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清朝大學士列表
維基媒體列表條目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清朝大學士是指中國清朝自崇德元年(1636年)至宣統三年(1911年)歷任大學士。清代大學士品級為正一品,雅稱為「中堂」,是清朝政府文臣中最高常設職位,相當於皇帝的高級「秘書官」。

清軍入關後,沿襲明朝內閣制度和票擬制度。但內閣受制於議政王大臣會議,只是轉達表章的機構,大學士並不入閣辦事。順治帝親政後,每日前往票本房,大學士掌管票擬,深受信任。順治十年(1653年),設置內三院漢大學士,各二人。順治十五年(1658年),內三院更名為內閣。順治十八年(1661年),恢復三院舊制。康熙九年(1670年),仍改三院為內閣。自康熙帝設立南書房後,內閣的權力愈來愈低。特別是雍正年間設立軍機處以後,內閣變成辦理例行事務的機構,一切機密大政均歸於軍機處辦理。大學士必須充當軍機大臣後,才可以參與處理國家政務。宣統三年(1911年),清政府仿照西方建立責任內閣,軍機處和舊內閣被撤銷,大學士另外在翰林院排列次序。
清代,大學士設置為中極殿大學士、建極殿大學士、文華殿大學士、武英殿大學士、文淵閣大學士、東閣大學士。乾隆年間撤銷中極殿大學士,增設體仁閣大學士,成為「三殿三閣」。此後,大學士員限為滿漢各二。大學士的遷轉也大多按從體仁閣至文華殿這樣的順序遷轉。有清一代,正式詔書等均以內閣名義擬出,臣下正式奏章也遞交內閣,所以內閣仍是清代名義上正式的最高行政機構。
Remove ads
崇德年間
天聰二年(1628年),皇太極設立文館,命令儒臣入值。崇德元年(1636年),改設內國史院、內弘文院及內秘書院,統稱內三院,各置大學士一人[1]。內國史院掌記注詔會、編纂史書、撰擬表章。內秘書院掌撰外國往來文書及中央詔會、祭文。內弘文院掌歷代善惡記注,侍讀皇子、教導諸親王。是清代內閣之始。
Remove ads
順治年間

順治元年(1644年),仍用關外制度,設置內三院:內國史院、內秘書院、內弘文院。大學士無定員,兼各部尚書銜。次年(1645年)裁撤翰林院,併入內三院,改稱內翰林國史院、內翰林秘書院、內翰林弘文院。十五年九月初七(1658年10月3日)改設殿閣大學士,以中和殿、保和殿、文華殿、武英殿、文淵閣、東閣系銜。十八年七月初二(1661年7月27日),復改為內三院。
Remove ads
康熙年間
康熙九年八月十一(1670年9月24日)仍改內三院設殿閣大學士。中和殿系銜,自康熙二十年圖海死後,即未再授。康熙十六年(1677年),設立南書房,將內閣的某些職能移歸內廷,實施高度集權[115]。
Remove ads
雍正年間
雍正七年(1729年),清軍大舉征伐西北兩路,六月初十(7月5日)正式設立軍需房於隆宗門內北側[241],選內閣中謹慎縝密者入值,以處理緊急軍務。旋即改稱「辦理軍需處」或「軍需處」,再改稱「辦理軍務處」[242]、「軍機房」[243]。雍正八年(1730年),始稱「軍機處」[244],以張廷玉、蔣廷錫、馬爾賽入值辦理一切事務[245],成為定製。雍正十年(1732年)三月,正式定名「辦理軍機處」,簡稱「軍機處」。並規定諸大臣陳奏,平常事務使用奏疏,經由通政司遞上,交給內閣擬旨處理;重要事情使用奏摺,經由奏事處遞上,交給軍機處擬旨,皇帝親自閱覽,硃筆批示處理。從此以後,內閣權力向軍機處轉移,變成辦理例行事務的機構,一切機密大政均歸於軍機處辦理[246]。大學士必須充當軍機大臣後,才可以參與處理國家政務[247]。
Remove ads
乾隆年間
乾隆帝即位後,以「寬猛相濟」理念施政,先後平定新疆、蒙古,並大興文字獄、編寫《四庫全書》。還使四川、貴州等地繼續改土歸流,人口不斷增加,在乾隆末年時突破了三億大關,約占當時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統治期間與康熙、雍正三朝合稱「康雍乾盛世」。乾隆在位後期,寵信和珅等奸臣,貪污腐敗之風盛行。清朝統治出現危機,各地發生民變。乾隆六十年(1795年),乾隆帝禪位於子顒琰,為太上皇,但依然「訓政」,在宮內仍然沿用乾隆年號,為實際上的最高統治者,直至嘉慶四年(1799年)駕崩。
乾隆十三年十二月初四(1749年1月22日),定內閣大學士以三殿三閣(保和殿、文華殿、武英殿、文淵閣、東閣、體仁閣)系銜,共四員,滿漢各二員。保和殿系銜,自乾隆三十五年傅恆死後,即未再授。五十八年(1793年),罷大學士兼各部尚書虛銜。
Remove ads
嘉慶年間
