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海南地理
区域地理概述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海南省位於中國最南端,鄰南地區省份之一,也是當今(中南地區)華南區域範圍內的省份,中國唯一全部位於熱帶省份、[1]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面積最大、陸地面積最小的省,省會位於海口市。[2]海南省在地理上可分為海南島和南海諸島,總陸地面積3.54萬平方公里,海域面積200萬平方公里。[3]海南島形狀像一個橢圓的雪梨,海南省海岸線總長1944.35千米[4][5][6]。
![]() |
海南省 |
![]() |
政府 - 領導人(省長)- 反腐 |
海南歷史 |
近代工業 |
海南地理 |
海南區劃 人口 河流 |
海南規劃 |
自由貿易港 |
洋浦經濟開發區 |
海南經濟(數據) |
工業 商業 金融 品牌 旅遊 |
海南交通 |
機場 港口 鐵路 |
海南建築 |
街區 歷史建築 |
海南文化 |
教育 高校 方言 年俗 飲食 |
![]() |
海南省全境屬於海洋性熱帶季風氣候[7],長夏無冬,年平均氣溫23~25℃,[3]光溫充足。海南島入春早,全年沒有霜凍,冬季較為溫暖,水稻可以三熟。[8]

海南島四周低平,中間高聳,呈倒扣碗狀。由山地、丘陵、台地、平原構成環形層狀地貌,梯級結構明顯。海拔超過1500米的山峰有10座。[9]最高峰是五指山,海拔1867.1米。[10]河流大多發源中部山地,呈放射狀分布[11]。島上河流共有214條,入海的河流有154條。[11]
Remove ads
地理位置
海南省位於中國最南端,在鄰南地區省份之一,也是當今中國(中南地區)華南區域範圍內的省份,中國唯一全部位於熱帶省份。海南省北與廣東省對望,西臨北部灣與越南相對,東與菲律賓、台灣相望,南望汶萊、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海南島,是海南省陸地的主體,西起108°37′E的魚鱗角,東至111°03′E的銅鼓角,北自20°10′的海南角(木蘭灣木蘭頭),南到18°10′的錦母角,總面積3.39萬平方千米,占海南省陸地面積的99.7%。
海南省宣稱的管轄範圍,除了海南島外,還有周圍300個島嶼,以及南海諸島中的西沙群島、中沙群島和南沙群島的島嶼、砂洲、暗沙、暗礁、暗灘及其海域。中沙群島大部分島淹沒於水下,僅黃岩島露出水面。西沙群島有29座島嶼露出水面。南沙群島位於南海的南部,是三個群島中分布最廣和暗礁、暗沙、暗灘最多的群島,陸地面積僅2平方公里,其中曾母暗沙是海南最南端領土,也是中國最南端的領土。[5]
海南島位於海南省的西北部,島的輪廓形狀像一個橢圓形的大梨,東北至西南長約290公里;西北至東南寬約180公里。海南省海岸線總長1944千米。[5]
Remove ads
海南省是中國實際管轄面積跨越緯度最大的省份,海南省地理位置介於東經108°37′~117°50′北緯3°30′~20°18′。
其中,海南島介於東經108°37′~111°03′,北緯18°10′~20°10′之間;西沙群島位置介於北緯15°46′~17°08′東經111°11′~112°54′之間;中沙群島位置介於北緯13°57′~19°33′,東經113°02′~118°45′之間;南沙群島位置介於北緯3°35′~11°55′東經109°30′~117°50′之間。[12][13][14]
地形地貌地質

海南島地形是中高四周低,以瓊州海峽為界與大陸隔開。呈一倒扣碗狀。以五指山、鸚哥嶺為中心,向著外圍逐級下降,由山地、丘陵、台地、平原構成層狀環形地貌,結構明顯。海南島的山脈大多在500~800米之間,667座海有千米的山,10座山峰海拔超1500米。有五指山(1867.1m)、鸚哥嶺(約1812m)、猴獼嶺(約1655m)、馬或嶺(約1548m)、雅加大嶺(約1519m)、霸王嶺(約1512 m)、三角山(約1499m)等著名的山。[15]其中最高峰是五指山,海拔1867.1米。[16]
