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四川省 (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設立的一級行政區劃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四川省(郵政式拼音:Szechwan),簡稱為「川」,為中華民國的一個省,延續清朝所設置的22省之一,華中七省之一,轄境相當於現今中華人民共和國四川省東部和重慶市。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20年4月20日) |
Remove ads
管轄範圍

民國初,轄境相當於今四川省、重慶市的全部及現時西藏自治區的江達、貢覺、江卡一線以東區域。民國3年(1914年)將康定等31縣、1委員劃屬川邊特別區;民國27年(1938年)9月將雅安等14縣2局劃屬西康省;民國28年(1939年)5月將重慶市改置院轄市,並將巴縣沙坪壩、磁器口、小龍坎、歌樂山、石橋場、九龍鋪、黃葛埡、唐家沱、寸灘、香國寺等地劃歸重慶市。因此,四川省轄域在民國時期有三次縮小。民國36年(1947年)全省土地面積為303,318平方公里。轄境包括今四川省大金川河流及寶興、蘆山、美姑、昭覺等縣以東地區,重慶市大部(除渝中、江北、南岸、沙坪壩、九龍坡、大渡口六區大部分外)。東與東南濱湖北省、湖南省,南接雲南省、貴州省,西界西康省,北鄰甘肅省、西北與東北則是青海省、陝西省。
人口
以下依據中華民國實業部《中國經濟年鑑》(1934年出版)、內政部統計司編《民國十七年各省市戶口調查統計報告》(1931年出版)、主計處統計局編《中華民國統計提要》(1940年出版)、中華民國年鑑社編《中華民國年鑑》(1952年出版,頁19-21)所提供的人口數據[1]:
據中華民國內政部戶政司於民國79年(1990年)臺閩地區戶口及住宅普查報告,臺閩地區籍貫為四川省的人數為12萬0830人,佔非臺灣省籍269萬4917人口當中的4.48%[2]。
Remove ads
歷史沿革
宣統三年(1911年),成都獨立,成立大漢四川軍政府,蒲殿俊和尹昌衡先後任都督。民國元年(1912年)3月11日,成都、重慶兩地軍政府合併,成立中華民國四川都督府。民國2年(1913年)6月,袁世凱任命胡景伊為四川都督。民國5年(1916年)5月22日,四川督軍陳宧在四川宣佈獨立,反對袁世凱稱帝。同年6月袁世凱死後,黎元洪繼任為民國大總統,於7月6日任命蔡鍔為四川督軍兼省長。旋蔡鍔病情惡化,於9月離川東渡日本治病。民國7年(1918年),熊克武自任四川靖國軍總司令,並兼攝四川省之軍、民兩政。
民國8年(1919年)4月,四川防區制形成,各個防區軍閥割據,相互混戰近十五年之久。其中逐漸形成了劉湘、劉文輝、鄧錫侯、田頌堯、楊森、李家鈺、羅澤洲和劉存厚等八個主要軍閥派系。民國10年(1921年)6月熊克武辭職,推舉劉湘就任川軍總司令兼四川省長。民國13年(1924年)劉湘任川滇邊防督辦,四川善後督辦。民國十七年(1929年)國民政府授於劉文輝為四川省政府主席。民國21年(1932年),劉湘、劉文輝交戰。民國22年(1933年)劉湘邀蔣中正入川平叛。民國23年(1934年)12月劉湘任四川省主席、川康綏靖公署主任,劉文輝任西康省主席。
民國26年(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中國沿海沿江的各類工礦企業、高等學校和文化團體也紛紛內遷至四川,四川成為中國的大後方。同時300萬川軍出川抗戰,為抗日戰爭作出了傑出的貢獻。
民國28年(1939年)9月,蔣中正兼任四川省主席,同月,重慶成為一等院轄市,一個月後便再升重慶市為陪都。民國29年(1940年)11月,蔣中正辭去四川省主席職務,由張群兼任。同年12月,重慶成為永久陪都,劃離四川省,四川成為戰時的直隸省。
民國35年(1946年)之後,鄧錫侯、王陵基先後任四川省主席。民國38年(1949年)11月30日,同樣來自四川的劉伯承、鄧小平指揮的第二野戰軍佔領重慶。12月10日,蔣中正攜其子蔣經國,從成都飛往臺灣,從此就再也沒有回到中國大陸。12月11日晚,劉文輝以西康省主席兼二十四軍軍長的名義通電投降解放軍,是為彭縣起義。四川省政府主席王陵基化裝逃亡,被解放軍逮捕。12月27日,共軍賀龍部佔領成都,中華民國四川省至此結束[3]。
