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香港國際電影節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香港國際電影節
Remove ads

香港國際電影節(英語:Hong Kong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縮寫HKIFF)是香港一項年度影展活動,創辦於1977年,由香港國際電影節協會主辦,旨在推廣多元電影文化及促進國際電影交流。

快速預覽 舉辦地點, 創辦時間 ...
Thumb
第四十二屆香港國際電影節開幕典禮
Thumb
第四十五屆香港國際電影節開幕典禮

香港國際電影節通常於每年春季(3月至4月)舉行,持續約兩週,展映範圍涵蓋世界首映、國際首映及亞洲首映的電影作品。節目分為多個單元,包括「環球視野」、「紀錄片競賽」及「年輕導演競賽」,其中「火鳥大獎」競賽單元專注表彰新銳導演的創新作品。

影展期間亦舉辦多項業界活動,例如「香港亞洲電影投資會」(HAF)及「電影工業論壇」,為電影製作人提供融資及國際合拍的平台。同時,影展與香港藝術發展局創意香港等機構合作,透過「影評人推介」及「學生觀影計劃」等活動,培育本地觀眾及年輕影迷。近年,主辦方致力推廣經典電影修復單元,並積極探索VR電影及新媒體藝術的展映。

Remove ads

宗旨

  1. 讓香港市民有機會欣賞來自世界各地的優秀電影,以及體驗日益精進的電影製作技術;
  2. 在電影節中放映本港電影製作人及導演的作品,以鼓勵他們精益求精,力臻完美;
  3. 讓市民有機會重溫本港電影業的歷史及欣賞其成就[1]

歷史

1970年代,時任香港文化署署長陳達文,向市政局建議創辦香港國際電影節,把世界各地優秀的電影帶給本地觀眾,此建議旋即得到議員及政府的支持,於是第一屆香港國際電影節於1977年正式創立[2]。首屆電影節屬於試辦性質,由市政局舉辦,選映了三十七套電影,觀眾人數只有約16,000人次[2],並只有香港大會堂一個放映場地。

由於首屆電影節大獲成功,第二屆電影節起規模擴大,首次設立香港電影回顧專題,並開始出版由電影學者和影評人撰稿的特刊[4]。從第四屆起,舉辦時間由每年暑期改至三、四月舉行。第六屆起,中國內地開始派團出席和選片參加香港國際電影節。第十一屆起,台灣電影在香港國際電影節登場。第十四屆則轉用當時新落成的香港文化中心為主要放映場地,並首次選用香港與中國內地、台灣的合拍片作為開閉幕片。第廿六屆起,電影節開始設立電影節大使,以向公眾推廣宣傳。第廿七屆電影節首次引入商業機構冠名贊助。第廿九屆起,電影節開始以公司化運作,成為每年「香港影視娛樂博覽」的其中一部分。

Remove ads

主辦單位

Thumb
香港國際電影節協會

在創辦之初,香港國際電影節由香港市政局主辦。2000年,由於市政局解散,電影節改由香港特區政府屬下、由原來市政局分拆出來的康樂及文化事務署主辦。2001年,第25屆香港國際電影節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與香港藝術發展局首次合辦。2002年至2004年,則由香港藝術發展局主辦。由2005年開始,電影節正式由香港國際電影節協會舉辦。

現時,香港國際電影節的主辦單位是香港國際電影節協會。它是香港的一個非官方及非牟利慈善團體,以「電影令世界大同」為口號,致力發揚電影文化,推廣光影藝術,加強世界對華語電影的欣賞,並把環球各地出色的電影製作,帶到香港及大中華地區,以豐富香港的精神生活。

為帶動電影文化和活力,協會於每年3、4月期間舉辦兩項旗艦活動,包括「香港國際電影節 (HKIFF)」「香港亞洲電影投資會 (HAF)」;8月份舉辦以年輕觀眾口味為主的「Cine Fan 夏日國際電影節 (SummerIFF)」。另外協會於2013年4月創辦「電影節發燒友 (Cine Fan)」,旨於推廣豐富多元的電影文化,每月為香港觀眾帶來主流電影以外的精選佳作。

獎項

Thumb
第41屆香港國際電影節「新秀電影競賽」評審、得獎者及代領者黃秋生、哥連·吉迪斯、安妮茜嘉·賀蘭、新秀電影競賽評審團獎得主《五星級選戰》導演阿密特·馬素卡、為火鳥大獎得獎者代領的李焯桃
Thumb
第42屆香港國際電影節頒獎典禮大合照

