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行政建制
|
所屬省地(市、州)
|
存在時間
|
撤銷變更形式
|
新行政建制
|
備註
|
隆林各族聯合自治區
|
廣西省[註 16]百色專區
|
1952年—1953年
|
更名[5]:240
|
隆林各族自治區
|
1952年由隆林縣改置 1955年改為自治縣
|
梁河縣傣族景頗族自治區
|
雲南省保山專區
|
1952年11月21日[17]:372— 1953年[註 17]
|
撤銷設縣[5]:242
|
梁河縣
|
1952年由梁河設治局改置 1953年撤銷設縣、劃入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區
|
天祝自治區
|
甘肅省武威專區
|
1950年—1953年
|
更名[5]:242
|
天祝藏族自治區
|
1955年改自治縣
|
肅北自治區
|
甘肅省酒泉專區
|
1950年—1953年
|
更名[5]:137,242
|
肅北蒙族自治區
|
1950年由肅北設治局改設 1955年改自治縣 1956年改「蒙族」為「蒙古族」
|
東鄉自治區
|
甘肅省臨夏專區
|
1950年—1953年
|
更名[5]:137,242
|
東鄉族自治區
|
1955年改自治縣
|
尖扎藏族自治區
|
青海省直轄[26]
|
1952年—1953年
|
撤銷設縣[5]:243
|
尖扎縣
|
1952年由貴德縣析置 1953年恢復設縣、劃入黃南藏族自治區
|
同仁藏族自治區
|
恢復[5]:243
|
同仁縣
|
1952年由同仁縣改置 1953年恢復設縣、劃入黃南藏族自治區
|
海晏藏族自治區
|
海晏縣
|
1952年由海晏縣改置 1953年恢復設縣、劃入海北藏族自治區
|
共和藏族自治區
|
共和縣
|
1952年分別由共和縣、興海縣、同德縣改置 1953年均恢復設縣、劃入海南藏族自治區
|
興海藏族自治區
|
興海縣
|
同德藏族自治區
|
1951年—1953年
|
同德縣
|
都蘭自治區
|
1952年—1953年
|
分設[5]:141,243
|
都蘭蒙族自治區
|
1952年由都蘭縣改置 1953年分設兩自治區 1955年兩自治區均改為縣
|
天峻藏族自治區
|
都蘭蒙族自治區
|
青海省 海西蒙藏哈薩克族自治區
|
1953年— 1955年10月31日[4]
|
撤銷設縣[5]:141,243
|
都蘭縣
|
天峻藏族自治區
|
天峻縣
|
祁連自治區
|
青海省直轄[26]
|
1952年—1953年
|
撤銷設縣[5]:141,243
|
祁連縣
|
1952年由祁連行政委員會改置 1953年撤銷設縣、劃入海北藏族自治區
|
紅河縣愛尼族自治區
|
雲南省蒙自專區
|
1952年4月[17]:413— 1954年[註 12]
|
恢復[5]:242
|
紅河縣
|
1951年由紅河縣改置 1953年恢復設縣、劃入紅河哈尼族自治區
|
惠水縣苗族補依族聯合自治區
|
貴州省貴定專區
|
1952年—1954年
|
更名[5]:241
|
惠水縣布依族苗族自治區
|
1952年由惠水縣改置 1954年因統一布依族名稱而更名[27] 1955年改為惠水布依族苗族自治縣 1956年恢復縣、劃入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
惠水布依族苗族自治縣
|
1954年— 1956年4月18日[28]
|
恢復[5]:241
|
惠水縣
|
貴州省貴陽市
|
1963年5月20日[29]— 1963年10月23日[30]
|
撤銷惠水縣短暫恢復自治縣,後劃歸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
碧江縣傈僳族自治區
|
雲南省麗江專區
|
1952年11月[17]:372— 1954年[註 18]
|
恢復[5]:241
|
碧江縣
|
1952年由碧江設治局改置[註 19] 1954年恢復設縣、劃入怒江傈僳族自治區 1986年撤銷,併入[瀘水縣]]、福貢縣[31]
|
福貢縣傈僳族自治區
|
1952年11月21日[17]:372— 1954年[註 18]
|
撤銷設縣[5]:127,241
|
福貢縣
|
1952年由福貢設治局、貢山設治局改置 1954年撤銷設縣、劃入怒江傈僳族自治區 貢山後於1956年改為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註 20]
|
貢山縣傈僳族自治區
|
貢山縣