1950年2月,唐式遵被任命為四川省政府主席,四川省政府復置於西康省西昌縣。3月27日,解放軍占領西昌縣。同日,逃亡至越嶲縣的唐式遵戰死。至此,四川省政府徹底消亡。
行政區劃
辛亥革命後,四川省與其他起義各省不同,並未撤道。保留清代道的舉措,應與四川省轄域遼闊、事務繁雜、各地情形不一有關。直至民國元年(1912年)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後,道仍繼續存在。民國2年(1913年)2月7日,全省置川西、川東、上川南、下川南、川北、邊東、邊西7道。民國3年(1914年)4月,將邊東、邊西2道往屬川邊特別區;5月,各道改名為西川、東川、建昌、永寧、嘉陵道。在接受南京國府領導後,也沒有立即廢除道制。直至南京國民政府發佈《國民政府令四川省政府取消道尹制並更正實業廳等名稱電》的公電後[4],四川省政府才遵照此令,於民國19年(1930年)初廢道。
- 西川道
- 民國2年(1913年)2月置川西道,觀察使駐成都縣(今四川省成都市城區)。民國3年(1914年)5月改名[5]。道尹為繁要缺,一等[6],轄成都、華陽、簡陽、廣漢、崇慶、什邡、雙流、新都、溫江、新繁、金堂、郫縣、灌縣、彭縣、崇寧、新津、平武、江油、北川、彰明、茂縣、汶川、綿陽、德陽、安縣、綿竹、梓潼、羅江、懋功、松潘、理番等31縣[7]。民國19年(1930年)廢。
- 東川道
- 民國2年(1913年)2月置川東道,觀察使駐巴縣(今重慶市城區)。民國3年(1914年)5月改名。道尹為繁要缺,一等,轄巴縣、江津、長壽、永川、榮昌、綦江、南川、銅梁、大足、璧山、涪陵、合川、江北、武勝、奉節、巫山、雲陽、萬縣、開縣、巫溪、達縣、開江、渠縣、大竹、宣漢、萬源、城口、忠縣、酆都、墊江、梁山、酉陽、石砫、秀山、黔江、彭水等36縣。民國19年(1930年)廢。
- 建昌道
- 民國2年(1913年)2月置上川南道,觀察使駐雅安縣(今四川省雅安市)。民國3年(1914年)5月改名。道尹為要缺,二等,轄雅安、名山、榮經、蘆山、漢源、西昌、冕寧、鹽源、昭覺、天全、會理、鹽邊、越嶲、樂山、峨眉、洪雅、峨邊、夾江、犍為、榮縣、威遠、眉山、丹稜、彭山、青神、印崍、大邑、蒲江等28縣。民國19年(1930年)廢。
- 永寧道
- 民國2年(1913年)2月置下川南道,觀察使駐宜賓縣(今四川省宜賓市)。民國3年(1914年)5月改名。道尹為簡缺,三等,駐瀘縣(今四川省瀘州市城區)。民國4年(1915年)3月改為二等[8]。轄瀘縣、宜賓、慶符、富順、南溪、長寧、高縣、筠連、璜縣、興文、隆昌、屏山、馬邊、合江、納谿、江安、資中、仁壽、資陽、井研、內江、敘永、雷波、古宋、古藺等25縣。民國19年(1930年)廢。
- 嘉陵道
- 民國2年(1913年)2月7月置川北道,觀察使駐閬中縣(今四川省閬中市城區)。民國3年(1914年)5月改名。道尹為要缺,二等,轄閬中、南充、西充、營山、儀隴、鄰水、岳池、蒼溪、南部、廣元、昭化、通江、南江、巴中、劍閣、蓬安、廣安、三台、射洪、鹽亭、中江、潼南、遂寧、蓬溪、樂至、安岳等26縣。民國19年(1930年)廢。
Remove ads
四川省當初並未推行督察專員制度。後因圍剿紅軍需要,仍自民國24年(1935年)4月起,參照《剿匪區內各省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組織條例》,劃定全省為18個督察區,選擇適中之縣為專署所在地,並於5月實施,作為省政府輔助機構,次年7月呈准備案。民國27年(1938年)9月,第十七、第十八區及所屬14縣、1設治局劃入西康省,行政督察區減為16區。抗戰勝利後,行政督察區數目不變,唯各區轄縣有所變化,成都市、自貢市直屬省政府,於民國36年(1947年)6月核准備案。其設置情形如下:[10]
- 四川省政府直轄區
- 民國24年(1935年)4月時,轄有成都市。民國28年(1939年)1月設自貢市籌備處,隸屬於省政府管轄。
- 第一行政督察區
- 民國24年(1935年)4月成立,專署駐溫江縣,轄溫江縣、成都縣、華陽縣、新都縣、灌縣、新繁縣、郫縣、雙流縣、新津縣、崇慶縣、彭縣、崇寧縣12縣。民國36年(1947年)調整行政督察區,第十三區金堂縣劃入第一區,轄縣增為13縣。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改稱溫江專區,屬川西行署區。
