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八号烈风或暴风信号
香港熱帶氣旋警告信號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八号烈风或暴风信号(英语:Gale Or Storm Signal No.8),是香港热带气旋警告信号之一,一般市民俗称为八号风球或八号波[注 1]。该信号因应实测风向,分为四个方向:八号西北、西南、东北和东南烈风或暴风信号。高一级的信号为九号烈风或暴风风力增强信号,低一级为三号强风信号。
根据天文台的纪录,撇除转方向或取代更高信号,视发出至取消八号信号为一次,此信号由1946年至今共发出过129次。
Remove ads
意义
香港近海平面处现正或预料会普遍受烈风或暴风从信号所示方向吹袭,持续风力达每小时63至117公里,阵风更可能超过每小时180公里,且风势可能持续。
受到2006年台风派比安事件影响,天文台全面检讨热带气旋警告系统。由2007年风季开始,发出三号及八号信号时,由以往仅参考维港风速,扩大为参考包括启德、青衣、长洲、沙田、湿地公园、打鼓岭、赤鱲角、西贡合共8个近海平面处自动气象站所组成测风网络的风速。当其中半数(4个)或以上测风站录得或预料录得的风速达强风及烈风程度,而且风势可能持续,便会发出相应之热带气旋警告信号。2013年风季开始,湿地公园站被剔出测风网络,流浮山自动气象站取代湿地公园站成为8个风速参考站之一。2024年3月起,赤鱲角测风站位置由香港国际机场旧北跑道(现中跑道)迁移至新北跑道(第三跑道)[1]。
Remove ads
历史
香港天文台从1884年开始就为香港海港内的轮船悬挂台风信号以作示警,其后并开始为原有的信号球加设数字来代表风力强度和风向[2]。八号烈风或暴风信号的前身,从1905年时就开始出现。
根据当时的系统,二号、四号、六号和八号风球差不多等于现在的四个八号烈风或暴风信号,唯当时挂的风球的并不一定代表天文台预料香港会出现恶劣天气,亦不代表香港正吹烈风[3]:
- 二号风球:信号球形状为朝上锥体(▲)并下悬圆柱(▉),代表香港东北方有台风出现[3]。
- 四号风球:信号球形状为朝下锥体(▼)并下悬圆柱(▉),代表香港东南方有台风出现[3]。
- 六号风球:信号球形状为朝下锥体(▼)并下悬球体(⬤),代表香港西南方有台风出现[3]。
- 八号风球:信号球形状为朝上锥体(▲)并下悬球体(⬤),代表香港西北方有台风出现[3]。
当时的信号分为红色和黑色。红色信号代表台风距离香港超过300哩,黑色信号则代表台风距离香港少于300哩[3]。
当风力达烈风程度时,天文台鸣一响风炮警告[4]。
天文台于1917年7月1日使用新的台风警告信号系统。新信号增设夜间信号灯,并废除八号风球。当时的二号至五号风球差不多等于现在的四个八号烈风或暴风信号,唯信号只代表烈风从四个方位(东南西北)吹袭香港[5]。
一个新的台风信号系统于1931年3月1日启用。当时的五至八号风球等于现在的四个八号烈风或暴风信号,唯信号球形状则承传1917年系统中的二至五号风球[6]。
1935年1月1日起,七号风球与八号风球的信号球形状分别改为两个朝上锥体和两个朝下锥体
[7]。
日占时期因战争使气象预报物资短缺,遂暂时把一号及五号至十号风球精简,改为只有一号及二号风球[8]。其中二号风球(信号球形状为朝上锥体(▲),夜间信号灯颜色为“蓝蓝”),表示香港将吹起烈风或以上风力,等同现在的8至10号信号。
由于公众经常误会五号至八号烈风信号之间的风力强弱有别,因此于1973年1月1日开始,五号至八号风球分别由八号西北、八号西南、八号东北及八号东南四个信号代替,并一直沿用至今。
从1987年开始,香港天文台于八号信号生效前2小时内发出预警信息,即现今在天文台网页的“热带气旋之特别报告”。
预警信息
发出纪录
新准则下八号或以上信号风速数据
影响
八号信号之最
应变措施及注意事项
风暴消息
争议
方向配搭
相关条目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