|
卓尼自治區
|
甘肅省 甘南藏族自治州
|
1950年— 1955年8月25日[34]
|
撤銷設縣[5]:138,242
|
卓尼縣
|
1950年由卓尼設治局改設
|
翁牛特蒙古族自治旗
|
熱河省直轄 內蒙古自治區 昭烏達盟[註 21]
|
1953年— 1956年3月9日[35]
|
恢復原建置[5]:238
|
翁牛特旗
|
1953年由翁牛特旗改設翁牛特蒙古族自治區 1955年改為自治旗 1955年7月30日熱河省撤銷,劃歸內蒙古自治區[7]
|
額濟納自治旗
|
寧夏省直轄 甘肅省酒泉專區 內蒙古自治區 巴彥淖爾盟[註 22]
|
1952年— 1956年4月3日[12]
|
恢復原建置[5]:238
|
額濟納旗
|
1953年由額濟納旗改設額濟納旗自治區 1954年寧夏省撤銷,劃歸甘肅省 1955年更名為額濟納自治旗 1956年劃歸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盟、恢復旗 現隸屬於阿拉善盟
|
爐山縣苗族自治區
|
貴州省鎮遠專區
|
1952年— 1956年4月18日[28]
|
恢復[5]:241
|
爐山縣
|
分別由爐山縣、丹寨縣、台江縣、雷山縣改置 1955年3月26日改為苗族自治縣[36] 1956年恢復縣劃入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
台江縣苗族自治區
|
台江縣
|
雷山縣苗族自治區
|
1954年— 1956年4月18日[28]
|
雷山縣
|
丹寨縣苗族自治區
|
貴州省都勻專區
|
1952年 1956年4月18日[28]
|
丹寨縣
|
羅甸縣布依族苗族自治區
|
貴州省貴定專區
|
1954年— 1956年4月18日[28]
|
羅甸縣
|
由羅甸縣改置 1955年3月26日改為羅甸布依族苗族自治縣[36] 1956年恢復縣劃入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
四川省藏族自治區 人民政府辦事處
|
四川省 藏族自治區→阿壩藏族自治州
|
1953年4月— 1956年4月21日[37]
|
撤銷設縣
|
馬爾康縣
|
相當於縣級 1955年四川省藏族自治區更名後辦事處未更名
|
廣通回族自治縣
|
甘肅省臨夏專區
|
1953年— 1956年9月11日[38]
|
撤銷設縣
|
廣通縣
|
1953年由寧定縣改置為廣通回族自治區 1955年改為自治縣 1956年撤銷設縣、劃入臨夏回族自治州 1957年因與雲南省廣通縣同名而更名為廣河縣 1958年廣河縣併入和政縣,1961年恢復
|
德欽縣藏族自治區
|
雲南省麗江專區
|
1952年11月21日[17]:372,413— 1956年9月11日[註 23]
|
撤銷設縣[5]:241
|
德欽縣
|
1952年由德欽設治局改置 1955年12月德欽縣藏族自治區人民政府改稱德欽藏族自治縣人民委員會[17]:380 1957年撤銷設縣、劃入迪慶藏族自治州
|
彌勒縣彝族自治區
|
雲南省 宜良專區→蒙自專區[註 24]
|
1953年[註 25]— 1957年9月6日[註 26]
|
恢復[5]:241
|
彌勒縣
|
1953年由彌勒縣改置彌勒縣彝族自治區 1955年改為彌勒彝族自治縣 1957年因劃入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恢復原名
|
涇源回族自治縣
|
甘肅省平涼專區 寧夏回族自治區 固原專區
|
1953年— 1958年9月5日[14]
|
恢復
|
涇源縣
|
1953年由涇源縣改置涇源回族自治區 1958年劃入寧夏回族自治區
|
大廠回族自治縣
|
河北省通縣專區
|
1955年3月3日[39]— 1958年12月20日[40]
|
撤銷[5]:238
|
薊縣管轄
|
均於1962年6月1日復設[41]
|
孟村回族自治縣
|
河北省滄縣專區
|
鹽山縣管轄
|
連南瑤族自治縣
|
廣東省 粵北行政區→韶關專區[註 27]
|
1953年1月— 1959年3月22日[43]
|
合併[5]:239
|
連陽各族自治縣
|
1953年由連南縣、連山縣合併設立連南瑤族自治區,1954年析出連山縣,1955年改為自治縣 1958年連山縣改置為連山僮族瑤族自治縣 1959年,連南、連山與連縣、陽山縣合併為連陽各族自治縣 1960年連陽各族自治縣析出陽山縣,更名為連州各族自治縣 1961年連州各族自治縣撤銷,恢復連縣,設立連南瑤族僮族自治縣 1962年連南瑤族僮族自治縣分設為連南瑤族自治縣、連山僮族瑤族自治縣 1965年連山僮族瑤族自治縣改「僮」為「壯」[1]
