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台湾中秋节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台湾中秋节,又称八月半、八月节,中秋节为华人秋报祭祀的传统节日之一,古代社会有春祈秋报之风俗,由于春天耕耘,到了秋天便是秋报的社祭,该节日随着汉族移民的移入而被流传至台湾,演变至今,台湾汉族民间信仰相传“社神”伯公、土地公(福德正神) 农历八月十六日成道圣诞[1],每届八月十五便会祭祀庇佑土地合境守护神土地公。是日亦是太阴星君、月老星君诞辰,因此家户信众亦会举行中秋例祭,酬谢神明[2]。
Remove ads
中秋祭祀
祭拜土地伯公时,人们会备妥牲礼、瓜果[3]、月光饼、菜粿、月饼、柚子与花生麻糬[4]外,还会准备米粉、芋头(米粉芋)等重要祭品。台湾俗语称:“食米粉芋,予囝孙好头路”(台罗:tsia̍h bí-hún ōo ,hōo kiánn-sun hó thâu-lōo ),除了感念神明庇佑丰收外,还有祈愿子孙仕事顺利之意味。祭拜土地公、神明、地基主与祖先,时间与供品形式依照奉祀对象而有小异。此外,农人亦会在田头安奉“土地公拐”,象征本境由土地公拄杖巡视,得以攘除不祥、庇佑农事,而北台湾多于端午设置,而南台湾则在中秋。
中秋夜里,妇孺会祭拜太阴娘娘即“月娘”。人们会摆设“香案”,供上鲜花、中秋糕饼、素果或化妆品等,燃金祝祷祈求美貌、姻缘及庇佑孩童平安。
料理食事
依据《台湾府志》丛书记载,反应古代中秋时兴习俗与当代无异:
“ | 中秋祭当境土地,张灯演戏,与二月二日同,春祈而秋报也。士子宴燕赏月。制大月饼,名为“中秋饼”。朱书“元”字,掷四红夺之,取秋闱夺元之兆。山桥野店,歌吹相闻,谓之“社鼓”。[5] | ” |
“月光饼”又称“中秋饼”或“状元饼”或“团圆饼”,即为台湾传统中秋糕饼。举凡在中秋节这天,圆形的食物或糕饼皆可作为“月光饼”上供。故各地又衍伸出宜兰“菜饼”,南台湾“麻糬饼”、“香饼”、“蕃薯饼”、北台湾“肉饼”、“台湾大饼”、“状元饼”、新竹“竹堑饼”、台东“封仔饼”[6]、客家“月华饼”、澎湖“冬瓜糕”等种类。月光饼是中秋重要的祭祀供馔与应景食物,旧时月光饼尚非现代概念的月饼[7],受近代日治时期工业化、战后移民文化、美援面粉引进与产业现代化,逐渐融汇成现代台式月饼文化。[8][9]。
古代台湾科举士子亦会玩一种名为“博饼”的游戏。对弈与赌戏常为赏月的娱乐之一,加上八月十五为古代“秋闱”乡试日子,人们会在饼上写着红色的“元”字。此时只要掷骰子掷出四、五红点者便被认定为“取秋闱夺元”的吉兆,故月光饼又名“状元饼”。
“ | 碧天云净水烟微,砧杵无声一镜飞,画饼香中人尽醉,嫦娥亲见夺元归。 | ” |
现今最早明确描述“博饼”习俗的汉文史料,记载于1685年蒋毓英修《台湾府志》与1741年间御史张湄的风物诗《中秋》中[10],各地如台南安平[11][12]、彰化鹿港[13]、嘉义鹿草[14]与南崁五福宫皆有流传。台湾进入日治时代科举制度结束、博饼习俗渐衰甚至消失,惟“状元饼”一词流传,近代复兴[15]。现以登录法定民俗金门博饼具代表,内涵多以国姓爷传说为主。
台湾“中秋糕饼”种类大致可分为传统月光饼范畴的粿、糕、膨饼,与当代月饼等类型。[16]。糕饼除了用于四时节庆祭祀外,古代台湾社会已有互赠糕饼贺节之礼俗,旧时书院或书房的先生也会赠送糕饼给学生时,而学生需以红包回礼。现代社会,月饼口味造型各具特色,传统“糕仔润”的凤梨酥、芋头酥等糕饼亦演变为中秋节礼,蔚为“月饼景气”[17][18][19]。家人亲堂、邻里或公司行号间馈赠月饼、礼盒与礼金用以贺节。
柚子为中秋代表的盛产水果,又与“佑”同音、亦谐音“祐子”而广受青睐。常用于祭祀、馈赠与观月会时品尝,儿童还会头戴“柚皮帽”嬉戏游艺。相传土地公喜爱麻糬,供上麻糬可以黏住土地公的胡须[20]、沾黏财富与福气。祭拜土地公时除了柚子与甜料外,亦会准备台式花生麻糬以祈好运。马祖流行“继光饼”,而金门则会惯以“番薯芋”、“金瓜粿”或制成“九猪羊仔粿”用来祭祀神明[21][22][23]。
台湾花蟹、三点仔与红蟳等秋蟹肉质滋美,西滨地区流行中秋节前吃公蟹膏、中秋节后吃母蟹黄。中秋富涵“月圆人团圆”寓意,村庄时值水鸭(台湾菜鸭或番鸭)成熟期与入秋,传统社会或有为烹煮火锅围炉过节,今高雄美浓地区仍有食“水鸭公”火锅的风俗[24][25]。
1970年代,随着工商社会发展与户外游憩兴起,逐渐形成烤肉风气。台湾中秋节烤肉文化有多种的起源说,各式主张众说纷纭;随着电视“一家烤肉万家香”广告,如今普遍于中秋假期团聚烤肉。
风俗娱乐
中秋是夕夜里张灯结彩、皓月之下全家人团聚品尝月光饼、柚子,或吟诗对弈来庆祝月圆即为“观月会”[26],又称“赏月”。
中秋夜里,诗社与书院书生齐聚结社,设宴吟诗。民间或悬挂灯笼举行灯谜会,古安平地方尚有燃走马灯习俗。为乞求长寿,传说处女在中秋夜里越晚睡,能使父母延年益寿。旧时尚赌文化风行,人们为度过中秋长寿夜,又时兴赌博,故又延伸出“博中秋饼”、“博状元”文化。

