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橘
芸香科柑橘属植物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橘子(學名:Citrus reticulata),或寫作桔子[a],芸香科柑橘屬的一種水果,原產自中國南方、中南半島、緬甸等地。在閩語福州話稱橘為橘[2],而泉漳話稱橘為柑仔,西南官話區的各方言中呼為「柑子」或「柑兒」,也有一些方言稱之為「橘柑」。其種加詞「reticuluma」意為「網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稱之為「柑橘」(citrus)。[3]
![]() |

芸香科植物含有大量的呋喃香豆素,被稱為「日光性毒素」,人攝入之後會集聚在皮膚下面,在受到陽光照射後會氧化,損傷人體細胞。2012年11月26日,加拿大研究人員在《加拿大醫學會會刊》上發表論文指出,越來越多的藥物被發現與西柚汁同服會引發不良反應,甚至可能導致猝死等嚴重副作用。研究人員建議人們服用這類藥物時應避免飲用西柚汁,勿進食西柚等柑橘類水果。
橘子中的維生素A還能夠增強人體在黑暗環境中的視力和治療夜盲症。橘子不宜食用過量,吃太多會患有胡蘿蔔素血症,皮膚呈深黃色,如同黃疸一般。若因吃太多橘子造成手掌變黃,只要停吃一段時間,就能讓膚色漸漸恢復正常。明代張岱季叔張燁芳對橘子情有獨鍾,據載其「性好啖橘,橘熟,堆砌床案間,無非橘者,自刊不給,輒命數僮環立剝之」,吃到手腳都呈現黃色。
Remove ads
詞彙
「柑橘」與「橘柑」不同:「柑橘」可以指柑橘屬所有水果,包括柚、柑、橘、橙等;而「橘柑」在有些方言中和橘子同義。
柑和橘都屬於芸香科柑橘屬的寬皮柑橘類,果實外皮肥厚且充滿檸烯香味,內藏瓤瓣,由汁泡和種子構成。李時珍在《本草綱目·果部》中記載:「橘實小,其瓣味微醋(即酸),其皮薄而紅,味辛而苦;柑大於橘,其瓣味酢,其皮稍厚而黃,葉辛而甘。」一般說來,柑的果形正圓,黃赤色,皮緊紋細不易剝,多汁甘香;橘的果形扁圓,紅或黃色,皮薄而光滑易剝,味微甘酸。柑和橘雖有區別,但在日常語言中常混用,如廣柑也說廣橘,蜜橘也說蜜柑。
橘和枳(Citrus trifoliata)也不相同。《晏子春秋·內篇雜下》記載了「橘化為枳」的寓言,晏嬰說:「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異也。」比喻由於環境的影響,人的習性也會由好變壞。然而,雖然橘和枳都屬於柑橘屬,但都各自為獨立物種,兩者並非一類,橘即使生於淮北,也不會變成枳。
產量
甌柑, 橘子, 克里曼丁紅橘, 溫州蜜柑 在2011年的二十大生產國/地區 (1000噸) | |
---|---|
![]() |
12,482 |
![]() |
2,117 |
![]() |
1,005 |
![]() |
928 |
![]() |
872 |
![]() |
853 |
![]() |
848 |
![]() |
800 |
![]() |
753 |
![]() |
681 |
![]() |
596 |
![]() |
515 |
![]() |
406 |
![]() |
401 |
![]() |
360 |
![]() |
236 |
![]() |
218 |
![]() |
197 |
![]() |
179 |
![]() |
152 |
其他總和 | 1,582 |
世界總和 | 26,030 |
來源: 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4] |
Remove ads
世界各地文化
中國春秋時期詩人屈原有《橘頌》,朱熹《楚辭集注》云:「舊說『屈原自比志節如橘,不可移徙』,是也。篇內意皆放此。」又雲:「言橘之高潔,可比伯夷,宜立以為像而效法之,亦因以自托也。」。王夫之《楚詞通釋》評《橘頌》:「橘者,南方之嘉木也。……因比物類志為之頌,以自旌焉」;「受命不遷,……難於徙而更易之,其志壹矣。桔不踰淮,喻忠臣生死依於宗國」;「橫而不流兮,……喻君子雜處於濁世,而不隨橫逆以俱流」。
宋朝詩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東坡在《贈劉景文》中寫道:「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
此外,由於橘的俗字「桔」含著一個「吉祥」的「吉」,不少人於新春時會購買橘盆栽擺放,所以也稱為年桔。同時,「福橘[5]」也是福州市的市果。[6][7]
參見
注釋
參考資料
延伸閱讀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