香港國際電影節從第23屆開始,打破以往只展映不頒獎的慣例,首次設立「國際影評人聯盟獎」。香港國際電影節現時頒發的獎項為五個,包括由電影行業專業人士擔任評審團選出的「國際影評人聯盟獎」、「新秀電影競賽(華語)」獎項、「新秀電影競賽(世界)」獎項、「紀錄片競賽」獎項,以及「國際短片競賽」獎項。

國際影評人聯盟獎

始於第23屆,由國際影評人聯盟的影評人組成評審團進行評選,頒給一部由新晉導演執導的影片,以肯定新生代對電影發展的貢獻。

更多資訊 獎項, 導演 ...
Remove ads

新秀電影競賽

從第27屆開始增設(起初命名為「亞洲數位錄像競賽」,第36屆易名為「新秀電影競賽」),評選新晉導演的第一或第二部作品,鼓勵新晉電影人努力探索及開拓電影更多的可能性。第43屆起再分拆為「華語」及「世界」兩個單元,並增加最佳導演、最佳演員等評選。

更多資訊 火鳥大獎, 導演 ...
Remove ads

第43屆起

更多資訊 火鳥電影大獎, 最佳導演 ...
Remove ads

紀錄片競賽

「紀錄片競賽」的設立是表揚關注社會議題的傑出作品,肯定紀錄片導演在探索新形式的貢獻。

更多資訊 火鳥大獎, 導演 ...
Remove ads

國際短片競賽

更多資訊 火鳥大獎, 導演 ...
Thumb
第42屆香港國際電影節大使 古天樂

已停頒獎項

天主教文化獎

第28屆-第41屆曾與香港公教影視協會合設首次在亞洲區國際級電影節頒發的「天主教文化獎」,以鼓勵電影工作者透過藝術傳達人道價值,宣揚電影對社會、人權的人文關懷。

更多資訊 獎項, 特別表揚 ...
Remove ads

觀眾票選大獎

第41屆及第42屆,增設觀眾票選大獎給參與電影節的觀眾投票選出他們最喜愛的電影。

更多資訊 影片, 導演 ...

歷屆資料

更多資訊 日期, 開幕電影 ...
Thumb
第41屆香港國際電影節開幕電影——《春嬌救志明》

放映場地

Thumb
香港文化中心
更多資訊 放映場地 ...

出席嘉賓

香港國際電影節多年來廣受海外及本地知名導演和紅星支持。

歷屆應邀親身出席「大師班」講座的嘉賓包括:阿爾拔塞拉(HKIFF49)、域陀艾里斯(HKIFF48)、馬田麥當奴(HKIFF48)、比爾布林頓英語Bill Plympton(HKIFF48)、李滄東(HKIFF43)、阿斯哈·法哈蒂(HKIFF43)、姜文(HKIFF43)、華納·荷索(HKIFF42)、原一男英語Kazuo Hara(HKIFF42)、蔡明亮(HKIFF42)、伊迪高·安怡迪(HKIFF41)、安妮絲嘉·賀蘭(HKIFF41)、奧利華·阿薩耶斯(HKIFF41)、貝拉·塔爾(HKIFF40)、莫森·瑪克瑪爾巴夫英語Mohsen Makhmalbaf(HKIFF39)、佩德羅·科斯塔(HKIFF39)、彼得·格林納威(HKIFF39)、奇洛·李維斯(HKIFF36)、賈樟柯(HKIFF35)、王家衛(HKIFF37)等。

應邀透過視像出席「大師班」講座的嘉賓包括:王兵(HKIFF49)、戴丹兄弟(HKIFF46)、鍾孟宏(HKIFF46)、佛烈·懷斯曼(HKIFF45)。

歷屆應邀出席香港國際電影節的海外知名導演還有:里奧卡哈斯(HKIFF49)、中島哲也(HKIFF49)、尤荷古奧斯曼連(HKIFF49)、辛·貝克(HKIFF42)、侯孝賢(HKIFF40)、奉俊昊(HKIFF38)、雲·溫達斯(HKIFF24)、古茲托夫·奇斯洛夫斯基(HKIFF18)、李安(HKIFF17)、積葵·丹美(HKIFF13)、艾麗絲·華妲(HKIFF13)、馬田·史高西斯(HKIFF8)、大島渚(HKIFF8)、保羅·舒里達(HKIFF4)、薩雅吉·雷(HKIFF3)等。

參看

注釋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