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台拉維夫
以色列城市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台拉維夫-雅弗(希伯來語:תֵּל־אָבִיב-יָפוֹ,羅馬化:Ṫel ʾÅbiyb-Yåpŵ,發音:[tel aˈviv ˈjafo];阿拉伯語:تَلْ أَبِيبْ يَافَا,羅馬化:Tal° ʾˈAbiyb° Yaʾfaʾ),通常簡稱為台拉維夫),是以色列第二大城市,也是國際社會普遍承認的以色列首都(外交機構駐在台拉維夫,以色列法定和實際首都及政府所在地是耶路撒冷)。人口47.45萬[3],主要為猶太人,阿拉伯人則占總人口的4%。
台拉維夫濱臨東地中海,市區面積51.76平方公里;以台拉維夫為中心的但城鎮群有巴特亞姆、霍隆、拉馬特甘、佩塔提克瓦、里雄萊錫安、拉馬特沙龍、赫茲利亞等城市。2021年統計,有人口415.69萬[4],是以色列最大的都會區,是該國人口最稠密的地帶,也是以色列的經濟樞紐。台拉維夫被認為已逐步成為世界級城市,並被列為中東生活費用最昂貴的大城市。[5]
台拉維夫市最初創建於1909年,是由一批猶太移民為逃避鄰近古老的港口城市雅弗昂貴的房價而興建,逐漸地,台拉維夫的發展超過了以阿拉伯裔為主的雅弗。在以色列建國兩年以後的1950年,台拉維夫和雅弗兩市合併成立台拉維夫-雅弗市。今天,台拉維夫被認為是以色列最為國際化的經濟中心,以及所謂「矽溪」(希伯來語:וואדי הסיליקון;英語:Silicon Wadi)地區的心臟。該市具有活躍、摩登、世界主義的特徵,被公認是以色列的文化之都[6]。2003年,該市以包浩斯建築鑄成的台拉維夫白城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遺產[7]。
Remove ads
名稱
台拉維夫在希伯來語中的含義是春天(aviv)的小丘(tel)。那鴻·索科洛夫在將西奧多·赫茨爾的著作《新故土》(德語:Altneuland)書名翻譯成希伯來語時,特意使用「台拉維夫」這個名稱,認為「春天」是萬物復甦的象徵,隱喻古代的以色列,國家有復國的希望;而「小丘」在希伯來語中有一個不常用的含義,在考古學中表示「人類千百年活動形成的遺址」,帶有古代以色列國毀滅的象徵[8]。Tel中文翻譯為「臺型遺址」,音譯兼顧,Tel Aviv在臺灣官方翻譯為「臺」拉維夫,而非中國大陸習用的「特」拉維夫。索科洛夫採用的這個名稱取自《舊約·以西結書》的3章15節。[9] 1909年,台拉維夫進行首次大規模住宅區的建設時,這一地區被取名為Ahuzat Bayit。是年底,Menachem Sheinkin提議將新社區正式命名為Tel Aviv,且得到多數市民代表的支持。
約帕 Joppa:美麗 Beauty,高 Height。 雅弗 Jaffa:從約帕的亞拉伯文 Yāfā衍生而來。
雅弗名稱的原意是美麗,可能得名於它的創建者——挪亞的兒子雅弗。在約拿書中提到先知約拿不願遵從神旨拯救敵國,從這個港口城市搭船逃往相反的方向[10]。在埃及發現的古代收稅記錄中也提到了該市的名稱。[11][12]
Remove ads
首都地位
