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臨滄市
中國雲南省的地級市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臨滄市,舊稱緬寧,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雲南省下轄的地級市,位於雲南省西南部,因瀕臨瀾滄江而得名。西北接保山市,東北界大理州,東南鄰普洱市,西南與緬甸接壤。地處橫斷山脈西段,邦馬山、大雪山延綿市境,羅扎河、小黑江、南定河等流經。全市面積23,621平方公里,2020年總人口225.80萬,市人民政府駐臨翔區。
Remove ads
Remove ads
建制沿革
秦代今境屬哀牢國地。西漢元封二年(前110年)置益州郡,今境屬之。東漢永平十二年(69年),哀牢王歸附漢朝,設哀牢縣、博南縣,又析益州郡西置瀾滄郡,後改永昌郡,治不韋縣(今保山市境)。三國蜀漢建興三年(225年)置永壽縣、雍鄉縣,屬永昌郡。西晉元康九年(299年),永昌郡治遷永壽縣(今耿馬縣境)。東晉咸康八年(342年)廢永昌郡。南朝齊復置,隋代再廢。
唐麟德元年(664年),設姚州(今姚安縣),隸劍南道。南詔時期,屬永昌節度(治永昌城,今保山市隆陽區),設拓南城(今永德縣永康鎮)。大理國前期仍屬永昌節度,後期改為永昌府,拓南城改為鎮康城。元憲宗七年(1257年)改永昌府置永昌千戶。至元十一年(1274年)改永昌千戶置永昌州,屬大理路。至元十二年(1275年)置鎮康路安撫司。至元十五年(1278年)升永昌州為永昌府;鎮康路安撫司改為宣撫司,並置鎮康路軍民總管府。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撤鎮康路安撫司併入大理金齒宣慰司。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設立孟定路(治今耿馬縣孟定鎮)。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置孟定路軍民總管府。泰定三年(1326年)析孟定路東南置謀粘路(今耿馬縣境),屬大理金齒宣慰司。泰定四年(1327年)置順寧府(治今鳳慶縣),屬大理路。天曆元年(1328年)設寶通州、慶甸縣(今鳳慶縣)及大侯長官司(今雲縣),隸順寧府。
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廢謀粘路,降順寧府為順寧州,省寶通州入順寧州,並改鎮康路置鎮康府,改孟定路為孟定府,隸屬雲南布政司。洪武十七年(1384年),鎮康府降為鎮康州,尋廢,劃歸灣甸御夷州;順寧州復升為順寧府。宣德五年(1430年)設勐緬長官司(今臨滄城區),屬景東府,後直屬雲南布政司。萬曆十三年(1585年)置耿馬安撫司(今耿馬縣),旋升宣撫司,屬永昌府。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勐緬長官司改為勐緬土巡檢,屬順寧府。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順寧府改土歸流,隸金騰道,改大侯州為雲州,屬順寧府。
清順治十六年(1659年)灣甸御夷州改屬永昌府。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耿馬安撫司升宣撫司,直隸雲南布政司,羈糜於永昌府。乾隆十二年(1747年),勐緬長官司改土歸流,置緬寧廳。乾隆十四年(1749年),移順寧右甸通判於緬寧廳,屬迤西道。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耿馬宣撫司改屬順寧府。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置順寧縣,為迤西道順寧府治。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英國政府迫使清政府在《中英續議滇緬條約》中,把果敢劃歸英國。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中英第一次勘界,劃定以勐英(南傘)為中國耿馬與英屬緬甸麻栗壩的交界。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鎮康州改土歸流。宣統元年(1909年)改鎮康州置永康州(治今永德縣東北永康鎮)。

民國二年(1913年)廢府、廳、州,改順寧府為順寧縣,改緬寧廳為緬寧縣,改永康州為永康縣,改雲州為雲縣,各縣分屬滇南道、滇西道。次年因永康縣名與浙江永康縣同名,改永康縣為鎮康縣;滇南道改名普洱道;滇西道改名騰越道。1929年廢道制;同年由瀾滄、緬寧二縣析置雙江縣,治勐勐。1937年由瀾滄縣析置滄源設治局,治勐董。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由順寧縣析置耿馬設治局;置雲南省第五行政督察區,專署駐順寧縣。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置第九行政督察區,專署駐緬寧縣;順寧縣改屬第十一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2年置緬寧專區,專署駐緬寧縣,轄緬寧、鎮康、雙江等縣;並置滄源縣、耿馬縣。1954年,緬寧專區更名臨滄專區,緬寧縣更名臨滄縣。1956年,大理專區的雲縣、鳳慶(1954年由順寧縣更名)二縣劃歸臨滄專區。1963年,鎮康縣治遷至鳳尾壩(今鳳尾鎮),析鎮康縣東部設永德縣,駐德黨鎮;撤銷滄源縣,改設滄源佤族自治縣;撤銷耿馬縣,改設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1970年臨滄專區改稱臨滄地區。1985年,撤銷雙江縣,改設雙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縣。2003年12月26日,國務院批准撤銷臨滄地區、臨滄縣,設立地級臨滄市;臨滄縣改置臨翔區[1][2]。2004年11月11日,臨滄市正式掛牌成立[3]。
Remove ads
地理
地處橫斷山區。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均溫17.2℃,年均降水1161.8毫米。
Remove ads
政治
Remove ads
人口
2022年末,全市常住人口數為224.0萬人[15],比2021年末增加7千人,增幅0.31%;2022年末全市出生率為8.09‰,死亡率為8.23‰,自然增長率為-0.13‰;2022年末全市城鎮化率為36.46%,比2021年提高0.4個百分點。
根據2020年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全市常住人口為2,257,991人[16]。同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的2,429,497人相比,十年共減少了171,506人,下降7.06%,年平均增長率為-0.73%。其中,男性人口為1,181,240人,占總人口的52.31%;女性人口為1,076,751人,占總人口的47.69%。總人口性別比(以女性為100)為109.7。0-14歲的人口為457,185人,占總人口的20.25%;15-59歲的人口為1,462,720人,占總人口的64.78%;60歲及以上的人口為338,086人,占總人口的14.97%,其中65歲及以上的人口為236,911人,占總人口的10.49%。居住在城鎮的人口為792,078人,占總人口的35.08%;居住在鄉村的人口為1,465,913人,占總人口的64.92%。
Remove ads
全市常住人口中,漢族人口為1,394,881人,占61.78%;各少數民族人口為863,110人,占38.22%。與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漢族人口減少128,781人,下降8.45%,占總人口比例下降0.94個百分點;各少數民族人口減少42,725人,下降4.72%,占總人口比例增加0.94個百分點。其中,彝族人口減少16,412人,下降4.61%,占總人口比例增加0.39個百分點;佤族人口減少20,712人,下降8.81%,占總人口比例下降0.18個百分點;傣族人口減少2,230人,下降1.95%,占總人口比例增加0.26個百分點;拉祜族人口減少3,047人,下降3.55%,占總人口比例增加0.13個百分點。
Remove ads
經濟