![]() |
海拔高度500米以上的山地占海南島面積的25.1%;環山丘陵帶占海南島13.1%;台地占海南島32.1%;沿海平原占海南島的11.7%;階地占11.2%[17]。海南山脈大體上可分為都是東北—西南走向三大山脈:
五指山山脈:位於島中部,有五指山、吊羅山、馬嶺、七指嶺、馬咀嶺等山峰,主峰五指山海拔1867.1米,是海南島最高的山峰。
黎母山脈:位於五指山西北,有鸚哥嶺、黎母嶺、尖峰嶺、猴獼嶺等山峰,主峰鸚哥嶺海拔1811.6米,為海南第二高峰。
雅加大嶺山脈:位於島西部,有霸王嶺、雅加大嶺等山為主要的山峰,主峰海拔1519.1米。
Remove ads
五指山
主條目:五指山


在海南島中部的五指山市與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交界處,是海南省第一高山。山脈呈現東北—西南走向,盆地與丘陵錯落分布在山脊的兩側,五峰形如手掌,因此被稱為五指山。山體主要由紅色粗粒花崗岩或花崗閃長岩構成。山勢從一指到第五指由西往東排列並漸趨平緩,五指山的最高峰是二指,在一峰二峰之間,海拔1867.1米。千米以上的山脊延展有15千米,山頂和緩面在1100~1200米處和1500~1600處,還有1000米、800米、700多米的和緩面以及較低的廣谷地;山體肩狀坡面伸展出去就是齊頂的丘陵地,丘陵間有較為寬廣水田,從而形成小的盆地;河流迴環形成鹽流地形,峽谷谷底呈梯級下降,沖蝕出來許多壺穴,壺穴底部分布很多圓石塊,溪谷中較多瀑布與壺穴相間發育,成為地形獨特、風光旖旎的自然景觀。[9]
尖峰嶺
主條目:尖峰嶺
中國海南省南部樂東黎族自治縣境內。以山地為主。為獨立的山體。以堅硬的花崗岩和石英砂岩構成,最高峰海拔1412米,峰頂呈尖狀,因此被稱為尖峰嶺。在尖峰嶺附近千米以上高峰就多達80座。在尖峰嶺中就有山頂天池、寬廣谷地或者小盆地,谷底平緩,有河漫灘發育,土地肥沃,生長茂盛而珍貴的熱帶雨林。[9]尖峰嶺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吊羅山
主條目:吊羅山
位於五指山脈東南部,是一塊獨立山地,高1184 米,由花崗岩和閃長岩構成。山地龐大,三角山(約1499m)為最高峰,在吊羅山兩端,山勢陡峻,周圍千米高峰有37座,峰體為細粒花崗岩。有10多座齊頂山峰,森林植被茂密,是海南省一座熱帶天然林寶庫。[9]
霸王嶺
主條目:霸王嶺
位於昌江黎族自治縣境內,高1512米,山體以細粒花崗岩為主。山頂面上地形平坦,風化層較厚,峰巒起伏,原始森林茂密,野生動植物資源豐富。[9]
黎母嶺
主條目:黎母嶺
黎母嶺位於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的境內,最高峰1411米。比五指山脈長,止於昌化江。谷底乎緩,西北坡則呈階梯狀。山頂發源流下的溪澗多形成小瀑布,盆地中曲流蜿蜒。出小盆地後河谷成峽,形成較大瀑布。[9]
海岸山峰
有鹿回頭嶺、銅鼓嶺、南山、大牛嶺等,而海拔最高的為大牛嶺,高度為976米。[18]
Remove ads
丘陵占海南島面積的13.1%。常見的丘陵為450 米、350米、250米三級。丘陵之間的盆地,如白沙盆地、屯昌盆地、樂東盆地和瓊海石壁盆地等,有充足雨量和河水,土質好,還具備防風條件,有利於發展經濟作物。
台地在海南島各類地貌中所占是比例最大的,約占全島面積的三分之一。台地主要分布在瓊北地區,儋州市那大鎮附近有剝蝕台地,是花崗岩、花崗閃長岩組成,也有片麻岩、千枚岩、砂岩、薄層灰岩等在石炭紀以前的變質岩而成。沿海台地多由淺海在第三紀末沉積物披蓋,基底主要為紅層。台地的山丘多由堅硬石英岩脈沿南北走向或東北—西南走向侵入而成,海南島台地類型多樣,有玄武岩台地、花崗岩台地、紅岩台地、變質岩台地,其中玄武岩台地面積最大,達4159平方千米,占海南島台地總面積將近四成。在玄武岩台地上,分布著火山熔岩地貌,由於地質史上第三紀至第四紀的新構造運動時期,雷瓊地區火山活動頻繁,火山有101個,噴火口有110多個。[9]
Remove ads
