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冷戰 (1953年—1962年)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冷战 (1953年—1962年)
Remove ads

冷戰(1953-1962)是指從1953年韓戰結束到1962年古巴導彈危機之間的冷戰時期。這段時期的特點是美國蘇聯之間的緊張局勢加劇以及緩和緊張局勢的努力。

Thumb
1959年7月,在莫斯科舉行的美國國家展覽上,蘇聯領導人尼基塔·赫魯雪夫(左,戴帽子)和美國副總統理察·尼克森(右)在廚房辯論中爭論共產主義與資本主義的優劣
快速預覽 冷戰(1953–1962), 日期 ...
Thumb
1959年世界陣營圖:
  北約成員國
  美國的其他盟國
  殖民地國家
  華約成員國
  蘇聯其他盟國
  不結盟國家

1953年3月約瑟夫·史達林去世後,尼基塔·赫魯雪夫上台,啟動去史達林化政策,造成了東方集團的政治動盪。1956年,赫魯雪夫在蘇聯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發表演講,譴責史達林的個人崇拜及其政權的暴行,震驚了國內外聽眾。[1]

1953年,德懷特·D·艾森豪接替哈里·S·杜魯門成為美國總統,但美國的外交政策仍然側重於對蘇聯的圍堵。國務卿約翰·福斯特·杜勒斯主張大規模核反擊和邊緣政策的理論,即美國將威脅壓倒性的核力量以回應蘇聯的侵略。這一戰略旨在依靠大規模核力量來避免常規戰爭的高昂成本。

儘管緊張局勢暫時緩解,如《奧地利國家條約》和1954年日內瓦會議結束了第一次印度支那戰爭,但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繼續展開軍備競賽,並隨著蘇聯1957年發射「史普尼克1號」而開始太空競賽。太空競賽和核軍備競賽是這一時期的主流。隨著非洲的非殖民化運動開始,冷戰擴展到了新的地區。1960年的剛果危機在非洲劃定了冷戰戰線,剛果民主共和國成為蘇聯盟友,引起了西方陣營的關注。然而,到20世紀60年代初,1962年的古巴導彈危機使冷戰達到了最危險的時刻,世界正處於核戰爭的邊緣。[2]

Remove ads

艾森豪和赫魯雪夫

1953年,當德懷特·D·艾森豪接替哈里·S·杜魯門成為美國第34任總統時,美國民主黨失去了對美國總統長達20年的控制。然而,在艾森豪執政期間,美國的冷戰政策基本保持不變。雖然對外交政策進行了徹底的反思(稱為「陽光工程英語Project Solarium」),但大多數新興想法(如「共產主義的倒退」和東歐的解放)很快被認為是行不通的。對蘇聯共產主義的圍堵仍然是美國外交政策的主要方向。

雖然從杜魯門總統到艾森豪總統的過渡在性質上是溫和的過渡(從溫和到保守),但蘇聯的變化是巨大的。1953年,約瑟夫·史達林(1928年至蘇德戰爭期間領導蘇聯)去世,格奧爾基·馬林科夫被任命為蘇聯領導人。然而,尼基塔·赫魯雪夫很快削弱了馬林科夫作為蘇聯共產黨第一書記的所有權力,並且控制了蘇聯。馬林科夫於1957年參加了一場反對赫魯雪夫的失敗政變,之後他被派往哈薩克斯坦[3]

在隨後的集體領導時期,赫魯雪夫逐漸鞏固了權力。1956年2月25日,第二十次蘇聯共產黨代表大會閉幕式上,第一書記尼基塔·赫魯雪夫發表演講,譴責史達林的個人崇拜和史達林領導下發生的多起罪行,震驚了聽眾。雖然演講的內容是秘密的,但它被洩露給了外界,從而震驚了蘇聯盟友和西方國家。1958年3月,赫魯雪夫被任命為蘇聯部長會議主席

這次演講對蘇聯政治的影響是巨大的。赫魯雪夫剝奪了他的史達林主義對手的合法性,極大地提高了第一書記的權力。赫魯雪夫隨後放鬆了限制,釋放了一些異議份子,並加強了商品而不僅僅是煤炭鋼鐵生產的經濟政策。

Remove ads

美國戰略:「大規模報復」和「邊緣政策」

目標衝突

1953年艾森豪上任時,他致力於滿足兩個相互矛盾的目標:保持甚至加強國家對抗蘇聯影響力蔓延的承諾;滿足平衡預算、降低稅收和抑制通貨膨脹的要求。從這一目標中產生的最突出的理論是「大規模報復」,由國務卿約翰·福斯特·杜勒斯於1954年初宣布。杜勒斯避開了杜魯門政府昂貴的常規軍事力量,並利用美國核武庫和秘密情報的巨大優勢,在1956年1月16日接受《生活》雜誌採訪時將這種方法定義為「邊緣政策」:將蘇聯推向戰爭邊緣,以實現讓步。

艾森豪從杜魯門政府繼承了大約420億美元的軍事預算,並呼籲增加70-90億美元的軍費開支。在財政部長喬治·漢弗萊,參議員羅伯特·A·塔夫脫的壓力和美國共和黨國會的削減成本情緒的加強下,新財政年度(將於1954年7月1日生效)的目標降至360億美元。雖然朝鮮停戰協議節約了一定軍費,但美國國務院和國防部仍處於對軍費預算增加的期望不斷上升的氣氛中。1955年2月,漢弗萊希望實現預算平衡和減稅,並設定了120億美元的儲蓄目標(其中一半來自削減軍費)。

Thumb
1954年6月9日,約瑟夫·韋爾奇(左)接受參議員約瑟夫·麥卡錫(右)的質詢

儘管總統不願意大幅削減國防開支,但他也希望預算平衡,國防開支減少。他告訴內閣:「除非我們能把東西交給餓死的人,否則我們永遠無法戰勝共產主義。」考慮到這一點,艾森豪繼續資助美國在歐洲的文化外交政策,其中包括第七軍交響樂團「士兵音樂家大使」的善意表演。此外,艾森豪擔心臃腫的「軍工複合體」(他推廣的一個術語)「要麼將美國推向戰爭,要麼陷入某種形式的獨裁政府」,甚至可能迫使美國「在最有利的時刻發動戰爭」。

與此同時,美國注意力正轉移到亞洲。來自「中國遊說團體」或「亞洲第一」的持續壓力,他們堅持積極支持蔣介石領導的中華民國,這仍然是對美國外交政策的影響。1953年4月,參議員羅伯特·A·塔夫脫和其他國會共和黨突然呼籲立即更換五角大樓的最高領導人,特別是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奧馬爾·布拉德利。對於所謂的「中國遊說團體」和塔夫脫來說,布拉德利被視為傾向於歐洲優先的方向,這意味著他可能會成為他們支持的軍事政策新變化的障礙。另一個因素是麥卡錫主義的尖刻指責,據稱美國政府的大部分成員都包含秘密的共產主義特工或同情者。但在1954年中期選舉之後,以及參議院的譴責之後,約瑟夫·雷蒙德·麥卡錫對軍隊的不受歡迎的指控使他的影響力逐漸減弱。

艾森豪政府戰略

我想我們大多數人都不明白我們實際上處於戰爭狀態。他們需要聽到炮彈的聲音。他們沒有做好心理準備,因為當你沒有實際戰鬥時,你就可以發動戰爭。


--1958年1月6日,海曼·里科弗上將在美國參議院國防準備委員會發表講話

1958年,美國在朝鮮部署了核武器,同時縮減了常規部隊的規模
艾森豪的告別演說,1961年1月17日

美國試圖調和「亞洲第一」和削減聯邦開支的壓力,同時繼續有效地在冷戰中對抗蘇聯。1953年5月8日,總統和高級顧問在「日光浴室行動」中解決了這個問題,該行動以總統進行秘密討論的白宮陽光房命名。雖然要求軍人考慮其專業紀律之外的因素不是傳統做法,但總統指示該組織在削減政府開支的目標和理想的軍事態勢之間取得適當的平衡。

該組織權衡了明年軍事預算的三個政策選擇:杜魯門-艾奇遜圍堵和依賴常規力量的方法;威脅要用核武器回應蘇聯在一個地方的有限「侵略」;以及基於對蘇聯政治軍事意識形態挑戰西方霸權的經濟回應的嚴重「解放」:政治宣傳心理戰。第三種選擇遭到強烈拒絕。艾森豪和該小組(由艾倫·杜勒斯沃爾特·比德爾·史密斯、傑克遜和羅伯特·卡特勒組成)轉而選擇了前兩種方法的結合,其中一種方法證實了遏制的有效性,但依賴於美國的空核威懾力量。這是為了避免代價高昂且不受歡迎的地面戰爭,如韓戰。

艾森豪政府將核武器視為美國國防的重要部分,希望核武器能夠增強美國相對於蘇聯的力量。美國政府還保留了將其作為首選武器的前景,希望在降低成本的同時獲得主動權。通過利用國家的核優勢,新的艾森豪-杜勒斯方法是一種更便宜的圍堵形式,旨在為美國提供「更大的回報」。

因此,美國將核彈頭的數量從1953年的1000枚增加到1961年初的18000枚。儘管美國擁有壓倒性的優勢,但平均每天都會生產一枚核武器。政府還利用了新技術。1955年,研製出了八引擎B-52同溫層堡壘戰略轟炸機,這是第一架可攜帶核武器的噴氣式轟炸機。

1961年,美國在土耳其伊茲密爾部署了15枚PGM-19朱庇特彈道導彈(中程彈道導彈),瞄準包括莫斯科在內的蘇聯西部城市。考慮到其2410公里的航程,莫斯科只有16分鐘的路程。美國還可以從水下潛艇發射射程為1600公里的北極星潛射彈道導彈

