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小乘佛教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小乘佛教
Remove ads

shèng梵语हीनयान罗马化:Hīnayāna)一词是大乘佛教以往在把其教义中的全部教乘划分为所谓的三乘时用来指称声闻乘独觉乘(或称缘觉乘)两者的组合的术语,主要理由是其声称这两个教乘不像菩萨乘那样以成佛一事为修行目标,故此以解脱道为修持之道的声闻乘与独觉乘被其视作低下的、低贱(Hīna的意思)的修行方法、交通工具(乘,yāna的意思)。

Thumb
上座部佛教

典籍
佛教大纲英语Outline of Buddhism 佛教主题

来自于欧美国家的早期的宗教学家使用“小乘佛教”一词来指称早期佛教[1]。然而,现今的宗教学家大多认为“小乘佛教”一词原本不是被用来指称一个单独的宗教,而是被用来指称一套特定的理念或教义[2],例如关于只重视自己的得道丶 认可有说丶 只遵守五戒和不认同大乘佛教教典的正统性这些事宜等等的观念。

Remove ads

词源

'hīnayāna'一词由'hīna'[3](“小”,“贫穷”,“低劣”,“被遗弃”,“不足”,“有缺陷”;和雅那(यान)的意思)和'yāna'[4](“车辆”的意思)所构成,其中“车辆”或“路径”的意思是“通往觉悟的道路”。巴利文协会所著的《巴利语-英语词典》(1921-25)对于'hīna'的定义更加偏激,其语义领域包括“卑鄙”等意思。

该术语由鸠摩罗什(Kumārajīva)和其他人翻译成古典汉文,称为“小乘”(“小”的意思是“细小”,“乘”的意思是“车辆”),尽管该术语也有更早的和更准确的翻译方式。 在蒙古文(Baga Holgon)中,小乘一词也意味着“小型”或“较小”车辆或更好的称为路径[5],而在藏文中, 至少有两个词来代替该术语,'theg chung'的意思是“小型的车辆”[6],'theg dman'的意思是“劣等的车辆”或“劣等的精神方法”[7]

藏传佛教祖古创古仁波切强调“小乘”一词绝对没有"低等"的意思。在他对无著《从法中辨别法》的翻译和注释中,他写道:“小乘、大乘和金刚乘三种传统在西藏都有被修持,而小乘的字面意思是‘更少的车辆’,丝毫不逊于大乘。”[8]

Remove ads

名称的起源

根据宗教学家那体慧(Jan Nattier)博士所提出的说法,“小乘”一词很可能晚于“大乘”一词出现,而且因菩萨乘与声闻乘之间在理念上的对立和冲突而在后来被发明出来的。 然后, 术语序列以菩萨乘开始,它被赋予了“大乘”的称呼。 直到后来, 在对于菩萨乘相关教义的态度变得更加具批判性之后,“小乘”一词才被创造出来,与已经确立的“大乘”一词形成鲜明对比[9]。最早的大乘佛教典籍经常使用“大乘”一词作为菩萨乘的绰号和同义词,但“小乘”一词在早期典籍中相对少见,在最早的翻译中通常根本找不到。因此, 关于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之间的对立性的说法往往是具欺骗性的,原因是这些术语事实上并不是在同一时期被创造出来的[10]

概述

常见的观点

常见的说法声称,根据佛教相关文献及巴利三藏的大藏经版本的记载,佛陀从未声称声闻乘、独觉乘是小乘,亦即佛陀并未、也不可能自己抨击自己指导的声闻教法或提及的独觉法门为低贱;然而大乘佛教常常以自家教派所编辑的另一套大藏经版本中的某些佛经、论著内容记载为准,而在以往贬称以声闻乘、独觉乘为主要修行方法的部分为小乘,导致以往大乘佛教进而鄙称不以成佛一事为目标、不以菩萨乘为修行方法的相关教派所构成者为小乘佛教(英语:Hīnayāna buddhism)。

