台大部分电视节目改用16:9画面比例制作,以配合数字电视启播。
Remove ads

2010年代

Thumb
为庆祝香港公共广播踏入九十年,香港电台联同康文署在香港文化博物馆设《光影流声─香港公共广播九十年》展览,回顾香港电台和香港广播业90年的发展路程
  • 2010年:香港电台首次推出以香港消防处人员写实故事为题材的脍炙人口单元戏剧《火速救兵》,推出后反应热烈,更夺得2010年度电视节目欣赏指数调查最高欣赏指数电视节目第一位。
  • 2012年:由于《火速救兵》推出后反应热烈,并乘胜追击推出《火速救兵II》;2012年底,更勇夺2012年度电视节目欣赏指数调查最高欣赏指数电视节目第一位。
  • 2012年3月23日,港台获准使用798-806MHz频段(频道62)作初期测试播放数字电视信号。6月30日晚上,香港电台正式在慈云山发射站进行讯号测试。
  • 2014年1月7日,港台电视频道港台电视31港台电视32港台电视33开始试播。
  • 2015年:《火速救兵系列》相继夺得电视节目欣赏指数调查最高欣赏指数电视节目第一位,阔别三年再推出《火速救兵III》;采用多角度电影级拍摄手法,成功吸引观众。
  • 2016年4月2日凌晨12时,港台接手亚洲电视本港台及国际台两条模拟信号频道开展模拟电视服务,更名为港台电视31A及港台电视33A同步播放港台电视31及港台电视33的内容。
  • 2017年9月3日,港台因应行政长官会同行政会议于同年3月28日的决定而于当晚午夜12时正式终止本地数码声音广播服务。9月4日起部分数码台节目调动至第一台、第五台及普通话台播放;原于第六台全日转播的“BBC World Service”改为每晚11时至早上7时由第四台转播;第六台全日转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香港之声”;另港台电视32、港台网站及流动程式RTHK Screen将继续转播立法会会议。
  • 2018年:《火速救兵系列》相继夺得电视节目欣赏指数调查最高欣赏指数电视节目第一、二位,并再度推出《火速救兵IV》大获好评。同年为庆祝香港公共广播踏入九十年,联同康文署在香港文化博物馆设《光影流声─香港公共广播九十年》展览,回顾香港电台和香港广播业90年的发展历程。

2020年代至今

  • 2020年2月:财政预算案显示,香港电台学校教育电视节目在2020/21年度预算减至零,恒常拨款被终止。教育局其后证实会重新定位教育电视服务,扩大外判制作,港台由以往独家制作,改为服务供应商之一。[26]
  • 2020年3月4日,通讯事务管理局公布本地免费电视台毋须再播放香港电台的节目[27]
  • 2020年6月19日,因《头条新闻》节目内容受警方及建制人士争议,在当晚播放该季最后一集后,将暂停制作新一季,需待检讨小组完成检讨才决定是否恢复制作[28]
  • 2020年7月21日:受2019冠状病毒病疫情影响,为减少进出广播大厦的人数及配合服务提供者对防疫之关注,由当日早上8时起,香港电台第五台及普通话台实施全日联合广播,而部分时段在第五台播出的每小时新闻简报亦改以汉语普通话播出,而每天晚上11时至翌日清晨,第一台及第二台亦会加入联播安排,改为播出特备节目《我们在乎你》、预录节目《有声好书》、《大自然之声》及重播广播剧,多个原定之广播节目暂停播出。
  • 香港警务处宣布由于指近年科技发展迅速,社交媒体普及,市民接收资讯的习惯有所改变,故决定于2020年8月中旬,结束与港台自1973年起联合制作的《警讯》节目。最后一集在2020年8月12日播放。
  • 2020年11月16日起,香港电台开始在每日早上8时新闻前,于各电台频道播放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以此“增加市民对‘一国两制’及其在港实施情况的认识,以及培养市民对公民及国民身份的认同感”[29]
  • 2021年2月12日起,因应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禁令,第四台停止转播“BBC World Service”。[30]
  • 2021年5月2日:港台将删除于YouTube及facebook等平台上架超过一年的影片,及后的节目亦须在播出一年后下架。[31]
  • 2021年5月18日,《新闻天地》节目以“总统”称呼时任中华民国总统蔡英文,被投诉至通讯事务管理局管理局办公室认为,有关报道没有明示或暗示台湾并非中国一部分[注 1]。没有证据显示使用有关用词会令报道有误,亦没有违反《电视节目守则》有关新闻准确性的条文,裁定投诉理据不足。立法会议员陆颂雄向商务及经济发展局长邱腾华提书面质询。陆颂雄问及香港电台的报道手法有否违反“一个中国”的原则、以及偏离《香港港台约章》的规定等。邱腾华回复称,香港电台用字恪守新闻专业标准。7月14日,陆颂雄在立法会回应指,称呼蔡英文作为总统是绝对不合理[注 2],违反“一个中国”原则、港台约章,会令市民有错误观感,以为台湾是一个独立的国家,“总统不是随便用,一个国家只能够有一个国家元首,我们的元首就是习近平”。他批评,商经局和港台含糊其辞,以“钱七条”作挡箭牌 ,岂有此理[32]
  • 2021年6月18日:港台节目主持人曾志豪贵花田突然被解雇,发言人指第二台成立40周年要更换主持人。[33]
  • 2021年6月28日,港台继续收紧对节目,“自由风自由phone”主持区家麟遭撤换,他批评政府和港台高层用尽行政权力。而港台电视部《五夜讲场》、《视点31》等多个节目亦会停播。港台节目制作人员工忧虑以往持平与批判声音会在大气电波中消失,同时摧毁获得公众认同的品牌,不符合港台和公众利益。[34]
  • 2021年8月4日,香港电台删除其在 Twitter 用户中发表的所有推文,且禁止其他用户评论其新发表的推文。[35]
  • 2021年11月13日,香港电台拒绝再协办有37年历史的香港大专辩论赛,港台回复传媒查询时表示不评论内部编辑事宜。[36]
  • 2021年12月2日,香港电台在网站表示,旗下12个节目《早辰.早晨》、《The Pulse》、《议事论事》、《铿锵集》、《视点31》、《想点》、《头条新闻》、《香港故事-修复时刻》、《穷富翁大作战 2》、《穷富翁大作战 3》、《手语随想曲》及《漫游百科》的Facebook、Instagram及Twitter专页将于12月3日停止运作。[37]
  • 2022年1月25日,电台部高层向一众DJ以口头下达十大歌手禁播名单,名单上歌星的新歌旧歌一律禁播:黄耀明何韵诗RubberbandC AllStar达明一派Dear Jane方皓玟Serrini谢安琪许廷铿[38]
  • 2022年2月16日,港台的英语的本地新闻,引用大公报同日的截图,以作参考。[39]
  • 2022年5月9日,港台以“精简咨询架构”为由,将自1993年成立,由40人组成的香港电台节目顾问团停止运作。有顾问团成员认为是反映电台不愿再聆听来自民间的声音。[40]
  • 2022年6月17日,港台电视34开始试播。[41]
  • 2022年6月24日,早上10时30分港台电视频道港台电视34开始转播CGTN Documentary,并于台徽下方加上“讯号测试”。
  • 2022年7月1日,港台电视34开始转播CGTN Documentary。新电台频道FM102.8亦投入服务,为大湾区之声,覆盖范围包括部分中西区及湾仔区、油尖旺、深水埗、部分九龙城及部分葵青区。
  • 2022年10月7日,张国财出任广播处长。[42]
  • 2023年6月15日,港台电视35开始试播,29日转为以中英文显示的静态文字画面《CGTN英语频道将于7月1日 港台电视35启播》。
  • 2023年7月1日,港台电视35频道转播CGTN,成为港台第3条转播的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频道。
  • 2024年6月24日,港台电视36开始试播。
  • 2024年7月2日,港台电视36开始播放体育节目且在台标左侧加上“讯号测试”字样。
  • 2024年7月26日,港台电视36正式启播。
Remove ads

隶属

历任广播处长

曾任职的历年部门首长正式职称为“香港电台广播处长”,标准薪级为首长级第5点(D5)。

  • 1950年-1956年:柯蒂斯·欣德逊
  • 1956年-1972年:布禄士
  • 1972年-1978年:何国栋英语James Hawthorne(曾任BBC北爱尔兰分部管理层)
  • 1978年-1980年:高德乐
  • 1980年-1982年:戴善德(政务主任)
  • 1982年-1985年:尹建新(1970年代来港,曾为英国广播公司第一台及第二台公共事务节目总监)
  • 1986年1月-1999年11月:张敏仪(曾任港台节目主任、监制、政府新闻处处长)
  • 1999年11月-2007年9月9日:朱培庆(原职为:副广播处长,部门节目主任职系晋升)
    • 2007年9月10日-2008年8月7日:傅小慧(署任,政务主任出身)
  • 2008年8月8日-2011年2月8日:黄华麒(传媒及影视工作者,经公开招聘并获委任)
    • 2011年2月9日-2011年9月14日:梁松泰(署任,政务主任出身)
  • 2011年9月15日-2015年8月6日:邓忍光(政务主任出身)
  • 2015年8月7日-2021年2月28日:梁家荣佳艺电视无线电视亚洲电视出身,提早解约)
  • 2021年3月1日-2022年6月30日:李百全(政务主任出身)
    • 2022年7月1日-2022年10月6日:施金奖(署任,政务主任出身)
  • 2022年10月7日-2025年1月5日:张国财(政务主任出身)

现任广播处长

  • 2025年1月6日- :关婉仪(政务主任出身,曾任劳工及福利局副秘书长)

另外,并设副广播处长一职(D3薪级),卫懿欣(节目特别支援);两位助理广播处长(D2薪级):邝思燕(电视及机构业务;署理)、李庆华(电台及节目策划);以及三位总监(D1薪级):利子良(电视)、郑婉薇(电台;署理)、韦佩文(制作事务;署理)

广播及制作中心

Thumb
香港电台电视大厦
Thumb
香港电台教育电视中心

香港电台现有的营运及制作分散在九龙广播道及观塘区。

更多信息 设施大楼, 地段 ...