1962年,美國的炸彈和導彈彈頭數量是蘇聯的8倍多:大約在27297至3332枚之間。

古巴導彈危機期間,美國擁有142枚阿特拉斯和62枚泰坦1號洲際彈道導彈,大多位於加固的地下發射井中。

Remove ads

對蘇聯影響和民族主義的恐懼

艾倫·杜勒斯和當時的大多數美國外交政策制定者認為,一些第三世界民族主義者和「革命者」基本上受到華沙條約組織的影響。在《戰爭、和平與變革》(1939)中,他稱毛澤東為「土地改革家」,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則將毛澤東的追隨者視為「紅軍派」。但到1950年,他不再承認中國共產黨建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在《戰爭與和平》一書中,他譴責杜魯門政府的圍堵政策,並支持積極的「解放」計劃,他寫道:

4.5億中國人民處於反美意識形態的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並從蘇聯獲得了支持。蘇聯在中國取得了超越日本的勝利,我們冒著戰爭的風險避免了這場勝利。

杜勒斯可以從地緣政治的角度解釋他的政策。但在公開場合,他使用了他認為美國人更喜歡聽到的道德和宗教理由,但他也因措辭強硬而受到國內外觀察家的批評。

兩次世界大戰和冷戰初期從「現實主義」角度看待國際關係的兩位主要人物,外交官喬治·凱南和神學家雷茵霍爾德·尼布爾,對杜勒斯的道德主義和他分析蘇聯行為的方法感到困擾。凱南不同意史達林去世後蘇聯甚至有世界計劃的觀點,他更關心的是保持對自己集團的控制。然而,在起草NSC-68文件後,由克里姆林宮指導的杜魯門-艾奇遜遏制的整體世界共產主義的基本假設與艾森豪-杜勒斯外交政策的基本假設是一致的。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政策文件的結論如下:

什麼是新的,什麼使持續的危機,是權力的兩極分化不可避免地面對奴隸社會和自由社會……與以前的霸權野心者不同,蘇聯被一種新的狂熱信仰所激勵,這種信仰與我們自己的信仰相反,並試圖強加其絕對權威……在蘇聯,在現在控制的地區排名第二……然而,在蘇聯領導人的心目中,實現這一設計需要他們權力的動態擴展……為此,蘇聯現在正致力於統治歐亞大陸。

Remove ads

韓戰的結束

在1953年當選之前,德懷特·D·艾森豪已經對哈里·S·杜魯門處理韓戰的方式感到不滿。李承晚總統領導的大韓民國被朝鮮入侵,試圖在獨裁者金日成領導的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下統一整個朝鮮半島。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對韓戰展開干預後,聯合國軍迅速將進攻方向轉變北朝鮮;朝鮮軍隊被迫撤退至與中國接壤的中朝邊境,中華人民共和國派遣中國人民志願軍參與韓戰,與聯合國軍和韓軍交戰。根據他在美國總統選舉期間做出的競選承諾,艾森豪於1952年12月2日訪問了韓國,以評估局勢。艾森豪的調查包括會見韓國軍隊、指揮官和政府官員,在會見結束後,艾森豪總結道:「我們不能永遠站在一條靜止的戰線上,繼續接受傷亡而沒有任何明顯的結果。小規模襲擊不會結束這場戰爭」。艾森豪敦促韓國總統李達成妥協,以加快和平談判。再加上美國威脅稱,如果戰爭不能很快結束,將使用核武器,最後雙方於1953年7月27日簽署停戰協議。停戰協議結束了美國最初的冷戰「有限戰爭」概念。戰俘被允許選擇他們的居住地,無論朝鮮或者韓國,除了非軍事區外,這朝韓兩國之間還設有緩衝區。韓國與聯合國協議實施的「警察行動」阻止了共產主義從朝鮮蔓延到韓國。美國參與韓戰表明,它隨時準備向世界團結起來,援助遭受侵略的國家,特別是遭受共產主義入侵的國家,並使艾森豪總統成為反對共產主義的有效領導人;這最終加強了美國在歐洲的領導地位,並領導了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建立。這些事態發展對美國的主要影響是,為打贏冷戰而進行的軍事集結。

Remove ads

太空競賽的起源

美國和蘇聯之間的太空競賽冷戰的一部分。與核軍備競賽相反,這是一場和平的競爭,兩個大國可以展示各自的技術和理論進步。1957年10月4日,蘇聯發射了史普尼克1號,成為第一個進入太空的國家。這顆衛星只是一個83.6公斤的鋁合金球體,與最初的1000公斤設計相比,這是一個重大的縮小,它攜帶了一台收音機和四個天線進入太空。當美國正在設計一顆小得多的8公斤衛星時,這個尺寸讓西方科學家感到震驚。由於武器技術的差距,這種尺寸差異是顯而易見的,因為美國能夠開發出比蘇聯同行小得多的核彈頭。不到一個月後,蘇聯發射了史普尼克2號。蘇聯的衛星成功在美國引起了轟動,人們質疑美國為什麼落後於蘇聯,以及他們是否可以在芝加哥、西雅圖和亞特蘭大等美國大城市發射核導彈。作為回應,德懷特·D·艾森豪總統成立了總統科學諮詢委員會英語President's Science Advisory Committee(PSAC)。該委員會被任命為領導美國的科學和國防戰略政策。美國對蘇聯衛星任務成功的另一個回應是先鋒測試飛行器三號將第一顆美國衛星發射到太空的嘗試。然而,這一努力完全失敗了,導彈在發射台上爆炸。這些事態發展導致了媒體的狂熱,美國公眾的沮喪和困惑,以及美國陸軍和海軍之間為控制向太空發射美國衛星的努力而進行的鬥爭。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德懷特·D·艾森豪總統任命總統的科學顧問詹姆斯·林恩·基利安與PSAC協商,以制定解決方案。

Remove ads

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的成立

作為對蘇聯發射人造衛星1號的回應,總統科學諮詢委員會建議德懷特·D·艾森豪總統將國家航空諮詢委員會轉變為一個新的組織,這將使美國在太空探索和研究方面取得更大的進步。這個組織被命名為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該機構將有效地將太空研究和旅行的控制權從軍方轉移到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手中,該局將成為一個文職政府機構。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將負責所有非軍事太空活動,而另一個組織國防高等研究計劃署(DARPA)將負責太空旅行和軍事技術。

1958年4月2日,艾森豪向國會提交了一項立法,以實施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的成立。國會的回應是補充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的成立,增加了國家太空委員會(NASC)。NASC將包括國務卿、國防部長、原子能委員會主席和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局長。國會通過了該法案,艾森豪總統於1958年7月29日簽署了該法案。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於1958年10月1日開始運作。

Remove ads

甘迺迪航天局

Thumb
太空建築師沃納·馮·布勞恩約翰·甘迺迪總統,1963年

自從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提出構想以來,人們一直在考慮將人送上月球的可能性。1961年7月5日,由喬治·洛領導的「載人航天研究指導委員會」向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太空探索委員會」提出了阿波羅計劃的概念。儘管在德懷特·D·艾森豪總統任期內,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幾乎沒有權力進一步探索太空旅行,但有人提議,在載人繞地飛行任務「水星計劃」之後,政府民政部門應努力成功完成載人月球太空飛行任務。去年11月,約翰·甘迺迪當選總統後,太空探索政策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

這個國家應該致力於在本十年結束之前實現人類登上月球並安全返回地球的目標」——約翰·F·甘迺迪

1961年5月25日,約翰·甘迺迪總統向國會提出這一提議後,他仍然信守承諾,在遇刺前的30個月內進行載人登月。在他的提議之後,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的政府資金增加了89%,隨後一年的資金增加了101%。這標誌著美國登月任務的開始。

太空競賽中的蘇聯

1957年8月,蘇聯試射了世界上第一枚R-7洲際彈道導彈。在之後的兩個月內,史普尼克1號成為地球軌道上的第一個人造衛星。隨後,史普尼克2號發射,搭載了第一位活著的太空旅行者萊卡,但它沒有在這次旅行中倖存下來。這導致了1960年東方計劃的創建,以及第一個在太空旅行中倖存下來的生物,蘇聯太空犬。沃斯托克計劃負責將第一個人送入太空,這是蘇聯在美國之前完成的另一項任務

R7洲際彈道導彈

在太空競賽開始之前,蘇聯和美國正在努力製造和獲得一種導彈,這種導彈不僅可以攜帶核貨物,還可以有效地從一個國家旅行到另一個國家。這些導彈稱為洲際彈道導彈,是冷戰初期兩國獲得重大戰略優勢的關鍵。然而,在美國最初的洲際彈道導彈飛行測試失敗的地方,蘇聯的R7項目在洲際彈道導彈技術方面領先了數年。R7導彈於1953年10月首次測試,最初的設計是攜帶一個鼻錐和相當於3噸的核貨物,保持7000至8000公里的飛行距離,170噸的發射重量,以及兩級發射和飛行系統。然而,在最初的測試中,R7洲際彈道導彈被證明對於所需的貨物來說太小,1954年5月批准並實施了重大修改。這些變化包括一個可以攜帶3噸核有效載荷的更重的機頭,以及一個由於新的發射重量為280噸而允許受控起飛和飛行的設計變化。這枚火箭在1957年5月的測試中被證明是有效的,然後被稍微調整以支持太空飛行。

史普尼克1號和史普尼克2號

Thumb
1969年蘇聯郵票上的蘇聯火箭工程師

1957年10月4日,蘇聯成功地將第一顆地球衛星送入太空。史普尼克1號的任務是從太空發回數據,但這次發射對蘇聯和美國的影響都是巨大的。對於這兩個國家來說,人造衛星1號的發射引發了太空競賽時間線的開始。它激發了人們對太空飛行的好奇心,並引發了一場相對和平的登月競賽。然而,人造地球衛星1號對美國的最初影響不是探索問題,而是國家安全問題。蘇聯向世界,主要是美國證明了他們有能力向太空發射導彈,並有可能在美國發射攜帶核貨物的洲際彈道導彈。對人造衛星未知能力的恐懼引發了美國人的恐懼,一些政府官員公開表達了他們對此事的看法。西雅圖參議員傑克遜表示,發射人造衛星「是一個毀滅性的打擊」,「艾森豪總統應該宣布一周的恥辱和危險」。對於俄羅斯人來說,發射人造地球衛星1號被證明是冷戰中的一個主要優勢,因為它確保了他們目前在戰爭中的領先地位,在美國核打擊的情況下建立了一支報復部隊,並允許在洲際彈道導彈技術方面具有競爭優勢。

