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闽南民系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閩南民系(Bân-lâm-bîn-hē)[1],簡稱閩南人,又稱下南人(ē-lâm-lâng)[2][3][4],在東南亞通稱福建人 [a](白話字:Hok-kiàn lâng)、菲律賓華社則稱咱厝人(lán-chhù-lâng)、咱人(lán-lâng),一般定義的閩南民系指的是福建南部沿海地區(閩南)以及臺灣的閩南語泉漳片的漢族使用者;广义的閩南民系則包括潮州话、浙南閩語等所有闽南语的漢族使用者。主要分布在閩南的泉州、漳州和廈門三市全境和龍巖市區、臺灣大部分縣市(不包括南桃園、新竹縣、苗栗縣、六堆地區和原住民族地區[5])、金門列島、東南亞國家例如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汶萊、菲律賓等地,閩南裔都是佔據當地絕對人口優勢的華人族群。全世界總和人口超過5000万。
Remove ads
Remove ads
稱呼
在中国大陆的闽南裔人通常自称所属县市(如惠安人)或泛称闽南人。
福州人稱闽南人为下墿[6]儂、下府儂、下南兄、下南囝、下南鬼[7][8][8][9]。福建南部的傳統地理稱呼為「下南」,相對為「北頂」,此為地理上的模糊概念,虽無準確的區域界線劃分,但一般是指厦漳泉等地。清末出版的《厦英大辞典》解释下南人为厦门、漳州、泉州等地的人。[10]「閩南」之詞於福建南部在傳統上是聞所未聞,傳統典籍上多是將福建劃分八個地緣關係,稱為「八閩」,而不以閩東、閩南、閩西、閩北的方位去劃分。之後從唐代開始到大清時期,又出現了上路、上府(上四府)[11]和下路、下府(下四府)[12]的區域劃分,地方範圍與大明的福建都指揮使司和福建行都指揮使司軍政範圍高度吻合。
闽北人也称闽南人为下墿人、下府婆(國際音標:[a˦˨ tiɔ˥ neiŋ˧]、[a˦˨ xu˧˩ pɔ˧])[13][14],客家稱河老(Hô-ló[15]),又稱福佬(Hok-ló)、學佬(Ha̍k-láu),是閩海民系分支之一。
在臺灣的漳泉後裔若以華語自稱,慣用詞多為臺灣人、本省人,而在細分民系或族群時,亦會依來臺祖籍自稱漳州人、泉州人...等,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受中華民國政府的政策影響,逐漸開始使用閩南人一詞自稱。若以臺灣話自稱則还有下南人[3]、鶴老人、福佬人、河洛人等稱法[16]。日常生活中閩南、福佬、河洛等說法經常混用,學界已有許多語源學變遷的相關討論[17][18],例如桃園市政府沿用此詞舉辦「桃園河洛文化節」[19]。
東南亞各國閩南裔則常以福建人做自稱。以至于闽南语在东南亚当地也通常称作福建话。
與此同時,石奕龍教授認為恢復『下南』以及『下南人文化』一詞的使用。認為『閩南』一詞有着太多的地域文化的限定,同時也很容易引起其它的歧义与误读。[20]
Remove ads
簡介
福建福州一带一直是北方世家大族移居的重镇,亦有少量南下福建南部沿海的泉州等地,為控制國際貿易,部份平民以及海軍又在中國東南沿海移居,以接應海貿及防御海盜,但商家、士族和學者仍以福建沿海為居住中心,因大量人口向福建沿海移居,出現汰弱留強的情況,不少闽南商人又陆续向周邊地區如溫州和潮州遷移。當地的閩民系則是衣冠南渡士人和當地的百越人的融合。越人是廣東與浙江沿海的閩語人口的族源之一。中原移民經長三角由水路南下,因福州為福建省會,受更多歷代由华北和江南南下的人群交流影響,而使其方言和民系与闽南地区有所不同,而廣東沿海,珠三角的人當中不少亦是客家人南下的後代,所以亦有客閩粤一家親的說法,广東珠三角也含被當地漢族民系互相影響的福建以及江西等移民,閩民系只佔其中一個重要組成,而且有不少聚居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後,閩商的資本由大陸各個省市轉為以香港和新加坡為中心,美國亦有60萬閩籍華人。
民系歷史
最早居住在福建一帶的民族稱為百越。西元前111年,閩越國於漢平東越之戰覆亡,福建納入西漢王朝的版圖之中。西晉末年,五胡亂華導致大量中原士人遷徙進入泉州,帶動了當地的開拓與發展。唐宋元明,泉州港都曾是當時世界最大的一流港口。
唐朝初年編纂的《隋書》顯示,歷代江東政權定都的丹楊郡除外,江南東部各地的風俗大致相近,與周圍的淮南、兩湖、嶺南有明顯的區別。而貫穿安徽和浙江的新安江流域、江西以及曾經同屬閩中郡的福建和浙江東南之風俗尤具更多的共性。[21]