电视大厦1975年落成时原为佳艺电视厂址,1978年佳艺倒闭后变为无线电视的制作分厂,1987年无线迁离后改作港台电视部的总部。

此外,位于广播道79号的教育电视中心本身属于教育局。因港台已于2020年停止播出教育电视节目,教育局于同年5月中宣布将于三个月后收回该中心,所有相关设备及人手将迁入金钟道政府合署及旺角的办公室。而该中心在2020年9月份收回,于2021年2月纳入卖地表。[43]

新广播大楼

因应港台设施老化及不敷应用,政府早在2000年预留将军澳一幅土地作重置港台设施,但后来因2003年SARS事件时财困及2006年的公共广播服务检讨问题而一直搁置。直到2009年,随着数码声音广播及数码地面电视广播服务的推展,政府重新启动在将军澳重置新广播大楼的工作。[44][45]

由于新选址地面面积增加,大楼低层可统一集中电台、电视台、教育电视及创新中心四大媒体大楼,同时更可设置电子节目数据库作为电台资料馆,开放供市民参观。[46]2012年5月18日,政府正式为新广播大楼工程招标,新广播大楼工程原定于2014年第一季展开,并于2018年第四季完成。[47][48]兴建设有电台广播及数码地面电视广播等设施的港台新大楼,整项工程开支达60.56亿元,当大楼落成之后,港台将会腾出现时办公地方作其他用途。大楼将会位于将军澳第八十五区,总面积大约28,000平方米,较现时面积增加77%,其中新闻中心约为2,000平方米,面积更较现时大幅增加六倍。[49][50]2013年11月11日通过向工务小组建议申请60.5亿元,在将军澳兴建香港电台新广播大楼,但在2014年1月7日,被立法会工务小组否决,至于会否改造新大厦规模就由承办商或工程部门再重新设计,暂时未有决定。

根据2019年3月5日东网报导,港台向立法会提交文件,申请将副广播处长(发展)编外职位转为副广播处长(行政及发展)常额职位,而该职位的主要职责之一为负责领导同统筹兴建新大楼事宜,报导指出在新大楼计划否决后,其后与政府化验所的联用大楼计划又终止。而副广播处长(发展)职位5月就到期撤销,需要将职位该转做常额职位。[51]

电视节目

香港电台设有电视部和教育电视部。电视部和教育电视部同时成立于1970年,前身是香港电台公共事务电视部和教育电视。港台电视节目的取向较商营电视台为严肃,着重时事、教育及小众趣味,较少娱乐性;而且也会推动不少本地创意制作,如《8花齐放》以外判形式支持香港动画制作等。香港电台于1970年代曾经制作经典电视剧《狮子山下》,以戏剧反映现实的社会状况,当时以这种方式去谈社会民生议题可谓一次大胆尝试,惹来部分政府部门不满[6],同时奠定港台在数十年间拥有的独立及自主的编采方针,惟在1997年后港台的自主编采屡受挑战[52],并在压制下渐受限制,至2020年代完全失去独立及编采自主[53]

播放模式历史沿革

“寄居”商营电视台

自1970年至2012年中旬,这长达42年的岁月期间,香港电台电视部虽有制作电视节目,但没有自家电视频道,有关节目一直“寄居”在免费商营电视台—无线电视 (无线)、亚洲电视(亚视,前称丽的电视,已于2016年结束免费电视广播)及佳艺电视(佳视,已于1978年结业),以协定形式在不同时段播出。

1989年4月3日起,广播事务管理局于《广播条例》中硬性规定,免费商营电视台的中文粤语频道,即无线翡翠台及亚视本港台,须于指定晚上黄金时段,播出港台电视节目,此举是被视为以大气电波履行公共广播服务责任[54]。播出模式为,两个频道,各指定每星期2.5小时黄金时段,作港台电视节目时段,其中一频道为星期一至五晚上7:00至7:30,另一频道为星期六晚上7:00至8:30、星期日晚上7:00至8:00。每年9月中旬,两频道时段对调。具体而言,港台电视节目时段及频道如下:

  • 单数年份,1月至9月中旬,星期一至五晚上7:00至7:30,无线翡翠台。星期六晚上7:00至8:30、星期日晚上7:00至8:00,亚视本港台。
  • 单数年份,9月中旬至12月,星期一至五晚上7:00至7:30,亚视本港台。星期六晚上7:00至8:30、星期日晚上7:00至8:00,无线翡翠台。
  • 双数年份,1月至9月中旬:星期一至五晚上7:00至7:30,亚视本港台。星期六晚上7:00至8:30、星期日晚上7:00至8:00,无线翡翠台。
  • 双数年份,9月中旬至12月:星期一至五晚上7:00至7:30,无线翡翠台。星期六晚上7:00至8:30、星期日晚上7:00至8:00,亚视本港台。

无线及亚视一直对此有所微言,认为港台电视节目欠娱乐性、过于严肃乏味,拉低收视率。这个规定实施了长达26年,至2016年9月12日,改为星期六日夜间不设港台电视节目,且时段提早,及取消每年9月时段对调。至2020年3月4日,取消这个规定,免费商营电视台可自行决定是否或何时播出港台电视节目。

这些每星期共5小时的港台电视节目,绝大多数为半小时1个节目,即每星期10套节目;但有时星期六、日会有个别1小时节目,这样的话,则每星期9套节目。部分节目采固定制度,部分会固定在某一频道,每年随着时段对调而更改时段、但不更改频道,如《铿锵集》、《Y2K》系列《火速救兵》系列固定在无线翡翠台、《头条新闻》曾固定在无线翡翠台;有部分则相反,固定在某一时段,每年随着时段对调而更改频道、但不更改时段,如《议事论事》固定在立法会会期内的星期四、《警讯》曾固定在星期五或六、《绳之于法》固定在每月最后一次《警讯》时段等。

除上述基本的港台电视节目时段外,尚有每年1 月的《十大中文金曲颁奖音乐会》、小量非黄金时段节目,如《左右红蓝绿》(及其前身《五棱镜》)、《奉告》、《城市论坛》、《识多一点点》、《上网问功课》(及其前身《打电话问功课》)、《英语一分钟》、《中文一分钟》等,这些节目大部分长期固定时段及频道,不会作每年对调,部分为只在某一频道播出,部分为两频道皆播出。英语频道,即无线明珠台及亚视国际台,亦须播出教育电视及小量英语港台电视节目。

节目播放前,会播出香港电台开头动画,以区分港台制作的节目 (教育电视除外, 由2000/01学年起则显示教育电视标志)。

开设自家电视频道

2012年中旬,港台开设自家数字电视频道港台电视,开始进行讯号测试;部分港台电视节目除于无线或亚视播出外,港台电视也会同步或延迟数小时播出。2013年10月,为配合港台成立85周年以及港台增设电视频道,港台更换新片头,并将片尾结束时的“香港电台电视部制作”改为“香港电台制作”(英文仍为An RTHK Production),并增加台徽,制作年份由罗马数字年份(如MMXIII)改为阿拉伯数字年份(如2013)。

2019年3月下旬,长达6年9个月的“试播”阶段结束,港台电视所有频道24小时播出[注 3]

播放模式改变、逐步撤出商营电视台

2016年起,随着港台电视启播、亚视结束免费电视广播,并把亚视模拟频谱改作港台电视模拟广播,标志着港台已有自家电视频道港台电视,而且即使只能接收模拟讯号的旧式电视机, 也可收看港台电视。港台电视节目自1990年以来,持续不变长达26年的播出模式,终见改变,同时逐步撤出商营电视台,改为只在港台电视31、31A播出。

2016年4月2日,亚视结束免费电视广播,香港电视娱乐(港娱)旗下的ViuTV接力启播,但没有接力播出亚视的港台电视节目及下午时段教育电视,上述节目均改为只在港台电视31、31A播出。据港娱牌照规定,ViuTV最迟须于2017年4月1日之前,拨出若干晚上黄金时段播出港台电视节目。

2016年9月12日,每年时段对调后,由无线翡翠台播出星期一至五的港台电视节目,时段却非1990年以来的晚上7:00至7:30,而提早为傍晚6:00至6:30,并一直维持至2020年3月4日永久完全停播港台电视节目为止,亦没有再作每年时段对调。

2016年9月18日起,无线停播《城市论坛》。2017年起,无线及ViuTV均不转播《十大中文金曲颁奖音乐会》。上述节目均改为只在港台电视31、31A直播。

2017年3月27日起,ViuTV开始播出港台电视节目,但有别于1990年以来的模式:时段提早为星期一至五傍晚6:30至7:00,非每天不同节目,而是每天同一套节目,播毕全部集数才播另一套节目,且全为重播;后来改为星期一至四重播同一套节目,星期五播出《警讯》。ViuTV没有播出以往无线及亚视均须播出的《左右红蓝绿》及教育电视,亦同样没有每年将时段与无线对调。而于星期六、日傍晚及晚上,无线及ViuTV均不设港台电视节目,一直维持至2020年5月15日。

2017年5月14日,奇妙电视(奇妙)中文台(现称香港开电视)启播,没有播出港台电视节目。

2017年10月16日起,无线停播《左右红蓝绿》,改为只在港台电视31、31A播出。

2018年8月4日起,奇妙电视香港国际财经台开始播出英语港台电视节目,时段为星期六晚上9:00至10:00、星期日凌晨12:00至12:30(或称星期六24:00至24:30)、傍晚6:30至晚上8:00、星期一凌晨12:00至1:30(或称星期日24:00至25:30)。

2020年1月9日,无线向通讯事务管理局(通讯局)提出,希望免除该台须播出港台电视节目的规定[55]。外界普遍猜测,与反修例运动期间,港台电视节目屡受争议引致的舆论风波有关。时任警务处处长邓炳强亦曾经多番批评港台节目《头条新闻》偏颇失实[56][57]