1957年11月3日,史普尼克2號發射升空,其任務目標是將第一隻狗萊卡送入地球軌道。這項任務雖然沒有成功,因為萊卡在任務中沒有倖存下來,但進一步確立了蘇聯在冷戰中的地位。蘇聯不僅有能力向太空發射導彈,而且可以在美國完成一次發射之前繼續完成成功的太空發射。

月球任務

1959年,蘇聯發射了三次月球探測任務。月球任務相當於美國水星計劃雙子座計劃,其主要任務是準備將第一個人送上月球。第一個月球任務是月球1號,於1959年1月2日發射。它的成功任務建立了地球軌道上第一個火箭發動機重啟和第一個建立日心軌道的人造物體。1959年9月14日發射的月球2號首次撞擊另一個天體(月球)。最後,月球3號於1959年10月7日發射,並拍攝了月球黑暗面的第一張照片。在1959年完成這三次任務後,蘇聯在另外21次月球任務中繼續探索月球及其環境。

1960年至1962年的蘇聯太空旅行

月球號系列探測器是蘇聯在實現將第一個人送上月球的目標方面向前邁出的一大步。它還為蘇聯「在近地軌道上安全有效地維持人類」的計劃「奠定了基礎」,創造了蘇聯「相當於阿波羅指揮艙,聯盟號飛船

在這兩年的時間裡,蘇聯在登月方面邁出了重要的一步,但有一個任務被推遲了,那就是斯普特尼克4號。該任務於1960年5月15日正式啟動,旨在測試未來太空人的生命支持系統。然而,在5月19日,「試圖使一個太空艙脫離軌道的嘗試失敗了」,並將該艙送入了高地球軌道,但同年9月它撞上了地球。蘇聯繼續他們的太空計劃,但於1960年8月19日發射了史普尼克5號,將第一批動植物送入太空並安全返回地球。

其它任務包括:

  • 東方1號:1961年4月12日發射。成功地將第一個人尤里·加加林送入太空,並完成了第一次載人軌道飛行。
  • 東方2號:1961年8月6日發射。蓋曼·蒂托夫成功執行了第一次為期一天的載人任務。
  • 東方3號東方4號:1962年8月12日發射。東方3號搭載安德里揚·尼古拉耶夫,東方4號搭載帕維爾·波波維奇。成功完成了首次雙人太空飛行、首次船對船無線電聯絡和首次載人太空飛行器同時飛行。

競賽仍在繼續

蘇聯在1961年4月12日的任務中繼續擴大其在太空競賽中的領先地位,蘇聯太空人尤里·加加林成為第一個離開地球進入太空的人。一個月後,美國在1961年5月15日取得了一些進展,派遣艾倫·謝潑德利用水星-紅石3號在地球大氣層外進行了15分鐘的飛行。1962年2月20日,美國取得了進一步的進展,約翰·格倫在水星-宇宙神6號中成為第一個繞地球軌道飛行的美國人。

蘇聯戰略

1960年至1961年,赫魯雪夫試圖將核威懾理論強加於軍隊。核威懾理論認為,擁有核武器的原因是為了阻止潛在的敵人使用核武器,赫魯雪夫認為,由於戰爭可能升級為核戰爭,雙方都被嚇退,與資本主義的「和平共處」將成為永久性的,並且社會主義的優勢在與西方陣營的經濟和文化競爭中會顯現出來。

赫魯雪夫希望,完全依賴新成立的戰略火箭部隊的核力量將避免增加國防開支的需要。他還試圖利用核威懾來為大規模削減軍隊辯護;他降低了地面部隊的級別,地面部隊傳統上是蘇聯武裝部隊的「戰鬥部隊」;他計劃用導彈取代轟炸機,用核導彈潛艇取代水面艦隊。然而,古巴導彈危機期間,蘇聯只有四枚R-7彈道導彈和幾枚R-16洲際彈道導彈部署在易受攻擊的地面發射器中。1962年,蘇聯潛艇艦隊只有8艘配備短程導彈的658型核潛艇,這些導彈只能從浮出水面失去隱蔽性的潛艇上發射。

赫魯雪夫試圖將核威懾理論引入蘇聯軍事理論,但失敗了。自20世紀20年代以來,蘇聯第一本權威的戰略專著、瓦西里·索科洛夫斯基元帥的《軍事戰略》和1968年版的《馬克思列寧主義關於戰爭和軍隊》都討論了核戰爭,重點是使用核武器進行戰鬥,而不是威懾戰爭。如果爆發核戰爭,雙方將以最有力的手段和方法追求最決定性的目標。洲際彈道導彈和飛機將對敵方軍事和民用目標進行大規模核打擊。這場戰爭將具有前所未有的地理範圍,但蘇聯軍事作家認為,戰爭初期使用核武器將決定整個戰爭的進程和結果。無論是在理論上還是在戰略上,核武器都占據著至高無上的地位。

相互保證毀滅

Thumb
1961年,美國在義大利和土耳其部署了100多枚能夠用核彈頭打擊莫斯科的導彈

美蘇冷戰局勢發展穩定的一個重要部分是基於相互保證毀滅(MAD)的概念。雖然蘇聯在1949年獲得了核武器,但他們花了數年時間才與美國保持戰略平衡。與此同時,美國研製出了氫彈,蘇聯在赫魯雪夫時代也研製出了氫彈。新的運載方式,如潛射彈道導彈和帶有多目標重返大氣層載具(MIRV)彈頭的洲際彈道導彈,意味著這兩個超級大國即使在受到敵人的攻擊後,也很容易摧毀對方。

這一理論往往使雙方領導人極不願意冒險,擔心一些小規模衝突可能會引發一場全面核戰爭,毀滅整個人類文明。儘管如此,兩國領導人仍繼續推進軍事和間諜計劃,以戰勝對方。與此同時,冷戰雙方尋求不同的途徑來幫助他們取得冷戰的勝利;包括體育運動(奧運會成為意識形態和運動員之間的戰場)和文化(支持鋼琴家西洋棋選手和電影導演)。

太空競賽是美蘇冷戰非暴力競爭最重要的形式之一。1957年,蘇聯發射了第一顆人造衛星,隨後開展首個載人航天任務,從而一度成為太空競賽的領先者。蘇聯太空計劃的成功對美國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打擊,美國一直認為自己在技術上處於領先地位,擔憂蘇聯將物體發射到軌道上的能力,因為它表明蘇聯導彈可以瞄準地球上的任何地方。

不久,美國有了自己的太空計劃,但直到20世紀60年代中期才趕上於蘇聯。美國總統約翰·甘迺迪發起了一項前所未有的努力,承諾到20世紀60年代末,美國將把一個人送上月球,他們做到了,從而擊敗蘇聯,實現了太空競賽中更重要的目標之一。

冷戰的另一種表現形式是正在發生的間諜活動。西方國家發生了一系列令人震驚的間諜醜聞,最引人注目的是涉及劍橋五人組的醜聞。蘇聯有幾個叛逃到西方的間諜,比如彼得羅夫事件。隨著克格勃中央情報局軍情六處斯塔西等情報間諜組織的影響力在世界各地發展擴大,他們的活動資金大大增加。

1957年,美國中央情報局開始使用U-2偵察機在蘇聯上空進行偵察飛行。1960年5月1日,當一架飛機在蘇聯上空被擊落時(1960年U-2擊墜事件),美國政府起初否認了這架飛機的目的和任務,但當蘇聯政府透露它已經活捉了飛行員弗朗西斯·加里·鮑爾斯並擁有其完好無損的遺體時,美國政府被迫承認其作為偵察機的作用。事件發生在原定於巴黎舉行的東西方首腦會議兩周前,導致會談破裂,美蘇關係明顯惡化。

東方集團事件

隨著冷戰成為國際體系的一部分,早期的戰場開始穩定下來。中歐建立了一個事實上的緩衝區。在南部,南斯拉夫與其它歐洲共產主義國家結成了緊密的聯盟。與此同時,奧地利變成中立國。

東德六一七事件

隨著大量東德人通過東部集團移民限制中唯一的「漏洞」——柏林邊界向西遷移,東德政府隨後將每個工人的產量提高10%,試圖將東德轉變為蘇聯的衛星國。已經心懷不滿的東德人看到了西德在柏林取得的相對經濟成功,發起了大規模的街頭示威和罷工。近100萬德國人參加了當時發生的抗議和騷亂,東德宣布緊急狀態,蘇聯軍隊進行了干預。

華沙條約組織的成立

Thumb
1955年11月12日,阿道夫·赫辛格將軍和漢斯·斯皮德爾將軍宣誓加入新成立的西德聯邦國防軍

1955年,華沙條約組織成立的部分原因是為了回應西德加入北約,部分是因為蘇聯需要一個藉口在匈牙利駐軍。35年來,該條約延續了史達林主義的蘇聯國家安全概念,其基礎是擴張主義和對東歐衛星國的控制。該組織還部分彌補了約瑟夫·史達林自1953年去世以來蘇聯領導層的缺失。雖然歐洲在整個冷戰期間仍然是雙方的核心,但到20世紀50年代末,局勢已經緩和。北約和華約在歐洲地區的軍事力量意味著任何事件都有可能導致全面戰爭,因此雙方都努力維持現狀。華沙條約組織和北約都擁有龐大的軍隊和現代化武器,可能擊敗其它軍事聯盟。

1956年波蘭抗議

約瑟夫·史達林去世後,波蘭政府放鬆了一些政策。這導致波蘭公眾渴望進行更徹底的改革,儘管大多數波蘭官員並不認同,對改革猶豫不決。這引起了開始罷工的產業工人要求更高的工資、更低的工作配額和更便宜的食物。30000名示威者舉著要求「麵包和自由」的橫幅。瓦迪斯瓦夫·哥穆爾卡作為波蘭共產黨的新領導人領導了抗議活動。

