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樂民新村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樂民新村(英語:Lok Man Sun Chuen),舊稱樂民邨,原名靠背壟廉租屋邨(英語:Kau Pui Lung Estate),是香港房屋協會第一個自資興建的甲類出租屋邨,位於九龍靠背壟靠背壟道120-160號及老龍坑高山道91及111號[1],建於1970年代初,由司徒惠建築師事務所設計,分三期興建,於1970年到1974年分期完成入伙,共有9幢樓宇,佔地面積411,615.36 sq ft(38,240.318 m2)。





Remove ads
簡介
樂民新村得名於戰後建於其部份原址的石山樂民村徙置區[2],1964年清拆[3][4]。樂民新村是房協首個自資興建的屋邨,皆因當時政府已沒有對房協提供財政支持。1967年,政府撥交一幅位於靠背壟道鶴園角石礦場[5]原址地皮予房協興建廉租屋,故此早期該村又名靠背壟廉租屋邨(Kau Pui Lung Estate) 。共有9座大廈(A-I座),分三期興建:第一期即是F及G座,於1971年落成;第二期即A-E座,於1970年中落成;第三期是H及I座,於1973年至1974年落成。本來預算中第一期是比第二期的大廈早入伙,但是因為G座地盤平整時間稍為耽誤,故此是第二期先行落成。
第三期兩座大廈的土地是在1969年由政府再撥地予房協作為當時興建中的樂民新村擴建部份。兩座大廈是用了當時最新的「機械代建築法」興建、即是預製組件。在1974年4月20日為慶祝房協第十四個廉租屋邨(即樂民新村)全部落成,房協舉行了一個簡單的開村儀式,由當年的署理布政司祈廉桐主持[6]。
樂民新村是第一個安裝食水加壓系統的房協出租屋邨,令居民得到更穩定的食水供應[1]。
自2007年起,房協更換大廈的升降機,可以直達各樓層、同時改善水壓及照明系統、提升電力裝置及加強保安設施等。到2010年,因應老人居民增多,耗資3,200萬港元建造新的升降機大樓及連接F座的行人天橋,並加建有蓋通道,大樓在2014年啟用。[7][8]
Remove ads
屋邨資料
樂民新村是香港房屋協會轄下屋邨,共有9座樓宇,由1970年到1974年分三期落成,其中第三期的兩座大廈(樂智樓及樂愛樓)是用當時最新的「預製組件」興建。
單位款式 | 編配標凖 | 室內樓面面積 |
年長者單位 | 1-2人 | 18.4 m2(198 sq ft) |
小型單位 | 1-3人 | 26.5至29.5 m2(285至318 sq ft) |
中型單位 | 4-6人 | 32.6至37 m2(351至398 sq ft) |
大型單位 | 6人或以上 | 42.5至56.5 m2(457至608 sq ft) |
男女床位宿舍單位 | 4-6人 | 44.1至50.1 m2(475至539 sq ft) |
- 樂基樓與樂善樓之間有一條私家道路連接山上多座大廈,也作停車場用途
- 樂基樓向東南面對出的一塊4,400 m2(47,000 sq ft)的空地用作學校用途(中華基督教會灣仔堂基道小學)
- 樂基樓地下作幼兒服務之用途 ( 東華三院樂兒坊 )
- 樂善樓地下作福利用途(香港小童群益會樂民兒童及家庭綜合活動中心)
- 樂智樓2樓作學校用途(救世軍樂民幼兒學校 )
- 樂鄰樓一樓作學校用途(太陽島英文幼稚園(樂民))
- 樂善樓、樂智樓和樂愛樓的地下均有商店和社區設施(例:惠康超級市場)
名人住客
公共運輸
Remove ads
注釋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