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跨海大桥列表
维基媒体列表条目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香港人口稠密,拥有众多岛屿,加上道路使用率之高,位居世界前列,为了应付庞大的人口交通流量[1],香港兴建了多座跨海大桥,连接市区、新界和离岛,形成便捷的交通网络,具备各种现代桥梁形态,可供同行研究。其中不乏有在功能或工程上具有创新的桥梁[2],例如昂船洲大桥、汲水门大桥和青马大桥曾荣获日本土木学会主办的“田中奖”[3][4][5],港珠澳大桥获《卫报》称之为“现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6]。香港亦有全球跨度第二长的行车铁路双用悬索吊桥青马大桥[7]、世界首条三塔式斜拉索桥汀九桥[8]、全世界跨海距离最长的桥隧组合公路港珠澳大桥等[9],昂船洲大桥建成时则为世界上第二长的斜拉桥[2]。


历史
新界早期建设新道路的步伐缓慢,直至近七十年代初,当局决定在新界发展新市镇,情况才有所改变。[1]

荔枝角大桥是香港首条跨海大桥[10],亦曾是香港最大的跨海行车大桥[11],当初是连接九龙以及由荃湾和葵涌所发展的荃湾新市镇,纾缓当时二十世纪初启用的青山公路-葵涌段负荷而建的[12]。大桥于1966年9月开始动工建造[13][14],造价约港币1350万。[15]在1968年10月29日,此大桥由时任代理总督祁济时宣布正式通车[15]。1975年香港政府宣布推行荔枝角湾填海工程,填平后荔枝角大桥不再跨越任何海岸,成为普通陆上行车天桥[16]。
港府于六七十年代起,为了配合青衣的发展及舒缓当地交通[17][18][19][20]。先于1974年落成的青衣大桥,连接青衣岛与葵涌及荃湾。第二条青衣桥青荃桥于1987年年底落成启用,第三条青衣桥长青桥则于1997年年底落成及开放通车[1],而青衣大桥的复制桥葵青桥则在1999年落成启用[19]。
早期鸭脷洲一直没有道路连接对岸的香港仔,居民只能依赖街渡出入。到了七八十年代,由于鸭脷洲南部不断发展,当局分别于1980年3月及1994年7月建成两条跨海桥,至今仍是前往鸭脷洲的唯一道路。 [1]
荃湾路一期及二期分别于1981年和1985年通车,原近荃湾公园一段过往是海旁高架道路,其桥墩当时位于海上[21][22],后来因为1990年代荃湾沿岸的填海工程[23],该段道路现在变成内陆高架道路[24]。
1989年时任港督卫奕信勋爵于施政报告上,宣布香港机场核心计划(玫瑰园计划)[25],该计划以在大屿山赤鱲角兴建的新香港国际机场为核心,进行十项核心工程[26],包括建造连结市区、北大屿山新市镇及机场的机场铁路(即机场快线及东涌线)[27]、建造连接大屿山、马湾与青衣的快速公路(即青屿干线,前称青衣至大屿山快速公路)[28]、建造北大屿山快速公路,连接机场与市区[29]、兴建三号干线(仅包括青衣段和葵涌段部分)(包括长青桥)作为市区及机场的连接道路等[30]。除十项工程外,另外在同一时间兴建连接青衣西北至汀九的汀九桥,经由屯门公路将新界西部与青屿干线连接起来,提供一条方便直接的连接道路来往东涌及赤鱲角机场,同样属于三号干线,于1998年5月6日通车。[31]而从东涌跨海前往赤鱲角的赤鱲角南路以及连接北大屿山快速公路的机场路也先后落成。[32]
十项核心工程中的青屿干线由青马大桥(连接青衣与马湾)、马湾高架道路及汲水门大桥(连接马湾与大屿山)组成,于1992年5月25日开始动工兴建,1997年4月27日开幕,并由前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主持开幕仪式,当晚更举行盛大的烟花汇演志庆。干线于同年5月22日正式通车。全长3.5公里,现时属于香港8号干线的一部分。[33][34]