1948年5月至12月,台拉維夫曾作為以色列國的臨時首都。該國很快就宣布耶路撒冷為其首都,但並不為國際社會所認可。儘管如此,20世紀80年代之前,很多國家的使館都設在耶路撒冷,直到1980年以議會通過《基本法:耶路撒冷》,宣布「完整、統一的耶路撒冷是以色列的首都」。目前,除薩爾瓦多和哥斯大黎加外,其餘國家的使館均設在台拉維夫或鄰近城市。美國國會也已通過法案,承認耶路撒冷為以色列首都,但同時授權總統推遲大使館的搬遷,直到2018年5月完成遷館。
歷史



雅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港口之一,已經有至少4,000年的歷史。在19世紀,雅弗的人口從1806年的2,500人增長到1886年的17,000人。城內已經無法容納新增加的人口,於是在1870年代拆除了城牆,在城外興建規模更大的新市區[13]。
台拉維夫的發展始於19世紀80年代,最初僅僅是雅弗城外的一個猶太居民區。當時,一批猶太裔人士不願居住雅弗市內昂貴的阿拉伯社區,而在雅弗的北郊,現在台拉維夫南部的Neve Shalom和Neve Tzedek興建住宅[13]。1908年,Ahuzat Bayit(אחוזת בית)住宅營造協會在雅弗北面購買土地。1909年4月11日,建造新城的工程正式開始[14]。1910年,正式確定新城的名稱為「台拉維夫」[15]。台拉維夫在初建時僅僅被確定為雅弗的一個郊區或臥城,在雅弗上班的工人居住區。創建者們受到當代歐洲花園城市運動的影響,設計了寬闊的林蔭大道[16]。
1914年,由於鄂圖曼帝國政府驅逐台拉維夫的人口,該市的發展被中斷。不過,在1917年英國人占領巴勒斯坦以後,猶太人又回到台拉維夫,重新發展。在英國託管時期,巴勒斯坦各地,猶太裔與阿拉伯裔之間的政治摩擦日漸增加。在1921年5月的雅弗騷亂中,有數十名猶太裔人士被阿拉伯裔暴民殺死。此後不久,雅弗的數千名猶太人搬遷到北面的台拉維夫,形成了新的中央商務區。該市的城市發展規劃是基於主幹道的框架結構,1925年由Patrick Geddes設計,並被市議會和市長梅爾·迪森高夫所採納。此後,由於台拉維夫毗鄰雅弗港,逐漸成為第一座猶太人城市,陸續來到以色列的大量新移民源源不斷地湧入台拉維夫,促進了台拉維夫的發展,使之逐漸成為以色列的經濟與文化的中心,此一地位一直保持至今。由於1936年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大起義,1938年在台拉維夫興建了港口。這時,台拉維夫的規模已經超過了雅弗。二戰時1940年7月至9月義大利王國空軍大規模轟炸台拉維夫,造成多人死亡,義大利軍隊的空襲持續至1941年6月。
根據1947年聯合國大會181號決議,在巴勒斯坦分別建立一個猶太裔國家和一個阿拉伯裔國家。擁有23萬人口的台拉維夫成為猶太國的一部分,而擁有10萬人口的雅弗(其中有3萬猶太裔)被劃為阿拉伯裔國家的一塊飛地。這一計劃遭到阿拉伯人的抵制,於是暴力活動迅速升級,1948年4月,猶太裔開始了對雅弗的進攻,許多阿拉伯裔通過海路逃離雅弗,到5月14日雅弗被攻陷時,該城的7萬名阿拉伯裔居民中只有4,100人還留在那裡[16]。
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國家在台拉維夫宣布獨立。在第一次中東戰爭期間,阿拉伯人封鎖耶路撒冷長達8個月之久(1948年5月-12月),因此台拉維夫隨即充當了以色列的臨時首都。當1949年12月宣布耶路撒冷為首都時,由於國際上對於耶路撒冷的地位有所爭議,大部分大使館尚留在台拉維夫。1980年聯合國安理會通過478號決議以後,已經遷往耶路撒冷的大使館又紛紛遷回台拉維夫[17][18]。目前,除了美國、巴拉圭和玻利維亞以外,所有駐以色列的大使館都設在台拉維夫或其周邊地區[19]。