2020年1月10日,通讯局宣布,由2020/21学年起,取消免费商营电视台须播出教育电视的规定[58][59]。然而,自亚视结束免费电视广播后,免费商营电视台中,仅无线明珠台有播出教育电视,新加入的港娱及奇妙,从来没有播出教育电视。

2020年3月4日,通讯局宣布,由于港台电视广播已覆盖全港99%人口,认同现时已没有充分理据,继续要求商营广播机构播出港台电视节目,故决定即时取消免费商营电视台须播出港台电视节目的规定,免费商营电视台可自行决定是否及何时停播港台电视节目[60]。港台表示没有异议[61],无线、港娱及奇妙均表示欢迎[62][63]。同日,无线翡翠台播毕《没有墙的世界VII - 闪亮舞台》后,随即停播所有港台电视节目(明珠台播放的教育电视除外,须播放至同年6月5日)[64]。香港电台顾问团成员、立法会资讯科技界议员莫乃光认为,通讯局的做法等于惩罚港台,会进一步封杀港台电视节目接触市民的机会,令人遗憾[65]。从此起,免费商营电视台虽然亦可能会播出港台电视节目,但由于已非强制性,所以并不固定会否或何时播出。

2020年5月15日, ViuTV播毕《生日快乐》后,停播港台电视节目。

2020年6月5日,无线明珠台播毕教育电视后,永久停播教育电视。

2020年9月26日起,香港开电视开始播出港台节目《环保身开始》,时段为星期六下午5:30至6:00,星期日晚上8:00至8:30。

2021年5月15日起,ViuTV再次播出港台节目《陪我讲 Shall We Talk》,时段为星期六下午7:30至8:00。

不详[何时?],ViuTV、香港开电视及香港国际财经台停播港台电视节目,之后没有商营电视台播放港台节目。

电视节目欣赏指数调查

香港电台于1991年首创“电视节目欣赏指数调查”,委托独立调查机构进行,发展收视率以外的节目质素指标。港台历年所得平均欣赏指数均高踞榜首,于2008年已连续第十一年夺得“全年最高平均欣赏指数大奖”,同年以《香港历史系列》勇夺“评审团大奖”。另外,2000年开始,香港电台推出外判电视及电台节目计划,引入新制作意念,推动培育本地独立创作。香港电台的网站设有免费网上直播和重温。

2016年一项来自中大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认为最受市民喜爱的新闻机构中,香港电台名列第一位[66]

唯至2017年,审计署分析 2017 年电视节目欣赏指数调查的结果发现,首20位名单上的9个港台节目当中,有5个节目的认知率介乎1.5%至13.8%不等,远低于所有223个节目的17.1%平均认知率。而港台电视 31/31A12 在2018年1月至6月期间的收视率报告显示,其平均收视率偏低。港台电视31/31A在该6个月期间的平均收视率为0.1点(即仅6,400名观众)。审计署分析6个在同一时期亦于商营电视台的免费频道播放至少3个月的港台节目,发现该6个节目在港台电视 31/31A 播放时的收视率,远低于同一节目在商营电视台免费频道播放时的收视率[67]

市场导向

香港电台作为公共广播机构,除了宣传政府的政策、制作教育及资讯节目外,由于不从商业市场导向考量,因此节目制作亦能照顾少数社群需要。2005年尼尔森媒介研究一项调查结果指出,在涉及全港性的社会事务上,香港电台的节目能够引起较多观众关注,对比无线及亚视,香港电台公共事务电视节目较受大学程度及专业行政人员的欢迎。该研究另一项调查结果指出,在涉及全港性的社会事务上,香港电台的节目能够引起较多观众关注:如在多次立法会选举中,港台制作的选举论坛节目[68]

数码声音广播

Thumb
透过互联网重温港台每小时新闻

1998年香港电台联同当时的资讯科技及广播局香港商业电台新城电台,首次于港岛歌赋山九龙毕架山设置发射器,共同以欧洲广播联会制定的尤里卡147制式于L波段(L Band)测试数码声音广播。结果显示,广播音质大幅改善,为日后全面推行在数码电台广播做好准备。

2004年香港电台分两个阶段,再度测试数码声音广播。2004年3月,先行以DRM(Digital Radio Mondiale)技术,测试中波频率数码声音广播;9月起,再度测试欧洲尤里卡147制式Band III频率。测试期间,香港数码声音广播系统将分别转播现有的AM台及FM台的节目,同时配合数据广播。香港电台在2005年4月至5月期间,于全港不同地区设立试听站,让普罗市民认识这项崭新的广播科技,并分享高音质的效果。

2005年8月,再进行数码声音广播测试,但最终因以市场为主导,再加上商业电台及新城电台对数码广播意欲不大,所以未有实际成果。但直至2007年5月期间香港电台已进行过四个阶段的数码声音广播测试。[69]

2009年9月,港台教育电视部台长施永远表示数码声音广播已做了10年测试,技术上已准备好,若启播便需要购买大量器材,所以主动权在政府方面,现正在等候政府立法。[70]

2011年6月8日,香港的数码声音广播筹备工作进入新阶段,各电台将选定的频道之组别编号,其中香港电台的编号为“3”,预计同年年底正式启播。[71]

2011年11月7日,香港电台数码声音广播正式进入试播阶段,港台数码台将设有两个普通话频道(香港电台普通话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香港之声)、两个英语频道(香港电台第三台香港电台第六台)及一个粤语频道(香港电台第五台)。[72]

2012年9月17日,香港电台数码声音广播正式启播[73],试播及启播初期,香港电台数码31台全日转播香港电台普通话台香港电台数码33台全日转播香港电台第三台香港电台数码35台全日转播香港电台第五台;而香港电台数码32台全日转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香港之声香港电台数码34台全日转播香港电台第六台(BBC World Service)。

2013年2月4日开始,香港电台数码31台香港电台数码35台部分时间作分途广播[74]

2017年3月28日,政府宣布,经考虑香港数码声音广播发展检讨报告后,决定停止香港的数码声音广播服务[75],最终香港电台数码声音广播于2017年9月3日午夜停播,本地数码声音广播服务亦划上句号[76]

港台电视

2009年香港政府宣布扩大香港电台的服务范畴,当中包括推出数码地面电视广播服务,为市民提供免费的公共数字电视。港台正筹备有关的工作,数码地面电视讯号将会透过特高频(UHF)电视频道62(798至806兆赫)广播,令大众除了享有现有的商营电视台所提供的服务外,有更多的选择。

于2012年6月30日,港台透过慈云山发射站为筹划中的数码地面电视频道进行技术测试,另外三个分别位于金山青山飞鹅山的发射站已于2013年3月中相继投入服务。港台数码地面电视讯号的覆盖率已扩展至超过全港50%人口。

2013年1月9日起,港台逢星期三于标清电视频道1,即第32台,会转播每周立法会会议。港台将提供双语广播,观众可选择收听粤语或英语。并在2013年4月1日起,港台会在高清频道,即第31台,与无线电视翡翠台亚洲电视本港台同步播放港台黄金时段节目及重播港台节目以达至6.5小时之广播时数,即每晚七时至凌晨一时半。另城市论坛也会在高清频道与无线电视翡翠台同步播放。其余时间则继续播放港台挑选的高清节目作测试用途。

测试顺利后港台于2014年1月12日进行节目传送测试及试播,并引入全新制作的节目,包括本地节目《总有出头天》、《视点·三十一》、《IT行者》等等,外购节目《小农夫大作物》、《百变动物盒》等等,已经在2013年节目顾问团会议公布[77]。届时31台将设定为综合频道,用以播放包括新闻与自制节目在内的综合节目,32台设定为直播台,以直播立法会会议及其他重要记者会为主,而香港政府2010年颁布《香港电台约章》,约章列明要“转播国家电视台节目”[78],所以33台会二十四小时转播CGTN Documentary

2015年4月1日,亚视不获续牌;商务及经济发展局局长苏锦梁有意将港台电视模拟化,并增设电视新闻。同月12日中午决定计划将港台电视分阶段试播及全面启播的可行性,并在今年6月底之前递交初步建议,预料计划第三阶段试播时或之后会包括加强本地制作及外购节目、增设电视新闻等等。

2015年9月21日开始,港台电视31由星期一至五改为下午2时开台,广播共11.5小时。2015年11月7日,“香港电台节目顾问团会议2015”维持决定,同时考虑将港台电视模拟化决定在4月1日推出,预计由早上6时30分至凌晨1时30分,总广播为19小时。2016年2月15日,广播处长梁家荣保证港台电视在现有资源下提供新闻、资讯节目,预计接手初期可提供晨早和晚间新闻,每晚有最少15分钟新闻节目,计划电视新闻在初期不设主播[79]

2016年4月2日凌晨零时,港台电视31港台电视33接手亚视的本地免费电视牌照不获续期而空出的模拟频道,该2条模拟频道原本是播放亚视本港台国际台,但因工程需时,初阶段的模拟电视讯号只覆盖全港8成人口,部分位于屯门元朗港岛南区九龙最东面等地区的市民可能未能接收,但最快会在6月内能全面覆盖。

2017年5月29日,港台电视33、33A停止播放CGTN Documentary,改为播放CCTV-1,使有关频道在亚视放弃转播后,再次落户香港。

2020年11月30日晚上11时59分59秒,港台工程人员在慈云山发射站关闭模拟讯号发射仪器,结束模拟电视广播。港台电视31A和33A在23:59停止与数码频道联播,播出提醒观众转台的“告别卡”。踏入12月1日午夜12时,工程人员按下按钮,模拟频道随即化成俗称“雪花”的噪声画面,告别大气电波。

2022年6月17日,港台电视频道港台电视34开始试播。

2022年6月24日,早上10时30分港台电视频道港台电视34开始转播CGTN Documentary,并于台徽下方加上“讯号测试”。

2022年7月1日,港台电视34正式启播CGTN Documentary。[80]