示威活動於1956年6月28日在波茲南的工廠開始,起義遭到了蘇軍的鎮壓。大約10萬人聚集在秘密警察大樓附近的市中心,康斯坦丁·羅科索夫斯基將軍指揮的400輛坦克和10000名波蘭軍隊士兵奉命鎮壓示威活動,並向抗議的平民開槍。死亡人數在57至78人之間,其中包括13歲兒童,並有數百人受傷。

1956年匈牙利革命

史達林去世後,史達林主義獨裁者馬蒂亞斯·拉科西被納吉·伊姆雷取代,波蘭改良主義者瓦迪斯瓦夫·哥穆爾卡提出一些改革要求,大量抗議的匈牙利人編制了1956年匈牙利革命者的要求清單,包括自由無記名投票選舉、司法獨立以及對史達林和拉科西的調查。在蘇聯國防部長格奧爾基·朱可夫的命令下,蘇軍進入布達佩斯。抗議者對議會的襲擊迫使政府垮台。

革命期間上台的新政府正式解散了匈牙利秘密警察匈牙利國家保安局,宣布打算退出華沙條約組織,並承諾舉行自由選舉。蘇聯共產黨中央政治局採取行動,蘇軍入侵布達佩斯和其它地區鎮壓革命。約有20萬匈牙利人逃離匈牙利,約26000名匈牙利人被蘇聯新成立的亞諾斯·卡達爾政府審判,其中13000人被監禁。到1957年1月,匈牙利政府基本鎮壓了所有抗議。匈牙利政府的暴力鎮壓行為疏遠了許多西方共產主義者,但加強了共產主義對歐洲共產主義國家的控制。

1960年U-2墜落事件

1960年5月1日,美國派遣飛行員弗朗西斯·加里·鮑爾斯乘坐U-2偵察機在蘇聯領空執行任務,以收集有關蘇聯的情報。飛機從巴基斯坦白沙瓦起飛。艾森豪政府授權了多次此類飛行,然而這次飛行加劇了美蘇關係的緊張局勢,鮑爾斯的飛機被蘇聯擊落。美國試圖聲稱這架飛機僅用於天氣目的。這一事件發生在美蘇兩國與法國和英國參加峰會的幾周前。在峰會召開前的幾天,蘇聯領導人尼基塔·赫魯雪夫沒有公布有關這架飛機或其飛行員的任何信息,儘管最終艾森豪將被迫承認中央情報局多年來一直在執行此類監視任務。這是因為在峰會上,赫魯雪夫承認蘇聯活捉了飛行員,並找到了間諜飛機上未受損的部分。他要求艾森豪總統在峰會上道歉。艾森豪同意結束情報收集活動,但不會為此事件道歉。由於艾森豪拒絕道歉,峰會結束,赫魯雪夫將不再參與討論。艾森豪作為總統的主要目標之一是改善美蘇關係,但事實證明,間諜活動破壞了這種關係。這次峰會也是兩國領導人談判《部分禁止核試驗條約》的機會,但在這一事件後談判破裂。赫魯雪夫威脅要在白沙瓦投下核彈,從而警告巴基斯坦,白沙瓦已成為蘇聯核打擊的目標。

1961年柏林危機

Thumb
1961年10月27日,蘇聯坦克在查理檢查站與美國坦克對峙

1949年西方盟國合併德國占領區成立德意志聯邦共和國,關鍵的分歧仍然在德國。作為回應,蘇聯宣布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然而,雙方都沒有承認分歧,表面上都承諾在各自政府的領導下建立一個統一的德國。

德國是一個重要問題,因為它被視為歐洲的權力中心,雙方都認為它對世界權力平衡至關重要。雖然雙方都可能更喜歡一個統一的中立德國,但它落入敵方陣營的風險太高,因此戰後德國的臨時占領區成為永久邊界。

1958年11月,赫魯雪夫發出最後通牒,要求西方國家在六個月內同意從柏林撤軍,使柏林成為一個自由、非軍事化的城市。赫魯雪夫宣布,在撤軍結束時,蘇聯將把與西柏林有關的所有交通線的完全控制權移交給東德;西方國家只有在東德政府的同意下才能進入西柏林。美國、英國和法國對這一最後通牒做出了回應,表示不會從西柏林撤軍,並維護自由進入西柏林的合法權利。

1959年,蘇聯取消了最後通牒,轉而在四大外交部長會議上與西方國家會面。儘管為期三個月的會議未能達成任何重要協議,但為進一步談判打開了大門,蘇聯領導人赫魯雪夫於1959年9月訪問美國。訪問結束時,赫魯雪夫和艾森豪總統共同表示,世界上最重要的問題是全面裁軍,柏林問題和「所有懸而未決的國際問題都應該通過談判和平解決,而不是使用武力。」

Thumb
1961年6月3日,約翰·甘迺迪和尼基塔·赫魯雪夫在維也納會面

然而,1961年6月,赫魯雪夫再次威脅要與東德簽署一項單獨的和平條約,他說這將終止現有的四項保障美國、英國和法國進入西柏林權利的權力協議,從而引發了一場關於西柏林地位的新危機。美英法三國回答說,任何單方麵條約都不能廢除他們在西柏林的責任和權利,包括不受阻礙地進入該市的權利。

隨著圍繞柏林的軍事對抗升級,7月25日,甘迺迪總統要求將美國陸軍的總兵力從87.5萬人增加到約100萬人,同時將海軍和空軍的現役兵力分別增加2.9萬人和6.3萬人。此外,他下令將徵兵人數增加一倍,並要求國會授權某些預備役部隊和個人預備役人員服役。他還請求新的資金,以確定可用於在發生戰爭時搭建臨時避難所的空間,為這些避難所儲備食物、水、急救箱等生存必需品,並改進空襲預警和輻射塵探測系統。

東德積極尋求阻止人口向西方移民的方法。到1961年初夏,東德總統瓦爾特·烏布利希顯然已經說服蘇聯,有必要立即採取解決方案,阻止人口外流的唯一方法是使用武力。這給蘇聯帶來了一個微妙的問題,因為柏林的四國地位規定了各地區之間的自由旅行,並特別禁止德國軍隊在柏林駐紮。

雖然東德採購並儲存了用於修建柏林圍牆的建築材料,這一活動也廣為人知,但在蘇聯和東德政府內部外,很少有人相信東德會被封鎖。

1961年6月15日,在柏林圍牆開始建造的兩個月前,德國統一社會黨第一書記兼國家主席瓦爾特·烏布利希在一次國際新聞發布會上表示:「沒有人打算建牆!」。這是第一次在這種情況下使用口語術語Mauer(牆)。

1961年8月12日,東德領導人在東柏林北部一片樹林中的多恩塞政府賓館參加了一場花園派對,瓦爾特·烏布利希簽署了關閉邊境和修建隔離牆的命令。

午夜時分,警察和軍隊開始關閉邊境,到1961年8月13日星期日早上,通往西柏林的邊境已經關閉。東德軍隊和工人已經開始拆除隔離牆旁的街道,使大多數車輛無法通行,並在三個西區周圍156公里和實際分隔西柏林和東柏林的43公里沿線安裝了帶刺鐵絲網和圍欄。大約32000名作戰和工程部隊被用於修建隔離牆。一旦柏林圍牆建成,邊防警察就承擔了人員配備和維持治安的職能。部署東德軍隊是為了阻止西方國家的干預,並在可能發生大規模騷亂時提供支援。

1961年8月30日,約翰·甘迺迪總統下令14.8萬名衛隊和預備役人員服現役,以回應東德切斷盟軍進入柏林的行動。空軍衛隊在這次動員中的份額為21067人。10月動員的安哥拉國民軍部隊包括18個戰術戰鬥機中隊、4個戰術偵察中隊、6個空運中隊和一個戰術控制小組。11月1日;空軍又動員了三個ANG戰鬥機攔截中隊。10月下旬和11月初,8個戰術戰鬥機部隊帶著216架飛機飛往歐洲,這是空軍歷史上最大的噴氣式飛機部署。由於射程較短,11月下旬,60架空軍衛隊F-104攔截機被空運到歐洲。美國駐歐洲空軍(USAFE)缺乏ANG老化的F-84和F-86所需的備件。一些部隊接受過運送戰術核武器的訓練,而不是常規炸彈和子彈。他們抵達非洲大陸後,必須接受常規任務的再培訓。大多數被動員的空中衛士仍留在美國。

管理柏林的四個國家(法國、蘇聯、英國和美國)在1945年波茨坦會議上同意,同盟國人員不會在柏林被東德警察阻攔。但在1961年10月22日,隔離牆修建僅兩個月後,美國駐西柏林使團團長在前往東柏林的一家劇院時,被攔截在他的車裡(車上有占領軍牌照)。美國總統約翰·甘迺迪在西柏林的特別顧問陸軍上將盧修斯·克萊決定展示美國的決心。

一名美國外交官試圖進入東柏林,得到了美軍的支持。這導致了1961年10月27日至28日美國和蘇聯坦克在查理檢查站對峙。在烏布利希和甘迺迪直接會談後,僵局才得以解決。

柏林危機期間,美軍與東德軍隊對峙,直到東德政府讓步。危機於1962年夏天結束,人員返回美國。

在危機期間,克格勃制定了一項精心策劃的虛假宣傳活動,「在世界各地製造一種分散注意力的宣傳活動,並在解決德國和平條約和西柏林問題期間將美國束縛」。1961年8月1日,蘇共中央委員會批准了該計劃。

第三世界衝突

韓戰標誌著冷戰的焦點從戰後的歐洲轉移到了東亞。在此之後,隨著歐洲殖民帝國的解體,第三世界的代理人戰爭成為美國和蘇聯在建立聯盟和爭奪新興國家影響力展開競爭的重要舞台。然而,多個第三世界國家不想與任何一個超級大國結盟。由印度、埃及和南斯拉夫領導的不結盟運動試圖團結和領導第三世界,反對帝國主義以及與美蘇任何一方結盟。

軍事聯盟條約

艾森豪政府試圖通過一系列協議使美國聯盟體系正式化。東南亞盟友加入了東南亞條約組織(SEATO),拉丁美洲的盟友則加入了美洲國家間互助條約(TIAR)。澳大利亞、紐西蘭和美國簽署了太平洋安全保障條約