沿海平原是海南島地貌最外一環,面積大約7800多平方千米,由海岸平原、潟湖平原、三角洲平原3種地貌共同組成。除了平原,海南島還有小面積的熱帶海岸,地貌主要是砂堤堆積、海灘岩、紅樹林海岸、珊瑚礁海岸、港灣地貌5類。[9]
西沙群島
主條目:西沙群島

西沙群島位於海南島東南台階式大陸坡上[19],有29個島嶼[12],砂島為主礁島最小,高尖石島是火山岩島,由火山角礫岩組成;[19]7個砂洲和10多個暗礁暗灘。除高尖石島不是生物島礁嶼外(超基性火山岩島),剩下的都是生物島礁嶼。西沙群島珊瑚礁林立,有8座環礁,1座台礁,1座暗礁海灘,干出礁(高度在大潮高潮面以下、深度基準面之上的孤立岩石或珊瑚礁)礁體面積共有1836.4平方公里,其中礁坪面積221.6平方公里,礁湖面積1614.8平方公里。[20]
中沙群島
主條目:中沙群島
中沙群島主體是一座龐大的珊瑚環礁。環礁的周緣隆起較高,礁環有幾十座之多。中沙大環礁東面的民主礁,是一個近似等腰三角形的大環礁,三角環礁底邊為西北走向,周圍散布有數百塊礁石,底邊南、北兩端礁塊最為密集。北端礁塊即北島,南端即南島,共同稱為黃岩島,是中沙群島唯一露出水面的島嶼。[13][20]
南沙群島
主條目:南沙群島

南海的地質構造比較複雜,主要以大陸架、大陸坡、中央海盆三個部分呈環狀分布。其中南沙群島形成於南海陸坡區的南沙台階上,處於多山的海底高原上。南沙群島大小島礁一共有200多個,一般按照島礁嶼在海面上下的位置分為五類:島、砂洲、暗礁、暗沙、暗灘等。珊瑚島礁可劃分為環礁、台礁、塔礁、礁丘、點礁等;環礁類為多,並以大型環礁為主;塔礁及礁丘較少。南沙群島一共有56座環礁,36座台礁,3座陸架礁丘,18座其他類型的礁體。[20][14]南沙群島跨過四個地貌與地質構造單元,分別是:
Remove ads
主條地質目:南海

從海底的外圍至中心順次為大陸架、大陸坡、中央海盆。南海南北大陸架平緩寬闊,東西大陸架狹窄陡峻。 南海海底的總特點是北、西、南部是淺海大陸架;東部是狹窄陡峭的島架,外緣是臨海溝海槽;中央為深水海盆,盆底為平原。[19]海底中心最深部分即中央的深海盆地,平均水深約4000米,最深處為馬尼拉海溝,約有4577米。是中沙群島與菲律賓群島自然地理的分界。
按照地貌成因以及形態,和南海諸島的分布情況,可以將南海海底劃分為9個地貌區。分別為北部堆積型陸架區、北部斷裂階坡區、西部堆積—侵蝕型陸架區、西部斷裂階坡區、南部堆積型大陸架區、南部分割高原陸架區、東部侵蝕—堆積型島架區、東部斷裂溝脊島坡區、中央深海平原區。[20]
板塊
海南島處於歐亞板塊、太平洋板塊、澳—印板塊交匯處,地殼運動活躍。自中元古代以來,在(時間順序)中嶽運動、晉寧運動、加里東運動、海西運動、印支運動、燕山運動、喜馬拉雅運動和第四紀冰川活動等構造運動影響下,造成雷瓊之間發生不止一次斷陷,使得海南島與大陸分離,形成島嶼,並分別留下各自的構造形態。海南島東西向的九所—陵水構造帶為界,以北到王五—文教斷裂帶之間的地區屬五指山褶皺帶;以南的三亞地區和南海海域廣大地區屬南海地台;王五—文教斷裂帶以北至瓊州海峽屬雷瓊斷陷。[22]南海在歐亞板塊、印—澳板塊、太平洋板塊的交匯處,屬西太平洋邊緣。
大約4.4億年前(早古生代),當時雷瓊地區地殼下降,形成一片汪洋大海。後來在地殼上發生全球性的加里東運動,海陸變遷,海水退出,上升為陸地。到了距現3.3億年(密西西比世),海南地殼下降。到了離至今大約2.5億年(早三疊紀),在海西運動影響下,海南地殼再次上升。晚三疊紀以前,海南本屬地台區。到了晚三疊紀末,因地球的一場大規模的地質構造運動(印支運動),海南地台區轉化成地窪發育階段。距今約7000萬年(白堊紀)時,又發生一次大規模的構造運動(燕山運動),地殼發生斷裂。距今200~300萬年前(皮亞琴期)時,地殼又發生大規模運動,在約100萬年前的第四紀初期,這裡發生斷層,雷瓊陸橋斷陷而形成瓊州海峽,海南島才和大陸分開,獨立成為一個大島。[23]
王五—文教構造帶、昌江—瓊海構造帶、九所—陵水構造帶、尖峰—吊羅構造帶 。[22]
北東組構造帶、北北東組構造帶[22]
東寨港—清瀾斷裂帶、尖峰嶺—石門山斷裂帶 、樂東—田獨斷裂帶、白沙—陵水斷裂帶 、儋州—萬寧斷裂帶、龍坡—翰林斷裂帶[22]