2012年臨滄完成地區生產總值(GDP)352.98億元,比2011年增長16.8%。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07.64億元,增長7.3%;第二產業增加值150.55億元,增長26.3%;第三產業增加值94.78億元,增長14.5%。非公經濟創造增加值138.08億元,增長17.5%,占全市生產總值的39.1%,比上年提高了1.3個百分點。完成地方財政總收入51.08億元,增長33.9%。其中: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30.22億元,比上年增長41.3%;完成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支出160.62億元,增長24.7%。
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5,158元,比上年增長20.4%,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6.1%,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398元,比上年增長15.8%,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1.7%。2012年末全市就業人員150.81萬人,其中城鎮就業人員30.02萬人。城鎮新增就業人員1.23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3.85%。
2012年完成全部工業增加值112.53億元,比上年增長27.0%。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20.5%。在規模以上工業中,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增長0.9%; 股份制企業增長36.7%,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資企業下降6.6%;私營企業增長46.7%。輕工業增長35.3%,重工業增長11.4%。
2012年規模以上工業中,農副產品加工業實現增加值24.95億元,增長31.8%;酒、飲料和精製茶製造業實現增加值9.27億元,增長40%;有色金屬礦採選業實現增加值3.45億元,增長46.6%;化學原料及化學製品製造業實現增加值3.15億元,增長15.2%;非金屬礦物製品業實現增加值1.88億元,增長86.2%;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實現增加值1.33億元,增長53.6%;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實現增加值33.04億元,增長2.3%。
2012年末金融機構各項人民幣存款餘額347.06億元,比上年增加 46.64億元。其中,單位存款156.05億元,比上年增加10.22億元,居民儲蓄存款餘額183.16億元,比上年增加34.71億元。年末金融機構各項人民幣貸款餘額269.0億元,比年增加51.26億元。其中短貸款76.55億元,比上年增加21.13億元,中長期貸款192.44億元,比上年增加30.17億元。
社會
2012年末有8.98萬名城鎮職工參加基本養老保險,養老保險基金收入5.64億元,養老保險基金支出4.35億元。參加城鎮基本醫療保險人數22.54萬人,醫療保險基金收入2.6億元,醫療保險基金支出2.52億元,參加生育保險職工9.06萬人,參加失業保險職工7.85萬人,參加工傷保險職工10.34萬人,參加新型農村養老保險119.3萬人,參加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3.6萬人。2012年末擁有收養性福利機構28個。享受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數5.32萬人,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支出1.19萬元。享受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數39.14萬人,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支出4.1萬元。
物產
特色小吃
- 雞肉爛飯
- 牛撒撇
- 豌豆粉米線
- 雞樅
- 羅非魚
- 牛乾巴
- 酸扒菜(雲南鎮康特產)
交通


臨滄市公路發達,是與東南亞毗鄰國家開展內陸邊境貿易的主要通道。
名勝古蹟
- 西文筆塔:位於臨滄市區西郊,建於明天啟元年(1621年),為磚石砌成的六角錐形塔,高9層15公尺。史載明萬曆年間,正當勐緬(今臨翔)長官司俸鼎、俸新居圈掌及後寨,迭受火災,為鎮邪而特建此塔。塔建在市區西邊一座聳起的山包上,西河水穿過峽谷流於山包腳下,塔山有封山鎖水之勢。
- 東文筆塔:又稱「東塔」及「大文筆」,位於市區東南5公里的高山頂上(臨翔區鳳翔街道文華村境內)。清光緒二十四年(另一說為光緒二十九年)通判蕭澤春籌銀500兩修建。塔形為四方錐體,高9層20公尺,系風水景觀塔,一方文風之象徵。民間常以遠觀此塔預測天氣,往往雨天將晴顯白色,晴天將雨顯灰暗色,應是塔表物質隨空氣濕度而變的結果。
- 勐旺塔:位於臨翔區章馱鄉勐旺村,與西文筆塔為同一時期建築。塔高和塔體造型與西文筆塔相似,系佛教佛塔,傣歷新年有僧侶和信徒於塔下進行供賧祭祀活動。
文化
友好城市
注釋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