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闽菜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闽菜
Remove ads

闽菜,又称福建菜,是中国八大菜系之一。根据地域分为海路菜(福州菜莆田菜闽南菜)和山路菜(闽北菜客家菜)两种类型,其中以省城福州菜为闽菜的代表[1][2]。福建地处东南沿海、盛产多种海鲜,使闽人长于烹饪海鲜,而福建境内山峦起伏,丛林茂密,气候温暖,故山珍,蔬果,野味也极为丰富,加以地形复杂多变,使得闽菜极为多元化。其中福建的福州泉州厦门等地长期为东洋南洋乃至西亚东亚海上交通的枢纽,故闽菜的食材和技术都深受这些海外地区的影响。而福建历史上长期地狭人稠,种植甘蔗烟草、水果等经济作物的历史也长,主粮稻米小麦多无法自给,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闽菜,特别是小吃的面貌。闽菜除了一般调味料外,还有虾油虾酱酸杏等;又较突出‘糟’味,有红糟白糟等之别,味道方面,注重清鲜、酸、甜、咸、香,在宴席中最后一道菜一般都是时令青菜,取“清菜”之意。制汤则有‘一汤十变’之誉,烹调方法上以最为常见,著名的菜肴有佛跳墙扁肉燕福州鱼丸醉排骨荔枝肉红糟鸡闽生果淡糟香螺片鸡汤汆海蚌等。由于历史上的闽人在数百年来向海外的持续移民,闽菜为中国菜里在海外影响力最大的菜系之一,特别是对台湾料理的创建有着卓越贡献,亦影响了日本料理新加坡菜马来西亚菜的发展。

事实速览 中国菜系列, 四大菜系 ...
Remove ads

特色

因福建地理在明代设八府,故有“八闽”之称。其中在福建内陆的建宁延平邵武汀州为上四府(俗称“上路”);而倚海的福州兴化泉州漳州分为下四府(俗称“下路”)。刘立身认为:“下四府与上四府地理特征不同,物产不同,气候不一,其饮食特点也不相同,故把闽菜分为下四府与上四府二路菜,较为妥当。”而因下四府倚海,且俗称“下路”,上四府负山,且俗称“上路”,故下四府菜又称做“海路菜”或“下府菜”,上四府菜又称做“山路菜”或“上府菜”[3]

海路菜(下府菜)

  • 福州菜:总体来讲选料精细,刀工严谨,清爽淡雅,偏于酸甜、咸香,汤鲜味美。一大特色是善于用红糟作配料,具有防变质及去腥的作用。另外也好用鱼露闽语称为“虾油”)。
  • 兴化菜:以味多、味广、味浓为特色,又以清鲜淡雅、略带甜味见长,风味介于福州菜和泉漳菜之间。尤以小吃种类丰富多彩著称。
  • 泉漳菜:讲究佐料丰富,尤其使用酱料沾食的菜色较多,亦善于搭配香料和药膳。

山路菜(上府菜)

  • 闽北菜:因受隔壁江西菜影响,辣味菜式较多,但也有许多口味清淡的传统菜色。食材以河鲜,野味,蔬果菌菇为主,善用草药和蒸,炖技法,乡土气息浓厚。
  • 客家菜(闽西菜):客家菜的分支,稍偏咸辣,具有浓厚的山区风味。客家菜一大特征是对于肉类食材的使用并无忌讳,其菜肴中就包括有不少其它类型闽菜一般不会用到的狗肉、猫肉、鼠肉等食材。对豆腐的烹法也独具一格,有酿豆腐,焖豆腐,豆腐丸,豆腐饺等多种名菜。

刘立身对此的说法是:“海路菜含福州[4]、闽东、闽南与闽北部分地区;山路菜含闽北和闽西大部分地区以及闽东、闽南的山区县区。福州、闽东、闽南地处沿江靠海,春冬温暖,夏秋炎热,烹饪的原料以海鲜、河鲜为主,其特色可归纳为清、淡、 鲜、脆;闽北、闽西地此山区内地,春冬寒湿,夏秋闷热,烹性的原料以山珍、禽畜为主,其特色可归纳为香、咸、浓、鲜。福州菜是海路菜的源头,1949年之前细分为“十四行”,已全面地囊括了闽菜烹饪的特色、技艺、 文化。”[3]