瓊東南北向構造帶、瓊中南北向構造帶 、瓊西南北向構造帶[22]
水文
主條目:海南沿海諸河
海南島地勢中高周低,海南島河流多發源於中部山地,呈現輻射狀分布。[11]島上河流一共有214條,全島入海的河流154條,其中流域面積超過10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89條,流域面積超100平方千米並且獨流入海的河流有39條,其中海南島北部的南渡江、海南島西部的昌化江、海南島的東部的萬泉河的流域面積就已經占全島面積的47%。海南省的河流總長22397.97千米。[24]南渡江長311千米;昌化江長230千米;萬泉河長163千米。海南省三沙市沒有一條河流。[25]海南島上天然湖泊很少,總面積為8.32平方千米;人工水庫居多,總面積為607.70平方千米;松濤水庫、牛路嶺水庫、大廣壩水庫和南麗湖等,都是海南較為著名的人工水庫。
-
南渡江
-
南渡江
-
松濤水庫
下表是長度超過 50 千米之河流的各項數據。來源不同的河長數據往往會有相當程度的誤差,使用時應謹慎。
氣候
主條目:海南氣候、南海氣候
20世紀80年代初,因為農業改制,曾把海南省依據氣候劃分成若干區域進行來評價災業方面的利弊與方法。[26]由於側重點不同,以及根據研究對象的不同,因而有著不同的氣候區劃。如高由禧劃分出5個氣候區,何大章等人劃分出8個氣候區,丘寶劍、盧其堯劃出23個氣候區等不同區劃。[27]
以下經供參考。
細分:中熱帶(儋州市海頭鎮、白沙榮邦鄉、邦溪鎮昌江除王下鄉、東方市、樂東除志仲、萬沖鎮、三亞市、保亭南部、陵水除本號鎮、萬寧東部[28]三沙市西沙區)赤道熱帶(三沙市南沙區[29])邊緣熱帶(剩餘地區)[28]
乾濕區:濕潤區(海南島大部與三沙市)、半濕潤區(儋州市海頭鎮、白沙榮邦鄉、邦溪鎮昌江除王下鄉、東方市東郭、樂東除志仲、萬沖鎮、三亞市南方大部)[28]半乾旱區(東方市西部)[28]。
氣候區:北部邊緣熱帶濕潤區潤氣候區(定安縣、臨高縣、瓊海市、澄邁縣、海口市、文昌市全域和儋州市北部萬寧市東北部屯昌縣大部分)
中部山地邊緣熱帶濕潤區(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五指山市、白沙黎族自治縣、儋州市中南部、昌江黎族苗族自治縣、保亭北部、樂東邊緣)
東南沿海中熱帶濕潤區(萬寧陵水大部)
南部內陸中熱帶濕潤區(保亭南半部、三亞北緣,陵水西緣)
西部中熱帶內陸半濕潤區(昌江大部、東方中部、儋州樂東白沙小部)
西南部中熱帶內陸半濕潤區(三亞西部、樂東大部、東方小部)
南部中熱帶內陸半濕潤區(三亞東半部分)
西部中熱帶沿海半乾旱區(東方市西半部與昌江西一小部)[29]
赤道熱帶濕潤區(三沙市)[29]
x軸單位年,y軸單位℃[30][31][32][33][34][35][36][37]。

x軸單位年,y軸單位mm[30][31][32][33][34][35][36][37]。
![]() |
x軸單位年,y軸單位h。參考文獻:[30][31][32][33][34][35][36][37]。
![]() |
海南省全省處於熱帶地區,屬於熱帶季風海洋性氣候[7]。每年溫差小於15攝氏度。長夏無冬,年平均氣溫23~25℃,氣溫變化小,等溫線呈顯弧線分布。海南島入春早,全年沒有霜凍,冬季較為溫暖,水稻可以三熟。[8][3]海南省最冷月為一、二月份的冬季,氣溫略降到至16~21攝氏度;最熱月為七、八月,平均溫度為25~29攝氏度。除了海南島中部的山區,海南省年每日平均氣溫均超過10攝氏度,也是少數全境不下雪的省份。不過海南島並不是沒下過雪,在明清時期的小冰期。根據古代人作品以及記載,分別在1506年(明正德丙寅年•萬寧)[註 1]、1512年(明正德申壬年•萬寧)、1636年(明崇禎丙子年•臨高)、1683年(清康熙癸亥年•文昌)、1684年(清康熙甲子年•臨高)、1703年(清康熙癸未年•瓊山)、1815年(清嘉慶乙亥年•澄邁)、1893年(清光緒癸巳年•瓊山)都記載過下雪。