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
新疆的一个自治州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 (蒙古語:ᠪᠠᠶᠠᠨᠭᠣᠣᠯ
ᠮᠣᠩᠭᠣᠯ
ᠥᠪᠡᠷᠲᠡᠭᠡᠨ
ᠵᠠᠰᠠᠬᠤ ᠵᠧᠦ),簡稱巴音郭楞、巴音州或巴州,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下轄的自治州,位於新疆維吾爾族自治區的中部,首府為庫爾勒市。面積471,526平方公里,占新疆總面積的四分之一,是全國面積最大的地級行政區。巴州常住人口約150萬人,漢族占比約60%,維吾爾族占比約32%,回族占比約5%,蒙古族約6萬人。巴州石油天然氣資源十分豐富,還具有豐富的太陽能資源。和靜縣的巴音布魯克草原是中國第二大草原,面積約2.5萬平方公里。[3]自治州人民政府駐庫爾勒市巴音東路45號。
Remove ads
歷史
西元前二世紀,今日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境域內有樓蘭、婼羌、且末、小宛、烏壘、山國、輪台、尉犁、渠犁、焉耆(Karasahr)、危須等十一個「城國」或「行國」,居民主要是使用吐火羅語的高加索人種,信奉祆教。
西元前176年,匈奴冒頓單于由蒙古高原入侵西域,各小國紛紛臣服,匈奴右日逐王在焉耆、危須、尉犁三國之間設置僮僕都尉,管理西域屬國(僮僕)的貢賦。
西元前101年,西漢進軍西域,在輪台、渠犁設使者校尉,往西域屯田。前60年,匈奴日逐王先賢撣投奔西漢,帶來了西域的宗主權,西漢政府便在烏壘(今輪台縣策大雅南)設立西域都護府,任命鄭吉為首位都護,在河曲(今孔雀河的轉彎處)建造埒婁城,歸降漢朝的匈奴日逐王部眾也被安置在河曲。
西元16年,西域都護李崇被匈奴擊敗,撤退到龜茲(今庫車),埒婁城被匈奴攻下。
西元46年,莎車王賢攻打龜茲,埒婁城被莎車奪走,屬於莎車國烏壘州。數年之後,龜茲殺烏壘王,取得烏壘國土地。
西元74年,東漢派遣西域都護陳睦,重回埒婁城,但隔年埒婁城就被焉耆攻佔。
西元91年,東漢在樓蘭設立西域長史府總部。94年,班超利用龜茲、鄯善等八國兵征伐焉耆、危須、尉犁,斬焉耆王廣、尉犁王於埒婁城,東漢重新在西域站穩腳跟。
西元127年,班超之子西域長史班勇與敦煌太守張朗分南北道攻打焉耆國,張朗由爵離城(即埒婁城)先至爵離關(今鐵門關),攻打焉耆王元孟,最後焉耆投降。
Remove ads
西元三世紀時,焉耆王國強盛一時。四世紀初,龜茲與焉耆互相戰爭,焉耆王龍安被龜茲王白山侮辱,龍安之子龍會繼位後打敗龜茲,稱霸蔥嶺以東,最後卻被龜茲人刺殺而死。335年(建興二十三年),前涼張駿征伐龜茲途中,部將張植在賁侖城和遮留谷擊退焉耆國王龍會之子龍熙。382年(前秦建元十八年),前秦派遣氐人呂光攻降焉耆,地屬前秦。呂光建立後涼之後,焉耆開始向後涼進貢。
西元448年(北魏太平真君九年),北魏成周公萬度歸討伐焉耆,在當地設置軍事機構焉耆鎮,並在庫爾勒建立柳驢城。此段期間巴音郭勒開始佛教化。
西元555年,突厥汗國征服高昌,隨即向焉耆發展。583年,突厥西面達頭可汗與東突厥分裂,巴音郭楞成為西突厥領地。
七世紀起,焉耆王龍突騎支開始與唐(桃花石)交好。648年(貞觀二十二年),唐在焉耆設置焉耆都護府,為安西四鎮之一。670年(咸亨元年),吐蕃攻陷安西四鎮,五年後被唐軍奪回。682年,吐蕃再次攻陷安西四鎮。三年後再次被唐軍奪回。687年,吐蕃第三次攻陷安西四鎮,五年後被王孝傑率領唐軍第三次奪回。此後歷經一段平和歲月,直到751年,唐在怛羅斯戰役大敗,元氣大傷。789年,吐蕃徹底奪下安西四鎮。
西元840年,回鶻受黠戛斯所迫,由懷建可汗厖特勒率領西遷,從吐蕃手中奪取焉耆各地。856年,懷建可汗西遷到焉耆,稱為「亦都護」(Idiqut,幸福之主),有20萬民眾。860年,懷建可汗被異母弟庫爾特勤擊敗處死,安西回鶻的重心移到北庭、吐魯番一帶。833年,吐蕃末代贊普朗達瑪被刺殺。866年,西州回鶻首領仆固俊打敗吐蕃首領尚鞏熱,吐蕃勢力退出西域。此後兩百年間,受到喀喇汗國的影響,西域開始突厥化與伊斯蘭化。
1122年,西州回鶻降服於西遼(喀喇契丹)[4]。西遼大多採取宗教寬容政策,直到1211年,乃蠻屈出律篡奪西遼帝位,穆斯林與基督徒被強迫改宗佛教,遭到宗教迫害[5]。1218年,成吉思汗派哲別率軍攻打西遼,哲別進入喀什噶爾後宣布宗教自由,西遼屈出律政府慘遭喀什噶爾人民報復,被蒙古消滅。此後巴音郭勒為察合台汗國及東察合台汗國封地,察合台後裔敗亡之後,成為南遷的瓦剌(衛拉特)蒙古游牧區。
