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豬肉
肉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豬肉是從豬身上取得的肉,是全世界廣泛食用的肉品之一[1],在全球範圍內,豬是僅次於雞和鴨,最常被屠宰取肉的動物。食用豬隻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000年的豬畜牧業;在2013年,全球有超過14億五千萬隻豬被屠宰取肉,殺豬在很多地方也因此是很常見的行業。[2]豬肉大致有兩種食用方法,一種是食用新鮮的熟食,另一種是將豬肉加工保存後食用。固化可以延長豬肉產品的保質期。豬肉的相關加工品有火腿、臘肉、肉乾、培根和香腸等。豬肉在亞洲人群中被高度重視,它是東亞、東南亞地區最受歡迎的肉類。

Remove ads
歷史


17世紀後,豬肉陸續成為世界主要肉品之一。
選擇標準
選擇豬肉的標準大致相同:以淺紅、肉質結實、紋路清晰為主。而最高級的肉,是瘦肉與脂肪比例恰好,吃起來不澀不油的肉品,其部位約在里脊、大腿和排骨。
如果白色脂肪越多,豬肉肉品等級就越低。全脂肪的肥豬肉,可熬製成豬油。
部位


另見;Cut of pork
消耗量
根據美國農業部統計,2011年豬肉總消耗量,中國大陸位居首位。人均豬肉食用量,捷克位居首位,其次為台灣、波蘭。此外,中國大陸的豬肉產量為世界第一,佔全世界豬肉產量的46%以上,美國以7%左右的產量位居第二[3]。
Remove ads
加工
豬肉大量被加工製成各式的香腸、火腿、培根、醃肉、燻肉、午餐肉、寵物食品等。加工用的豬肉,甚至比用於烹飪食用的鮮肉還多。
家豬屠宰過程中產生的豬耳、豬腳、豬鼻、豬頭、豬舌頭、豬皮等,還可與其他食材搭配,烹飪成菜餚。此做法常見於東亞、美國南部、歐洲等地。如台灣有使用豬血(中國大陸稱其為「血豆腐」,廣東和香港等粵語區稱為豬紅)與大米做成的「豬血糕」。
健康風險
豬肉已知會攜帶某些疾病,例如豬肉絛蟲、旋毛蟲病和梭菌壞死性小腸炎,因此生豬肉或未煮熟的豬肉可能具有危險性,儘管在中歐和東歐國家有時仍會食用生豬肉產品,而東歐國家被認為有較高的旋毛蟲病風險[6][7]。
未煮熟或未經處理的豬肉可能含有病原體,如果在烹飪後長時間暴露在空氣中,可能會再次受到污染。曾有一個案例,食品安全檢驗局檢測出210公斤(460磅)的波利多力品牌全熟豬肉香腸碎中含有李斯特菌,儘管沒有任何人因食用該產品而生病[8]。食品安全檢驗局此前曾指出,必須經過正確處理和徹底烹飪,使豬肉內部溫度達到71 °C(160 °F)來「消滅李斯特菌及其他微生物。」 其他微生物,如大腸桿菌、沙門氏菌和金黃色葡萄球菌,也可能出現在未充分煮熟的豬肉、家禽和其他肉類中[9]。作為美國農業部的一部分,食品安全檢驗局目前建議將豬絞肉烹煮至71 °C(160 °F),整塊豬肉則應烹煮至63 °C(145 °F),並在完成後靜置三分鐘[10]。
2015年10月,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正式把包括豬肉在內的紅肉列入2A級別致癌物質[11],經加工後的紅肉更被列為相當於香菸的1級致癌物(但其致癌機率仍低於香菸)。世界衛生組織的報告指出,經常食用紅肉會誘發大腸癌,建議減少紅肉的進食,並注意均衡飲食[12]。
Remove ads
禁忌
對豬肉的禁忌大多與宗教有關。猶太教和伊斯蘭教中,豬與諸多動物都被禁止食用,多數現代基督宗教教派則無此禁忌。在某些穆斯林國家,尤其是以可蘭經作為其憲法一部分的國家,銷售豬肉是非法的(如沙烏地),或是被嚴重限制的(如卡達,豬肉由政府指定機構專賣,且只銷售給居住於本國的外國人)。以色列人口以猶太人和阿拉伯人為主,雖然兩大種族信奉的猶太教和伊斯蘭教都禁食豬肉,該國也曾立法禁止非猶太潔食在本國出售,但隨著新移民和年輕一代世俗化人口增加,食用豬肉的以色列人比例也在增加,政府也不再對豬肉加以禁止。漢傳佛教和全真道因不殺生,故也不食用包括豬肉在內的所有肉類。印度教(婆羅門除外)和錫克教雖無禁忌,但在歷史上印度並沒有養豬和消費豬肉的傳統(西藏、北亞游牧民族亦然)。
豬肉與文化
回民及其他穆斯林稱豬肉為「大肉」。關於此稱呼,一種觀點認為是古代滿族祭祀時,稱豬肉為「大肉」,回民也借用此稱呼指代豬肉[13];另一種觀點則認為是,舊時回民自稱「小教」,稱漢族為「大教」,由此衍生出「大肉」一詞[14]。
豬肉圖片集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