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大埔新市镇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大埔新市镇(英语:Tai Po New Town)是香港九个新市镇之一,座落于新界东大埔。二次大战以后,大埔的人口不断增加,1971年大埔的人口已增至67,000多人。1979年1月,港府宣布将大埔发展为新市镇。





Remove ads
地理
大埔新市镇由原来的大埔旧墟(最初的大埔墟)、大埔墟(太和市),以及主要由填海而成的新区(今日汀角路沿线东南边的广阔土地,包括大元邨、大埔中心、广福邨、富善邨、新兴花园和大埔工业邨等)组成。林村河由西向东穿过新市镇的地理中心。兴建在林村河上的主要桥梁有宝乡桥、广福桥、太和桥、锦和桥与锦石桥。
气候
Remove ads
历史
有史记载,1672年建立大埔旧墟,1892年增辟新墟太和市,以至1970年代发展为大埔新市镇。
大埔一地,原属濒海的荒僻地带,最初见于史书记载,是在公元918年时,由南汉政府置为“媚川都”,拨划军籍三千人隶属此都,督令他们入海采珠作为国家财富。据说当时的大埔海(即今日的吐露港),水深土沃,盛产蚌珠,被称为“媚珠池”。
九广铁路于1906年动工兴建,于1910年完成,设立大埔墟火车站(今香港铁路博物馆),使大埔墟成为当时新界主要的贸易中心。运头角里现存的建筑物于1907年兴建,是当时管理整个新界的理民府的办事处。
大埔到1960年代才展开大规模的开发,按前工务局辖下的城市设计处拟备的图则,在大埔墟与前理民府之间辟拓土地,这个新发展区称为大埔中心区。
1972年10月,当时的总督会同行政局通过一项大型房屋计划,以期在1980年代中期可为180万人提供足够居所。在这项房屋计划下,超过一半的房屋会在沙田、荃湾和屯门新市镇兴建,而计划于大埔兴建的公共房屋,预计只会容纳约33,000人。
1974年当局决定在大埔兴建全港第一个创新园。大埔创新园的填海工程于1976年展开,同时展开大埔第一个公共屋邨,即汀角路旁的大元邨的填海工程。1977年在鱼角兴建大型临时房屋区,以收容受发展大埔区的清拆行动影响而须迁置的居民,当中邻近的“元洲仔寮屋区”居民是首批入住这个临时房屋区的居民。
由于公共房屋政策作出重大修订,大埔发展区的目标人口总数为22万。1979年1月大埔获列为新市镇,1980年12月12日大埔分区计划大纲草图编号LTP/47于宪报公布。1990年代中期,三百多公顷的土地已经由填海辟拓而成。这些土地用作发展一个基本上自给自足的社区,具备完善的工商业和社区设施,为约30万人服务。
规划概念及发展特色
当局在发展占地共2,480公顷的大埔新市镇时,主要目标是在社区服务、康乐设施和教育设施方面均衡发展。至于余下的乡郊地区,则保持自然及乡村环境的宁静气氛,并保育重要的自然风景区和提供渔农自然护理署所管理郊野公园。整个大埔新市镇在完成发展后,其私人永久性房屋、公营租住房屋、资助出售房屋与其他房屋(包括私人临时房屋及非住宅用房屋)的整体房屋组合比率,将为 35:28:35:2;除却乡郊地区人口约48,500人,大埔区在全面发展后,人口将约为305,900人。
整个大埔新市镇的发展是由以下五个区域组成:
Remove ads
社区设施
社区设施是根据《香港规划标准与准则》的规定进行规划,以便为新市镇的居民提供服务。以下是较为重要之工程项目:
交通
Remove ads
区议会议席分布
由于大埔新市镇的发展计划延续超过十年,为方便比较,以下列表以不同的公共屋邨及私人屋苑为范围。
注:以上主要范围尚有其他细微调整(包括编号),请参阅有关区议会选举选区分界地图及条目。
Remove ads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