影响

在光绪十一年(1885年)十月台湾置省前,台湾福州同属于福建省。因台湾与福州之地理环境与气候条件多有相似之处,故所而利用的食材也多有相同;且两地饮食同属于闽菜系中清、淡、鲜、脆之海路菜,口味无大差异。虽然当中有台湾海峡的自然阻隔,但丝毫不影响在台湾仍可发现诸多源自福州的饮食。根本原因,主要还是从清领时期与1949年两地人民之间的往返,尤其是福州十邑人士东渡来台,同时也带来了福州的饮食文化[5]

据统计,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前,福州籍人士在台湾者约有三万人;至2011年,台湾当地就有八十余万福州十邑人士。而且前居住在台湾的八十余万的福州籍人士,有的是台湾明郑时期或清代初年以后到台湾谋生,或者出家到台湾者或其后裔;更多的则是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迁入台湾这或其后裔。韩良露认为:“福州人在历史中自求多福的方式有二,一是永远跟着公家,有公家就有饭吃,二是想办法离开闽地。”[6]

福州十邑人士东渡来台,有部分是为了公家职务,更大一部分则是为了使人因素而来。为了公家职务而来台湾的福州人士,包括:文武官员幕僚士兵。其中的文武官员大都可以查知姓名与相关事迹;幕僚已少有知名者;至于士兵,则默默无闻。而为了之人因素东渡台湾者,除了名人的亲眷外,其余亦多无可考。无论是为了公家职务还是私人因素,这些来台的福州十邑人士及其后代,对于福州菜传入台湾都做了或多或少的贡献[5]

沈葆桢的六世孙沈吕逐,在台湾所开设的“宫巷沈府”,是台湾现时最负誉盛名的闽菜餐馆;他们以“翰林筵”标榜“风味正统的福州菜”。至台湾当地喜庆筵席,甚至是平民小食,也经常看得到福州饮食的身影。其中以下十种可见的福州饮食在台湾经常可见(包括大菜、小食、茶饮):福寿全、八宝饭鲟[注 1]、红糟菜肴[注 2]伊面光饼、葱肉饼[注 3]、糯米大肠、鐤边炆[注 4]包心鱼丸茉莉花茶[7]

清代初年以还渡海来台的众多无名氏的福州籍厨师父,在台湾社会中烹调精致的福州菜肴,一方面消却来台的福州籍官吏与教育人员的乡愁;另一方面,则满足在台的闽南与客家移民对于省都的向往之情。之后到了台湾日治时期,台湾当时最高档筵席料理“酒家菜”主要就是福州厨师父的手艺表现。“当时官商政要要交际应酬皆上酒家……位于台北大稻埕的东荟芳(1915)、江山楼(1921)、蓬莱阁(1927)、黑美人(1930)等著名酒家相继风骚”。而当时的酒家菜就是“以闽菜、福州菜为主,打着‘支那料理’的名号,不仅食材高档,做工也相当繁复”[8]。一直到今天,台湾的筵席大菜还是以闽菜中的福州菜为主干。而台湾各地的风味小吃,亦多有源自福州者[9]

Remove ads

注释

  1. 八宝饭鲟:八宝饭鲟或蟹饭在台湾称为“红鲟米糕”,如:台南的阿霞饭店,“红鲟米糕”就是它的招牌菜之一;而在台湾各地办桌菜单中,“红鲟米糕”也是重要的肴馔。
  2. 红糟菜肴:福州菜中以“红糟”用作辅料而烹制的相当多,“如炝糟五花肉、爆糟排骨、炕糟羊、糟片鸭、淡糟瓜鱼块、拉糟鱼块、红糟焖𫚉鱼、注油鳗、煎糟鳗、干糟鱼、淡糟香螺片、淡糟蛏卷、淡糟鲜竹蛏、糟炸明虾、煎糟石麟腿等等”。
  3. 葱肉饼:“葱肉饼”在台湾称为“胡椒饼”,在金门称为“福州饼”。
  4. 鐤边炆:又称“鐤边糊”、“鐤边趖”。

参见

参考文献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