自将军澳新市镇发展,由于来往九龙、东区海底隧道与将军澳只有将军澳隧道、宝琳路(经宝琳北路/宝琳南路)、清水湾道(经坑口道/影业路)与只连接维景湾畔的私家路(即澳景路),香港政府于1998年计划兴建一条跨海大桥[35],为约4.8公里的双线双程行车路,连接将军澳-蓝田隧道,并且接通蓝田和东区海底隧道各交通网络,整个工程预计耗资106亿港元。将军澳跨湾连接路的基础建设工程于2009年展开,预计整个项目于2016年完成。2013年5月10日,香港政府刊宪兴建将军澳跨湾连接路[36]。于2018年7月12日动工[37]。2022年12月11日,将军澳跨湾连接路正式启用,其长约1.8公里的双程双线分隔车道,设有自行车道和人行道。主要为海上高架桥横跨将军澳湾,有助纾缓现有将军澳隧道、将军澳市中心以及环保大道一带的䌓忙交通。[1]
香港与深圳之间位于落马洲、文锦渡和沙头角的三条现有跨界行车通道,容车量已接近饱和[38]。深圳市人民政府在1996年上报国家有关部门,建议兴建深港西部通道(深圳湾公路大桥)[39]。粤港两地政府经过研究后,决定兴建深港西部通道。深圳湾公路大桥于2004年8月10日动工,并于2007年7月正式启用,连接了深圳与香港港深西部公路的一条新跨界通道,可纾缓现有跨境通道所面对的压力,同时也进一步加强香港与华南地区的贸易。[1]
1983年,香港合和集团董事局主席胡应湘提出兴建横跨珠江口大桥的构想[40],并将比较成形的方案定名为《兴建内伶仃大桥的设想》。1989年2月,珠海市开始筹划伶仃洋大桥工程项目,并于1997年12月获国务院正式批准立项进行可行性研究[41],后因种种原因搁浅。2003年开始,香港政府积极研究建设跨海大桥。在当年1月发表的《施政报告》中,时任行政长官董建华便提出兴建连接香港与澳门和珠三角西部的大桥[42]。这项大型建设计划经过草拟与协商后,定名为“港珠澳大桥”。[43]
港珠澳大桥于2018年10月24日正式启用,位于珠江口伶仃洋海域,全长42公里,是连接香港特别行政区、广东省珠海市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的跨海通道,港珠澳大桥与香港连接路、香港口岸及屯门至赤鱲角连接路构建成一个连接香港、澳门及珠海的策略性交通网络[1]。2011年12月14日,港珠澳大桥香港段工程(包括香港口岸及香港连接线)正式动工[44][45][46],连接大桥主桥及香港口岸,是一条双程三线分隔车道,长约12公里,由海上桥梁、穿山隧道和沿机场岛岸的地面道路组成,同港珠澳大桥于2018年10月24日正式启用[1]。
2007年,时任行政长官曾荫权透过《2007至2008年度香港行政长官施政报告》公布落实兴建屯门至赤鱲角连接路[47]。其前期工程、勘探工程和建造工程分别于2011年11月、2012年5月和2013年6月启动,顺朗路(屯门至赤鱲角连接路南面连接路)则先行于2018年10月24日同港珠澳大桥通车,屯门至赤鱲角连接路亦于2020年全面启用[48],是一条长约9 公里的双程双线行车道,连接香港口岸、北大屿山及新界西北。这条干路能够提供来往新界西北与大屿山最直接的路线,大幅缩短行车时间,并可纾减其他道路网 (包括屯门公路、汀九桥和青马大桥)的交通量[49]。连接路亦成为北大屿山公路以外,通往香港国际机场的替代及紧急通道[1]。
2017年1月,政府宣布研究兴建一段连接北大屿山至元朗之公路干线,其中包括青龙大桥,相关路段将会被纳入为11号干线。[50]
路政署于2021年3月开展了“青衣至大屿山连接路工程技术研究”[51],并在2022年11月敲定走线,向立法会财务委员会申请拨款,进行相关勘查研究及详细设计工作,目标在2033年或之前通车。[52]
2023年6月,在精简法定和行政程序之下,路政署计划目标在2033年或之前开通11号干线,较原定目标提早3年启用,预计与青衣至大屿山连接路同年通车。根据方案,青龙大桥将为双程四线,合共八条线的跨海大桥。[53]2023年9月22日,政府刊宪兴建11号干线。[54]
桥梁列表
本列表排序不分先后(不包括已拆除、规划中或曾经的跨海大桥)
地图
注释
参考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