[38][39][40][41],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還沒出現下雪現象,也有低於0℃的時候,1963年1月15日極端最低氣溫出現在白沙牙叉鎮,為-1.4℃;進入21世紀,在2021年1月14日,瓊中黎母山鎮黎母山林場觀測站觀測到-0.3℃,也是最近一次記錄低於0℃以下的。[42]因海南在熱帶,中部山地氣溫較低以外,其餘都是溫度較高,海南島有兩個高溫中心,一個位於北部澄邁、西北的儋州到昌江一帶,另一個位於南部內陸的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極端最高氣溫往往在4-5月,2021年5月昌江七叉鎮出現44.2℃高溫,是海南有觀測資料以來的最高值。[43][44]
在夏季季風影響,島上降水從東向西減少;受地形影響,降水廣泛集中於東部,西南部降水少。島旱季雨季明顯。年降水量在1500~2500mm相間,海南島的西部沿海地廠入一年降水量約1000mm相間。春冬多旱,夏秋多雨,當然在雨季時也可能有乾旱。一般雨季在5月份到10月份出現,11月份到第二年的4月份為海南島的旱季。海南島西部地區的乾旱尤為嚴重。[7]萬寧市西部到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一帶為多雨區,東方市沿海為少雨區。多雨區的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年平均降水量約有2440mm,1964年達5525.5mm。少雨區的平均降水量約1000mm左右。[7]海南島以熱雷雨、颱風雨為主,海南島主要的雨水來源為熱雷雨和颱風雨,熱雷雨可占全年雨量的1/2左右,颱風雨占年雨量的3/10~1/2之間。[45]
地處低緯度海南,太陽高度角大,因而太陽的年總輻射量大。海南全年有效輻射值約2100~2600MJ/㎡之間。海南島均日照時數2200小時左右,光照率為1/2~3/5之間。西部沿海為多日照區,中部山區為少日照區。夏季日照時數較多,冬季較少。[46]海南省年均氣溫高,積溫多,熱量高。海南省月均溫≥10℃的積溫除了只有8150℃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外,剩餘地區都在8300℃以上。[47]喜溫、喜熱作物在海南都可滿足所需要的熱量。
南海地處低緯度地域,屬於熱帶深海。南海海水錶層水溫較高從25℃到28℃左右,年溫差3℃到4℃,鹽度為35‰,潮差平均2米。南海諸島屬熱帶季風氣候,三沙的年平均溫度為26℃。月平均最低溫度在1月,西沙約為23℃,南沙約為25℃。西沙月平均最高溫度月是5和6月,南沙月平均最高氣溫是在4月和5 月。西沙群島的永興島年平均氣溫26.5℃,最低溫度13.9℃,均溫≥10℃的積溫最高溫度34.9℃西沙永興島積溫達9000℃。 6月到9月懸南海的颱風季節,8、9月最為頻繁,同時也是南海颮線經常發生時期。南海海區降水充足,年均降水量在1200~3300mm。[48]
人口民族
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在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中,海南省常住人口1008.12萬人。城鎮人口607.6萬人,占比60.27%,農村人口400.53萬人,占比39.73%。漢族常住人口為849.8241萬人,占84.3%;各少數民族人口為158.2991萬萬人,占15.7%。男性人口有534.51萬,女性人口有473.5萬性別比112.86。家庭戶規模3.06人/戶。常住人口最多城市是省會海口,最少三沙市。[49]
戶籍人口總共9532613人,男性4966784人,女性455829人。漢族7819491人,少數民族173122人,其中黎族1538684人,為少數民族最多的民族;苗族81698人,壯族42134人,回族15740人,其他少數民族34866人,少數民族占總人口比重17.97%,比重最多的城市為五指山市,為73.91%,比重最少的城市為臨高縣,為0.21%。[50]