1949年4月,台拉維夫和雅弗合併,成立台拉維夫-雅弗市,周邊一些在戰爭中人口減少的村莊也被併入該市[20]。這時,台拉維夫的面積擴展到42平方公里(16.2平方英里)。
二十世紀的台拉維夫可謂是暴力攻擊和恐怖活動的犧牲品,它已經數次成為巴勒斯坦好戰團體的攻擊目標。1994年10月19日,一枚自殺炸彈在5路公共汽車上爆炸,兇手本人和另外25名市民喪生。1996年3月4日普珥節休假期間,另一枚自殺炸彈在一台自動取款機附近爆炸,18名市民喪生。2001年6月1日,第二次大起義期間,一枚自殺炸彈在一個迪斯科舞廳爆炸,32人喪生,100多人受傷。2002年1月25日,又有20人在舊中央巴士總站附近的自殺襲擊中喪生。2003年1月5日,同時發生兩場襲擊,23人喪生。2006年4月17日,在舊中央巴士站附近再次發生自殺襲擊,造成10人喪生,12人受傷。在這些自殺襲擊中,許多受害者是外籍勞工[21]。
地理
以台拉維夫為中心,沿著地中海海岸線伸展的城市群被稱為「古什·但」。根據聖經記載,這裡是古代以色列十二支派之一——但支派的屬地,古什則是「集群」之意。古什·但包括但地區的台拉維夫-雅弗,以及里雄萊錫安、拉馬特甘、巴特亞姆等周邊許多獨立的衛星城市和沙崙的赫茲利亞、拉馬特-沙龍,總人口約310萬,是以色列最大最繁榮的城市群,也是全國的經濟文化中心。

台拉維夫的地理坐標是32°5′N 34°48′E,位於以色列地中海沿岸平原,歷史上就是聯繫歐洲、亞洲和非洲三大洲的陸橋。從雅弗向北,台拉維夫的地貌立即變化為大片的沙丘,因而土壤肥力較差。台拉維夫地處平原,地勢總體平坦,沒有明顯的地形起伏。因此,這裡最顯著的地理特徵就是地中海海岸線和雅孔河口的斷崖。在現代,由於台拉維夫和但都市群的擴張,台拉維夫與雅弗之間,以及與周邊城市之間已經不存在明顯的邊界。從台拉維夫向東南方60公里就是以色列首都耶路撒冷,向北90公里為以色列北部港口城市海法。
台拉維夫的的氣候是典型的地中海氣候類型。台拉維夫是以色列濕度較高的城市,在每年10月到次年4月降雨較多,而夏季降雨很少。冬季氣溫很少降到5℃以下,通常介於10°到15℃之間,而夏季平均氣溫為26℃,不過在酷暑期白天氣溫可能達到35℃。年平均降雨量為530公釐(20.9英寸)。[22]台拉維夫平均每年有超過300個晴天。春秋兩季為時短暫,氣候的變化相當迅速。許多人認為台拉維夫最好的時期是在4月,那時陽光明媚,溫度適宜,濕度較低,百花開放。[23]
Remove ads
在台拉維夫這座城市短暫的歷史中,自然形成了許多的區。其中最著名的一個就是雅弗,是一個古代港口城市,台拉維夫也是淵源於雅弗。傳統上,阿拉伯人在雅弗區人種中占有較大的比例,但是進來的士紳化已經使該區轉變為一個雅皮士聚居的地區。類似的進程也發生在附近雅弗城外原來的一個猶太人社區Neve Tzedek,以及市中心以北的社區Ramat Aviv,主要由豪華公寓構成,目前經歷大擴張,並且開始計劃開發海濱地區即將關閉的Sde Dov機場的土地。[27]
人口結構