- 第二行政督察區
- 民國24年(1935年)4月成立,專署駐資中縣重龍鎮,轄資中縣、資陽縣、內江縣、威遠縣、榮縣、井研縣、仁壽縣、簡陽縣8縣[11]。民國36年(1947年)調整行政督察區,轄域未變。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改稱資中專區,屬川南行署區。
- 第三行政督察區
- 民國24年(1935年)4月成立,專署駐永川縣,轄永川縣、巴縣、江津縣、綦江縣、榮昌縣、大足縣、璧山縣、江北縣、合川縣、銅梁縣10縣。民國30年(1941年)8月,專署遷駐巴縣土橋鎮,9月增領北碚管理局。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改稱巴縣專區,1949年12月20日巴縣專署機關遷至璧山,改稱壁山專區,屬川東行署區。
- 第四行政督察區
- 民國24年(1935年)4月成立,專署駐眉山縣,轄眉山縣、洪雅縣、夾江縣、青神縣、丹稜縣、彭山縣、蒲江縣、邛崍縣、大邑縣9縣。民國28年(1939年),第十七區名山縣來屬,轄縣增為10縣。民國36年(1947年)調整行政督察區,轄域未變。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改稱眉山專區,屬川西行署區。
- 第五行政督察區
- 民國24年(1935年)4月成立,專署駐樂山縣,轄樂山縣、犍為縣、屏山縣、峨嵋縣、馬邊縣、峨邊縣、雷波縣7縣。民國36年(1947年)調整行政督察區,第十二區沐川縣劃入第五區,轄縣增為8縣。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改稱樂山專區,屬川南行署區。
- 第六行政督察區
- 民國24年(1935年)4月成立,專署駐宜賓縣,轄宜賓縣、南溪縣、長寧縣、慶符縣、江安縣、興文縣、珙縣、高縣、筠連縣9縣。民國33年(1944年)增領沐愛設治局。民國36年(1947年)調整行政督察區,轄域未變。民國37年(1948年)12月,沐愛設治局改稱沐愛縣,轄縣增為10縣。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改稱宜賓專區,屬川南行署區。
- 第七行政督察區
- 民國24年(1935年)4月成立,專署駐瀘縣,轄瀘縣、隆昌縣、富順縣、合江縣、納谿縣、古宋縣、古藺縣、敘永縣8縣。民國36年(1947年)調整行政督察區,轄域未變。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改稱瀘縣專區,屬川南行署區。
- 第八行政督察區
- 民國24年(1935年)4月成立,專署駐酉陽縣,轄酉陽縣、涪陵縣、酆都縣、南川縣、彭水縣、黔江縣、秀山縣、石砫縣8縣。民國30年(1941年)10月增領武隆設治局,民國33年(1944年)8月改稱武隆縣,轄縣增為9縣。民國34年(1945年)11月增領農祥設治局。民國36年(1947年)調整行政督察區,專署改駐彭水縣,石砫縣劃屬第九區,轄縣減為8縣。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改稱涪陵專區,屬川東行署區。
- 第九行政督察區
- 民國24年(1935年)4月成立,專署駐萬縣,轄萬縣、奉節縣、巫山縣、巫溪縣、雲陽縣、開縣、忠縣、城口縣8縣。民國36年(1947年)調整行政督察區,第八區石砫縣劃入第九區,轄縣增為9縣。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改稱萬縣專區,屬川東行署區。
- 第十行政督察區
- 民國24年(1935年)4月成立,專署駐大竹縣,轄大竹縣(駐城廂鎮)、渠縣(駐渠江鎮)、廣安縣(駐城廂鎮)、鄰水縣(駐鼎屏鎮)、墊江縣(駐桂溪鎮)、梁山縣(駐中城鎮)、長壽縣(駐城關鎮)[12]。民國36年(1947年)調整行政督察區,轄域未變。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改稱大竹專區,屬川東行署區。
- 第十一行政督察區