約翰·福斯特·杜勒斯是一名頑固的反共分子,他積極關注第三世界政治。他努力將整個非共產主義的第三世界「整合」到一個共同防禦條約體系中,以鞏固新的聯盟。杜勒斯於1954年發起了馬尼拉會議,該會議促成了《東南亞國家組織條約》,該條約將八個國家聯合起來,達成了一項中立的防務條約。1955年,中東條約組織(METO)遵循該條約,將英國土耳其伊拉克伊朗巴基斯坦聯合起來組成一個防禦組織。還考慮了由美國、日本、韓國和台灣組成的東北亞條約組織英語Northeast Asia Treaty Organization(NEATO)。

非殖民化

兩次世界大戰削弱了歐洲列強對非洲亞洲大洋洲拉丁美洲的統治。這導致了二戰後的一系列非殖民化浪潮;一個被西方帝國主義殖民列強統治了一個多世紀的世界,變成了一個由新興的非洲、中東和亞洲國家組成的世界。民族國家的數量急劇增加。

冷戰期間美蘇開始對開發中國家施加巨大壓力,要求它們與本國結盟。雙方都承諾提供大量的經濟、軍事和外交援助,以組建或加入聯盟,在這個聯盟中,腐敗和侵犯人權等問題被忽視或無視。當盟國受到威脅時,超級大國往往準備並願意干預。

在冷戰的國際背景下,蘇聯宣傳其作為「反帝國主義」陣營領導人的角色,討好第三世界,稱其比非洲和亞洲的多個獨立國家更堅定地反對殖民主義。赫魯雪夫擴大了蘇聯政策,與印度和整個第三世界其他主要的不結盟、非共產主義國家建立了新的關係。新興的不結盟運動中的多個國家與蘇聯建立了密切關係。

與此同時,美國根據非殖民化的影響調整了政策。這使得1947-1949年的冷戰焦點歐洲轉移開。到20世紀50年代初,北約聯盟已經將西歐納入共同防禦條約體系,為防止政權顛覆提供保障。馬歇爾計劃已經重建了一個正常運作的西方經濟體系,挫敗了激進左翼的選舉吸引力。當經濟援助結束了美元短缺,刺激了戰後重建的私人投資,從而使美國免於生產過剩的危機,並維持了對美國出口的需求時,艾森豪政府開始關注其他地區。

在執行新的「倒退」政策時,艾森豪根據杜勒斯的理論,利用中央情報局推翻了不友好的政府,挫敗了蘇聯的干預。在阿拉伯世界,焦點是泛阿拉伯民族主義。美國公司已經在該地區進行了大量投資,該地區擁有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儲量。美國對該地區各國政府的穩定和友好表示擔憂,美國經濟的健康越來越依賴於這些政府。

非洲

非洲成為冷戰期間的主要戰場之一。美國將非洲的非殖民化運動視為獲得以前被歐洲帝國主義列強壟斷的原材料的機會。美國還認識到,由於殖民帝國在非洲持續存在的貧困和不穩定將為共產主義意識形態提供滋生地,因此美國將通過向非洲新開發中國家提供經濟援助來應對。儘管美國自詡為自由和民主的燈塔,但它經常支持非洲的獨裁政權,如少數白人領導的南非種族隔離制度

Thumb
英國在非洲的非殖民化

共產主義政府在非洲內部也有相互衝突的政策目標。蘇聯試圖通過與新生國家建立聯盟反對西方帝國主義來應對美國在非洲的干預。蘇聯認為,從非洲和第三世界其它地區消除殖民主義資本主義是這些國家進步的必要條件,也是社會主義戰勝資本主義的必要條件。第三世界民族主義者認為蘇聯的命令式經濟是有希望的,因為它允許本國從農業經濟發展到工業經濟。然而,蘇聯學說不僅受到美國影響的挑戰,還受到其它共產主義大國的挑戰:中國也開始支持非洲的民族主義運動。儘管蘇聯提供了更多實質性的援助,但毛澤東思想意識形態比蘇聯意識形態更具吸引力,因為它強調農村人口,而不是蘇聯學說更側重於城市無產階級。因此,毛澤東思想意識形態在辛巴威非洲民族聯盟(ZANU)和莫三比克解放陣線(FRELIMO)中流行起來。

古巴在非洲的民族主義運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古巴對非洲的關注源於這樣一種信念,即非洲為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之間的鬥爭提供了舞台。古巴支持非洲社會主義運動的另一個原因是古巴和非洲之間的共同聯繫,因為三分之一的古巴人擁有重要的非洲遺產。因此,菲德爾·卡斯楚和其他古巴革命者希望將古巴革命的思想傳播到非洲獨立運動和新獨立的非洲國家。古巴在冷戰期間為社會主義者提供大力支持,如安哥拉的安哥拉人民解放運動、莫三比克的莫三比克解放陣線,以及幾內亞的艾哈邁德·塞古·杜爾和衣索比亞的門格斯圖·海爾·馬里亞姆等獨裁者。

剛果危機

剛果民主共和國(DRC),前身為比屬剛果,於1960年從比利時獨立,此後西方領導人決心將該國及其大量礦產財富置於西方陣營勢力範圍內。1960年5月,剛果民選政府上台。由帕特里斯·盧蒙巴領導的剛果民主共和國政府設想了一種有利於剛果公民的經濟模式,而不是支持西方經濟。因此,西方列強試圖用一位更親西方的領導人取代盧蒙巴。

7月5日,剛果軍隊發生叛亂。此後,盧蒙巴解散了比利時人,並將蒙博托·塞塞·塞科提升為陸軍參謀長。7月11日晚些時候,與比利時定居者和國際礦業利益密切相關的莫伊茲·沖伯將礦產豐富的加丹加省從剛果民主共和國分離出來。盧蒙巴確信比利時正試圖重新殖民剛果,因此呼籲聯合國進行干預。然而,聯合國和美國拒絕提供支持,因此盧蒙巴轉向蘇聯尋求援助。美國政府認為這是一種威脅,因此制定了暗殺盧蒙巴的計劃。

9月5日,總統約瑟夫·卡薩武布下令解除盧蒙巴及其內閣的職務,原因是武裝部隊在入侵南開賽英語invasion of South Kasai期間進行了大屠殺,並允許蘇聯軍事顧問進入該國。9月14日晚,在中央情報局和比利時軍隊的支持下,蒙博托發動了針對盧蒙巴的政變。盧蒙巴於1月被捕並被轉移到加丹加,被那裡的分離主義部隊處決。1964年7月,沖貝接替盧蒙巴出任總理。儘管沖伯統治,剛果在20世紀餘下的時間和21世紀初仍將處於危機之中。儘管共產主義國家會支持剛果的反叛組織,但這些組織不會成功掌權。剛果危機的影響是疏遠了西方和東方關係,一些第三世界國家的人認為東方陣營軟弱無能,而西方陣營不道德。

東非

在肯亞與英國殖民者和白人定居者作戰的茅茅起義,肯亞由分布在整個英屬肯亞地區的基庫尤人統治。喬莫·肯雅塔於1954年被捕,1961年晚些時候獲釋。1957年,呼籲肯亞從英國統治下獨立的茅茅領導人德丹·基馬蒂在首都奈洛比被絞死,當時英國中尉伊迪·阿明(後來成為烏干達的獨裁者)於1946年在英國軍隊服役,領導烏干達於1962年10月9日從英國獨立,米爾頓·奧博特擔任首相。

第二次中東戰爭

冷戰時期的中東是一個極其重要的地區,也是一個非常不穩定的地區。該地區位於蘇聯的正南方,蘇聯傳統上對土耳其和伊朗有很大的影響。該地區還擁有大量的石油儲備,這對20世紀50年代的兩個超級大國(每個超級大國都擁有大量石油儲備)來說並不重要,但對迅速重建的美國在歐洲和日本的盟友來說至關重要。美國最初的中東計劃是在該地區北部形成一個防禦圈。因此,土耳其、伊拉克、伊朗和巴基斯坦簽署了《巴格達公約》並加入了METO。

東方陣營的回應是在敘利亞埃及等國尋求影響力。據此,捷克斯洛伐克和保加利亞與埃及達成了價值高達2.25億至5000萬美元的武器協議,以換取剩餘棉花,使華沙條約組織成員國在該地區擁有強大的影響力。埃及曾是英國的保護國,是該地區最重要的戰利品之一,在整個地區擁有大量人口和政治權力。

賈邁勒·阿卜杜-納賽爾與蘇聯的交往激怒了西方陣營。1956年7月,艾森豪政府拒絕為大規模的亞斯文水壩項目提供資金。作為回應,同年,納賽爾將蘇伊士運河國有化,並將英國軍隊驅逐出埃及。

艾森豪說服英國法國從入侵中撤退,這次入侵是為了從埃及手中奪回對蘇伊士運河的控制權,因為他擔心入侵會疏遠其它阿拉伯國家,並將其推向東方陣營。當美國被迫秘密行動,以免讓盟友難堪時,東方集團國家對「帝國主義者」發出了響亮的威脅,並努力將自己描繪成第三世界的捍衛者。納賽爾後來在全球範圍內受到讚揚,尤其是在阿拉伯世界。

因此,蘇伊士運河危機是一個轉折點,預示著西方陣營之間的分歧日益擴大,與第二次世界大戰剛結束時相比,西方陣營的團結程度要低得多。義大利、法國、西班牙、西德、挪威、加拿大和英國建立了一個共同市場,以減少對美國的依賴。這種分歧反映了全球經濟的變化。面對日本和西德的挑戰,美國的經濟競爭力動搖了,西德和日本的工業迅速在戰後重建中恢復。作為20世紀「世界工廠」英國的繼任者,美國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優勢減弱,同時在國內面臨著激烈的國際競爭。與此同時,以蘇聯為首的東方陣營在軍事和經濟上開始緊密結盟。

