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旗 (行政區劃)

中国内蒙古自治区特有的县级行政区划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旗 (行政区划)
Remove ads

蒙古語ᠬᠣᠰᠢᠭᠤ漢語拼音字母Hôxûû 或 Hûxûû鮑培轉寫qosiɣu西里爾字母хошуу圖瓦語кожуун羅馬化:kozhuun)是目前中國內蒙古自治區的行政區劃,為其特有的縣級行政區行政地位相同。截至2004年12月31日,內蒙古境內有52個旗,其中3個自治旗。而在俄羅斯聯邦的圖瓦共和國,「旗」用來表示其「」級行政區,漢語中也將其一律翻譯為「區」。

快速預覽 旗, 分類 ...

後金皇太極時期,仿照滿洲的八旗制度,對漠南蒙古實行劃定牧場、編設札薩克旗的管理策略。清代蒙古在其後形成盟旗制,而隨著蒙古諸旗管轄的牧地的固定,旗逐漸成為整個蒙古族分布地區的基層行政區,清朝滅亡後大多廢止,僅內蒙古個別地區沿用至今。

Remove ads

沿革

詞源

在蒙古語及相關突厥語中,「hoxuun」一詞(蒙古語ᠬᠣᠰᠢᠭᠤ(ᠨ)察哈爾音:xɔʃʊː(n)~xʊʃʊː(n);托忒文ᡍᡆᠱᡇᡇᠨ hoxuun圖瓦語кожуун羅馬化:qožuun [k̠o̞.ʒuːn];維吾爾語قوشۇن‎,拉丁維文:qoshun;吉爾吉斯語кошу(у)н羅馬化koshun,阿拉伯字母:قوشۇ(ۇ)ن)本指「鄂拓克」的軍事組織,在今天的胡都木及西里爾蒙古文中,該詞與「」(本意為「突出部、尖頭」)一詞同形同音,昔日與「旗幟」一詞(禿克,tug)並無關係,可能源自意為「先鋒」的蒙語詞「hoxunûci」(ᠬᠣᠰᠢᠭᠤᠴᠢ)。清朝統一內外蒙古後,取消了原本的「土綿」、「鄂托克」制度,在地方行政方面啟用盟旗制度,將「豪袖溫」一詞與滿語「固山」(滿語ᡤᡡᠰᠠ穆麟德轉寫gūsa)一詞對應起來並漢譯為「旗」,「鄂托克」被「豪袖烏」(旗)所取代。

「hoxuun」有時會被音譯為「和碩」,但其與滿語宗室封號「和碩」(滿語ᡥᠣᡧᠣ穆麟德轉寫hošo,意為「一方」)及衛拉特蒙古「和碩特」部及和碩縣蒙古語ᠬᠣᠱᠤᠳ hôshûûd)語源完全不同。在喀喇沁音的蒙古語文讀中,和碩(特)縣之「碩」與豪袖烏之「袖」聲母不同,「ᠱᠤ」為翹舌的「su」,「ᠰᠢ
(-ᠤ)
」為齶化的「xu」。然而,「和碩特」一詞實為胡都木蒙文自衛拉特托忒蒙文的借入,而托忒文(及中國境內的絕大多數當代蒙語方言使用的回鶻式蒙古文)無法區分此二音,且和碩特之語源似乎是「hoxuun」,只不過借回胡都木蒙古文時沒有按語源寫回「hošuud」(ᠬᠣᠰᠢᠭᠤᠳ)。

俄羅斯聯邦的圖瓦共和國像內蒙古一樣仍使用hoxuun(旗)作為行政區劃單位,按照與俄語中同等級的市政區一樣同樣翻譯成「區」。在維吾爾語烏孜別克語中,豪袖溫是軍旅的意思。今天,維吾爾族羅布人的最主要的支系之一即是「喀拉豪袖溫部」(標準維吾爾語قارا قوشۇنلۇقلار‎,拉丁維文:Qara-Qoshunluqlar,羅布方言:قارا-قوشۇللۇقتار Qara-Qoshulluqtar),他們來自羅布泊東南一個叫喀拉豪袖溫(Qara Qoshun)的地方。柯爾克孜語豪袖溫指一種軍隊組織,但其使用範圍已退化至僅局限在《瑪納斯》等史詩中。

Remove ads

清代

清朝崇德年間,漠南蒙古僅存在「旗」這一軍政合一的行政機關,各個扎薩克旗在需要時率領旗內箭丁從征,參與清軍入關等役。順治年間「蒙禁」政策被嚴格執行,皇帝曉諭諸部蒙古王公:「我國家世世為天子,爾等亦世世為王,享富貴於無窮,垂芳名於不朽」[2]。康熙年間開始,漢人開始零星流入到內扎薩克各盟旗內,雍正乾隆時期,隨著移居漢民的增加,農牧並營的現象日漸增多。清廷在封禁漢族移民失效的情況下,對蒙漢雜居區實行一地兩屬、「蒙漢分治、旗廳並存」的政策,蒙古族居民由旗治理,漢族居民由廳治理。

中華民國大陸時期

在中華民國大陸時期,整個中國蒙古族聚居區的當地札薩克統治權得到保留並有沿襲。北洋政府時期,全國行政區有過多次調整,而取代府州廳,成為基層最普遍的行政區劃。旗廳並存由此變為旗縣並存。而自清末以來,隨著漢族移民和牧地開墾,內蒙古地區的漢族人口不斷增加。牧地開墾更直接衝擊蒙古族民眾的生活方式。自1900年代起,反開墾即成為獨貴龍運動的主題。在此背景下,國民政府延續了清末「蒙不歸縣、漢不屬旗」的管理方式,滿洲國政府亦予以保留,如敖漢旗新惠縣分別管轄同一區域的蒙古族和漢族民眾。

另一方面,蒙古王公及札薩克對國民政府將旗中漢族居住區劃出,成立新的行政區持反對態度。綏遠省政府在1940年代初將伊克昭盟達拉特旗鄂托克旗杭錦旗的漢族居民區劃出,成立達拉特旗組訓處桃力民辦事處。直到綏遠省政府消亡,仍未成為正式的行政區。

而在已經獨立建國的原外蒙古地區,蒙古人民共和國成立之際就廢除了作為封建領地的旗組織,只保留了艾馬克蘇木,僅併入俄羅斯聯邦的圖瓦保留了旗的稱呼,成為次於共和國級行政區劃。

Remove ads

中華人民共和國

1945年日本無條件投降後,中共政權國民政府開始爭奪,包括今內蒙古自治區在內的東北地區。中共的部隊與黨政幹部開闢內蒙古與蒙漢雜居區。1948年時,中共政權基本已管轄東北全境。與國民政府相比,中共政權更為強勢。在蒙古王公、札薩克喪失統治權的因素下,中共政權得以用聯合政府的名義解決旗縣並存的問題。如在敖漢旗和新惠縣,成立「敖漢旗-新惠縣聯合旗縣」政府。1949年3月新惠縣併入敖漢旗。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至1950年代,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通過行政區劃調整,陸續解決旗縣並存問題。類似這樣的情況還有:

內蒙古自治區各旗

更多資訊 上級行政區, 旗名稱 ...
Remove ads

1949年以來撤銷的旗

更多資訊 旗名稱, 撤銷年份 ...
Remove ads

參見

參考文獻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