小乘佛教这个名称以往也常被用来指称印度佛教史上的早期部派佛教教内的全部传统教派,以及现今的上座部佛教。因为“小乘”此字眼对于了解其在巴利语、梵语原意的有些信众会有贬义,在学者及佛敎徒之间,长期存在争议,现今南传佛教不接受“小乘”这个称呼。世界佛教徒联谊会于1950年召开会议,其达成明确共识,这一共识是无论在西方或东方,对于南传佛教的恰当称呼应为“上座部佛教”一词而非“小乘佛教”一词[11]

Remove ads

学术界观点

宗教学家保罗·威廉姆斯(Paul Williams)名誉教授声称:“关于大乘对小乘的一种永不停止的、无处不在的激烈抨击的根深蒂固的误解,并没有得到我们的文本的支持。”[12]威廉姆斯声称,虽然在某些情况下有着关于它们之间的冲突的证据,但是也有大量证据显示两种传统之间和平共处[12]。保罗·威廉姆斯还声称,大乘佛教从未实践过与早期佛教教理不同的律宗或戒律传承,因此信奉大乘佛教的僧尼遵守早期佛教的戒律,今天,东亚的佛敎师戒传承和藏传佛教的Mūlasarvāstivāda出家传承仍在继续,大乘佛教从来不是一个完全独立的宗教[13],从前往印度的中华僧尼的作品中,人们能够发现印度的大乘佛教僧尼和不属于大乘佛教的僧尼经常住在同一个寺院里[14]

乔纳森·西尔克表示他认为“小乘”一词被用来指称大乘佛教在任何特定的场合所想要批评且没有被明确地分组的佛敎徒[15]

音义

Thumb
菩提树,公元前3世纪僧伽蜜多菩提伽耶移植到斯里兰卡。

中文小乘一词译自梵语 Hīnayāna,其中 Hīna 是“小的”、“低下的”的意思;yāna 意为乘、车子、舟船,引申为教法、或通往解脱之道;合起来是“小车子”、“小船”,即所谓“只顾自利、而无利他精神”的“小型教法”的意思,此概念相对于“大乘”而存在。这个名词起源不可考,但是没有自称为“小乘”的佛教教团,而是大乘佛教对于其他传统佛教宗派的泛称[16]

小乘的“乘”字在现代标准汉语中读作chéng/ㄔㄥˊ(音同“成”)。依古音亦读作shèng/ㄕㄥˋ(音同“剩”),目前在台湾读shèng/ㄕㄥˋ。在现代标准汉语中,“乘”是多音字,shèng多用在“史乘”“野乘”等词汇。

背景

据传释尊灭度之后,出现了与根本上座部大众部有关的根本分裂,之后各地进一步出现了二十多个部派。在公元前一世纪左右,大乘佛教印度兴起,但被印传佛教史上较后问世的某些典籍的作者贬称为“小乘”的以解脱道为主要修持的传统部派在当时仍然流行。

历史

起源

小乘佛教起源于天竺,它的出现是对大乘佛教兴起一事的回应,小乘佛教可能经西域传入中原

兴起

据传在汉明帝统治时期,《四十二章经》可能作为佛敎传入汉地的第一部典籍被译为汉文。有意见认为由于《四十二章经》声称本质上是心蕴的 离蕴我 寄生于由四大所构成的色身[17],以及提倡持戒等等,因此它被一些人视为小乘佛教典籍[18]。然而, 一些历史学家认为《四十二章经》在晋朝时期才正式面世[19]。在宋朝时期, 大乘佛教教内的禅宗修改《四十二章经》的内容,使之更加符合大乘佛教的教义,史籍把经过修改的此经称为《佛说四十二章经》[20]

巅峰

在往后的数百年间,小乘佛教一直在中华流传,那时不少佛敎徒都是小乘佛教的信奉者。当时一些佛敎徒试图将其宗教信仰与儒教教义和道教教义结合在一起[21]

衰亡

南北朝时期起,小乘佛教的地位开始被大乘佛教取代[22]。由于亣乘佛教声称念一声佛名此举已经胜过读遍众多佛经这一行为,因此自亣乘佛教兴起以来,小乘佛教便因受到冷落一事而逐渐消亡[23]

