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尤里·安德洛波夫

蘇聯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尤里·安德罗波夫
Remove ads

尤里·弗拉迪米羅維奇·安德洛波夫(俄語:Ю́рий Влади́мирович Андро́пов羅馬化Yury Vladimirovich Andropov發音:[ˈjʉrʲɪj vlɐˈdʲimʲɪrəvʲɪtɕ ɐnˈdropəf];1914年6月15日—1984年2月9日),蘇聯最高領導人,1982至1984年間擔任蘇聯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蘇聯國防會議主席

快速預覽 尤里·安德洛波夫 Юрий Андропов, 前任 ...
Remove ads
Thumb
尤里·安德洛波夫與沃依切赫·賈魯塞斯基

1954年至1957年,安德羅波夫擔任蘇聯駐匈牙利大使,他參與了平定1956年匈牙利革命的活動。1967年5月10日,他被任命為KGB主席。在他的監督下,大規模壓制異議的行動展開,主要是通過大規模逮捕以及大規模對「在社會上不受歡迎」的人實施非自願精神病治療來進行。布里茲涅夫在其領導的最後幾年健康狀況下降,安德羅波夫與外交部長安德烈·葛羅米柯和國防部長德米特里·烏斯季諾夫開始組成三駕馬車,最終主導了蘇聯政策。

布里茲涅夫於1982年11月10日逝世後,安德羅波夫接任蘇共中央總書記一職,成為蘇聯最高領導人。任職期間,他致力於消除國內的腐敗和低效,他將玩忽職守定為職場刑事犯罪,並對長期違反黨紀的官員展開調查。在安德羅波夫的領導下,冷戰愈演愈烈,他的政權也無法妥善處理蘇聯經濟日益嚴重的危機。他的長期影響是使新一代年輕的改革者脫穎而出,包括葉戈爾·利加喬夫尼古拉·雷日科夫以及最重要的米哈伊爾·戈巴契夫

在1983年2月患上腎衰竭之後,安德羅波夫的健康開始迅速惡化。1984年2月9日,他在領導該國僅15個月後去世,由康斯坦丁·契爾年科接任總書記職務。

Remove ads

概述

生平簡介

Remove ads

執政時期

在國內問題上,安德洛波夫主張重回集體領導,強調「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和「有條不紊的國家機器」,要將蘇聯建成「有高度組織性的社會」,對損害國家安全利益的事情「採取不妥協的態度」,並發起了反對貪污腐化和低效率的運動,打擊貪污受賄(處理了17名高級官員和31名第一書記),並整頓社會秩序。 經濟方面進行體制改革試驗,下放給工廠管理人員更多權力,放鬆中央經濟機構的管制,努力提高質量、提高效率。 對外政策方面繼續執行布里茲涅夫的基本政策,但更謹慎克制,不主動挑起對外事端,並且決定重新看待阿富汗戰爭。但此時蘇聯與美國的關係仍然惡化,尤其是1983年蘇聯擊落韓國飛機等事件的影響,美國認定蘇聯為「邪惡帝國」。

在對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的國際關係和開發中國家向社會主義過渡問題上提出了新的觀點:

由於各國具體條件和起點不同,各國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和方式不可能「千篇一律」,而是「多樣的」;各國都有「自己獨特的創造」,不能「互相模仿」。「一體化的需求」同各國的利益之間「會產生矛盾」。認為過去把社會主義國家看成整齊劃一,處處一致是錯誤的。

這些觀點,與布里茲涅夫強調各國必須遵循「共同規律」和其他社會主義國家主權有限論相比,是個重大變化。

在其執政時期中,蘇中關係也開始破冰,由原來的對抗轉為緩和。(詳見「中蘇關係」段落)

晚年與逝世

1983年2月,安德洛波夫確診患有腎衰竭,開始需要進行定期洗腎,同年8月,他在莫斯科西部的中央臨床醫院留醫,1984年1月下旬,安德洛波夫的健康狀況急劇惡化,由於血液的毒性不斷增加,使他的意識不足及不能工作,同年2月9日下午,安德洛波夫病逝,終年69歲,死後的驗屍報告顯示,他患有間質性腎炎、腎硬化、高血壓糖尿病以及慢性腎功能不全,國葬於1984年2月14日舉行,埋葬於克里姆林宮紅場墓園

中蘇關係

中蘇關係方面,安德洛波夫任蘇共中央總書記期間主張「改善蘇中關係」,「恢復蘇中兩國人民的友誼」,繼承了布里茲涅夫去世前提出的要實現兩國關係正常化的方針,但因安德洛波夫執政時間短暫,沒有實質性進展,沒有消除鄧小平所說的「中蘇關係正常化的障礙」。安德洛波夫曾作為隨員先後四次造訪中國:1959年作為赫魯雪夫的隨員訪華,1963年率蘇聯最高蘇維埃代表團訪問越南路過北京,1965年作為部長會議主席柯西金的隨員訪問越南路過北京,1963年7月和1964年11月參加中蘇兩黨會談。

評價

安德洛波夫是蘇聯歷史上第一位在蘇聯情報領域的領導人升任蘇共和蘇聯最高領導人,在布里茲涅夫時代安德洛波夫被稱作「一個現代的有專業知識的、機智靈活的幹部」,在蘇共官員中是一個有教養的、具有學者風度的形象。他在任KGB主席十五年中,強化了KGB組織,建立了一個較穩固的權力基礎。他傾向於反對個人崇拜,儘量避開禮儀性活動。

安德洛波夫任蘇共中央總書記短暫的一年零三個月期間,進行了大膽的改革嘗試,大幅度地調整人事、肅貪反腐(其剷除的官員數量甚至超過戈巴契夫時期),推動了國民經濟的發展和民眾福利,有效地整頓了勞動紀律,進行了完善經濟體制的試驗,獲得了群眾的支持。他的改革思路被認為跟中國鄧小平的相當類似。隨著他的去世,到1985年他信任的新人戈巴契夫上台,但卻沒有改善蘇聯計劃經濟體制的弊病,反而由於政治改革導致了蘇聯解體等一系列事件,蘇聯再也不是超級大國俄羅斯也沒有恢復往日的大國地位。

有俄國歷史學家認為,安德洛波夫在匈牙利事件後擁有了匈牙利「情結」,堅決反對任何形式的群體性事件,堅持體制內的改革,因此鎮壓了匈牙利事件和布拉格之春,甚至不惜讓KGB故意營造匈牙利和捷克斯洛伐克「反共」的立場。

Remove ads

著作

  • 《蘇聯60年》1982年12月
  • 《安德洛波夫言論選集》1942-1983,中文版1984年世界知識出版社

個人興趣

安德洛波夫興趣廣泛,從爵士樂到美國小說都有興趣。他英語流利,喜歡看原版英文小說,還擅長寫情詩。他記性驚人,過目不忘,能幾乎一字不漏地複述剛看完的百頁文字。[2]

家庭狀況

安德洛波夫有過兩次婚姻。第一任妻子為妮娜·延加雷切娃,生有女兒熱涅奇卡(葉夫根尼婭的愛稱)和兒子沃洛佳(弗拉迪米爾的愛稱)。第二任妻子為塔季揚娜·菲利波夫娜,生有兒子伊戈爾和女兒伊琳娜。[3]

榮譽

安德洛波夫多次受到蘇共和蘇聯的嘉獎:

參考文獻

Loading content...

外部連結

參見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