拉丁美洲

美國試圖以一種隱蔽的方式推翻不友好的政府,在拉丁美洲的大部分地區,寡頭通過與軍隊和美國的聯盟進行統治。儘管美國在拉丁美洲的決策是在冷戰前幾年確立的,但冷戰給美國的干涉主義帶來了新的意識形態色彩。但到了20世紀中葉,該地區的大部分地區都經歷了更高的經濟發展水平,這增強了下底層人民的權力和地位。這使得社會變革和政治包容的呼聲更加強烈,從而對美國對該地區的影響力構成了挑戰。到20世紀60年代,馬克思主義在拉丁美洲的影響力越來越大,這引發了美國對拉丁美洲的不穩定對美國國家安全構成威脅的擔憂。

拉丁美洲革命者廣泛使用游擊戰,特別是在古巴革命之後。一些拉丁美洲社會革命者和馬克思主義者,例如菲德爾·卡斯楚和尼加拉瓜的桑地諾民族解放陣線,將軍隊和政府整合為一個單位,最終建立了一黨制國家。推翻這樣的政權需要一場戰爭,而不僅僅是簡單的中央情報局秘密行動或像豬灣入侵那樣不完善的入侵計劃。

海地

迪馬瑟·埃斯蒂梅保羅·馬格盧瓦爾的幾次政變導致了1957年海地大選,海地獨裁者弗朗索瓦·杜瓦利埃博士於1957年9月22日以黑人人口最多的優勢贏得了壓倒性的勝利,路易·戴朱瓦在全國各地擊敗了海地混血兒。10月22日,杜瓦利埃宣誓就任海地第34任總統。1958年,在擔任海地新領導人後,阿利克斯·帕斯奎特發動1958年海地軍事政變試圖推翻獨裁者,但因被手榴彈炸死而失敗。杜瓦利埃王朝創建了一個新的民兵組織和秘密警察,稱為國家安全志願軍,用來鞏固政權,他繼續使用黑人主義意識形態,在美國占領海地結束時展開政治和文化運動。

瓜地馬拉

Thumb
當民主選舉產生的瓜地馬拉總統雅各布·阿本斯試圖適度重新分配土地時,他在1954年瓜地馬拉政變中被推翻

在整個冷戰時期,美國一直是社會主義革命的障礙,並針對共產黨援助的民粹主義和民族主義政府。中央情報局推翻了涉嫌親共的政府,如1954年雅各布·阿爾本茲·古斯曼領導下的瓜地馬拉中央情報局的PB成功行動最終導致了1954年的軍事政變,使哈科沃·阿本斯下台。該行動借鑑了1951年首次考慮的驅逐阿本斯的初步計劃,即PBFortune行動。阿本斯得到了一些當地共產黨的支持,在重新分配瓜地馬拉720平方公里的聯合水果公司土地後不久就被罷免了。長期以來,聯合果品公司壟斷了那裡的交通和通訊,以及主要的出口商品,並在瓜地馬拉政治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不久之後,阿爾本斯下台,瓜地馬拉被軍事獨裁政權控制。

古巴

鞏固古巴革命

卡斯楚推翻了富爾亨西奧·巴蒂斯塔的獨裁統治,後者於1933年通過軍事革命上台英語Cuban Revolution of 1933,然後又通過另一場軍事政變上台。巴蒂斯塔的第一次政變被稱為「中士起義」。起義後,巴蒂斯塔通過建立傀儡統治者統治政府。然而,在經歷一系列失敗的傀儡總統執政之後,巴蒂斯塔本人於1940年至1944年成為總統。巴蒂斯塔的第一個總統任期和平進行,由於他實施的公共工程計劃,經濟實現了大幅增長。巴蒂斯塔總統任期結束後,搬到佛羅里達州居住,直到1952年決定回到古巴競選總統。但在選舉的前三個月,一場軍事政變使巴蒂斯塔重新掌權。他為這次政變辯護,聲稱現任總統正在策劃自己的政變,以繼續掌權。巴蒂斯塔獨裁統治持續了七年,直到1959年被菲德爾·卡斯楚推翻。

菲德爾·卡斯楚是第一位在西半球建立共產主義國家的領導人,並統治了古巴50多年。卡斯楚的政治生涯始於他進入哈瓦那大學法學院。他隨後加入了古巴人民黨(正統黨人),在1947年試圖推翻多明尼加共和國的獨裁者特魯希略,但未能成功。1952年,他競選古巴眾議院的一個席位,但由於獨裁者,選舉未能舉行。1953年,卡斯楚發動政變試圖推翻巴蒂斯塔,但政變失敗,不久後被判入獄。在獄中,他將自己的革命組織更名為「七二六運動」,並在獄中幫助協調該組織。1955年,根據特赦協議,他從古巴監獄獲釋,隨後流亡至墨西哥,為他第二次推翻巴蒂斯塔獨裁政權的活動爭取支持。1956年12月,卡斯楚和大約80名戰友登陸古巴。在此期間,大部分革命者被殺或被俘,但卡斯楚和剩餘的人逃進了山區,開始了游擊戰。在接下來的兩年裡,卡斯楚繼續開展游擊戰,同時慢慢發展他的武裝力量。1959年,卡斯楚在古巴取得了關鍵勝利,巴蒂斯塔的聲望和軍事力量喪失,最後逃離古巴,卡斯楚掌權。

Thumb
1959年古巴革命後不久,菲德爾·卡斯楚訪問美國華盛頓特區

卡斯楚於1959年2月16日宣誓就任古巴總理,控制著大約3萬軍隊。卡斯楚作為古巴領導人的首批行動之一是無償將美國在古巴的資產國有化。在親美的巴蒂斯塔政權倒台之前,美國利益集團擁有古巴五分之四的公用事業股份、近一半的糖和幾乎所有的採礦業。美國可以隨心所欲地操縱古巴經濟,通過修補該島的金融服務或篡改該國主要出口商品糖的政府配額和關稅。作為回應,美國拒絕承認卡斯楚為古巴領導人,美國發動了臭名昭著的豬灣入侵,這是推翻卡斯楚的第一次行動嘗試。

卡斯楚隨後於1960年2月與共產主義國家簽署了一項貿易協議,該協議將成為古巴農產品的市場(以及機械、重型工業設備和技術人員的新來源),可以取代該國的傳統贊助者——美國。1959年菲德爾·卡斯楚成功革命後,東方陣營與古巴結盟,取得了巨大的勝利。這是蘇聯的一次重大勝利,蘇聯在美國本土附近獲得了一個盟友。推翻古巴新政權成為中央情報局關注的重點。

反對卡斯楚的計劃

菲德爾·卡斯楚接管古巴後,美國不確定古巴新任領導人的政治意識形態。1959年,蘇聯和古巴之間潛在的經濟合作導致了美國的擔憂。當時最大的擔憂是距離美國本土僅90英里的古巴成為蘇聯衛星國。美國隨後開始計劃干預古巴。中央情報局最初提議破壞古巴的糖廠,但艾森豪總統認為威脅來自卡斯楚,他是美國需要解決的問題。中央情報局隨後開始計劃於1959年12月推翻或暗殺卡斯楚。1960年2月,艾森豪總統要求中央情報局制定一項正式計劃,廢除卡斯楚的權力。中央情報局行動副局長最初計劃發展和訓練一群古巴流亡者,以組建一個準軍事團體。然後,該組織將部署到古巴,組織、訓練和領導抵抗力量推翻古巴政府。由於沒有其它可行的替代方案,艾森豪批准了比斯爾特遣部隊,也被稱為第2506旅。由於難以與古巴反對派協調,該部隊後來從最初的游擊隊滲透模式轉變為更準軍事化的入侵概念。在艾森豪執政的最後幾個月里,他敦促中央情報局加快2506旅的計劃。艾森豪不希望總統的權力過渡阻止計劃發展。這些計劃在11月甘迺迪當選和1月就職之間開始敲定。比斯爾希望將瓜地馬拉的士兵訓練成2506旅,5412委員會批准了這一計劃,並在尼加拉瓜使用簡易機場,以及美國的補給任務。甘迺迪總統在下令與美國政府多個部門負責人會面時,面臨著是否執行這一計劃的決定。甘迺迪最終決定全力資助並加快計劃實施,行動及結果由他本人負責。

豬灣入侵與古巴導彈危機

Thumb
1959年古巴革命,1961年中蘇正式分裂前,蘇聯在全世界的最大勢力範圍

為了複製瓜地馬拉和伊朗的成功,中央情報局注意到卡斯楚在掌權後大量古巴人移民到美國,於是訓練並武裝了一批古巴流亡者,他們在豬灣入侵,試圖引發反對卡斯楚政權的起義,但入侵行動最後失敗。後來,卡斯楚公開宣稱自己是馬克思主義列寧主義者,並將古巴建立為美洲第一個共產主義國家,並繼續國有化古巴幾乎所有的主要產業。

蘇聯抓住美國這次失敗的入侵作為在古巴部署軍隊的理由。它還決定在古巴部署中程彈道導彈,可以同時打擊美國的多個地點。

作為回應,約翰·甘迺迪總統對古巴實施海上封鎖,在緊張的局勢持續幾天後,蘇聯決定從古巴撤出中導,以換取美國不入侵古巴和從土耳其撤出導彈的承諾。在這場核危機之後,兩位領導人在1962年之後禁止了空中和水下核試驗。蘇聯也開始了大規模擴張軍力。這次決定削弱了赫魯曉的權力夫,赫魯雪夫不久後被罷免,被列昂尼德·勃列日涅夫取代。

古巴革命促使甘迺迪發起了「爭取進步聯盟」計劃。該計劃是在20世紀60年代為一些國家的經濟發展提供數十億美元的貸款和援助,以避免社會主義革命。計劃還包括反叛亂措施,如在巴拿馬運河區建立叢林戰爭學校和培訓警察部隊。

亞洲

伊朗

美國對伊朗的局勢發展感到震驚,伊朗自1951年以來一直處於不穩定狀態。

通過英伊石油公司(AIOC),英國壟斷了伊朗大部分地區的石油。該公司向沙阿政府支付了製作特許權使用費,沙阿政府於1941年由英國人登上王位。公司的收入是其支出的十倍,而伊朗員工的工資較小。伊朗飽受貧困之苦,民族主義者堅稱控制該公司可以緩解這一問題。