|
連山僮族瑤族自治縣
|
1958年5月29日[44]— 1959年3月22日[43]
|
連陽各族自治縣
|
195*年3月22日— 1960年12月14日[45]
|
分設、更名[5]:239
|
連州各族自治縣
|
陽山縣
|
連州各族自治縣
|
1960年12月14日— 1961年10月5日[46]
|
恢復[5]:239
|
連南瑤族僮族自治縣
|
連縣
|
連南瑤族僮族自治縣
|
1961年10月5日— 1962年3月27日[47]
|
分設[5]:239
|
連南瑤族自治縣
|
連山僮族瑤族自治縣
|
十萬山僮族瑤族自治縣
|
廣東省合浦專區
|
1957年3月26日[48]— 1958年4月25日[49]
|
更名[5]:240
|
東興各族自治縣
|
1957年由防城縣析置 1965年劃歸廣西壯族自治區
|
東興各族自治縣
|
廣東省 合浦專區→湛江專區[註 28] 廣西壯族自治區 欽州專區
|
1958年4月25日— 1978年11月
|
更名[5]:240
|
防城各族自治縣
|
防城各族自治縣
|
廣西壯族自治區 欽州專區[註 29]
|
1978年11月— 1993年5月23日[50]
|
撤銷設地級市[5]:240
|
防城港市(地級) 港口區 防城區
|
韶邊瑤族自治縣
|
廣東省韶關專區
|
1956年11月16日[51]— 1959年3月22日[43]
|
撤銷[5]:239
|
樂昌縣管轄
|
1956年由曲江縣、乳源縣、樂昌縣析置 1959年併入樂昌縣[註 30]
|
欽北僮族自治縣
|
廣東省合浦專區
|
1957年3月26日[48]— 1959年3月22日[43]
|
撤銷[5]:240
|
欽縣管轄
|
1957年由欽縣、防城縣析置
|
張家川回族自治縣
|
甘肅省天水專區
|
1953年— 1958年12月20日[40]
|
合併[5]:242
|
清水回族自治縣
|
1953年設張家川回族自治區 1955年改自治縣 1958年與清水縣合併設清水回族自治縣 1961年分設、恢復原建置
|
清水回族自治縣
|
1958年12月20日— 1961年12月15日[52]
|
分設[5]:242
|
張家川回族自治縣
|
清水縣
|
河口瑤族自治縣
|
雲南省 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
1958年9月24日[53]— 1960年2月16日[註 31]
|
合併[5]:241-242
|
河口瑤族苗族自治縣
|
1958年分別由河口縣、屏邊縣[註 32]改置 1959年合併 1963年分置
|
屏邊苗族自治縣
|
河口瑤族苗族自治縣
|
1960年2月16日[54]— 1962年10月20日[註 33]
|
撤銷分置[5]:241-242
|
河口瑤族自治縣
|
屏邊苗族自治縣
|
巍山彝族自治縣
|
雲南省 大理白族自治州
|
1956年11月16日[註 34]— 1960年9月13日[註 35]
|
合併[5]:242
|
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
|
1953年由巍山縣改置 1963年析置南澗彝族自治縣[註 36]
|
永建回族自治縣
|
尋甸回族自治縣
|
雲南省曲靖地區
|
1957年3月26日[註 37]— 1960年9月13日[註 38]
|
恢復[5]:242
|
尋甸縣
|
1957年由尋甸縣與嵩明縣、馬龍縣部分村改置 1958年與嵩明縣合設嵩明縣、後更名尋甸縣 1961年7月恢復為尋甸、嵩明兩縣 1979年1月尋甸改設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
|
路南彝族自治縣
|
雲南省曲靖地區
|
1957年3月26日[註 37]— 1960年9月13日[註 39]
|
撤銷[5]:242
|
宜良縣管轄
|
1957年由路南縣改置 1958年撤銷 1964年復設恢復路南彝族自治縣 1983年劃歸昆明市1998年更名
|
雲南省 曲靖地區→昆明市[註 40]
|
1964年6月5日[62]— 1998年10月8日[63]
|
更名
|
石林彝族自治縣
|
欽州僮族自治縣
|
廣東省湛江專區
|
1963年9月14日[註 41]— 1965年7月19日[65]
|
撤銷設縣[5]:240
|
欽州縣[註 42]
|
1964年由欽縣改置 1965年撤銷設縣劃歸廣西壯族自治區
|
大苗山苗族自治縣
|
