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发射载具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
Remove ads

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也被稱為長征二號己運載火箭[3](簡稱:長二F長二己,縮寫:CZ-2FLM-2F),別稱「神箭」(由江澤民命名)[3],是長征二號家族中的最新改進型號,主要用於發射神舟系列載人飛船。基本型長征二號F火箭於1999年首飛,目前已經退役;改進型長征二號F/G火箭於2011年首飛,目前正在服役。

快速預覽 用途, 製造者 ...
Remove ads

概要

長征二號F自1992年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啟動之時開始研製,是在長征二號捆綁火箭的基礎上,按照發射載人飛船的要求而研製的運載火箭,1999年11月20日首次發射並成功將中國第一艘實驗飛船神舟一號飛船送入太空。2011年9月29日天宮一號任務起,長征二號F改進型取代了之前的基本型,性能進一步提升。作為中國目前唯一發射載人飛船的運載火箭,為確保太空人安全,長征二號F火箭基本型可靠性達到0.97,安全性達到0.997;改進型可靠性提升到了0.9894,安全性提升到了0.99996[4]

長征二號F火箭屬二級捆綁式火箭,由四個液體推進器、芯一級火箭、芯二級火箭、整流罩和逃逸塔(僅在發射神舟飛船時使用)等幾個部分組成。長征二號F是中國首款採用垂直總裝、垂直測試和垂直運輸的「三垂」測試發射模式的運載火箭,自首飛以來均從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的載人太空飛行發射場發射。長征二號F裝有逃逸塔時高達58.34米,曾長期是中國最高的運載火箭(直到2020年高60.13米的長征七號改問世)。

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的歷任總設計師為王德臣劉竹生荊木春張智(自2014年8月起)、容易(自2021年年初,遙十二箭起[5][6][7])和劉烽(自2023年年中,遙十七箭起[8]),歷任總指揮為黃春平、劉宇、荊木春[9][10]

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的造價約2億元人民幣(2003年)[11]

Remove ads

技術亮點

故障自動檢測處理系統

長征二號F火箭增加了故障檢測處理系統,火箭和地面各有一份判斷系統,系統在飛船待發射階段和上升階段都可以對故障進行自檢測、自診斷,一旦任何一份判斷系統發現問題,就會發出逃逸指令。若太空人尚未進艙,則可跳進塔架上的逃逸布袋滑到地下室的安全區;若太空人已入艙,系統則指揮火箭的逃逸塔點火,把飛船返回艙帶到安全地帶。

逃逸系統

Thumb
長征二號F配備的逃逸塔

逃逸系統的工作時間是在火箭起飛前900秒到起飛後160秒時間段內,主要功能是在收到故障自動檢測處理系統的逃逸指令後,攜帶飛船軌道艙和返回艙離開火箭,逃逸至安全範圍,隨後飛船返回艙分離,降落在安全地帶,使太空人脫險。

逃逸系統由俗稱「逃逸塔」的低空逃逸部分和整流罩上的高空逃逸部分組成。逃逸塔位於火箭的頂部,高8.35米,狀似避雷針,逃逸塔內有6台共三種的低空逃逸發動機,自上而下分別爲4台FG-58偏航俯仰(姿態控制)引擎、1台(8噴管)FG-57分離發動機和1台(4噴管)70餘噸推力FG-56主逃逸發動機,負責39公里以下高度的逃逸工作(起飛前30分鐘到起飛後2分鐘即火箭拋逃逸塔前)。高空逃逸部分位於上部整流罩,設有2台FG-5高空分離發動機及4台FG-59高空逃逸發動機,在39至110公里高度發揮作用(起飛後120秒拋逃逸塔到起飛後200.87秒即火箭拋整流罩前)。此外整流罩上設有柵格翼英語Grid fin,用於氣動控制。