影响

虽然严格来说部派佛教和小乘佛教不是同一回事,但是部派佛教常被贬斥为小乘,但在另一方面,部派佛教的教义也影响了汉传佛教藏传佛教

对汉传佛教的影响

随着佛教在公元1世纪开始由印度向东方传入,传统部派佛教和大乘佛教同期传入中国,中国开始有大量由梵文译作中文的佛经,当中以安世高译出部派佛教的大量典籍。汉传佛教的戒律主要传承自法藏部,以《四分律》为主流。部派佛教当中对汉传佛教影响最大的为说一切有部经量部。说一切有部的学说与戒律在魏晋南北朝期间对佛敎在中国的传播有着重要的影响,其后部派佛教在中国的地位被大乘佛教所盖过。

梁朝僧伽婆罗译有《解脱道论》,它的结构和内容与上座部佛教中总结佛教理论与实践的论书《清净道论》相一致,引起了十九世纪以来中外学者的兴趣。唐朝玄奘译有论书《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此论是说一切有部理论全面、系统的总结,只在汉传佛教中保存。

汉传佛教宗派中,“小乘”的传承主要有俱舍成实二宗,这两个宗派在唐初之后就已经衰微,丧失影响力。

对藏传佛教的影响

藏传佛教当中,并没有“小乘”的部派传承。但是格鲁派很重视俱舍论的研习,列为五部大论之一。藏传佛教中采用小乘的根本说一切有部戒律,最重要的论著是功德光尊者的《戒律根本论》(另译名为《律经》),这部著作同样属于格鲁派重视的五部大论。

在现代,第十四世达赖喇嘛倡议使用“基(础)乘”(英语:Foundational Vehicle)一词取替“小乘”来称呼南传佛教[24]

藏传佛教僧徒雷金纳德·雷(Reginald Ray)的一个简明分析中总结了“小乘”一词在指代任何当代现存流派时的错误和混淆:

'小乘'是指一套具批判性的但被严格限制的观点、实践和结果。 前大乘的历史传统,如上座部,比'小乘'的定义所允许的要丰富、复杂、深刻得多。... 因此,'小乘'一词是一种刻板印象,在谈论藏传佛教道路上的特定阶段时很有用,但是假设藏传佛教将小乘定义为一个古老的生活传统如上座部或任何其他历史上的学派这一行为确实是不合适的[25]

教义

关于成佛一事的观点

小乘佛教主张只重视自己的得道,其认为凡人不能成佛[26]

关于法身的观点

小乘佛教认为释尊去世之后,其肉身虽已消散,但其教法仍然流传于世,故称之为法身,法身存在一事象征着佛陀仍在。

关于万物的本质的观点

小乘佛教认为万物都不是实有的,而是由五大所构成的,而五大本身是实有的[27]。小乘佛教主张了解万物的主体的虚无性,从而达至一切皆无的泥槃境界,后来这些观点受到大乘佛教论师那嘎呵朱讷的猛烈抨击[28]

关于自我的观点

小乘佛教认为由四大所构成的色身不是自我丶 主张放弃对于假名我的执念[29],但不否认被视为离蕴我的心魄是不灭的[30],这一观点与作为大乘佛教及上座部佛教各自的教义的一部分的无我论形成强烈对比。

与其他宗教之间的差别

与上座部佛教之间的差别

大乘佛教徒主要与萨瓦斯蒂瓦达的法有我无宗进行辩论,该教派拥有迄今为止尼卡亚学派中最“全面的教义系统学大厦”[31]。 考虑到这一点,有时有人认为小乘佛敎徒不会认为他们是“小乘”学派,原因是与现已灭绝的受到大乘佛教所抨击的主要教派法有我无宗不同,上座部佛教并不声称存在独立的法体;在这一点上,它保持了早期佛教的态度。此外,菩萨一词指的是试图推迟觉悟而非希望尽快觉醒的人,在上座部的文本或文化背景中没有相关根源,无论是当前的还是历史上的。除了上座部佛教在地理上与大乘佛教相距甚远一事之外,小乘一词还被用来指称在大乘佛教相关传统本身中被发现的某些观点及实践方式。上座部和大乘学派都强调为了结束痛苦而实现自我觉悟的紧迫性[32][33][34]。因此,当代上座部佛教的一些信奉者对《心经》及《中论》所包含的大乘佛教相关哲学思想表达认可之意[35][36]