文盲率3.25%,出生率10.36% ,死亡率5.85%,自然增長率4.51% 人口總負擔係數43.69%,平均預期壽命79.05歲。[50]
以下圖表經供參考,數據為戶籍人口。
(參考資料:1342-1986參考[51]1993、2002參考[52][53]2011-2019參考[50]2020年參考[54])
![]() |
以下僅供參考[55][50]紫色為常住人口,橙色為城鎮常住人口。y軸單位人,x軸單位年。
![]() |
海南島如今的居民是從中國大陸和其他地方在不同歷史時期遷入。關於海南最早的居民目前還有爭議,但比較普遍的認為海南島最早的居民是黎族。黎族大約在新石器時代或以前從兩廣大陸沿海地區陸續遷入海南島。
明朝嘉靖時期為了鎮壓島上的起義,派遣苗人作為軍隊調入海南島,後來留居島上,也就是如今的苗族。
回族則是在古代的海上絲綢之路頻繁交往中,海南島成為主要重鎮,祖先占婆國占族人的商人貿易以及穆斯林的遷徙,有些世代居住下來。唐宋之後,占族人開始信奉伊斯蘭教。明朝時,越南的政權兼併占婆國,許許多多占族人跨海避難來到海南,形成回族,後來由於清朝許多次的教難,許多回族離開,剩下的被海南其他民族同化。匯集到三亞南部沿海,形成三亞回族。
漢族由於不同歷史時期、地域遷入,因此主要看方言區分。從講海南話人口可知,在海南主要是閩南漢族人。還有與黎族血緣關係近親的漢族的講臨高話的人,講臨高話人曾被稱為熟黎,生活在古雒越人的東緣的可能是海南講臨高話人的祖先。除了以上,嶺南漢人後代儋州話人群、大多來自西南漢族地區講軍話的人群、講客家話的人等都是不同歷史時期、地域遷入漢族人。[56][51]因此,海南早期先民與嶺南當時的百越民族淵源是極深的。
如今在海南的其他民族,主要都是海南島解放(海南島戰役)後,在島的工作人員和移民。就如大部分少數民族在20世紀50、60年代隨建設大軍遷來。[36][57]
漢代漢武帝平定南越後,元封元年設立珠崖、儋耳兩郡來管理海南,漢族大規模遷入海南也開始於此時。新朝時期,曾把一部分中原「罪人」遷入海南島。東漢末年時軍閥割據到南北朝時期,中原的戰爭頻繁,海南離中原地區遠,交通不便,免於戰亂,避難逃荒的人增多,三國時遷居海南有幾萬戶。東晉時期的就有10多戶移居海南隋朝時中央十分重視邊疆開拓,深入海南腹地、完善建置,使移居海南的人增多。這些移民除漢族外,還有黎族組成的俚人。唐朝更加重視開拓,遷居海南島的,晚唐最多,移居人員複雜,有駐防軍人、官員以及家屬、商人等[58]。五代十國時期,從中原避亂的世族有陳、張、王、杜、曹等12姓,大多數在如今儋州的後水灣西部,以種植業為主。宋朝移民海南來源,主要是從征戍守、經商、政治原因被貶、福建漁民移民、回民入居、中原戰亂等。元朝時,一方面流放「政治犯」,另一方面因為黎族連年不斷的暴動對黎族人民進行前所未有的武裝鎮壓,使新隸戶籍多了許多黎人,除此之外,還採取軍隊屯田,以防止黎族反抗,為此久居。明朝想在海南島廢除世襲土酋,改成土官制度,但黎族人民紛紛起來反對,對此,朝廷曾派馬澄率兵數萬,包括廣西苗瑤射手,大舉進攻黎族生活的地方。派遣到海南的軍隊以及中原各地官吏充軍,成為主要移民;加鎮壓此後很多人留在海南屯田,苗族也成了海南世居居民。 清初,統治者在海南島黎族居住的部落(黎峒)設置總管、哨官、黎長或者甲長來加強管理。由於社會穩定,海南島進入大批移民,爭奪地盤,土地日漸減少,導致移居海南島的人有217萬人,而道光時期才1250854人,可耕土地的減少使部分居民開始遷居海外。鴉片戰爭爆發後,《天津條約》讓瓊州(今海口市)被闢為通商口岸,帝國主義列強先後進入海南城市鄉村。外貨不停的輸入,使海南失業人數增多,讓許多居民只能漂泊海外。[59][51]
民國統治時期,尤其是南京國民政府時期,對海南的社會統治力度比以前任何朝代強的。相對當時大陸,沒有頻繁的戰爭,社會較為穩定,逃來海南避難的人較多。1939年,海南被日侵占,多達20多萬人抗日軍民被殺害;1946年,蔣介石公開撕毀《雙十協定》,國民政府並於1946年6月26日以大舉圍攻中原解放區為起點,掀起內戰,公開發動全面進攻解放區,[60]內戰全面爆發。連綿不斷的戰爭和天災,海南人口下降,直至1949年才開始回升。[58][51]