- 民國24年(1935年)4月成立,專署駐南充縣,轄南充縣、岳池縣、西充縣、蓬安縣、營山縣、儀隴縣、南部縣、武勝縣8縣。民國36年(1947年)調整行政督察區,轄域未變。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改稱南充專區,屬川北行署區。
- 第十二行政督察區
- 民國24年(1935年)4月成立,專署駐遂寧縣,轄遂寧縣、潼南縣、安岳縣、樂至縣、中江縣、三臺縣、射洪縣、鹽亭縣、蓬溪縣9縣。民國29年(1942年)12月,增領沐川設治局,民國31年(1942年)2月改稱沐川縣,轄縣增為10縣。民國36年(1947年)調整行政督察區,沐川縣劃屬第五區,轄縣減為9縣。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改稱遂寧專區,屬川北行署區。
- 第十三行政督察區
- 民國24年(1935年)4月成立,專署駐綿陽縣,轄綿陽縣、安縣、梓潼縣、羅江縣、綿竹縣、德陽縣、什邡縣、廣漢縣、金堂縣9縣。民國36年(1947年)調整行政督察區,第十四區彰明縣劃入第十三區,金堂縣改隸第一區,轄縣數不變。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改稱綿陽專區,屬川西行署區。
- 第十四行政督察區
- 民國24年(1935年)4月成立,專署駐劍閣縣,轄劍閣縣、廣元縣、蒼溪縣、閬中縣、昭化縣、江油縣、北川縣、平武縣、彰明縣9縣。民國30年(1941年)10月,增領青川縣和旺蒼設治局,民國34年(1945年)7月改稱旺蒼縣,轄縣增為11縣。民國36年(1947年)調整行政督察區,專署改駐廣元縣,彰明縣劃屬第十三區,轄縣減為10縣。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改稱劍閣專區,屬川北行署區。
- 第十五行政督察區
- 民國24年(1935年)4月成立,專署駐達縣,轄達縣、開江縣、宣漢縣、萬源縣、通江縣、南江縣、巴中縣7縣。民國33年(1944年)10月析巴中縣、達縣、通江縣地置平昌設治局,隸第十五區。民國36年(1947年)調整行政督察區,轄域未變。民國37年(1948年)12月,平昌設治局改為平昌縣,治江口鎮。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改稱達縣專區,屬川北行署區。
- 第十六行政督察區
- 民國24年(1935年)4月成立,專署駐茂縣,轄茂縣、汶川縣、理番縣、松潘縣、懋功縣5縣。民國28年(1939年)增領靖化縣,轄縣增為6縣。民國30年(1941年)3月增領興中設治局、麥桑設治局(該2局實陟並未成立)。民國36年(1947年)調整行政督察區,轄域未變。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改稱茂縣專區,屬川西行署區。
Remove ads
清代四川省在宣統三年(1911年)時,分為15府、4直隸廳及9直隸州,下轄11廳、11州、120縣。辛亥革命後,保留清代各府、州、廳,僅將各府附郭縣廢除,以首縣原有轄境為各府區域。民國2年(1913年)2月,各府、廳、州改置為縣[13],僅懋功、松潘、理番等廳境內各族雜居,且地處邊隀,仍保留廳制;3月,四川民政長將行政區劃呈報內務部[14]。民國3年(1914年)4月,將邊東、邊西2道所轄康定、安良、化林、雅江、道孚、理化、懷柔、定鄉、稻城、貢噶、巴安、義敦、德榮、武成、鹽井、寧都、昌都、察雅、貢縣、察隅、科麥、恩達、鄧科、甘孜、爐霍、石渠、德格、白玉、同普、丹巴、嘉黎、碩督、太昭等32縣劃屬川邊特別區;6月,懋功、松潘、理番等廳才改制為縣[15]。
民國27年(1938年)9月將雅安、天全、榮經、蘆山、漢源、寶興、西昌、晚寧、鹽源、昭覺、會理、鹽邊、越嶲、寧南等14縣及金湯、寧東2設治局劃屬西康省。民國28年(1939年)5月將重慶市改置院轄市。民國38年(1949年)時,四川省劃分為16行政督察區,下轄2市、141縣、3設治局及北碚管理局。民國77年(1988年)7月,行政院公布《中華民國各省(市)縣(市)行政區域代碼》,為各省縣市編定代碼,該法規於民國94年(2005年)10月停用。四川省各縣、市、局沿革情況如下:
行政區劃年表
政府
設於成都,但自民國5年(1916年)至民國24年(1935年)重慶升為院轄市之前,省長多不願去成都就職,故先後7次在重慶設立四川省長行署、四川省長公署、四川督軍公署、四川省政府。重慶是當時四川省實際上的政治中心。民國38年(1949年)12月,共軍進駐成都,省政府遷往西康省西昌縣。