在整流罩分離後,逃逸系統就完成了任務。若是火箭再出現故障,則神舟飛船可以靠自身動力逃逸。

神舟一號飛船上天之前,1998年10月19日上午9時,長征二號F火箭的逃逸系統與飛船進行了零高度逃逸試驗,逃逸系統成功地將飛船逃逸,安全地帶到了地面。這也是逃逸系統唯一一次實際測試,其他測試則由計算機模擬替代。[12]

由於逃逸系統涉及機密技術,中國曾在神舟二、三、四、五號任務逃逸火箭落地後使用聚能裝藥破甲引爆技術對其進行了銷毀[13]

Remove ads

控制系統

Thumb
上海科技館內展示的長征2F運載火箭模型,包含內部剖面。

長征二號F火箭配備了兩套控制系統,如果主控制系統出現了故障,可以迅速切換到另一套系統上來,以確保火箭的正常工作,使火箭的可靠性大大提高。

Thumb
長征二號F遙十二火箭上的整流罩及「神箭」題字

技術諸元

長征二號F(基本型)

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簡稱長二FCZ-2F)基本型,或稱原型,全部用於發射神舟飛船,裝有逃逸塔。長征二號F火箭基本型可靠性達到0.97,安全性達到0.997。2008年9月25日神舟七號發射任務是基本型的最後一次發射。

  • 全長:58.34米
  • 起飛質量:479.8噸
  • 低地軌道載荷:7.8噸
  • 推力:604.387噸

長征二號F/G(改進型)

長征二號F改進型運載火箭,簡稱長二F改CZ-2F/G),替代基本型,分為用於發射神舟飛船載人任務(安裝逃逸塔)的Y(遙)版本,以及用於發射天宮一號等無人太空載具(不設逃逸塔,整流罩頂部改為馮·卡門曲線英語Nose_cone_design#Von_Kármán)的T(天)版本[2]。改進型全面改善了火箭核心部分,相比基本型,改進型長二F火箭幾乎是全新的火箭[14]。推進器推進劑儲箱頂部橢球頂改為錐形頂,提升推進劑儲存量,增加近地軌道推力。另外,把推進器的分離時間由升空後140秒改為153秒,緊接一級火箭分離。改進型可靠性提升到了0.9894,安全性提升到了0.99996。2004年決定開始研製改進型長二F火箭[5],2011年9月29日天宮一號發射任務是改進型的第一次發射。

遙十二箭(神舟十二號)起,為適應太空站時期太空人應急撤離需求,長二F改啟用兩發火箭在酒泉發射場同時準備的「發一備一」模式,並逐步優化準備時長,由遙十二箭的49天縮短至遙十五箭的35天[5]

Y(遙)版本[2]

  • 全長:58.34米
  • 起飛質量:479.8噸
  • 整流罩直徑:3.8米
  • 低地軌道載荷:8.15噸

T版本[2]

  • 全長:52.03米
  • 起飛質量:493.1噸
  • 整流罩直徑:4.2米
  • 低地軌道載荷:8.6噸
Remove ads

換發型(長征二號F/H)

長征二號F換發型運載火箭,簡稱長二F換CZ-2F/H),以長征二號F為基礎,換上使用無毒無污染低溫煤油液氧,類似聯盟號這樣推進劑的發動機。2006年前後,首次提出研製長征二號F火箭的升級改進型號。2008年11月21日,長二F換開始深化論證和研製。2009年1月,成立型號辦公室。但經論證發現,更換引擎將引發連鎖反應,徹底改變火箭其他系統的狀態,工作量相當於做新的。同時,長二F換與長征五號系列運載火箭的中型方案存在技術和用途的重疊。2010年6月,「長二F換」正式更名為全新的「長征七號運載火箭」,它結合了長二F火箭的成熟技術和長五火箭的新技術進行研發,長二F作為載人火箭的高可靠性、安全性要求得到繼承。[5][15]

發射記錄

已完成

更多資訊 長征二號F, 飛行次序 ...
Remove ads

計畫中

更多資訊 計畫中, 飛行次序 ...

數據統計

1
2
3
4
1999
2004
2009
2014
2019
2024
  •   成功
  •   計畫
  •   部分失利
  •   失利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