海南解放(海南島戰役)後,人民生活有了改善,人口呈現高速回升。在建設發展海南過程中,曾多次組織來海南移民發展。例如知識青年上山下鄉、「橡膠熱」、「墾荒熱」等。除了1958年經濟政策的失誤,人口出生率下降、死亡率較高外,至今都在呈正增長發展。海南建省後,在「經濟特區」「海南自由貿易港」等政策加持下,大批大陸人口湧入海南,成為海南建設主力軍的一部分
海南漁民經常到南海作業,清代漁民航海手冊《更路簿》便有記錄西沙群島38個島礁的名稱,如永興島就被漁民命名為「貓注」,珊瑚島則被命名為「老粗峙」,而不同版本的《更路簿》皆稱西沙群島的永樂群島為「石塘」。1912年,廣東省警察廳長陳景華令警廳組成警察隊20人,備足彈藥裝備赴永興島守護,並約定由海軍按期運送糧食淡水,這是中國警察首次駐守西沙。宋明以來,中沙群島被稱為「千里長沙」。明代《鄭和航海圖》把中沙群島稱為「石星石塘」。清代謝清高在《海錄》中把中沙群島稱作「紅毛淺」南沙群島一直為中國漁民所使用,一些大的島上都有中國漁民建的廟和打的水井等。由此可知,這些島礁是中國固有領土。
海南省華僑人數比例第二的省,截至2020年,就有390萬華僑同胞,東南亞占比80%。歸橋、橋眷120萬人。主要分布在東部沿海市縣。[49]
語言與宗教
主條目:海南省 海南居民語言種類多,主要使用的本土方言和民族語言有至少11種。
- 瓊語(海南話):又稱海南閩語,即狹義的海南方言,屬漢藏語系漢語族閩語的分支,與閩南語比較接近。海南話在海南全省使用最廣泛、使用人數最多,全島有500多萬各族居民通用,主要分布在海口、瓊山、文昌、瓊海、萬寧、定安、屯昌、澄邁等市縣的大部分地區和陵水、樂東、東方、昌江、三亞等市縣的沿海一帶地區。在不同地方,海南話語音和聲調有所不同。海南話和閩南語有一定歷史淵源,在獨立分列前曾長期被當作閩南語的方言[61]。
- 黎語:屬侗台語系黎語支,是黎族人的民族語言,有美孚、加茂等5個方言。使用人口70多萬,主要分布在瓊中、保亭、陵水、白沙、東方、樂東、昌江等自治縣和三亞市、通什市。也有學者視加茂方言為獨立語言。
- 臨高話:屬壯侗語系壯傣語支,比較接近壯語,是臨高人的母語。約50萬人使用,主要分布在臨高縣境內。
- 儋州話:屬漢藏語系漢語族的粵語系統,但與粵語廣州話差別很大。約70萬人使用,僅分布在儋州、東方等市縣的沿海一帶地區。
- 瓊山村話:又稱瓊山土語、翁貝話,屬侗台語系,與臨高話相近。約11萬人使用,主要分布在瓊山市的羊山地區和海口市郊西部的長流、榮山、新海、秀英等地區。瓊山地區的「村話」不同於東方和昌江地區的「村話」(仡隆語),是兩種不同語言。
- 軍話:為漢藏語系漢語族官話系統的西南官話的一個獨特分支,混合了許多南方方言的特點,是古代從大陸充軍來海南島的士兵和仕宦留下的南北混合方言。10萬多人使用,主要分布在昌江縣、東方市、儋州市的部分地區。
- 仡隆語:又稱村話、哥隆話,屬侗台語系仡央語族。約8萬人使用,主要分布在東方市、昌江縣昌化江下游兩岸。
- 勉語:屬漢藏語系苗瑤語族瑤語支,是一種瑤語方言。主要在海南省中部、南部地區各市縣的約5萬當地苗族(實際上為瑤族支系)中通用。
- 客家話:屬漢藏語系漢語族贛客語支,主要分布在儋州市南豐鎮,使用人口約2萬。
- 邁話:屬漢藏語系漢語族的粵語系統,邁話是一種混有客家話的粵語方言,但其總體比較接近粵語廣州話。使用人口1萬多人,分布很不廣泛,目前只有三亞市市郊的崖城和水南一帶少數居民使用。
- 回輝話:目前學術界認為屬南島語系,是南島語系語群中的一個獨特語言,有聲調。據《瓊州府志》記載,回輝話是大約在宋、元朝期間從占婆國(後來被越南人吞併)遷來的占族人使用而流傳下來的占族混合語言,當時漢人稱之為「番語」。現在,海南的回輝人(被政府認定為回族,實際上為東南亞占族的後裔)有約6000人使用回輝話,主要分布在三亞市回輝、回新2個村,還有白沙縣、萬寧市的少數回輝居民使用。
- 富馬話:又稱付馬話,屬漢藏語系漢語族贛客語支。富馬話是一種以贛語、客家語成分為主體並摻有不少仡隆語(村話)、粵語、閩語的贛客方言。使用人口僅1000多人。分布在東方市四更鎮的付馬村。
- 蜑家話:又稱水上話,屬漢藏語系漢語族粵語,與粵語廣州話略有區別,但基本可互通,海南有三處蜑家人生活的地方,分別位於海口海甸港、陵水新村港以及三亞港一帶。[62] [63]