根據2006年6月的以色列中央統計局(CBS)資料,在面積50平方公里的台拉維夫市範圍內,人口有382,500人(2006年6月末),人口密度為7445人/平方公里,人口年增長率為0.9%。人口中猶太裔占91.8%,阿拉伯裔(包括穆斯林和基督徒)占4.2%,其他(非阿拉伯裔基督徒及未分類)占4.0%[28][29]台拉維夫的猶太裔中又包括許多類型,主要有來自於東歐的阿什肯納齊猶太人,和來自於中東的瑟法地猶太人。該市還有規模很大的衣索比亞猶太裔社區。
整個台拉維夫都市區人口約為310萬人[30]。
雖然耶路撒冷是以色列的宗教中心,而台拉維夫則是一個民風開放的沿海城市(所謂「祈禱在耶路撒冷,遊樂在台拉維夫」),不過,在台拉維夫仍然有大約500座猶太會堂,其中大約350座正在使用。在台拉維夫,特別是在雅弗,擁有相當多的穆斯林人口和許多清真寺。此外,由於在台拉維夫及附近地區有許多大使館和外交人員,以及雅弗有阿拉伯裔基督徒,市內和周圍也有許多基督教堂。[33]
文化


現代的台拉維夫以兩種建築風格聞名於世。其中最具國際知名度的台拉維夫白城,擁有大約2500座包浩斯學派或國際風格建築,形成大片白色外牆的景觀,已經在2003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遺產。[34]這些建築主要建於1930年代到1950年代,是歐洲現代主義藝術運動到達的最遠地點,由許多在前納粹時期的德國德紹巴豪斯學校接受教育的猶太建築師所設計。台拉維夫是世界上這類建築最集中的城市[35]同時,該市採用了花園城市的都市計畫,設計了許多寬闊的林蔭大道,與這種建築風格相當和諧。
由於台拉維夫的地價高得如同天文數字,同時許多在1960年代建造的劣質建築物已經變成危房,需要加以重建,又要應付大批湧入以色列的移民的需要,於是,近來,台拉維夫又成為一個現代摩天大樓的集中地。該市具有國際意義的摩天樓有沙龍梅爾塔樓、阿茲里利中心和YOO塔樓。[36]
許多人認為台拉維夫是以色列的文化首都。台拉維夫擁有許多文化中心。台拉維夫歌劇院,普拉西多·多明戈自1962年到1965年曾在此擔任男高音。台拉維夫弗來德里克·曼恩禮堂是一個擁有3,000座位的現代化音樂廳,也是以色列愛樂樂團所在地。以色列的國家劇院哈比馬劇院(希伯來文意為「舞台」)代表著以色列戲劇的最高水平,此外,台拉維夫市立的卡美爾劇院、雅弗的Gesher劇院和Beit Lessin劇院也很受歡迎。Tzavta、Tmuna等小劇院主要上演音樂劇和邊緣作品。在雅弗,小徑劇院(Simta)和創造劇院(Notzar)也專門上演邊緣作品。
以色列人均擁有的博物館數量超過世界上任何國家,其中許多位於台拉維夫。[37]其中最著名的是以色列故土博物館,以其關於迦南美地豐富的考古學和歷史陳列品著稱;台拉維夫藝術博物館是以色列主要的藝術博物館之一;猶太人流散博物館位於台拉維夫大學校園的一角,是一所關於猶太人大流散的博物館,收藏關於猶太人繁榮的歷史以及猶太人大流散時期所受迫害的歷史文獻與藝術品。巴蒂·豪塞夫博物館(Batey Haosef Museum)是展出以色列國防軍歷史的軍事博物館,展出以色列歷史中一些罕見的展品以及品種繁多的武器與圖片。台拉維夫大學附近的帕拉瑪赫突擊隊博物館用多媒體向觀眾展示以色列第一批國防軍的各種歷史檔案。在雅弗北部查爾斯·克洛爾公園附近有一個關於軍事組織伊爾貢的小型博物館,伊爾貢曾經在第一次中東戰爭中占領雅弗,立下戰功。台拉維夫會議中心位於該市北部,每年舉辦超過60次重大的活動。許多博物館和美術館散布在該市藝術氣氛濃郁的南區,包括台拉維夫原始藝術與當代藝術館。