中秋夜里妇孺在户外庭院设置香案圆桌、燃烛鸣炮,朝向太阴娘娘祭拜祈求姻缘与子息,称为“拜月”或“祭月”[27]。
中秋偷俗与元宵夜相同:秋夕夜里,未婚男女“偷挽葱嫁好翁”、“偷挽菜嫁好婿”、“跳菜股娶好某”,在田中偷拔瓜菜 (结束需当场丢掉),或跳过一股股的田畦,得以嫁得好夫婿或娶得好新娘。旧时男女授受不亲,菜园的中秋余兴正好为择友社交场合。
农历八月十五为月老星君诞辰,适婚男女祈求姻缘、桃花之时机。古代社会偶有束缚使择偶方式受限,豪门千金的姻缘之事或归诸于天命来牵成,选择在中秋节时搭高楼、结红彩,举行“抛绣球”择友。
传说妇女在元宵或中秋夜时,在神明前烧香默祷所求的事宜、请示神明出行方向后,用路人交谈的第一句话或字句为灵感,来占卜吉凶。假如返家后掷筊为圣杯,代表答案正确,若反之则需继续往前走。故又称之“听响”或“听口彩”。
除了听香暗卦外,民间曾流行许多起乩术[注 1] ,如取竹椅、扫帚、土地公拐等器物来举行包括:以未婚少女为主的“观椅姑”、篮仔姑、少年为主的“观箸神”、儿童为主的“观扫帚神”,乃至“观水鸡仔神”、“观扁担神”或“观四脚神”等问卦仪式。出乩的咒令或口谣,依不同“器物神”有着各自的神秘与禁忌[28][29]。

灯谜又称灯猜会,古代诗人墨客兴于中秋夜里“张灯射虎”、吟诗作对。传统将谜语以书条张贴或悬于花灯上,人们借由“谜面”来猜射灯笼上的“谜底”;若猜中则击鼓三面、赠与奖品,猜错则敲鼓缘[30]。日治时期民间为了传承文化,各地文人、诗社纷纷设立“灯谜部”,争相揭谜,除了报章杂志亦会刊载谜语贺节、市面更有谜书流通。许多诗社亦择中秋节结社[31][32],包括第一个女性诗社芸香诗社、台南鲲瀛诗社等。此外“联吟会”、“赏月宴”或“观月会”亦是文人墨客的秋夕雅兴。


篮籗会[注 2]、篮筐会[注 3]或箩筐会[注 4]。乃源于冈山地处凤山与府城之交通要衢、又临弥陀、永安与山区部落之辐辏点[33],昔日来自云嘉南的货主常齐聚阿公店赶集,而又因墟场交易以箩筐、竹篮、竹椅、扁担、竹畚箕等竹类农具民艺品为主,故称为“篮籗会”或“篮筐会”。
“ | 邻近乡村,需用之人,皆出而争购。商品最多者,为竹编类家具,次农具黄麻等。十一日自午前八时起各商云集,至十时顷,各种商品重叠于街路两边,堆积如山。人山人海,几至无立锥余地。 | ” |
随着产业开化,日治时代中叶与战后初期,逐渐出现如塑胶与纺织商品等物品。据台湾日日新报记载,燕巢角宿天后宫及苓雅圣公妈庙等地亦曾有箩筐会踪迹[34],如今冈山箩筐会成为南台湾最大、全台唯一保留传统农业社会赶集旧惯的活动[35][36]。
古代社会对于大自然的天象异变往往戒慎恐惧,特别是“月食”现象更视为凶兆。月球轨道随着季节变化不断移动,亦会产生薄蚀变化。若中秋夜乌云蔽月无法赏月,民间相传为“天狗食月”,会聚集起来敲锣弄钹,驱赶天狗拯救月娘。若家中没有锣鼓,铜鼎、脸盆也可以拿来敲击。俗语“破鼓罔救月”即形容赶天狗的民间游戏[注 5][37] 。
古时农闲时分,传统村庄或庙宇会设宴食福、演七子班戏感谢秋收,或搭高架荡秋千来禳灾度节[注 6]。又以礁溪协天庙、苏澳福德正神庙择中秋节举办秋千赛会。
由于时值秋收时节,地主是否继续将土地租给佃农来耕垦,多以中秋节为基准来口头告知。古代农事租佃契约口头为凭,为能继续租佃土地、佃户照例于中秋送饼赠礼给予地主。战后土地改革,不合理的农佃制度才废止[38]。