- 普通話:海南省通用語言,屬於漢藏語系漢語族官話北京官話(現代標準漢語),普通話普及率為82.03%,文化普及的好處是消除了人與人之間的交流隔閡,有利於各地交流,使發展更加有利;但是也給當地的方言帶來使用減少甚至讓人淡忘。


在內地文化還未深入海南島之前,海南島的黎苗地區盛行原始崇拜,尤以祖先崇拜與自然崇拜為主,崇拜對象繁多,生產生活中處處伴隨著原始崇拜,影響很深,處於原始宗教信仰階段。
748年,漢傳佛教傳入海南[64],道教緊隨其後傳入海南。鑒真第五次東渡失敗而來到海南,他的努力促成了海南唐宋時期佛教的興旺[65],現有佛教徒10000人。而道教現在已經被本土化,民間化[66]。宋元時期,媽祖信仰隨著更多內地移民的到來而登陸,在各地都留下了遺蹟[67]。
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中轉站,海南盛產香料,來自印度古吉拉特邦的商人首先把伊斯蘭教傳入了海南,中亞細亞與印度支那的穆斯林也推動了傳教[68]。現在,在三亞回新鄉和回輝鄉約有6500名回族穆斯林,他們屬於遜尼派中較為保守的伊赫瓦尼派[69]。
1630年,葡萄牙耶穌會派遣神甫比尼來瓊傳教,天主教傳入海南。自傳入起,法意西葡四國共派遣超過20名神甫傳教,到了清朝,全島天主教信徒已發展到5000餘人[68]。清末民初時期,天主教會在海南多地購置房產,設置堂口[68]。1950年後,外籍神甫相繼以各種理由被驅逐,逐漸由華裔神甫代替,信眾僅剩4100人[64]。基督新教則於1881年傳入海南,美籍丹麥牧師冶基善設立中華基督教瓊海區會,由美國基督教長老會領導[68]。冶基善將海南第一個福音堂設立在了儋州[68]。隨著基督教的逐漸發展,現在信眾已有35000人[64]。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隨著土地改革與文化大革命,各宗教場所的收入與處境日益不容樂觀,到文化大革命的高潮,全島的所有宗教活動幾乎都已經停止。文化大革命結束後,海南的宗教組織開始重建,現有上百座宗教活動場所與三十多個宗教團體[64]。
行政區劃
海南省現轄4個地級市,以及15個由海南省直轄的縣級行政區,包括5個縣級市、4個縣、6個自治縣。海口市、三亞市、三沙市共下設10個市轄區。
- 地級市:海口市、三亞市、三沙市、儋州市
- 縣級市:五指山市、瓊海市、文昌市、萬寧市、東方市
- 縣:定安縣、屯昌縣、澄邁縣、臨高縣
- 自治縣:白沙黎族自治縣、昌江黎族自治縣、樂東黎族自治縣、陵水黎族自治縣、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
經濟
主條目:海南省
交通
主條目:海南省 2020年,為海南加快構建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國家發改委編制了海南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規劃。[72]
公路
公路是海南的主要交通方式,全省通車公路里程達1.76萬公里,海南環島高速公路已於1999年全線貫通[73]。此外各級公路直通各港口、市、縣。現時,海南省正籌備興建瓊州海峽跨海通道。大橋分為上下兩層,可同時讓汽車及鐵路使用,將會連接海南省澄邁縣至廣東省湛江市徐聞縣。大橋落成後,來往海南省至廣東省的時間只需二十分鐘。[74][75]。
鐵路
海南環島高速鐵路已於2015年全線通車,此外還有運營輪渡粵海鐵路和普速的海南西環鐵路。 目前正謀劃建設貫穿海南中部的海南中線高速鐵路和橫向的海南橫線高速鐵路,與海南環島高速鐵路共同組成「田」字形高速鐵路網
海運
全省共有68個天然港灣,已開闢港口24個,其中以秀英、三亞、八所、洋浦四個港口為最大。
航空
總部設於海口的海南航空是海南省唯一一家基地航空公司,通航航線覆蓋五大洲。 海南省共有4個民用機場
注釋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