1677年,白山派引噶爾丹進兵回疆,擊敗黑山派,開始準噶爾汗國的統治。1759年(乾隆二十四年),清擊敗準噶爾,在焉耆設置喀喇沙爾辦事大臣,轄焉耆、庫爾勒、布古爾,天山南路的卡牆(今且末縣)、卡克里克(今若羌縣)隸屬於闐辦事大臣管轄。1771年,渥巴錫率領在伏爾加河下游居住了一個半世紀的土爾扈特部東遷,乾隆帝安置土爾扈特部於巴音郭楞,這就是現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蒙古族的起源。
維吾爾史家穆薩·賽拉米(Musa Sayrami)記載,1877年5月30日,哲德沙爾(Yettishar)汗阿古柏(Yaqub Beg)在庫爾勒被葉爾羌哈基姆Niyaz Hakim Beg毒死[6],但其他說法表示阿古柏是自殺或戰死的[6][7]。
1887 年,榮赫鵬(Francis Younghusband)在從北京到印度的壯遊中途經巴音郭楞,稱之為庫爾利亞(Korlia)。他形容庫爾勒城繁榮昌盛,周圍鄉村農作良好,耕地面積很多。玉米似乎是主要作物,但也種植水稻。有一個漢人小城,大約400碼(370m)見方,泥牆高約35英尺(11m),還有一條護城河。角上有圓形堡壘,但城門沒有。以南一英里是突厥城,但城牆已成廢墟,城內有一條長約 700碼(640m)的大街。「商店比喀喇沙爾(焉耆)好一些,但不如吐魯番好。」[8]
- 1884年新疆建省,設喀喇沙爾直隸廳。
- 1901年,喀喇沙爾直隸廳升為焉耆府,新平(今尉犁)、若羌、輪台三縣先後劃入。
- 1950年4月12日成立焉耆專署。
- 1954年3月12日,成立了「巴音郭楞蒙古族自治區籌備委員會」。普選產生了自治區首屆人民代表大會139名代表,其中蒙古族占49%強;維吾爾族占23%強;回族占16%強;其他漢、哈、藏、滿、烏孜別克、俄羅斯族占10%強。6月13日召開自治區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1954年6月23日大會通過《關於成立「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區」的決定》,並提請政務院批准。1954年6月26日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在首府焉耆成立,轄焉耆、和靜、和碩三縣。[9]另成立庫爾勒專署,轄庫爾勒、輪台、尉犁、若羌、且末五縣。
- 1955年2月,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區改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
- 1960年11月12日,國務院《關於同意撤銷庫爾勒專區並將其所屬庫爾勒等5縣併入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給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委員會的批覆》。[10]1960年12月,庫爾勒專署併入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州府由焉耆遷址庫爾勒。
- 1966年3月29日 第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29次會議批准《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人民代表大會和人民委員會組織條例》
- 1970年4月,設置博湖縣。
- 1979年10月,成立庫爾勒市。
- 1983年,將庫爾勒縣併入庫爾勒市
- 2009年6月2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第十一屆人大常委會第十一次會議通過「關於批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制定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程序的規定》的決定」。[11]
- 2012年12月29日,成立新疆直轄縣級鐵門關市,劃歸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二師管轄。
Remove ads