大乘佛敎徒被说一切有部经量部的实体论思想困扰,在强调关于空性的教义时,大卫·卡卢帕哈纳声称他们努力保存早期教义[37]。上座部佛教也驳斥了说一切有部及经量部(以及其他教派的追随者)所提出的说法,理由是它们所宣扬的理论与作为正统教义一部分的无实体论相违悖。上座部佛教所提出的论点被记录在《论事》上[38]

与亣乘佛教之间的差别

亣乘佛教是被简单化了的大乘佛教。与认为佛家对是否有鬼神来世等事物这个问题未赞一词的小乘佛教不同,在中华文化的影响下形成的亣乘佛教认为世上到处都有神佛[39]

亣乘佛教主要流行于中华丶 相信万法唯[40][41][42][43]丶 提倡修心[44]丶 宣称佛陀是法力无边的神上神[45]丶 有着众多典籍[46]和认可因菓论[47][48]等等。与小乘佛教相比,亣乘佛教更加受一般百姓所欢迎[49]

判教相关理论

汉传佛教

随着判教相关理论的出现,汉传大乘佛教开始认为,释迦牟尼佛根据弟子的不同根性,因时因地,而给与不同的教法。不同的教派有不同的分法,将佛法整体修行体系主要有同为一乘一说及分成三乘一说等多个说法[50]

三乘说

接受释迦牟尼佛陀四圣谛教法的弟子,因为是从佛亲闻教法,称为声闻乘,修习四圣谛的离苦和解脱之妙法,以成就阿罗汉果为最高目标。最后一世没有亲自遇到佛的教导,但以自己的努力与智慧,思维十二因缘而无师自悟证果的,称为独觉乘缘觉乘,成为辟支佛是他们的目标。大乘佛教批评这两类佛教徒,其指责他们过于重视自己所追求的清净解脱及自我完善,缺乏帮助他人解脱离苦而成就圣果之慈悲心,但求小果,故称之为小乘。大乘佛教则提倡佛弟子应当以佛陀为榜样,以自利利他成就佛果为目标。发起帮助他人解脱和觉悟的菩提心是成佛的种子,这类佛教徒被称为菩萨菩萨道是成佛的真正道路,因此大乘又称为菩萨乘[51]

禅宗将其分为三乘,即小乘,大乘及最上乘[52],密宗则将其分为小乘、大乘金刚乘

一佛乘说

虽然一些人提出了三乘说,但另一些人根据相关理论,声称佛陀在方等时说法,为了唤起、坚定僧徒对菩提道的向往和信心,多贬斥二乘为“小乘”,赞叹“大乘”,但事实上法无定法,小乘是相对于大乘而言,两者皆是安立的假名,在《妙法莲华经》中明确宣称,其实并无“小乘”与“大乘”的区别,佛法俱是一佛乘[53]

藏传佛教

宁玛派把佛教分为九乘,声闻乘、独觉乘、菩萨乘是共三乘,事续行续瑜伽续是外三乘,最高级的是内密三乘[54]

相关诤论

部派佛教对大乘佛教的抨击

在大乘佛教兴起初期,部派佛教教内的部分传统部派不认可绝大部分大乘佛教的来源传承[55][56],包括“诸天所传授、从梦中得来、从他方佛闻、从三昧中见佛闻法、自然呈现在心中[57]、得自龙宫、得自南天铁塔、来自窟外集结”,认为这些经典皆非释迦牟尼佛所说,这些保守部派判定大乘经典是违背佛教第一次结集》经典“非法说法”,认为“大乘”、“小乘”这些说法不是说,反对大乘佛教经典使用“小乘”(Hīnayāna)一词贬称声闻、缘觉二乘。部分小乘佛教徒称大乘佛教为“空华外道”[58]