2023年6月15日,港台电视新增一条测试频道并透过大气电波传送,画面为以中英文显示的静态文字画面《港台电视频道 信号测试》,[81]29日转为以中英文显示的静态文字画面《CGTN英语频道将于7月1日 港台电视35启播》[82],这标志着港台电视35为转播CGTN英语频道的频道。7月1日零时整,港台电视35正式启播CGTN英语频道[83][84]

2024年6月24日,港台电视新增港台电视36作为测试频道透过大气电波传送,画面为以中英文显示的静态文字画面《港台电视36 即将启播》[85],7月2日,港台电视36开始播放体育节目且在台标左侧加上“讯号测试”字样[86]。7月26日(即2024巴黎奥运会开幕典礼),该频道正式启播。频道于10月1日停播。 2025年10月1日,港台电视第二次以港台电视36作为测试频道透过大气电波传送,画面为以中英文显示的静态文字画面《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及残特奥会 港台电视36 即将启播》。11月9日(即 2025年全国运动会开幕典礼),该频道正式启播。

互联网服务

香港电台自1994年12月推出网上广播服务以来,服务范围日益扩大,至今全部港台制作的节目,都可以在“香港电台网站”(rthk.hk)收看、收听和重温。港台现时存有超过85年的声音记录及超过35年的电视制作。香港政府会在未来拨备资源,让港台建立电子节目数据库,以保存香港广播的珍贵文化遗产,并开放予市民和业界使用。

1994年12月,在香港中文大学电算机服务中心(今称资讯科技服务处)协助下,创建“香港电台联网版”,开拓新的广播科技,在网上提供新闻简报及少量电视及电台节目。

1995年9月,成功取得同步直播Live Real Audio的科技,与美国西雅图Progressive Network合作,在香港立法局选举日,透过互联网36小时全球直播电台选举新闻和节目,成为世界上首个应用同步直播作36小时直播的电台。

1996年10月,港台担任第三十三届亚太广播联盟周年大会主办机构,特别为这次活动设立网站,全球现场直播专题讨论部分,首次令不能出席会议的会员,亦可在本国即时分享大会的讯息。

1997年6月,将香港回归的各项庆祝活动,连续48小时经互联网视像直播,全球共有25万人次收看或收听了此次盛事,而在此期间,到访港台网站的人次更高达900万,是香港互联网广播史无前例的一项创举。

1998年4月,网站定名为“香港电台网上广播站”(www.rthk.org.hk),提供4个电台频道24小时直播,以及自选电台、电视节目服务。

2000年4月,全面拓展网上广播服务,每天直播全部6个电台频道、所有黄金时段播出的电视节目(每周共7小时视像节目),及提供中文新闻文本。

2001年1月,香港电台网上广播站得到联合国的支持,推出由联合国拍摄的“联合国在行动”(UN In Action),播放一系列有关世界各地的政治、环境保护、经济及社会民生的节目。为大家开展世界视野,带来更多国际性的资讯。

2001年2月,网站增设中文简体字版,方便海内外华人参阅浏览。

2001年3月,与六大洲各国超过500间电台和电视台网站连线,让网友更方便接通全球各地电子传媒,分享资讯。

2001年4月,增加网上英文新闻文本。推出网上学习e-Learning,透过互联网多媒体互动平台,推动终身学习,提供文史哲、艺术欣赏和语言学习的素材,提高大众学习兴趣。

2001年7月,开设网上财经频道(e-Finance),提供即时财经资讯、专家推介、上市公司专访等不同项目。

2001年11月,新增免费订阅网上新闻速递,每日早、午、晚三节中文及英文新闻,透过电邮直接传送给订户;并提供电子手帐下载版本,方便用户随时浏览。

2001年12月,加强新闻网页内容,每日即时新闻文本内增插特别现场录音,包括相关访问或重要人物发言等,令听众能直接收听到第一手原声。

2002年6月,开设“中华文化频道”,推出不同具中国文化特色的项目,包括︰“茗茶乐”、“网上中华五千年”、“文化长河”、“中国戏曲查笃撑”等。

2002年9月,开设“文化互联网”,提供一个网上平台,发放最新本港文化活动讯息及推动公众交流。

2002年9月,加强网络自动上载系统,提供更简单易用的即时调查、讨论区及问答游戏的网上新界面。

2002年11月,香港电台网上广播站率先推出PDA电子手帐版本,为电子手帐用家提供多媒体内容,包括:直播6个电台频道节目、每小时新闻简报(粤语、普通话及英语)的直播或下载、浏览或下载中、英文即时新闻文本,及每日更新的电视节目精华推介短片。

2003年2月,庆祝香港广播75年,推出“经典重温频道”,精心挑选香港电台在不同年代所制作的经典节目,供公众在网上重温欣赏。

2003年10月,香港电台网上广播站推出全新面貌,版面设计照顾不同需要,令大家网上欣赏电台电视节目更加一目了然。网页新增搜寻器,公众可更快捷及方便地,在香港电台网上广播站不同范围内作内容搜寻,重温和浏览网上提供的丰富节目及内容。

2004年10月,开设立法会直击,每周网上视像直播立法会会议。

2005年7月,推出myrthk新功能,让公众能建立个人化香港电台网上频道。网上即时新闻并提供RSS服务。

2005年8月,设立 Podcast Corner下载频道,让公众能简便地接收及下载最新节目,作流动收听。

2007年5月,Podcast Corner扩展为Podcast Station,提供更多影音节目供选择,并增设3GP多媒体储存格式,方便3G手机用户随身收看。

2008年11月,增设“电脑桌面微型应用程序”(Soha Widgets Vista版),让公众在新增、编辑和查阅私人的行事历之余,更可直接获取香港电台新闻、收听网上电台直播、收看电视直播及查阅港台最新活动资讯。

2009年9月,“香港共享创意”回应香港教育课程改革,启动“创意通”通识计划;香港电台作为一个公共广播的机构,按“共享创意”授权条款于本网站发放一些特选多媒体项目,供大家免费下载使用。

2010年3月,全面提供“高质版”(High Quality)服务,直播6个电台频道节目,让公众可以享受高品质的香港电台网上电台直播。透过“高质版”(High Quality)的服务,直播更流畅、音质更好更清晰。

2010年6月,推出首个移动应用程序“香港电台随身版”(RTHK On The Go),iOSAndroid用户可分别于App StoreAndroid Market免费下载及安装于iPhoneiPod Touch及Android装置上,随时随地透过Wi-Fi手提电话网络收听电台直播、查看即时新闻、下载Podcast精选等等。

2010年7月13日,香港电台网上广播站《RTHK On Internet》推出全新面貌,并重新定名为“香港电台网站”(rthk.hk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公众可更快捷及方便地在香港电台网站不同范围内作内容搜寻、重温和浏览网上提供的丰富节目及内容。并推出香港电台网站手机版“m.rthk.hk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内容包括:直播6个电台频道节目、浏览中、英文即时新闻文本,及收听新闻节目。

2012年9月17日,香港电台数码声音广播正式启播,“香港电台网站”网页版、手机版及智能程式同日提供“高质版”(High Quality)/MP3格式网上直播,但只直播数码31、33和35台节目及不设网上节目重温。

2014年1月1日,“香港电台网站”提供“HTTP Live Streaming”播放技术,支援不同播放平台。同日凌晨十二时,所有节目重温改用此播放技术,取代由1998年开始使用的 Real PlayerWindows Media Player 播放技术,及将节目重温扩展至数码31、33和35台节目。

2014年1月7日,推出电视节目移动应用程序“港台电视流动版”(RTHK Screen),iOSAndroid用户可分别于App StoreGoogle Play(Android Market)免费下载及安装于iPhoneiPod Touch及Android装置上,随时随地透过Wi-Fi手提电话网络收看电视直播、节目重温及直播节目表等等。

2014年2月3日,下午四时起不再提供 Real Player(RM 格式)及 Windows Media Player(ASF 格式)的网上直播。

2014年9月18日,推出电台节目移动应用程序“RTHK Mine”,iOSAndroid用户可分别于App StoreGoogle Play(Android Market)免费下载及安装于iPhoneiPod Touch及Android装置上,随时随地透过Wi-Fi手提电话网络收听电台直播、节目重温、收看电台节目精华、查看重点新闻、天气报告及交通消息等等。

收听、收看香港电台节目

因为香港电台的中波频率在珠三角大部分地区可以接收,其中包括香港电台第三台(AM567)、第五台(AM783)、普通话台(AM621)和第六台(AM675),所以在2004年开始,中国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AM621及AM783设立广播以干扰珠三角地区市民接收香港电台,但第三台及第六台未受干扰。中国大陆对电台的干扰,使香港方面要为不同地区额外拨出通讯频道,以避开来自大陆的干扰。做法是为其中三个AM台(第三台、第五台及普通话台),在AM广播接收欠佳的地区加建地区性FM转播站,以FM频道为该区转播AM服务,改善接收质素。受干扰的地区包括天水围、北区、西贡、将军澳等地。这亦间接使香港可拨出以供新电台成立使用的频道愈来愈少,直至现在完全饱和。直至2007年初开始,才取消使用中央台干扰港台第五台及普通话台。而香港听众依然可以透过拨打2272 0000 “打电话听港台”服务来收听香港电台的节目[87]


在中国大陆收听、收看香港电台节目

香港电台的三个FM频率则可以在珠三角南部接收,当中包括香港电台第一台、第二台及第四台。但覆盖范围仅限于深圳经济特区、东莞西部、广州南部(仅限南沙区及番禺区中南部)、中山东部、惠州东部部分地区及珠海。其中因第二台及第四台因邻近频率较少,在珠三角地区相较起第一台更易接收。AM频率在前文已经提及,本段则不再复述。