嘉慶是清仁宗顒琰在位年號。嘉慶帝在位前四年並無實權,乾隆帝死後才獨掌大權。嘉慶帝掌權後,肅清吏治,懲治貪官和珅等人。然而在位後期,貪污問題更加嚴重。嘉慶帝在位期間,正值第一次工業革命興起,清朝發生了白蓮教之亂和天理教之亂,八旗生計、河道漕運等問題也日益凸顯。嘉慶帝與其子道光帝統治期間,清朝政治危機日益嚴重,史稱「嘉道中衰」。嘉慶二十五年七月二十五日(1820年9月2日),嘉慶帝死於承德避暑山莊,遺詔傳位於次子綿寧。
Remove ads
道光年間
道光是清宣宗旻寧在位年號。道光帝即位後,本人力行節儉,勤於政務,並進行整頓吏治,整厘鹽政,通海運,平定張格爾之亂,嚴禁鴉片,起到了一定積極作用。然而清朝已經積重難反,國勢進一步衰落。道光十九年(1839年),林則徐進行虎門銷煙,次年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由於道光帝戰守無策,時和時戰,再加上武器裝備上的差距,清朝戰敗於英國,並與英人簽訂近代中國的首條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割讓香港島及開放五口通商,被視為中國近代史的開始。道光三十年(1850年)正月,道光帝在圓明園去世,遺詔傳位於四子奕詝。
Remove ads
咸豐年間
咸豐是清文宗奕詝在位年號。咸豐帝即位後勤於政事,對朝政進行大幅度改革。然而此時,清朝在內發生太平天國運動,在外發生第二次鴉片戰爭,最後英法聯軍攻入北京,火燒圓明園,清朝以簽定一系列不平等條約收場。隨後為扭轉內外交困的局面,清朝開始洋務運動。咸豐十一年七月十七日(1861年8月22日),咸豐帝崩於承德避暑山莊,遺詔以皇子載淳即位。命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御前大臣景壽、協辦大學士肅順,軍機大臣穆蔭、匡源、杜翰、焦佑瀛等八人為贊襄政務八大臣。此後,慈禧太后、慈安太后聯合恭親王奕訢發動祺祥政變,開啟了慈禧太后統治清朝的歷史。
Remove ads
同治年間
同治是清穆宗載淳在位年號,其在位初期由慈禧太后、慈安太后垂簾聽政,之後大權逐步滑入慈禧太后之手。在此期間,清朝鎮壓太平天國、捻軍等各地民變,並大力開展洋務運動,清朝一時出現「同治中興」的局面。同治十二年(1873年)同治帝親政,次年十二月初五(公曆1875年1月12日)崩於紫禁城養心殿。由於同治帝無子,醇親王奕譞之子載湉即位,兩宮皇太后繼續垂簾聽政。
光緒年間
光緒是清德宗載湉在位年號。因同治帝無子,被兩宮皇太后立為帝,起初由慈安、慈禧兩宮太后垂簾聽政。光緒七年(1881年)慈安太后崩逝後由慈禧太后一人垂簾。在此之後,發生中法戰爭。光緒十五年(1889年),光緒帝親政,實際上大權仍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光緒二十年(1894年),發生中日甲午戰爭,以清朝戰敗,簽訂《馬關條約》告終。隨後,列強紛紛在中國劃定勢力範圍。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光緒帝實行戊戌變法,但卻受到以慈禧太后為首的保守派鎮壓,從此被慈禧太后幽禁在中南海瀛台。此後又發生八國聯軍侵華,清朝被迫簽訂《辛丑條約》,內外危機進一步加重。為緩解危機,慈禧太后不得不開展清末新政、預備立憲等措施。光緒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1908年11月14日),光緒帝遭毒殺,次日慈禧太后亦崩。
Remove ads
宣統年間
宣統為中國清朝第十二位皇帝、末代皇帝溥儀的年號,溥儀為清宣宗曾孫、醇親王載灃之子,即位時年僅三歲,以其父載灃為監國攝政王。在此期間,清朝立憲運動聲勢愈發浩大,孫中山領導的中國同盟會也在國內頻頻發動暴動。宣統三年四月初十(1911年5月8日),清政府宣布實行責任內閣制,大學士另外在翰林院排列次序[954]。同年八月十九日(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全國各地紛紛響應,清朝統治土崩瓦解。十一月十三日(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成立。十二月二十五日(1912年2月12日),宣統帝下詔退位,清朝滅亡。
民國六年(1917年),張勳復辟,改元宣統九年。7月2日,清廷授瞿鴻禨、升允為大學士。7月4日,授張人駿、周馥為協辦大學士。7月6日,諭徐世昌以太傅大學士輔政。7月12日,復辟失敗[979]。
參見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