廣西省宜山專區[註 16][註 43]
|
1952年[註 44]— 1966年4月8日[67]
|
更名[5]:240
|
融水苗族自治縣
|
1952年設大苗山苗族自治區 1955年改為自治縣 今隸屬於柳州市
|
大瑤山瑤族自治縣
|
廣西省平樂專區[註 16][註 45]
|
1952年2月28日[68]— 1966年4月8日[67]
|
更名[5]:240
|
金秀瑤族自治縣
|
1952年設大瑤山瑤族自治區 1955年改為自治縣 今隸屬於來賓市
|
鹽源彝族自治縣
|
四川省西昌專區[註 46]
|
1963年10月23日[30]— 1978年10月4日[69]
|
恢復[5]:240
|
鹽源縣
|
1963年由鹽源縣改置 1978年西昌地區改為涼山彝族自治州,鹽源恢復原名
|
安龍布依族苗族自治縣
|
貴州省興義地區[註 47]
|
1965年11月13日[70]— 1981年9月21日[71]
|
恢復[5]:241
|
安龍縣
|
1965年分別由安龍縣、冊亨縣、貞豐縣、望謨縣改置 1981年興義地區改為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四縣恢復原名
|
冊亨布依族自治縣
|
冊亨縣
|
貞豐布依族苗族自治縣
|
貞豐縣
|
望謨布依族苗族自治縣
|
望謨縣
|
鶴峰土家族自治縣
|
湖北省恩施地區
|
1980年4月20日— 1983年8月19日[24]
|
恢復[5]:239
|
鶴峯縣
|
1980年分別由鶴峯縣、來鳳縣改置 1983年恩施地區改為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兩縣恢復原名((83)國函字163號)
|
來鳳土家族自治縣
|
1979年12月19日[72]— 1983年8月19日[24]
|
來鳳縣
|
茂汶羌族自治縣
|
四川省 阿壩藏族自治州
|
1958年4月21日[9]— 1987年7月24日[6]
|
恢復[5]:240
|
茂縣
|
1958年由茂縣、汶川縣合併設立 1960年併入理縣 1963年2月23日恢復汶川縣、理縣[73] 1987年阿壩藏族自治州改為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茂汶恢復原名茂縣(國函〔1987〕125號)
|
鳳城滿族自治縣
|
遼寧省丹東市
|
1985年1月17日[22]— 1994年3月8日[74]
|
撤銷設縣級市[5]:239
|
鳳城市
|
1985年由鳳城縣改置(國函〔1985〕9號)
|
北鎮滿族自治縣
|
遼寧省錦州市
|
1989年6月29日[75]— 1995年3月21日[76]
|
撤銷設縣級市[5]:239
|
北寧市
|
1989年由北鎮縣改置(民批〔1989〕1號) 2006年更名為北鎮市[77]
|
東方黎族自治縣
|
廣東省 海南行政區 海南省直轄
|
1987年11月20日[23]— 1997年3月12日[78]
|
撤銷設縣級市[5]:240
|
東方市
|
1987年由東方縣改置(國函〔1987〕181號) 1997年撤銷設市(民行批〔1997〕4號)
|
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
|
重慶市 黔江開發區代管
|
1983年11月14日[79]— 2000年6月25日[80]
|
撤銷設市轄區[5]:261
|
黔江區
|
1983年由黔江縣改置((83)國函字242號) 2000年撤銷設市轄區,改由重慶市直管
|
麗江納西族自治縣
|
雲南省麗江地區[註 48]
|
1958年9月24日[註 49]— 2002年12月26日[81]
|
分設
|
古城區
|
1958年由麗江縣改置 2002年麗江地區被撤銷,改設麗江市,麗江納西族自治縣隨之分拆
|
玉龍納西族自治縣
|
普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
|
雲南省 思茅地區→思茅市(今普洱市)
|
1985年6月11日— 2007年1月21日[82]
|
更名
|
寧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
|
1985年由普洱縣改置 2007年思茅市更名為普洱市,普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更名為寧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