中国大陆听众亦可通过线上直播收听香港电台。但因防火长城封锁,无法直接登入官网收听节目,只能通过第三方的网址及APP收听。不过在2015年10月14日,有网友透露网信办广电总局开展境外电视网络接收设备专项整治行动,其中“尚听FM”、“蜻蜓FM”违法提供香港电台第五台的在线直播服务[88],因此中国大陆用户的收听渠道大多被切断。

而电视频道方面,珠三角部分地区可以接收到香港地面电视讯号,因此可以与香港观众一样,直接收看到原版的港台电视节目。而中国大陆其他地区的观众,可用非官方渠道在线上收看港台电视31港台电视32,不过现已大多数被封锁。

港台节目方面,在广东省有线电视用户曾经可通过翡翠台本港台明珠台国际台收看部分香港电台的电视节目,不过此方式受到广东有线电视网络审查。2020年3月4日起,通讯事务管理局撤销要求本地免费电视须播放香港电台节目的指示。3月9日起,TVB不再转播港台节目,所以现在广东省有线电视用户已不可直接在电视上收看到港台节目。另外中国大陆观众还可通过凤凰卫视香港台(网络直播形式,凤凰网)收看香港电台的电视节目。

电台及电视频道

香港电台设有8条全日24小时广播的电台频道,以及6条电视频道:

电台频道

广播频率 电台频道 角色和定位 语言
FM 92.6-94.4 第一台
Radio 1
新闻、资讯及综合节目 粤语
FM 94.8-96.9 第二台
Radio 2
青年、娱乐、流行音乐、艺术、文化及推广家庭及社区活动节目
第二台另设青年网上资讯园地“Teen Power
粤语,亦有印度尼西亚语节目
AM567
港岛南:AM 1584 及 FM 93.1
将军澳天水围:FM 107.8
跑马地渣甸山眺景园:FM 97.9
第三台
Radio 3
新闻、资讯及综合节目 英语,亦有尼泊尔语及乌尔都语节目
FM 97.6 - 98.9 第四台
Radio 4
美乐及艺术节目 英语、粤语
AM 783
将军澳:FM 99.4
屯门元朗:FM 97.3
天水围:FM 92.3
跑马地:FM 95.2
第五台
Radio 5
长者、文化及教育节目 粤语
AM 621
跑马地屯门北:FM 100.9
将军澳:FM 91.4、天水围:FM 99.4
普通话台
Radio PTH
综合节目、新闻及财经
社区参与广播服务
普通话

社区参与广播服务时段:多种语言如粤语、英语及香港少数族裔语言

AM 675 香港之声台
CNR/HK
转播香港之声[注 4] 普通话、粤语
FM 94.6-107.3 大湾区之声台
CMG/RGB
转播大湾区之声


[89]

电视频道

频道编号 电视频道 角色和定位 语言
31 港台电视31
RTHK TV 31
全新港台制作的时事、资讯、戏剧、教育、文化艺术节目、外购节目、精选港台经典节目、英文节目、学校节目、天气报告等 粤语为主,亦有英语广播节目、印度尼西亚语字幕及手语服务
32 港台电视32
RTHK TV 32
直播多个立法会会议、重要记者会、本地即时新闻、国际时事及体育新闻片段、体育赛事直播及漫‧电视等 粤语、普通话、英语
33 港台电视33
RTHK TV 33
转播CCTV-1 普通话
34 港台电视34
RTHK TV 34
转播CGTN Documentary
35 港台电视35
RTHK TV 35
转播CGTN
36 港台电视36
RTHK TV 36
体育频道

部分节目类别

清谈/资讯节目

  • 清晨爽利
  • 开心日报
  • 精灵一点
  • 讲东讲西(星期一至五)》
  • 讲东讲西(星期日)》
  • 思潮作动
  • 大城小事》(已完结)
  • 波乐无穷
  • 知识会社
  • 港台讲台
  • 旅游乐园
  • 与CEO对话
  • 懒人包》(已完结)
  • 法医研究所
  • 哈林奭失眠
  • 香港电台是我家》(已完结)
  • E个世界》(已完结,并以环节形式并入《知识会社》)
  • 少宝与文狄
  • 敏感时刻》(已完结)
  • 周末有情人》(已完结)
  • sun生活

广播剧

时事及听众来电节目

音乐节目

  • 中文歌曲龙虎榜
  • 这里找共鸣》(2014年1月-8月,2015年1月-7月)
  • 2000靓歌再重聚》(区瑞强主持,重唱本地及各地经典歌曲)
  • 环球榜》(李志刚主持,英文音乐节目)
  • 全球华语歌曲排行榜》(孟繁旭主持,普通话台节目,已完结)
  • Teen 空海阔》(白原颢主持,日文音乐节目)
  • 大韩旋风
  • 音乐互联网
  • 音乐情人
  • 恬淡情怀
  • 轻谈浅唱不夜天
  • 骚动音乐》(TeenPower联播)
  • 我爱广东歌》(今明主持,已完结)
  • 音乐早点》(关伟光主持,普通话台晨早音乐节目,已完结)
  • 活。乐。12点》(叶宇波主持,普通话台午间音乐节目 ,已完结)
  • 音乐抱抱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卜邦贻主持、普通话台晚间六点音乐节目)
  • 数字人生》(已完结)
  • 黄金右脑》(已完结)
  • 黄金的旋律》(已完结)
  • 悠长假期》(陈海琪主持)
  • 音乐有德勋》(已完结)
  • Hip Hop 天使Angela》(已完结)
  • 辉游记》(已完结)
  • 国风国丰》(已完结)

娱乐节目

  • 晨光第一线》是香港最长寿的晨早电台节目
  • 疯show快活人
  • 一个钟一个梁荣忠》 (已完结)
  • Made in Hong Kong 李志刚
  • Gimme 5》(已完结)
  • 寻常事 认真做》(TeenPower联播)
  • 中女宅男杀很大
  • 守下留情
  • 有冇搞错》2008年9月8日至2019年3月29日
  • C Hing 祠堂》(2019年4月1日至今)
  • 娱乐满天星》(已完结)
  • 万王之王》(已完结)
  • 青春交响曲》(已完结)
  • 948娱乐网》(已完结)
  • 一潮天子》(TeenPower联播)(已完结)
  • 好心情》(已完结)
  • DJ 先生李志刚》(已完结)
  • TP新势力》(已完结)
  • 拖男带女 Love Actually》(已完结)
  • 甜心家族》(已完结)
  • 创KaPo夫》(已完结)
  • 这里找共鸣(新版)》

颁奖及比赛节目

教育节目

  • 长者空中进修学院》:长者教育节目,由袁翠霞监制,香港社区发展网络亚洲归主协会等协办。
  • 日语自游行I》、《日语自游行II》、《日语自游行III之最和味》:香港日本文化协会合办
  • 征服懒音》:广东话懒音节目,罗曼颖及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文及文学系博士 张锦少博士主持。
  • 正斗中文
  • 反斗普通话
  • 反斗英语

宗教节目

  • 空中结缘》:佛教节目,逢周日于第五台早上广播[90],由叶文意居士主持
  • 英文台每逢星期日早上都会转播圣约翰座堂的崇拜。

儿童节目

  • 小朋友时间
  • 欢笑乐园开心地
  • 好孩子星期天
  • 玩玩星期天
  • 诉心事家庭》(包含亲子、家庭心理学等元素)

社区参与广播服务

其他节目

  • 香江暖流》(以长者为对象的长寿电台节目)
  • 有你同行
  • 耆力量
  • 戏曲天地》/《戏曲之夜
  • BBC 时事一周
  • 一桶金
  • 一桶金之财经新思维
  • 投资新世代
  • 香港家书》(以书信形式作骨架,让知名的公众人物向大众/对方提出对时事之意见)
  • 大学站
  • 自己人》(香港首个以LGBT为主题的电台节目)
  • 大自然之声》(与渔农及自然护理署合作,首创以数码音质录播大自然虫鸟花草的声籁)
  • 有声好书》(以声音朗读巨著作品)
  • 家有爱宠》(以饲养宠物为主题的电台节目)

经典节目

  • 《周末午夜场》(重温经典广播剧)
  • 《小时候 经典重温》(已完结)
  • 《狮子山下 经典重温》(已完结)

2020年 生态/保育环境节目

播音节目

现任电台节目领导、主持人

中文台

  • 台长:张璧贤
  • 节目推广总监:胡世杰
  • 特别项目经理:李锦明

第一台

第二台

第五台

普通话台

  • 节目总监:马克菲
  • 副节目总监:罗曼颖
  • 主持:叶宇波卜邦贻杨子矜孟繁旭郑敏儿陈曦谭文捷芳华徐昂刘明正黄梓瑜陈凤翔马俪文袁立一段洁洪健崴胡希彦孙雷司徒天籁宛佳刘焯文金丹麦尚中

公共事务组

  • 节目总监:陈燕萍
  • 副节目总监:林嘉瑜
  • 主持:萧洛汶陆宇光李文黄玮杰

电台文教组

英文台

  • 台长:许卓图

第三台

  • 高谊德(总监)、伍咏欣Samantha ButlerAndrew WorkMegha ChaddahMike RowsePeter KingKevin LewisSimon WillsonPhil Whelan侯嘉明谭雁瞳Paul HaswellCarol MangCarolyn WrightAndrew Dembina谭皓焱Michael LanceJeff CheungDanny LauSteve JamesRon R. Lacson、、John TannerAnnemarie EvansAileen AlonzoChura ThapaAbid Ali BaigJayang JhaveriMuskkan SamtaniChristopher ColemanRobin Ewing

双语广播

  • 萧树胜(总监)、 伍颖文廖碧桢罗乃新林家琦艾乐册马盈盈李德芬高德仪凌崎侦戚家荣成俊曦高尔文何子辉梁芷菁陆坚智梁敏莹尘纾黄嘉浩Ken Rose

电台发展及文教组

  • 电台行政及发展组总监:韦佩文
  • 电台发展及文教组节目总监:何翠峰
  • 陈燕萍、钟杰良、郑曦晖、刘莲、区凯声、张伟基

社区参与广播

  • 社区参与广播节目总监:张建浩
  • 社区参与广播副节目总监:程振鹏
  • 黄瀞贤、王淑仪、锺益伦、周伟基、周伟业、吴美铃、萧艳萍

部分已离任、去世或转职电台节目主持人

更多信息 姓名, 离开年份 ...