台拉維夫是一個重要的旅遊城市,集地中海風情與文化多元性於一身。台拉維夫有幾座公園,其中最大的是位於國王喬治街的亞爾孔公園。這裡也有許多購物中心,諸如迪森高夫中心(以色列第一個購物中心)和阿茲里利中心。該市有許多旅館,諸如皇冠廣場酒店、喜來登酒店、四季酒店、但酒店、希爾頓酒店。台拉維夫還舉行以色列規模最大的驕傲遊行(以色列是中東唯一舉行驕傲遊行的國家),吸引數千人參加。[38]
台拉維夫還以擁有在中東地區異常開放和繁榮的夜生活而著稱[39],海濱的步行道擁有無數的夜總會和酒吧,是台拉維夫夜生活氣氛的焦點所在。台拉維夫在以色列以不眠之城著稱。[39]

台拉維夫是以色列教育的中心,擁有許多學校。它的兩所大學:台拉維夫大學和巴伊蘭大學(校園位於附近的拉馬特甘),合計學生總數超過50,000人,其中有相當大的比例來自國外。[40][41]
台拉維夫大學成立於1953年,位於拉馬塔維夫,現在是以色列規模最大的大學,在國際上享有盛譽,特別以物理學、計算機科學、化學和語言學系著稱。巴伊蘭大學成立於1955年,位於拉馬特甘郊區,是以色列最大的學術機構。

台拉維夫擁有以色列一些頂級運動隊,包括一支世界級的籃球隊。台拉維夫也是唯一擁有3支甲級球隊的以色列城市。台拉維夫馬卡比體育俱樂部成立於1906年,包括10多種競賽項目:台拉維夫馬卡比籃球俱樂部曾贏得47次以色列超級聯賽、36次以色列杯和5次歐洲錦標賽。台拉維夫馬卡比足球俱樂部曾贏得18次以色列超級聯賽、22次以色列杯和2次亞洲杯。台拉維夫馬卡比柔道俱樂部運動員阿拉德在1992年奧運會上獲得銀牌[42]。台拉維夫哈普厄體育俱樂部成立於1923年,包括11種競賽項目[43]:台拉維夫哈普厄籃球俱樂部曾贏得5次以色列超級聯賽、4次以色列杯;台拉維夫哈普厄足球俱樂部曾贏得13次以色列超級聯賽、11次以色列杯和1次亞洲杯;皮划艇俱樂部;女子籃球俱樂部等以色列的頂級俱樂部。台拉維夫貝內葉胡達足球俱樂部曾贏得一次以色列超級聯賽,兩次以色列杯,該俱樂部是唯一一支僅代表一個社區台拉維夫的希望社區(Shechunat Hatikva),而不是代表整個城市參加以色列足球超級聯賽的球隊。
台拉維夫還擁有許多其他運動項目。台拉維夫有2個划船俱樂部。台拉維夫划船俱樂部成立於1935年,位於雅爾孔河畔,是以色列最大的划船俱樂部[44]。此外,射擊和網球在台拉維夫也很流行。台拉維夫海灘擁有世界上最好的海灘板手球的場地[45]。台拉維夫閃電隊代表該市參加每年6月開始的以色列棒球聯盟的聯賽。
經濟


2006年,粗略估計全市平均月收入為7,290以色列新謝克爾。2007年台拉維夫在世界上生活質量最佳城市中排第104位。
在過去數十年中,台拉維夫的經濟經歷了戲劇性的發展。作為以色列的經濟首都,這個熙熙攘攘的城市現在被描繪成繁榮的高科技城市(《新聞周刊》)和「小型洛杉磯」(《經濟學人》)[46]。現在有許多計算機科學家在台拉維夫生活、工作,他們許多人都是1990年代初移民潮中來自前蘇聯的移民[47]。台拉維夫被新聞周刊稱作世界十大最具影響力的高科技城市之一。事實上,台拉維夫都市區(包括Herzlia和佩塔提克瓦等郊區)高度集中了以色列大部分的高科技產業,又被稱為矽溪(Silicon Wadi)。[47]
歷史上,台拉維夫一直在努力爭取恰當的經濟發展的空間。該市位於沙丘地帶,不適合農業,海岸也不像附近的海法和亞實突那樣適合開闢海港。1974年,Intel公司在以色列建立了第一個海外研究與發展機構,到1990年代,台拉維夫終於享有科學與技術研究中心的聲譽,帶來了經濟的繁榮。[46]