許多伊朗人要求支付更高比例的公司收益。公司回復稱,在1993年之前,它與伊朗國王簽訂了具有約束力的協議,並與一些伊朗政治力量合作起草了一份反對國有化的報告。1951年2月,伊朗總理因涉嫌參與該報告而被暗殺。他被民族主義者穆罕默德·摩薩台所取代,新首相將英國的油田國有化。

美國杜魯門政府試圖進行調解。後來,艾森豪政府確信伊朗正在發展共產主義,利用中央情報局與伊朗軍事領導人聯手推翻伊朗政府。摩薩德的大部分支持都來自伊朗人民黨。然而到1953年,伊朗人民黨開始批評他是美國的傀儡政權。由於圖德黨是中東最強大的共產黨,艾森豪政府以共產主義可能接管中東為理由進行干預。摩薩德利用共產主義威脅使美國的讓步。總理認為,隨著伊朗經濟遭受重創,對共產黨接管的擔憂籠罩著美國政府,美國將拋棄英國,將他從困境中拯救出來。

為了取代摩薩德,美國開始支持穆罕默德-禮薩·巴列維。作為回報,巴列維承諾允許美國公司分享其國家外匯儲備的開發。根據2000年公開的中央情報局文件,中央情報局在1953年伊朗政變中提供了槍枝、卡車、裝甲車和無線電通信,這場政變將巴列維從君主立憲的地位提升到了絕對統治者的地位。摩薩德下台後,石油利潤在沙阿政權和一個新的國際財團之間分配。英國獲得了該國40%的石油收入,五家美國公司(海灣石油美孚石油雪佛龍埃克森美孚德士古)獲得了另外40%的收入,其餘的收入歸荷蘭皇家殼牌公司和法國石油公司道達爾能源所有。利潤在財團和伊朗之間平均分配。

自20世紀初以來,美國一直試圖控制伊朗油田,卻遇到了英國的競爭。美國之所以能夠取得突破,是因為冷戰時期與沙阿政府的關係,以及在國務院官員小赫伯特·胡佛的指導下,胡佛作為一名私人商人,在國際石油問題的複雜性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中南半島

Thumb
奠邊府市被俘的法國士兵,在越南軍隊的護送下,走向戰俘營

奠邊府戰役第一次印度支那戰爭的重要戰役,在法國遠東遠征軍團胡志明領導的越南獨立同盟會之間展開。這場戰鬥發生在1954年3月至5月之間,最終以法國的大規模失敗而告終,有效地結束了戰爭。

二戰後柬埔寨和寮國從法國獨立,成立了柬埔寨共產黨(後來成為柬埔寨人民黨)和寮國人民革命黨。法國承諾在越南深山的奠邊府建立一個空軍基地,其目的是切斷越盟通往鄰近的法國保護國寮國和柬埔寨的補給線,同時將越盟拖入一場將削弱他們的戰鬥。相反,在武元甲將軍的領導下,越盟包圍並圍攻了法軍,法軍不知道越盟擁有重型火炮(包括高射炮),也不知道他們有能力將這些武器運到俯瞰法國營地的山頂。越盟占領了奠邊府周圍的高地,並能夠準確地向法國陣地開火。隨後,地面上發生了激烈的戰鬥。法軍一再擊退越盟對其陣地的襲擊。物資和增援部隊主要通過空運補給,隨著法國陣地被占領,防空炮火造成了損失,到達他們手中的物資越來越少。經過兩個月的圍困,陣地被占領,大多數法軍投降。儘管失去了大多數最優秀的士兵,越盟還是組織了剩餘的部隊,追捕那些潰敗的法軍,將他們擊潰並結束戰鬥。

戰鬥結束後不久,1954年的日內瓦協議結束了戰爭,根據該協議,法國同意從印度支那殖民地撤軍,包括柬埔寨和寮國。協議將國家一分為二;1959年,敵對的越南軍隊重新開始戰鬥,稱為越南戰爭

美國對印度支那戰爭的影響最大。1954年至1961年間,美國向正在與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陣線(NLF)作戰的越南共和國(RVN)派遣695名軍事顧問並提供經濟援助。NLF的隊伍來自南方農民,得到了北越的支持,而北越又得到了蘇聯和中國的支持。越南共和國越南民主共和國合併成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如今,越南是世界上僅存的四個共產主義國家之一(與中國、古巴和寮國並列)。

印度尼西亞

1958年2月,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蘇拉威西島的叛亂分子宣布成立印度尼西亞共和國革命政府,旨在推翻蘇加諾政府。由於他們的反共理念,叛軍獲得了中情局的支持。1958年4月,美國飛行員艾倫·勞倫斯·波普在安汶遭到襲擊後被擊落,中情局支持結束。1958年4月,中央政府對反叛首都巴東萬鴉老老發動了空中和海上軍事行動。到1958年底,叛軍被擊敗,最後一批叛軍游擊隊於1961年8月投降。

南亞

美國希望巴基斯坦阻止蘇聯向關鍵的中東地區擴張,美國認為作為一個地區大國,如果印度屬於任何一個陣營,它都將是一個值得注意的重點。印度是一個新成立的民主國家,從未特別面臨落入叛亂分子或大國外部壓力的嚴重危險,它也不希望與美國結盟。

冷戰期間南亞的一個關鍵事件是1954年巴基斯坦和美國簽署了《共同防禦援助協議》。該協議將限制該地區所有大國的後續選擇。美國承諾與巴基斯坦保持密切聯繫。對巴基斯坦來說,美國聯盟成為其外交政策的核心原則,儘管有許多令人失望的地方,但它總是被認為是一種太有價值的聯繫,不能放棄。中蘇交惡後,巴基斯坦也尋求與中國建立密切關係。

蘇聯的南亞政策與美國非常相似。起初,蘇聯和美國一樣,對該地區基本不感興趣,並在印巴爭端中保持中立。隨著巴基斯坦和美國於1954年簽署協議,情況發生了變化。1955年,赫魯雪夫和布爾加寧訪問了印度,並承諾提供大量經濟和工業基礎設施援助。在克什米爾首府斯利那加,蘇聯宣布將放棄中立立場,在持續的克什米爾衝突中支持印度。

然而,印度總理賈瓦哈拉爾·尼赫魯對此表示懷疑,他希望避免與美國糾纏,也希望印度不要與蘇聯關係過於緊密。儘管蘇聯向印度提供了一些援助,尼赫魯成為第一位向蘇聯人民發表講話的非共產黨領導人,但兩國關係仍然相對冷淡。赫魯雪夫下台後,蘇聯恢復了中立立場,緩和了第二次印巴戰爭的後果。和平談判在中亞城市塔什干舉行。

到20世紀60年代末,印度的發展再次停滯不前。巨額財政赤字已經形成,嚴重的乾旱對農業造成了沉重打擊。與十年前的經濟衰退一樣,印度再次尋求外部援助。然而,與美國的關係處於低谷,美國主要關注越南問題。世界銀行等西方國際組織也不願在印度做出貿易讓步之前向印度的發展項目提供資金。

蘇聯和華沙條約組織國家開始為印度工業化提供大規模支持。1969年,蘇聯和印度談判達成了一項友好條約,該條約將改變印度的不結盟政策。兩年後,當東巴基斯坦孟加拉國)面臨日益嚴重的危機時,印度簽署了該協議。

中蘇交惡

在中蘇分裂之前,中國和印度之間的緊張局勢使蘇聯與這兩個亞洲主要新興國家保持密切關係的努力變得更加複雜。1959年3月,中國鎮壓了西藏的一場起義,導致了中印之間的公開衝突。3月31日,西藏統治者達賴喇嘛流亡印度,在印度因為反對中國而獲得庇護。印度後來支持聯合國大會就中國不顧蘇聯、波蘭、南斯拉夫、阿爾巴尼亞、羅馬尼亞、保加利亞、東德、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朝鮮和蒙古的反對,對中國鎮壓西藏人權的指控展開辯論。然而,儘管華沙條約組織、蒙古和朝鮮反對印度支持的聯合國辯論,但中國對蘇聯在西藏問題和中印衝突的反應感到沮喪。

中國的西藏立場使印度和中國之間可能升級為更危險的對抗。中國拒絕接受英國在20世紀初劃定的中印邊界,即麥克馬洪線。隨著中國在其認定的邊界建立前哨站,印度在爭議地區建立了更多的前哨站,以驅逐中國人,這就是所謂的「前進政策」。匈牙利的雅諾斯·卡達爾試圖調解中印之間的爭端,呼籲雙方建立友好關係。赫魯雪夫和捷克斯洛伐克的亞歷山大·杜布切克也向中國和印度發出呼籲。然而,中國對蘇聯、匈牙利和捷克斯洛伐克呼籲與西方和印度「和平共處」的反應冷淡;緊張局勢引發了全世界對華沙條約組織與中國聯盟的猜測,該聯盟基於共同的意識形態、政治和軍事利益。

到1962年中印邊界爭端發展為全面戰爭時,兩個主要共產主義國家之間的聯盟基本破裂。儘管華沙條約組織國家支持中國1962年10月的和平提議,敦促尼赫魯接受,但阿爾巴尼亞和羅馬尼亞向印度提供米格戰鬥機的提議使中阿和中羅關係陷入危機。這也使中國反對其他東歐共產主義國家。到1963年底,東方陣營和中國進行了公開的論戰,中國和蘇聯兩個前盟友之間開始了一段公開的敵對時期。