车辆

公共与国营广播角色间的转变

港英时期

成立于英属香港时期的香港电台,最初被政府视之为官方喉舌,新闻内容全由政府新闻处(Government Information Office)提供,没有编辑自主。虽然首任广播处长布禄士(Donald Edgar Brooks)主张香港电台对政府可以进行“建设性的批评”[94],但一直不获港英政府理会。1967年六七暴动期间,港台成为官方文宣媒体,平息暴动后,港府调整施政方针,为提升施政效率,在1968年成立民政署,加强与市民沟通。同时,港英政府锐意发展电视制作,希望藉电视与日俱增的影响力,提升政府形象,并从英国本土的公营广播机构英国广播公司,聘请何国栋(James Hawthorne)出任电视总监(Controller Television)。据何国栋忆述,1970年履新后不久,他的行事方式便跟港府官员发生激烈冲突。他不同意港台的角色跟政府新闻处一样,认为报导事实是广播机构公信力的来源:“如果我们可信,政府也会可信。如果我们在广播中说谎,政府是骗子,我们也会被视为骗子。”[95]后来广播处长一职空缺,何国栋被港府问及是否愿意接任,他开出条件要求新闻报导必须由香港电台负责编采,不再由政府新闻处提供,结果得到港府接纳。何国栋于1972年至1978年获港府委任为广播处长,香港电台新闻部亦由1973年4月开始独立运作,开启编辑自主的时代[95]。然而,香港电台当时有部分节目仍然受到政治压力,其中公共事务相关的电视节目《观点与角度》(Viewpoints)即为一例。1974年10月31日的《观点与角度》,原定播出的评论是有关于批评港府处理一宗建造工程承包商的破产事件(“保利事件”)中表现差劲,但是被何国栋以该评论是故意引起事端为由最终未能播出,这个决定事后轩然大波,何国栋亦同意必须改革香港电台过分严格的审查方式[94]。香港电台在1980年代中期起的自主性大幅提升,虽然港台是政府部门并得到恒常拨款,但是在节目制作及新闻编采方面,却可独立于政府的政治影响,达到真正的编采自主[96]

1984年《中英联合声明》签署后,港英政府进入1984年至1997年间的“过渡期管治”,并推出一系列公营机构改革方案。1984年起,港府检讨香港的广播政策,广播事业检讨委员会于1986年发表报告书建议:“香港电台的电台部和电视部应一齐脱离政府,改组成为一间独立公司,由一个董事局管理而董事则由港督委任。……作为一个公营广播机构,新公司应有自己的一套宪章,明文规定其提供资讯、教育和娱乐节目的责任。……新公司亦须领牌而其持牌人亦须和商业电视台持牌人一样受同样的监管和受同样检查尺度的约束。……预计公营广播机构从电视方面的收入,足以抵销其电视服务的全部和电台服务的部分开支。但是,预料最低限度在最初阶段,政府必须继续拨款资助公营广播机构。由于政府的资助额相信不会太多,故不会被人认为有足够影响力向公营广播机构施加压力。”[97]1989年,行政局同意香港电台公司化(Corporatization),由政府部门转变为独立于政府的公营机构。中国政府得知消息后甚为不满,极力反对,香港电台改组为公营机构的计划被搁置[98]

特别行政区政府时期

1997年香港回归初期,香港电台虽然作为香港特区的官方媒体,但是仍享有一定程度的新闻自由及编采自由。中国内地未能谈及的议题,例如六四、台湾统独问题等仍可涉及,部分节目如自1989年首播的《头条新闻》,主持人在节目以幽默对答揶揄政府施政失误仍可播出。然而,这些时事及政治节目不时引起政府官员不满和社会争议。如已故《镜报》创办人、亲建制人士徐四民声称以纳税人身份批评港台,不清楚谁是自己的老板。意思指香港电台虽然是一个政府部门,靠公帑营运,却在节目中讽刺批评特区政府行政失误。时任港台负责人的朱培庆曾公开发言,“香港政府只是港台的上司,港台的老板是香港市民”。[99]

2006年1月17日政府成立《公共广播服务检讨委员会》检讨公共广播角色,决定港台前途。2007年3月,黄应士领导的香港公共广播服务检讨委员会建议香港政府成立全新的公共广播服务公司,不适宜考虑香港电台全面过渡成新公司[100],时任广播处长朱培庆则对报告没提及港台去向感到失望[101][102]。香港电台节目制作人员工会认为该报告漠视香港电台的价值,抺杀了港台公营化的可行性,工会以及保护记者委员会均争取香港电台过渡成为真正的公共广播机构[103][104]。有立法会议员则指,若要成立一个新的公共广播机构,意味港台将会被边缘化、解散或与政府新闻处合并[105]

支持港台编采自主的组织“撑港台运动”的人士认为,在香港的政治气候下,政府没有给予港台足够的保障,根本难以有足够的政治空间,给港台去履行公共广播机构的重责。香港电台保持政府部门身份,即政府仍会操人事任命大权,财政仍在所属政策局的“开支封套”之内继续受部门官僚程序制肘,并干预港台的编辑自主和运作,港台员工制作节目,动辄得咎,无法保障港台的编辑自主。不少人将港台定位为多元开放社会里的公营广播机构,对政府喉舌的定位相当抗拒。为此民间多次游行表示关注,如部分人成立“撑港台运动”举行街头论坛等活动。另一方面,认为要加强控制港台的一方认为港台应履行公共广播的职能、对公众负责和对特区政府负责是完全一致的,香港电台作为政府属下的传媒机构,向公众负责的首要任务是原原本本向市民介绍政府的施政方针和政策,即不能批评特区政府或中共中央。在本地的亲共或亲中阵营之中,大多认为政府必须要有宣传自己政策和施政的工具,而执行这项任务就是香港电台的义务。因此舆论认为政府根本不会接受将港台落实作为公营广播,让港台的运作独立于政府的建议[106][107][108][109][110]

2009年9月22日,行政会议决定维持港台公共广播机构身份。不过,港台将由特首委任的“香港电台顾问委员会”监察,职责包括就港台节目的编辑方针、节目标准及质素的事宜向处长提供意见,听取有关港台节目的投诉报告,监察港台的节目符合公众期望的程度等等[111]。公布列明《香港电台约章》,给予港台编辑自主,港台恪守的编辑方针,包括准确发放具权威资讯,持平反映意见,不受商业及政治影响等。

2019年香港发生反修例运动后,特区政府不再忍受港台批评政府施政,加强介入香港电台的管治,控制编采方向,使港台逐渐成为官方喉舌[112],遂失去报导的中立性[113]。2020年5月28日,特区政府因应通讯事务管理局(通讯局)就《左右红蓝绿》和《头条新闻》发出的“严重警告”及“警告”引起公众关注,决定成立专责小组,“检讨港台的管治及管理,使港台的公共广播服务,更全面履行《香港电台约章》”。[114][115]2021年2月,主管香港电台的商务及经济发展局发表《香港电台的管治及管理检讨报告》。[116]商经局局长邱腾华引述报告批评港台管理出现多项问题,包括编辑管理制度存缺失,问责意识薄弱,人事管理有不足,以及投诉机制欠透明等。[117] 2021年9月29日,香港电台向员工发出《香港电台编辑政策及流程》文件,详细列明工作人员各项编辑政策及指导原则,包括在处理有关“一国两制”问题时必须同时考虑香港是国家一部分;处理涉台事务时,应恪守“一个中国”原则,又指港台有责任协助政府就维护国家安全工作的宣传,不得提供平台鼓励、煽动、宣扬、美化、认同或同情任何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及节目不得引起或加深对中央及特区政府的憎恨。执行方面,文件设立上报机制,即若节目内容涉及相关范畴,便必须上报特级节目主任(如总采访主任)或以上职级人员。若不遵守文件所载的政策,可能遭受纪律处分。[118]

历年争议

1997年主权移交后

《头条新闻》引起徐四民不满及抨击

头条新闻》曾引起居港缅甸华侨徐四民点名表示不满,于1998年3月4日在北京“两会”炮轰香港电台,事件引起争议。2001年,时任特首董建华发表《施政报告》,《头条新闻》主持林超荣以塔利班讽刺《施政报告》,董建华及后批评:“我觉得嗰啲低趣味嘅制作,我唔想评论。”。[119]

1999年《香港家书》与“两国论”内容争议

1999年7月,中华旅行社总经理(实质上是中华民国政府驻香港代表)郑安国应邀到香港电台在《香港家书》节目中解释“两国论”,其言论及香港电台均饱受左派阵营抨击,包括当时的中国国务院副总理钱其琛和香港行政长官办公室,当时的港台广播处长张敏仪发表声明,表示任何人在香港生活,只要不触犯法律,都有言论自由,在谈话节目播出三个多月后,1999年10月,评论认为特区政府运用行政命令,突然把张敏仪调职派驻日本,任东京经济贸易首席代表[120],事件引起争议,有评论说张敏仪调职日本是被放逐,并扬言要向人权组织投诉,尽管张敏仪公开说乐意调职,但是有公众不服气,客观上使香港电台的新闻自主权得到关注。[121]