台拉維夫擁有以色列唯一的一個證券交易所──台拉維夫證券交易所(TASE),近來取得了長足的發展[48],以及許多風險資本公司的國際總部、科學研究機構,以及高技術公司。台拉維夫地區還有一些工廠,生產的貨物,如藥品、紡織品和食品都大量出口。[46]旅遊業對於台拉維夫的經濟也很重要,人們從世界各地來到台拉維夫,不僅是由於以色列擁有多如繁星的文化遺蹟,也是由於這座城市傳說中的夜生活、氣氛與建築。[49]
英國羅浮堡大學的全球化與世界級城市研究小組與網絡(GaWC)建立了一份世界級城市名冊,其中台拉維夫被列入「形成世界級城市的明顯跡象」的類別,在中東城市的排名中是除了部分屬於歐洲的伊斯坦堡之外最高的[50]。台拉維夫還被列為中東地區生活費用最昂貴城市[51](伊斯坦堡列為歐洲城市)。
根據福布斯的統計,在9名以色列籍億萬富翁中有7人居住在以色列,其中至少有4人住在台拉維夫或其郊區。[52][53]根據美世人力資源諮詢(Mercer Human Resource Consulting),到2007年,台拉維夫被認為是最昂貴的中東城市,排名世界第7位,緊隨紐約市、都柏林之後,而排在羅馬和維也納之前。[54][55]
交通

進出台拉維夫的主要公路是亞雅倫公路(又名以色列20號公路),從北向南沿著亞雅倫河穿越城市東部,將拉馬特甘與台拉維夫大部分城區分隔開來。從亞雅倫公路向南可以接入1號公路,通往本·古里安國際機場和耶路撒冷。台拉維夫市內的主要幹道有國王喬治街、艾倫比街、羅斯柴爾德大街、迪森高夫街和雅弗的耶路撒冷大道。台拉維夫北部主要的進出道路為奈米爾路,通往2號公路;東部主要的進出道路為貝京路/亞博廷斯基路,直通拉馬特甘、貝尼巴科和佩塔提克瓦。
台拉維夫擁有4個火車站,全部在亞雅倫公路沿線。火車站從北向南依次是:台拉維夫大學,台拉維夫中央火車站,台拉維夫哈沙龍(靠近大衛·阿茲里利購物中心)和台拉維夫Hahaganah(靠近台拉維夫中央巴士總站)。估計每個月有超過100萬人乘坐火車往返於台拉維夫與里雄萊錫安、雷霍沃特和佩塔提克瓦之間。每月乘客達100萬人。
台拉維夫中央巴士總站位於該市南部,是一個規模龐大的公車總站。台拉維夫的公共汽車線路主要由但巴士公司經營。而艾格德巴士公司則是世界第二大巴士公司,主要經營往返台拉維夫的城際交通。[57]
台拉維夫的Sde Dov機場(代號SDV)位於該市西北部,作為國內航線的主要機場。這個機場將要關閉,土地將用於興建高檔的海濱房地產項目[58],所有航線都將轉移到本-古里安國際機場(代號TLV),這是以色列主要的國際機場,位於台拉維夫東南方15公里,靠近Lod市。由於本-古里安國際機場鄰近台拉維夫,並位於台拉維夫都市區之內,常被稱為台拉維夫國際機場。不過機場地區並不屬於任何一個市鎮的行政區域。
歷任市長
- 梅爾·迪森高夫(1921–1925;1928–1936)
- 大衛·布洛赫(1925–1927)
- 以色列·羅卡奇(1936–1952)
- Chaim Levanon(1953–1959)
- Mordechai Namir(1959–1969)
- Yehoshua Rabinowitz(1969–1974)
- Shlomo Lahat(1974–1993)
- 羅尼·米羅(1993–1998)
- 羅恩·胡爾代(1998–)
城市景觀
友好城市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