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電影史話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電影史話》(英語:The Story of Film: An Odyssey)是一部關於電影史紀錄片,共15集,總長度915分鐘。 本片導演為北愛爾蘭電影評論家馬克·卡曾斯英語Mark Cousins (film critic),本片根據其2004年論著《電影的故事》(The Story of Film)改編。 [1]

快速預覽 電影史話 The Story of Film: An Odyssey, 類型 ...

本片於2011年9月在More4播出,並在2011年多倫多國際影展完整放映,[2]之後於2012年2月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放映,2013年9月在美國特納經典電影頻道播出。[3]

2011年9月《每日電訊報》以「年度電影盛會」為標題發評論,稱該片「充滿視覺的誘惑和智慧的靈動,它是一封獻給電影的情書、一位千載難逢的導師,亦是一部徹底重寫的電影史」。[4]愛爾蘭時報》評論稱之具有「里程碑」意義(然而卻「不受重視而尷尬地播出」)。[5] 2013年該片因「兼收並蓄的態度、獨樹一幟的角度講述世界電影史」而獲皮博迪獎[6]

2012年2月《紐約時報》評論員A·O·史考特稱該片「將一門一學期長的電影研究課壓縮到15集,且其中不乏爭議內容」,「代表一種集大成式的傳統智慧」。史考特亦將該片與尚盧·高達的《世界電影史英語Histoire(s) du cinéma》相提並論,稱卡曾斯的這部作品是「未來所有修正主義(電影史)的起點」。

Remove ads

分集列表

以下為每一集中電影選段的出處及其基本信息。[7][8]

第1集 電影的誕生

簡介

1895–1918:世界出現了一種新的藝術形式 或 電影的誕生

1903–1918:從刺激變成敘事好萊塢之夢

Remove ads

第2集 好萊塢之夢

1918–1928:美國電影的輝煌……

…及其第一批叛逆者

Remove ads

第3集 世界電影的黃金時代

1918–1932:世界上標新立異的偉大電影導演

Remove ads

第4集 有聲的降臨

1930年代:偉大的美國類型片……

…和歐洲電影的輝煌

Remove ads

第5集 戰後電影

1939–1952:戰爭的創傷……和一種新的電影語言

Remove ads

第6集 性與通俗劇

1953–1957:腫脹的故事——世界電影的宣洩

Remove ads

第7集 歐洲新浪潮

1957–1964:「新」衝擊——西歐現代電影創作

Remove ads

第8集 新導演 新形式

1965–1969年:新浪潮席捲全球

第9集 70年代的美國電影

1967–1979:新美國電影

  • 鴨羹》(1933),導演:利奧·麥卡瑞
  • 藝術家與模特英語Artists and Models》(1955),導演:弗蘭克·塔什林英語Frank Tashlin
  • 二十二支隊英語Catch-22 (film)》(1970),導演:麥克·尼可斯
  • 外科醫生》(1970),導演:勞勃·阿特曼
  • 畢業生》(1967),導演:麥克·尼可斯
  • 《消防員舞會》(1967),第8集中首次提及,導演:米洛斯·福曼
  • 飛越杜鵑窩》(1975),導演:米洛斯·福曼
  • 最後一部電影英語The Last Movie》(1971),導演:丹尼斯·霍柏
  • 花村英語McCabe & Mrs. Miller》(1971),導演:勞勃·阿特曼
  • 竊聽奇謀英語The Conversation》(1974),導演:法蘭西斯·柯波拉
  • 殘酷大街》(1973),導演:馬丁·史柯西斯
  • 《計程車司機》(1976),第1集中首次提及,導演:馬丁·史柯西斯
  • 《近松物語》(1954),第3集中首次提及,導演:溝口健二
  • 《蠻牛》(1980),第5集中首次提及,導演:馬丁·史柯西斯
  • 義大利裔美國人英語Italianamerican》(1974),導演:馬丁·史柯西斯
  • 《美國舞男》(1980),第7集中首次提及,導演:保羅·許瑞德
  • 迷幻人生》(1992),導演:保羅·許瑞德
  • 《扒手》(1959),第7集中首次提及,導演:羅伯特·布列松
  • 步行者英語The Walker》(2007),導演:保羅·許瑞德
  • 《一個國家的誕生》(1915),第1集中首次提及,導演:D·W·格里菲斯
  • 殺羊人英語Killer of Sheep》(1978),導演:查爾斯·伯內特英語Charles Burnett (director)
  • 街角的商店》(1940),導演:恩斯特·劉別謙
  • 安妮霍爾》(1977),導演:伍迪·艾倫
  • 城市之光》(1931),第2集中首次提及,導演:查理·卓別林
  • 曼哈頓》(1979),導演:伍迪·艾倫
  • 最後一場電影》(1971),導演:彼得·波丹諾維茲
  • 《日落黃沙》(1969),導演:山姆·畢京柏
  • 比利小子英語Pat Garrett and Billy the Kid》(1973),導演:山姆·畢京柏
  • 窮山惡水英語Badlands (film)》(1973),導演:泰倫斯·馬利克
  • 天堂之日》(1978),導演:泰倫斯·馬利克
  • 《鏡子》(1975),第8集中首次提及,導演: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 歌廳》(1972),導演:鮑伯·佛西
  • 《教父》(1972),第6集中首次提及,導演:法蘭西斯·柯波拉
  • 唐人街》(1974),導演:羅曼·波蘭斯基
  • 《梟巢喋血戰》(1941),第2集中首次提及,導演:約翰·休斯頓
  • 夏日之戀》(1962),導演:佛杭蘇瓦·楚浮
Remove ads

第10集 改變世界的電影

1969–1979:70年代的激進導演與各國民族電影

Remove ads

第11集 影城與亞洲主流院綫的到來

1970年代起:全球流行電影的創新

第12集 反抗強權:膠片裏的抗爭

1980年代:全球電影創作與反抗

第13集 新界綫:世界電影在亞非拉

1990–1998:底片電影在數字時代到來前的最後時光

第14集 新美國獨立電影和數字革命

1990年代:數字時代之初,現實在美國和澳大利亞失去了真實性

第15集 電影的當下與未來

2000年起:電影的回歸和電影的未來

尾聲2046

備註信息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