2009年六四事件二十周年与《议事论事》内容争议

2009年6月4日时值六四事件二十周年,当晚播出的一集《议事论事》以六四事件为题。节目提及“东欧人民早在1950年代-60年代反抗共产政权的高压统治,引来苏联坦克入城镇压。东欧民主化运动抗争历时30多年才开花结果,如果1989年是中国民主萌芽的一年,往后的路更加需要人民坚定、慢慢地走下去”,内容引起一些亲建制派人士不满[122]。同年6月10日,《星岛日报》署名杜良谋的文章指中央官员相当关注香港的六四事件纪念活动,节目主持人将东欧共产政权倒台与在中国大陆争取民主相类比,提出中国步东欧的后尘,令中央大为震惊[123]。6月16日,一国两制研究中心总裁张志刚在《明报》发表评论,质疑主持人的语气煽情,以及公帑运作的香港电台不应持反共立场;抨击该集节目搞政治动员,并指身为总编辑的广播处长要为编采判断负责[124]

2019年反对逃犯条例修订草案运动报导争议

2019年“反送中”运动白热化阶段,有香港“爱国团体”发起了“万人包围香港电台”运动,抗议其节目偏颇,认为港台节目从选材到嘉宾无不倾向泛民阵营,又称其“透过纳税人的钱伤害纳税人和香港政府”。[125][126]香港电台则称,他们向来都透过不同平台让公众表达不同的观点。[127]与此同时,香港电台新闻部亦被指控引述假新闻诬蔑示威者,2019年7月14日,香港电台报导沙田新城市广场发生警民冲突期间,有示威者咬断及钳断警员手指。[128]其后被传真社揭发,指有关新闻不正确,并引用当时新闻照片显示当时示威者只与警员抢夺警棍,警员手指事后亦完好无缺。而香港电台新闻总监兼香港新闻行政人员协会执委黄金凤明确指示记者发稿时,要求记者在报导该新闻时,不得使用“消息指”,必须直接描述示威者“咬断及钳断警员手指”。[129]

警务处处长指责《头条新闻》并使节目停播

2020年2月,警务处处长邓炳强就港台节目《头条新闻》在2020年2月14日播放的“惊方讯息”环节中讽刺警方的做法表示“极度遗憾”,他并且致信予时任广播处长梁家荣,表示“该节目环节颠倒是非,分化,多次以嘲讽形式抹黑警队于抗疫期间工作的努力”,其节目内容“与事实不符”[130][131][132]。是次事件引发了公众对政府与香港电台关系的强烈关注,许多泛民主派和香港电台的支持者认为这一事件足以证明香港电台的新闻自由、言论自由、编辑自主正在被侵蚀,于是组织新一轮的“撑港台运动”[133][134],而许多亲建制团体公开促请香港电台停播《头条新闻》。[135]

事件也引起了通讯事务管理局的关注,5月向港台发出警告信,指出收到超过3300宗投诉,其中“惊方讯息”环节中的几乎每一句对白都有投诉。通讯局认定有关真实资料的准确性、污蔑和侮辱警方,以及在个人意见节目《头条新闻》中表达多方面意见所提出的投诉成立,敦促港台严格遵守《电视节目守则》中的相关条文。[136]港台随后表示,接受通讯局的裁定并会向警方道歉,而港台也表示制作完本季度的《头条新闻》后该节目会暂停播出。[137][138]

2021年1月28日,通讯局表示合共接获44宗投诉。部分投诉成立,并向港台发出强烈劝谕,敦促严格遵守《电视节目守则》相关条文。港台表示,接受通讯事务管理局的裁决,会继续严格遵守《电视节目守则》中的相关条文,《头条新闻》自2020年6月19日后已暂停制作[139]

2019年《左右红蓝绿》与中大理大反修例冲突评论争议

2020年4月,通讯事务管理局回应接获有关347宗投诉港台节目《左右红蓝绿》在2019年11月20日首播的一集,节目嘉宾香港教育大学亚洲及政策研究学系蔡俊威主持评论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冲突事件时,涉及偏颇、煽动对政府和警方的仇恨,局方调查后认为有关准确性、煽动仇恨、公平及个人意见节目中真实资料的投诉成立,裁定违反《电视节目守则》相关规定,并向港台发出严重警告[140]

通讯局在调查报告中指,主持并无在节目中表明他大部分的评论是基于间接取得的资料。局方认为,部分似乎纯粹源自身份不明的人在互联网上作出的声称或意见。虽然港台解释主持的言论是基于重要事实,但在其陈述中提交的资料却未能就该等言论提供实证,从港台提供的资料中,通讯局留意到主持的言论似乎与资料原文意思不符或互相矛盾、歪曲资料原文的意思,或缺乏证据支持所作的声称。

通讯局认为,港台没有尽一切合理努力确保节目中的真实资料准确无误,以及在节目播出前从各方搜集资料,查证主持所作出的严重指控是否属实。通讯局认为,即使港台声称主持的言论不代表其立场,不能免除港台作为免费电视广播机构的责任。通讯局称,认同并尊重广播机构享有言论自由及编辑自主,但该等权利并非毫无限制[141]。港台回应表示,尊重通讯局的裁决,并已在通讯局转介投诉之前移除节目网上版本[142]。商务及经济发展局局长认为有关事件性质严重,港台必须就裁决尽快作出正面和负责任的回应,包括全面检讨其节目编辑和制作的机制,以确保同类错误不会再发生[143]

2020年《The Pulse》与台湾申请入世卫争议

2020年3月28日,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世界卫生组织助理总干事布鲁斯·艾尔沃德接受《The Pulse》记者唐若韫透过网络视讯采访。唐若韫向艾尔沃德问道“世界卫生组织是否会重新考虑台湾的会籍问题”,对方停顿九秒后表示没听见。唐若韫表示自己可以重复提问,艾尔沃德则表示不用重复了,直接问下一个问题就好,唐若韫于是再次表示“我想问跟台湾有关的议题”,此时艾尔沃德疑似切断视讯。重新接通后唐若韫再次问到“你是如何评断台湾到目前为止在防疫方面上的表现”,艾尔沃德则说“我们已经谈论过中国了,如果你看中国各个地区,他们其实都做得相当不错”[144][145][146]

访问片段播出后社会表达关注。4月2日香港商务及经济发展局发言人表示,局长邱腾华认为该集节目当中的表达,有违“一个中国”的原则,以及《香港电台约章》中香港电台作为公共广播机构所订明的目的和使命;港府广播处长作为港台的总编辑,必须对此负责[147]。香港电台回应表示该集节目提及台湾时,只以“地方”(place)来形容,且审视全集内容后,认为并无违反“一国两制”原则,也没有违反“香港电台约章”[147]

4月7日,香港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回应事件时指出,香港电台不论作为公共广播机构抑或一个政府部门,都应维护“一国两制”的原则,节目内容要加深市民对“一国两制”的理解[148][149]

立法会议员叶刘淑仪在恢复二读辩论《拨款条例草案》会议时,点名批评记者唐若韫访问世卫官员时无视世界卫生组织只认可主权国家的原则以及问题具政治性,做法有违《香港电台约章》中增加市民对“一国两制”及其在香港实施情况的认识、培养市民对公民及国民身份的认同感的公共目的,反映广播处长梁家荣并无教导雇员提升他们了解国家及一国两制、培养他们公民及国民身份认同感,认为梁家荣管理失败[150]

2020年港区国安法生效后

多次遭建制派人士投诉

2021年1月23日,政府因疫情封锁佐敦部分区域,香港电台发布一张相片,指记者获发5包即食面及罐头等物资,称宾馆没有提供罐头刀及煮食工具。有关报导引起香港工联会会长吴秋北发文,他质疑“不能煮面,有没有开罐器,也是政府的错?”认为港台是蓄意误导,是滥用权力,因对比其他居民的物资后,发现有居民获发的罐头是有拉环,可徒手打开。他同时斥记者有预设立场、丧尽专业,形容“出政府粮,拆香港台!已成了新闻界的败类!”其后多个建制媒体,包括《大公报》、《点新闻》和《香港商报》引述吴秋北批评和蓄意误导。《商报》亦引用网民质疑,港台的记者故意将易拉罐倒转拍摄。港台发表声明,强调一直尊重事实中肯报道,不点名严厉谴责抹黑指控。[151]

同年1月25日,其网上新闻就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的报道标题被人投诉少了两个字,变成“习近平称要推动多边主义,搞新冷战和制裁把世界分裂”其后更正为“习近平称推动多边主义 搞新冷战和制裁只能把世界分裂”,香港电台对事件谨此致歉。[152]

同年2月4日的立法会行政长官答问会,民建联成员何俊贤不断狙击港台,要求特首林郑月娥必须严肃跟进事件。她认同香港电台极有需要改善,指出香港电台早前被通讯局裁定7宗投诉成立,形容“即使是任何部门也是难以接受”。林郑不点名期望身兼总编辑的广播处长梁家荣能够表达其立场。不过众新闻发现指7宗“难以接受”的港台投诉成立个案中,4宗只接获1个投诉,其中一个投诉是《天气预报》有植入式广告。[153]

不再转播BBC频道与节目

2021年2月12日凌晨,由于BBC报导新疆再教育营等中国人权专题[154]中国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公告不受理BBC World Service在中国境内本年的落地申请[155],港台也在当日早上宣布由晚上11时起,不再转播启播43年的BBC World Service及《BBC时事一周》[156]。港台工会发声明质疑在一国两制下,多年来从未听闻香港电台需跟从国家广电总局决定,认为港台和商经局应清楚解释其理据[157]

政府批评港台管治并空降AO接掌

2021年2月19日,政府公布香港电台的管治及管理检讨报告,批评港台管治及管理有6个范畴问题,包括编辑管理制度出现缺失和“问责意识薄弱”。政府要求港台加强编辑问责处长决策角色,如建立稳健流程及“必须上报制度”。同日,原定8月约满的广播处长梁家荣提前解约,由民政事务局副秘书长李百全接替,是继邓忍光后,第二名政务官(AO)空降掌管港台。港台节目制作人员工会形容报告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令人感觉是想“乱棍打死港台”。[158]其中主席赵善恩以八字回应:“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认为报告对港台的指控存在不少矛盾、理据亦薄弱,编辑自主荡然无存。形容港台成为香港政治问题的代罪羔羊。[159]