大乘佛教教内关于小乘佛教的争论

在大乘佛教内部,有着不同的意见。一部分人相信,小乘的教法只是暂时的,不了义的只能阶段性用以接引初机学佛的人,并不究竟。这派可以《维摩诘所说经》为代表,认为即使犯了五无间罪的众生,只要修行大乘佛法,也能得到解脱。但是修行小乘佛法,永远无法成佛。这一派认为小乘佛教是应该受到谴责的。但是另一部分人相信,小乘与大乘虽然修持方法不同,但同为通往解脱成佛的方法。此派以《妙法莲华经》为代表,它提出“三车喻”,以羊车(声闻乘)、鹿车(缘觉乘)、牛乘(菩萨乘)喻佛说三乘,认为这三乘是佛为不同根基的学生所说的教法,认为在终极意义上,并无“小乘”与“大乘”的区别,两者的归向是统一的,即一佛乘[59],虽有阶次之分,又彼此含摄,因此不应互相诽谤,要彼此尊重接纳,维护佛法的统一。根据大乘佛教教内的天台宗所认可的判教论,佛陀在方等时说法,为了唤起、坚定僧徒对大乘菩提道的向往和信心,多斥二乘为“小乘”,赞叹“大乘”;在般若时,开始抛弃大、小的分别执著;在法华涅槃时,宣称在究竟上法无定法,小乘大乘皆是安立的假名,佛陀的本怀是一佛乘[60]

现今的宗教界相关观点

圣严法师认为小乘佛教可以成为大乘佛教的基础,不应该予以轻视[61]。因为第十四世达赖喇嘛的支持,藏传佛教信徒通常也避免使用“小乘”作称呼,改称为“基乘”(基础乘)。正如“小乘”为小学,“大乘”显宗为中学,金刚乘的弟子还认为“金刚乘”(密宗)为大学;当入了中学后,则可以理解小学的境界,进而有能力再进入小学帮助小学生学习,但小学是通往中学、大学的基础,不可或缺。“回小向大”(从“小乘”信仰转向“大乘”信仰)不是再作为凡夫入轮回,而是“乘愿再来”,所作也是“清净业”,但菩萨境界无论是多么不可思议,它的基础仍然是二乘,也就是佛陀所教导的四圣谛八正道十二因缘三十七道品三无漏学等。虽然因对佛法存在不同的观点而形成了三股大的宗派,但全球佛教界达成共识,不应该执著于大、小之别,而应维护佛教的统一,遵从佛说三乘俱是一乘的旨意。近年来,随着南传、北传的交流增多,以及藏传利美运动的兴起,佛教派别之间臻于理解与和平相处。

不过,由于“小乘”一词的历史使用时间较久等原因,近现代尤其是学术界,仍然有人沿用“小乘”称呼声闻乘、缘觉乘佛法,而南传佛教主要传承了保守的赤铜鍱部大寺传统,以声闻、缘觉教法为主流,否认大乘佛教提出的“小乘”说法,故大乘佛教地区也常用“小乘佛教”称呼南传佛教,这引起了一些东南亚地区佛教徒的不满[61]。1950年,世界佛教徒联谊会决定使用“上座部佛教”一词称呼南传佛教,不应再使用“小乘”的称呼。目前,东亚各国官方已响应决议,不再使用“小乘”称呼南传佛教,不过在部分研究文献和民间当中仍然有人沿用“小乘”一词。至于在汉字文化圈,中文的表面字义上,“小”的贬义色彩貌似已经大大降低,但相关中文作品若被翻译为非汉字的语言去让非汉字文化区的读者阅读时,汉字“小乘”在外文中最相符的翻译字眼不免仍是回归为“Hīnayāna”,不免仍显示出相关作者贬称解脱道为“低贱的(Hīna)交通工具(yāna)”的句意。虽然因为对佛法存在不同的观点而形成了三股大的教派(若再从大乘佛教中分别出秘密大乘佛教),但全球佛教界达成共识,不应该贬称佛陀的解脱道教法为低贱,而应维护佛教的统一,遵从佛说三乘俱属于佛陀的教法的旨意。

曾经学习南传佛教教义的佛学家叶均理事在其作品《南传上座部佛教源流及其主要文献略讲》中宣称:

上座部佛教苾刍达摩难陀长老在《佛教徒信仰的是什么》一书中宣称:

参见

参考文献

参考书目

外部链接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