地理


巴州地貌分屬天山、塔里木盆地和崑崙山三個地貌區,基本格局似一個大「U」字型。境內有高山、盆地、河流、湖泊、戈壁、沙漠和平原綠洲。天山橫於準噶爾盆地和塔里木盆地之間,為亞州最大的山系之一,在州境內長約950公里,寬140-200公里之間,走向大致呈北西西向。山間盆地和縱向構造谷地,把整個山系分割成許多山脈和山塊。主要有北部的天格爾山,阿拉溝山,霍拉山等。崑崙山位於塔里木盆地與藏北高原之間,自治州南部的崑崙山為東崑崙山,呈東北西南走向,一般高在4000-6000米之間,最高峰木孜塔格峰海拔7723米。東崑崙山北側,且末以東為阿爾金山,是州境東南部塔里木盆地東端與青海省柴達木盆地之間的界山,由北向東延伸,山脈一般高度3000-5000米,氣候乾旱,為荒漠山地。積22.5萬平方公里,占47.7%;平原面積24.65萬平方公里,占52.3%;其中戈壁沙漠面積14.3萬平方公里,占全州面積的30.3%。
全州境內共有大小湖泊69個,總面積2398平方公里。主要湖泊有博斯騰湖、羅布泊、台特瑪湖、鯨魚湖等。位於焉耆盆地東南部的博斯騰湖,東西長55公里,南北寬25公里,湖水高程1048米,水域面積1001平方公里,為全國最大的內陸淡水湖。全州共有大小河流53條,年徑流量106億立方米。按河流的發源地可分為天山水系和東崑崙山水系。天山水系的河流主要有開都河、黃水溝、清水河、迪那河、庫爾楚河等,滋潤著焉耆盆地、庫爾勒、尉犁、輪台平原的大片土地;阿爾金山水系的河流主要有車爾臣河、喀拉米蘭河、莫勒切河、米蘭河、塔什賽依河、瓦石峽河等,孕育著若羌、且末兩地的綠洲。
巴州屬中溫帶和暖溫帶乾旱半乾旱氣候。其主要特徵是:乾旱少雨、蒸發量大,日照長。由於全州地域遼闊,地形複雜,高山地區與平原地區,焉耆盆地的北四縣與塔里木盆地的南五縣(市)之間的氣候又有較大差異。高山地區春秋相連,終年無夏,平原地區則四季分明。位於塔里木盆地邊緣的庫爾勒、輪台地區無霜期長達194-203天;位於塔里木盆地東南邊緣的若羌地區無霜期長達181-185天;且末地區無霜期176天;位於焉耆盆地的北四縣無霜期最短,為170天左右。
Remove ads
資源
巴州自然資源呈現多樣性,動植物資源豐富。有野生動物73種,占全疆野生動物種數 的56%;巴州分布的名貴野生動物有野駱駝、大天鵝、普氏原羚、塔里木兔、馬鹿、羅布泊盤羊、白尾地鴉、新疆大頭魚等:有野生植物2200多種,經濟價值較高的野生植物有羅布麻、蘆葦、甘草、紫草、羌活、麻黃、香蒲等20餘種。礦產資源豐富, 巴州已發現74種礦產,礦產地681處。擁有全國三大氣田之一的塔里木天然氣田。石油、天然氣、鉀鹽礦、鎢錫礦、銅礦、鉛鋅礦、鐵礦、菱鎂礦、蛭石、石棉、紅柱石、花崗岩、玉石等是巴州優勢礦產,其中蛭石、紅柱石、鉀鹽儲量為全國之冠。
政治
Remove ads
人口
2022年末,全州常住人口(不含鐵門關市)149.85萬人,[21]其中:城鎮常住人口87.79萬人。城鎮化率為58.59%,比上年末提高0.8個百分點。全年出生人口0.86萬人,出生率5.72‰;死亡人口0.8萬人,死亡率為5.32‰;自然增長率為0.4‰。
根據2020年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全州常住人口為1,509,233人。同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的1,278,486人相比,十年共增加了230,747人,增長18.05%,年平均增長率為1.67%。其中,男性人口為793,832人,占總人口的52.6%;女性人口為715,401人,占總人口的47.4%。總人口性別比(以女性為100)為110.96。0-14歲的人口為288,023人,占總人口的19.08%;15-59歲的人口為1,043,973人,占總人口的69.17%;60歲及以上的人口為177,237人,占總人口的11.74%,其中65歲及以上的人口為119,908人,占總人口的7.94%。居住在城鎮的人口為861,459人,占總人口的57.08%;居住在鄉村的人口為647,774人,占總人口的42.92%。
Remove ads
常住人口中,漢族人口757983人,占總人口的59.29%,各少數民族人口520503人,占總人口的40.71%。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參見
注釋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