而前广播处长梁家荣离职时,在最后一个工作天向全体员工发电邮用中英文发表离别感言,表示:“骊驹在门。同舟相随五载半,激流荡;相濡相忘,铭感五内。宠辱无惊,去留无意。也无风雨也无晴。”[160]

新处长组编委会审查,抽起和停播多个节目

2021年3月1日,民政事务局副秘书长李百全空降接任广播处长后,虽然本身完全缺乏相关专业训练及知识,但强调自己的“总编辑”地位,会审批即日至未来1周的节目,特别是《铿锵集》,才可以对外播出。据内部员工透露,李百全牵头与另外八名高层组成编辑委员会,利用该全新编辑机制在制作或播出前检视具争议的节目,换言之具有主宰节目命运的生杀大权。然而,该委员会检视节目的工作流程不透明,抽起具体原因往往以“保密”为由,未向员工透露,因此在内部饱受诟病[161],但获行政长官林郑月娥的支持,认为他有尽责按《港台约章》做事,符合她对港台总编辑的期望[162]。据指,九名成员中唯一一位熟悉新闻时事的是助理广播处长(电视及机构业务)区丽雅,她供职港台20年。值得注意的是,2001年5月20日,她主持的时事节目《还看天下》讨论西藏问题,曾指西藏是“一直以来享有独立及自主的国家”,遭到《文汇报》、《商报》等左派报章狙击[163]

首个被抽起的节目,是原定于3月7日播出的《香港故事》。该节目因有本地乐队LMF(大懒堂)受访,被李百全认为“代表少数文化的LMF唱粗口歌是不decent、有极端政治取态”,最后被抽起。消息称他的做法“衰过大陆”,又斥他“当自己系皇帝,佢就系标准,威过习主席”,认为处长连社会情况也不清楚。探讨粗口文化的次文化堂社长彭志铭批评李百全的言论反映他无知、无能,缺乏新闻学基础,是香港的悲哀。[164]不过特首林郑月娥在行会前见记者表示,对广播处长的做法表示认同,认为他有尽责按《港台约章》做事,符合她对港台总编辑的期望。[162]

3月11日,原定当日播出的《议事论事》亦突然被抽起,同时段改为重播节目《卓越教室》。港台管理层称节目被抽起与讨论修改选举制度无关。接受访问的前立法会议员的李华明对此感到遗憾及可惜。而民主党透露有港台员工因透露被抽起原因而被警告《官方机密条例》,认为是破坏新闻自由,要求港台管理层解释原因。[165]而3月12日原定晚上7时10分播出的《The Pulse》及8时播出的《铿锵说》亦对调。记者称向多名港台员工查问,不过以受“保密原则”为由不能向外界透露。[166]

3月底,处长和编辑委员会以相关节目“议题具争议性,未能做到持平、不偏不倚及真确准绳”,以及未能符合《香港电台约章》及《节目制作人员守则》的要求为由,进一步加强抽起节目和停止制作部分受观众欢迎的节目。[167]包括蔡玉玲编导的《卓越教室》、黄秋生参与的口述影像《听出好戏势》、《香港故事:疫行者》、原定在3月29日播出的《铿锵集》,暂停制作清谈节目《五夜讲场2021》和时事饮食节目《港食力》。[168]中大学生会当选内阁“朔夜”内务副会长何思珩认为,港台抽起节目的安排是侮辱制作团队及侮辱港人的智慧。而建制派立法会议员容海恩虽对节目被抽起不感到意外,但认抽起节目非最佳处理法。[169]而主持《港食力》、前无线新闻主播黄大钧表示不觉得突然,估计节目对新管理层“体裁上可能比较敏感”而不能开拍。[170]

另外,港台新管理层亦于3月31日发通知,宣传暂停将电视部的作品送交参赛,已参赛的作品要去信主办单位要求退赛,要求退出的赛事包括香港消费权益新闻奖及美国国际电影及电视节等海内外奖项,但其中由国际特赦组织香港分会香港记者协会香港外国记者会合办的人权新闻奖则表示评审工作已展开,且提名作品只能申请者放弃,故会如常评审所有港台作品。[171]

而多名主持亦在6月起突然被解雇,包括《疯Show快活人》主持曾志豪贵花田,《自由风自由Phone》主持区家麟和客席主持。区家麟批评政府和港台高层用尽行政权力。而港台电视部《五夜讲场》、《视点31》、《日常8点半》和The Pulse等多个节目亦会停播。港台节目制作人员工忧虑以往持平与批判声音会在大气电波中消失,同时摧毁获得公众认同的品牌,不符合港台和公众利益[34]而管理层多次仓卒叫停多个节目,是对同事、主持和广大观众欠缺交代和极不尊重。[172]

新处长要求删除YouTube频道逾一年节目

2021年5月1日,港台消息人士透露管理层计划推出新政策,会将YouTube频道上载超过一年的节目下架,有中层更提醒员工若想保留节目片段,要自行备份。港台员工质疑新安排明显是彻底清除过去不受新管理层欢迎的节目内容,如铿锵集关于调查元朗袭击事件的《7.21 谁主真相》和已经停播的《头条新闻》。[173]到5月3日,香港电台下令删除YouTube平台上载逾一年的节目。包括2019年9月至2020年4月上架之《铿锵集》、《头条新闻》、《视点31》和《警讯》[174]。另外,13年前最早的一批影片亦被删除。《铿锵集》“721谁主真相”编导蔡玉玲在facebook上引述徐贲《暴政史》称,“删除的按钮已启动,历史的清洗在香港电台开始”。而港台中形容此举十分恐怖,好似睇住被灭口咁。[175]香港不少网民呼吁下载并备份这些影片,以保留历史片段。[176]有科技博客撰写教育文章,指出为香港历史作备份应使用区块链等云端方法,不能只使用家中硬盘。[177]

叫停新闻奖项参赛

2021年4月,原有两个港台中文新闻部作品获第五届恒大商业新闻奖,因港台管理层要求把所有作品退赛,恒大最终将奖项颁予其他单位[178]。此前,“2021年度人权新闻奖”未有应港台要求抽起其参赛作品,并有多个作品获奖,港台表示不会领取相关奖项。[179]

展示“文革发动”直幡

2021年5月4日为五四运动102周年,港台广播大厦外举行五四升旗礼,现场展示“文革发动”、“澳门回归”、“世纪长征”等直幡。[180]

疑似禁播歌手歌曲

2022年1月底,网络流传港台高层以口头通知唱片骑师,要求唱片骑师禁止播出指定歌手及乐团的歌曲,不论是旧歌还是新歌都不可以播出。这些歌手及乐团包括黄耀明何韵诗RubberbandC AllStar达明一派Dear Jane方皓玟Serrini谢安琪许廷铿。当中,《香港故事》的主题曲采用谢安琪演唱的〈大城小动〉长达十年之久,因应上述要求,主题曲更换为林智乐演唱的〈繁星点点〉。

有意见认为,这些歌手疑似被封杀是和歌手本身的政治立场有关。即使从不发表政治言论的歌手,也有可能因为选择的合作对象而连带受到影响[181]

唯有关传言是否属实,港台至今从没有作出任何正面回应,只是表示“一直支持本地的中文流行音乐发展,节目主持均以专业角度,选择配合节目的歌曲播放”[182]

直至现时为止,在上述流传被禁的歌手中,只有Dear Jane的新派台作品在2023年开始重新在香港电台播放,当中2023年派台作品《为何严重到这样》及2024年的派台作品《多谢你自己》分别夺得第四十五届十大中文金曲第四十六届十大中文金曲“十大中文金曲奖”,亦在该两届获得“最佳乐队/组合奖(金奖)”,另有“最佳中文唱片奖(乐队/组合)”及CASH最佳创作歌手奖银奖(Howie@Dear Jane)。

节目顾问团停止运作

2022年5月9日,港台以“精简咨询架构”为由,将自1993年成立,由40人组成的“香港电台节目顾问团”停止运作,认为《香港电台的管治及管理检讨报告》已经建议整合并重新设计听众/观众意见调查,认为有其他渠道搜集意见。有顾问团成员认为是反映电台不愿再聆听来自民间的声音。[183]

张贴了30年的“表扬信”被除掉

2023年六四事件周年前夕,香港电台新闻部高层下令清走新闻部一封张贴了34年的巨型表扬信,内容为港台其他部门员工在八九学运时赠送予新闻部,向冒着生命危险坚守在前线采访的记者同事作出致敬。据报“撕纸令”是由与特首李家超新闻总监黄金凤下达。有前员工指信中内容并无任何政治讯息,但都不能保留下而感到哗然。[184]

网上删除逾三千集节目

2023年6月19日,网媒《集志社》发现港台近期删除Podcast One网页备存多年的节目,最少有3200集节目下架,其中包括《头条新闻》、《城市论坛》、《警讯》等。消息确认下架事件在最近三个月发生,但无人解释原因。港台指“对个别节目或项目安排不作评论”,并无回应什么节目“被下架”、何时下架、由谁决定和下架原因。《五夜讲场:学人串社科》嘉宾主持梁启智形容“深切失望”,但已经预料节目消失属意料之内。[185]

参见

香港其他传统广播电台
香港网上电台

注释

  1. 1997年香港回归后,在法律上遵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一个中国原则台澎金马被视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一部分,不承认中华民国是独立主权国家。参见:中国大陆#法律上的用法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方面使用台湾地区领导人称呼中华民国总统
  3. 港台电视启播日期,有两种说法。其一是2014年1月7日,港台电视三条频道撤下“讯号测试”字样。其二是2019年3月下旬,港台电视所有频道24小时播出,方才是结束长达6年9个月的“试播”阶段。
  4. 该频率前称“香港电台第六台”,1989年12月3日启播,起初转播BBC World Service,2017年9月3日后转播香港之声,2022年6月大湾区之声落地香港后,改称为“香港电台香港之声台”。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