马祖南竿乡仁爱村于中秋时将砖头推叠成一座座预留火孔的圆塔后,放置可燃废弃物于塔中 (除旧布新),再纷纷投掷火种进入塔中。投中者能带来好运。现今结合叠塔祈福、扭白丸、团圆宴、踩街游艺等极富特色的文化行旅,国军驻军亦不时共襄盛举。
东莒与西莒地方又流行中秋夜打野狐,又称“逐野猫”(狐妖)。由男性、儿童手持沥青火把,女性执灯笼,在“打狐声”的传统鼓吹队的引领下,口喊“野猫火烧着”诀令、一边绕巡村庄而行,并在终点将火把投入火堆或烧塔中。野狐除了代表妨害农作的狐狸,也代表无形的妖邪,祈以神火之力驱散黑暗与秽气,并为村落带来好运。[39] [40]
博饼、搏饼(跋饼/pua̍h-piánn)为金门的中秋夜的传统娱乐。起源有“国姓爷说”[41]、“秋闱说”[42]、“占卜说”[43]等主张。习俗为人们在中秋饼上写着红色“元”字,准备六颗骰子,只要掷出四、五红点者便被认定为是“取秋闱夺元”的吉兆。故又称为“会饼”或“饼金”。参与者只要掷骰子掷出四、五个红点者便被认定为“夺元”吉兆,胜负依序为六普、状元、对堂、三红、四进、二举、一秀[注 7]。金门博饼有鼓励士子考取功名、夺取状元之意涵,流传近三百年[44][45]。
祭典



农业社会除了首重社神土地公 (福德正神) 外,岩石的坚硬与巨大、树木的繁茂根深同被赋予神性,自然被人联想为土地丰收富饶、健壮硬朗,与“社神显化”、“化胎”的象征。尤其土、木、石、林的关系本密不可分,亦为社祭信仰的一部分[46]。
民间常见的石头公与大树公除了镇守地方外,同时是儿童的守护神。古代水土多瘴疠灾乱[47]、医术不彰,婴儿易早夭;故民间有认石头公与大树公作契子、结绾絭 (挂贯) 的习俗[48]。各地挂贯、换贯时间不等,皆祈祷神石、神树的超凡性,保佑儿童度过关煞、好教养。
由于台湾溪流具有河身短、坡陡急流、易改道等特征;加上西滨地区地势地洼,丰水枯水期流量变化剧烈,遇强降雨、汛期或台灾往往溪水暴涨、洪水泛滥或海水倒灌,各地均有拜溪王之俗,如桃园县急水溪中庄仔拜溪、彰化县大城乡台西村[49]、云林县二仑乡[50]等地有祭拜“浊水溪王”、“拜溪墘”[51]、“拜堤防”或“石敢当”等祭典。其中又以浊水溪流域的水崇拜祭仪为盛[52]祈以丰盛供品祭拜天地、溪王,并为沿岸鬼神普渡慰灵,保佑村庄安宁[53]。
风狮爷是金门民间信仰代表镇风、镇煞与辟邪之厌胜物。金门风狮爷圣诞例祭日依照各地祭拜习俗不同,若无明确神诞日,多以农历八月十五日为圣诞千秋日。是日,信众多备牲礼素果、酬神燃金以敬神[55][56]。
步入农历八月各地开始奉祀宗庙家祠,每年春秋二大祭又以“秋祭”最为隆重。彰化节孝祠[57]为全台现存唯一独立设祠的节妇烈女之祠堂[58]。每年逢春秋两祭,节妇烈女其后裔齐聚一堂祭祀先祖。从秋节开始乃至重阳、冬至,全国各大氏族或祭祀公业[59]开始主持宗庙祖祠的合族祭祀与“蒸尝”(即分红)[注 8][60]

秋旬上丁日为大成至圣先师孔子公之释奠秋季祭礼,又值八月十五“秋闱”民众自古就有拔取太牢智慧毛的习俗。
当今台湾并行“雅乐十三音”与现代复制的“大成乐章”制度。古时台湾文庙释奠均采取原始十三音圣乐。1970年代除台南孔庙外,全国纷纷重订祭祀礼乐与服制仪轨[61],以首善的台北孔庙为观瞻[62]。台南孔庙以成书院保留仅存最古老雅乐仪轨,登录列为法定民俗[63]。台南府城祀典武庙亦以三献佾舞举行武圣释奠秋祭[64]。
乡土民俗
全台各地流传着许多独特的乡土风俗。以下谨列出具代表之民俗。若为法定无形文化资产,均使用原登录之名称。
注释
参见
参考来源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