文化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最後幾年,美國媒體和文化描繪了一種對蘇聯共產主義在美國娛樂、政治、社會和科學領域傳播的焦慮和恐懼。隨著冷戰時期兩國緊張局勢加劇,公眾對共產主義顛覆美國的恐懼被稱為「第二次紅色恐慌(麥卡錫主義)」。媒體對冷戰的報道也促進承認了兩國意識形態差異。在20世紀60年代之前,書面溝通是美國的主要信息來源;美國的報紙、漫畫、傳單和電影海報中的政治宣傳,在很大程度上是鞏固美國理想與意識形態。冷戰的兩極分化以及核軍備競賽帶來的恐懼,再加上政治和媒體宣傳,導致美國媒體和文化中的反共情緒高漲,其中包括「死比紅好」等言論。早在1947年,在美國娛樂界,眾議院非美活動調查委員會(HUAC)就開始就美國娛樂專業人士的政治取向舉行聽證會,從著名的好萊塢十人案開始,該案導致10名好萊塢導演和作家被判藐視國會罪,並最終導致更廣泛的好萊塢黑名單;委員會行動的高峰期發生在1953年至1956年之間。在這一切中,包括麥卡錫的審判。華為娛樂業黑名單的目標包括導演、演員、編劇、音樂家和其他著名的娛樂專業人士,他們最終因被指控為共產黨員或同情共產主義而被列入職業黑名單。蘇聯共產主義理想被傳播到美國人的生活中,被用作備受關注的HUAC和麥卡錫審判所採用策略的理由。在美國的這一時期,隨著聯邦和私營公司之間的聯繫變得更加緊密,電視台和電影公司對公眾的思想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在戰爭時期促進對蘇聯軍事和情報工作的積極共識的蓄意措施。

由於參議員約瑟夫·麥卡錫的煽動和未經證實的指控,麥卡錫主義被推翻後,眾議院非美活動調查委員會在20世紀50年代中後期開始走向衰退,於1975年正式解散。在20世紀60年代初,哈里·S·杜魯門宣稱該委員會是「當今美國最不美國的東西」。在這些事件發生之前,在20世紀,從未有過如此具有社會和政治意義的問題在文化和媒體上向美國民眾宣傳,涉及美國民主面臨的威脅。

在這一時期,冷戰主題首次作為公眾關注的焦點並進入主流文化。例如,1959年的電影《海灘上英語On the Beach (1959 film)》描繪了一個第三次世界大戰後的世界末日。

詹姆斯·邦德於1954年首次在英國電影出現,他的電影與冷戰有一定聯繫,但粉絲們可能更喜歡美麗的女性、異國情調、秘密武器和電影特技,對政治關注度較少。邦德電影在描繪蘇聯和中國時遵循了西方的政治正確。

弗雷德里克·福賽思的間諜小說賣出了數十萬冊。1984年的小說《第四議定書》的標題指的是一系列慣例,如果這些慣例被打破,將導致核戰爭,現在除了第四條也是最後一條線外,這些慣例都被打破了。1987年,米高·肯恩主演了一部重要電影。這類小說的意義——就像20世紀50年代的美國電影一樣,如《我的兒子約翰》、《死吻》和《諜網迷魂》——是為了詆毀「內部的敵人」、危險的和平運動活動家和工黨選民。到1988年,他們遊行示威反對冷戰。

冷戰中的計算機

計算機技術在20世紀40年代中期出現,並在20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繼續發展。第一台計算機是在英國和美國設計和製造的,用於存儲數字程序。第一台電子數字計算機用於大規模軍事計算,並在彈道導彈、核武器和反導防禦系統領域提供幫助。

蘇聯計算機

蘇聯面臨著一個困境,即西方科學是蘇聯科學的衡量標準。蘇聯面臨的困境是,雖然他們想超越西方科學,但為了進一步推進科學,他們不得不借用西方科學。結果許多蘇聯人都在譴責西方科學的同時轉身描述他們剛剛譴責的同一理論的國家需求。20世紀40年代,蘇聯首次開始收到關於英國和美國設計和建造的電子存儲數字程序的報告,這引起了從事需要大量計算的國防項目的蘇聯數學家和物理學家的極大關注。蘇聯科學家從出版物和調查文章中獲得了有關這些計算機的信息。但他們也可能通過情報渠道獲得了一些信息。蘇聯駐紐約領事館的一名前情報官員最近透露,1942年至1946年,他的七名特工以及持有軍事合同的兩家飛機公司獲得了2萬多頁的機密文件,這些文件包含雷達、聲納、計算機和其他電氣設備的科學技術信息。第一台電子數字計算機用於大規模軍事計算。彈道導彈程序是蘇聯數字計算的主要客戶,用於計算導彈軌跡,而大型高速計算機M-2解決的第一個問題是計算導彈設計的熱力學和流體動力學參數。反導防禦系統也推動了計算機的發展。計算機首先解決的問題之一是計算目標摧毀概率對破片彈頭引爆效率的依賴性。

蘇聯很早就進入了計算機領域,並進一步發展了計算機,使其成為用於軍事目的的有用設備。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於想要與西方科學競爭,但這也是在冷戰期間,這意味著美國也在投資計算機,這給了蘇聯繼續投資計算機的額外動力。

美國計算機

美國和英國是最早開始開發計算機的國家之一,美國並沒有停止開發。美國認為將計算機用於軍事目的是有益的,這是在冷戰開始時出現的。蘇聯也開始將計算機整合到軍事程序中,因此蘇聯和美國之間的計算機競爭開始了。

美國很快開始將計算機用於國防和軍事目的。空軍是最早適應和使用計算機的軍事部門之一。空軍在代托納的萊特航空開發中心建立了一台里夫斯模擬計算機,用於開發武器系統。它已經在韓戰中被用來追蹤敵方炮彈的來源,然後被摧毀。美國海軍隨後部署了其海軍軍械研究計算器(NORC),作為一種向目標精確發射艦炮的手段,同時考慮了艦船速度、風速、方向以及艦船的橫搖和俯仰等多個變量。由於美國知道計算機將如何影響軍事計劃,他們開始收集有關蘇聯如何開發自己的電腦程式的信息。美國得到的信息是,蘇聯真的無法跟上美國的步伐,因為他們製造計算機所需的設備不足且標準低下。美國1959年的一份報告顯示,蘇聯有400台各種類型的通用數字計算機,而美國生產了4000多台,而蘇聯1958年的計算機產量最多為5500萬美元,而美國的產量為10億美元。這將表明,與每個國家的核計劃不同,美國在與蘇聯的計算機競爭中擁有相當大的領先優勢。

美國在計算機發展方面領先於蘇聯。不僅軍事部門熱衷於使用電腦,平民也能夠使用電腦。美國66%的計算機用於軍事目的,30%用於民用。二戰後,計算機在軍隊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同時也可供平民使用,美國在20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引領了這一變革進入技術世界。

參見

參考文獻

  • Beschloss, Michael. Kennedy v. Khrushchev: The Crisis Years, 1960–63 (1991)
  • Brands, H. W. Cold Warriors. Eisenhower's Generation and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1988).
  • Brands, H. W. The Wages of Globalism: Lyndon Johnson and the Limits of American Power (1997)
  • Cain, Frank. "Computers and the Cold War: United States Restrictions on the Export of Computers to the Soviet Union and Communist China"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History 40, no. 1 (2005): 131-47.
  • Chang, Laurence and Peter Kornbluh, eds., The Cuban Missile Crisis, 1962 (1992)
  • Crampton, R. J. Eastern Europe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and after. Routledge. 1997. ISBN 0-415-16422-2.
  • Divine, Robert A. Eisenhower and the Cold War (1981)
  • Divine, Robert A. ed., The Cuban Missile Crisis 2nd ed. (1988)
  • Engler, Robert, The Politics of Oil New York, 1961
  • Freedman, Lawrence. Kennedy's Wars: Berlin, Cuba, Laos, and Vietnam (2000)
  • Fursenko, Aleksandr and Timothy Naftali. One Hell of a Gamble: Khrushchev, Castro, and Kennedy, 1958–1964 (1997)
  • Gaddis, John Lewis. Russia, the Soviet Union and the United States. An Interpretative History 2nd ed. (1990)
  • Gerovitch, Slava. "'Mathematical Machines' of the Cold War: Soviet Computing, American Cybernetics and Ideological Disputes in the Early 1950s"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Social Studies of Science 31, no. 2 (2001): 253-87.
  • Heiss, Mary Ann, Empire and Nationhood New York, 1997
  • Heiss, Mary Ann. "The Economic Cold War: America, Britain, and East-West Trade, 1948–63" The Historian, Vol. 65, 2003
  • Hoopes, Townsend, The Devil and John Foster Dulles. Boston, 1973
  • Immerman, Richard H., John Foster Dulles: Piety, Pragmatism, and Power in U.S. Foreign Policy. Wilmington, Delaware, 1993
  • Kolko, Gabriel, The Limits of Power New York, 1971
  • LaFeber, Walter. America, Russia, and the Cold War, 1945–1992 7th ed. (1993)
  • LaFeber, Walter, The American Age: United States Foreign Policy at Home and Abroad since 1750. New York, 1992
  • Maus, Derek. "Series and Systems: Russian and American Dystopian Satires of the Cold War" Critical Survey, Vol. 17, 2005
  • Melanson, Richard A. and David Mayers, eds., Reevaluating Eisenhower.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in the 1950s (1986)
  • Michta, Andrew A.; Mastny, Vojtech. East Central Europe after the Warsaw Pact: Security Dilemmas in the 1990s. Greenwood Press. 1992. ISBN 92-64-02261-9.
  • Mitchell, George. The Iron Curtain: The Cold War in Europe (2004)
  • Mulvihill, Jason. "James Bond's Cold War"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structional Media. Volume: 28. Issue: 3. : 2001
  • Paterson, Thomas G. ed., Kennedy's Quest for Victory: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1961–1963 (1989)
  • Pruessen, Ronald W. John Foster Dulles: The Road to Power New York, 1982
  • Shaheen, Jack G. Nuclear War Films 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Press, 1978
  • Sivachev, Nikolai and Nikolai Yakolev, Russia and the United States (1979), by Soviet historians
  • Stueck, Jr. William W. The Korean War: An International History (1995)
  • Toulouse, Mark G. The Transformation of John Foster Dulles New York, 1985
  • Watry, David M. Diplomacy at the Brink: Eisenhower, Churchill, and Eden in the Cold War. Baton Rouge: Louisian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2014. ISBN 9780807157183

拓展閱讀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