辛亥革命爆發後,張培爵、夏之時等人領導重慶新軍於宣統三年十月七日(1911年11月27日)起義,並於當日成立蜀軍軍政府,下設總司令處及軍政、行政等部,由張培爵任都督。此前,十月一日(西曆11月21日),在廣安縣已經建立蜀北軍政府。十月六日(西曆11月26日),在瀘州成立川南軍政府,後又稱川南軍政分府。次日,在省會成都建立大漢四川軍政府,長官為都督,下設內政廳、外交司等機構。民國元年(1912年)1月,川南軍政府併入蜀軍軍政府。2月2日,蜀軍軍政府與大漢軍政府合併為四川軍政府。7月12日,設民政長。民國3年(1914年)5月23日,改民政長為巡按使,下設政務、財政、教育、警察等廳。民國5年(1916年)7月6日,改巡按使為省長。民國15年(1926年)11月27日,國民黨中央叔治會議議決設立川康綏撫委員會,作為處理四川全省及川邊特別區軍務、政務的臨時權力機構。翌年1月1日,川康綏撫委員會在重慶成立。民國16年(1927年)1月後,四川省隸屬於武漢國民政府。4月5日,武漢國民政府命令將川康綏撫委員會改組為四川省臨時政務委員會。4月12日蔣中正發動清黨以後,四川省改隸南京國民政府。民國17年(1928年)11月7日,國民政府裁四川省臨時委員會,置四川省政府委員會,下設民政、財政等4廳。
民國24年(1935年)10月8日,改組四川省政府,任命盧作孚等為廳長[58]。民國36年(1947年)5月13日,行政院決議改組四川省政府[59]。民國38年(1949年)12月,解放軍攻入成都,省主席王陵基在逃亡途中被解放軍逮捕。民國39年(1950年)2月,唐式遵在胡宗南保薦下出任四川省政府主席,駐西昌。同年3月,解放軍分成南北兩路進逼西昌,西昌最終撒守。唐式遵逃亡至川南途中,遭到彝民與解放軍包圍,最終遭到擊斃,四川省政府至此結束。
民國38年(1949年)12月,為了適應戰時需要與配合反攻軍事而設置川西行政公署,由冷寅東任川西行署主任,但他上任後沒多久便投共。
- 大漢軍政府都督
- 尹昌衡(1911年11月 - 1912年2月)
- 四川軍政府都督
- 四川將軍
- 胡景伊(1914年6月 - 1915年8月,由四川都督改任)
- 陳宦(1915年8月 - 1916年5月,1915年5月會辦軍務)
- 周駿(1916年5月 - 6月,署理)
- 蔡鍔(1916年6月 - 1916年7月)
- 四川督軍
- 蔡鍔(1916年7月,由將軍改任)
- 羅佩金(1916年7月 - 1917年4月,護理)
- 戴戡(1917年4月 - 11月,署理)
- 周道剛(1917年11月 - 12月,代理)
- 劉存厚(1917年12月 - 1918年2月)
- 四川靖國軍總司令
- 四川督軍
- 劉存厚(1920年10月 - 1921年3月,北洋政府任命)
- 熊克武(1920年10月 - 12月,廣州國民政府任命)
- 川軍總司令
- 四川善後督辦
- 劉湘(1923年7月 - 1924年5月)
- 四川督理
- 楊森(1924年5月 - 1925年2月)
- 四川督辦
- 楊森(1925年2月 - 5月,由四川督理改任)
- 劉湘(1925年5月 - 1926年7月)
- 鄧錫侯(1926年5月 - 10月?,由吳佩孚任命)
- 四川行政公署民政長
- 四川省巡按使公署巡按使
- 四川省長公署省長
- 蔡鍔(1916年7月,由巡按使改任)
- 羅佩金(1916年7月 - 9月,兼署)
- 戴戡(1916年9月 - 1917年11月,署理)
- 張瀾(1917年11月 - 1917年8月,護理)
- 熊克武(1920年12月30日)
- 劉湘(1921年6月 - ?,推兼)
- 劉成(1922年12月 - ?,推臨時省長)
- 劉湘(1922年12月 - ?,推臨時省長)
- 楊森(1924年2月 - ?)
- 鄧錫侯(1924年5月 - ?)
- 賴心輝(1925年2月 - ?)
- 楊森(1926年5月 - ?,由吳佩孚任命)
- 劉湘(1927年)
- 賴心輝(1927年)
- 劉成勳(1927年)
- 劉文輝(1927年)
- 四川省政府主席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參見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