唐朝中葉,陳元光家族另外開拓了漳州地區,被後世的漳州人供奉為“開漳聖王”。五代十国中期,留從效在閩國滅亡之後,割據漳泉二州,并接受南唐的「清源军节度使、晋江王」封号。閩南人在商業、學術、航海等方面皆取得很高的成就。
在《太平寰宇記》成書的北宋初年,新安江流域、江西、福建以及浙江東南的風俗各自演化分離,而江西仍為內部較一致的洪州風俗區。此時,福建已出現南北並列的兩個風俗區,福州風俗區囊括了福建多數地區。而閩西、粵東的發展過程較為遲緩,繼閩南之後脫離福州、廣州風俗區的範疇,乃為較晚近之歷史變遷。陳元光的中原故里光州地區,位於淮河西段,在北宋當時屬於橫跨湖北大部、河南南部的荊襄風俗區。
閩南地區又是宋代朱熹理學及閩學的發祥地之一,長期與各地的知識份子有密切的往來,明末成立於蘇州的學術、政治社團復社也獲得了閩南民系的參與[23]以及鄭氏反清勢力的合作[24]。
航海方面,閩南漢族曾建造大福船開拓海上絲綢之路並完成鄭和下西洋的創舉;而明朝中末期的閩南倭寇以及清朝初期的華南海盜也都有閩南人航海家的身影;此外,由鄭芝龍與鄭成功父子所建立的海上艦隊更以自身的航海實力幫助南明政權與滿清對峙;並且在南明敗亡之後,於海外的台灣擊敗荷蘭西方強權,建立東寧政權;最後,清廷又借助同為閩南人的施琅擊敗了鄭家軍。然而,閩南人優秀的航海與商業實力招來清朝皇室的猜忌,因此在泉州港實施海禁,改以廣州為對外商港,這除了導致閩南地區沒落之外,也造就了明末清初東南沿海的海盜興盛。清朝末年,更大量的閩南人到南洋經商,從此又多了一大批富豪,五口通商之中兩個口岸便是在福建省的。閩南人在清朝時因為長期和滿清敵對,被視為反賊,閩人大力支持反清革命,當中又以陳嘉庚為領袖,為國民黨提供大量資金,當時流傳著「廣東人革命,福建人出錢」的俗諺。國共內戰後,共產黨取得中国大陆政權后,大量在香港、台灣以及五口通商的城市流動閩南人口向台灣、香港以及南洋移民。
明清兩朝,閩南人開始大量向海外移民並且經商。除了向更南方的廣東移動之外,也大量地往臺灣、菲律賓、印尼與馬來西亞遷移。由於台灣地理位置最為靠近,又加上施琅頒布的渡台禁令禁止粵人入台,使得閩南人成為台灣漢族的主要族群。來到台灣的閩南人及後裔重於經商,開創了郊商文化。
整體來說,閩南民系於漢朝開始初步形成,晉朝到唐朝為大量人口遷入福建而成為現今閩南民系的主要成份,明朝到清朝則是閩南民系向廣東、臺灣擴散的時期,清末以及民國則是大量人口向香港、台灣以及南洋移民的時期。閩南民系經商人口由唐朝到清朝向中國東南沿海以及全世界擴張。當中以明朝海禁後、滿清執政、列強入侵、國共內戰時期遷出大量人口,福建現今成為中國人口最少的省份之一。
Remove ads
語言與文字
閩南語,是汉藏语系汉语族閩語中的一種。至清末前,閩南人與其他漢族民系一樣,皆是以漢字為該語言的書寫文字系統。正式文書上,閩南仕紳多以漢文交流;而閩南語的白話文學則以南管與歌仔冊等民間音樂的歌本為代表,這些用於表達閩南語白話的漢字便成為日後臺語文及臺閩漢字發展的重要基礎。19世紀中葉,西力東漸,傳教士亦隨這股勢力進入東亞世界傳教。為了能在閩南與台灣等閩南語通行區方便地傳教,諸多基督教長老教會的傳教士們承先啟後設計出一套專門書寫閩南語廈門方言的拉丁文字系統(罗马化)來翻譯《聖經》,而這套拉丁文字也就是白話字(Pe̍h-ōe-jī)。普及後,白話字的使用便不再侷限於傳教,以其為書寫媒介所寫成的報紙、字典、數學、醫學以及文學等各類書籍與作品也陸續出版,白話字的通行人口一度多達數十萬。
對於「閩南語」的稱呼,由於諸多因素而有不同的見解與名稱。在過去,由於十分重視地域關係,因此即便使用相同的語言,使用者仍會依照自己的原鄉與方言腔調來區分彼此,例如,泉州話、漳州話、廈門話以及臺灣話等等。亦有以福建省為主體的稱呼,如閩南人的東南亞及海外移民與後代多以福建話(Hokkien)來做為稱呼。
Remove ads
文化
閩南建築強調屋脊及屋面的曲線,而屋脊又分為燕尾脊與馬背兩類型。燕尾脊是彎曲兩端上翹如燕尾般的屋脊,多用於廟宇及官宅;馬背則是兩端不翹起,形成拱起如馬背的山牆,用於民宅,而馬背山牆又分為五種形狀,象徵金、木、水、火、土五行。[28]
閩南宅第建築格局有三合院、四合院、三院落三種形式:
傳統建材則多以「紅磚紅瓦」,因為歷來將紅色視為喜慶吉利的顏色,所以泉州人索性把紅磚叫做「福辦磚」,傳統臺灣閩南大厝或宮廟使用紅瓦。日治時期開始引入日式的黑瓦或灰瓦,因此現今台灣常見的黑瓦或灰瓦,除少部分屬於客家或潮州建築外,大部分為日治時代所營建的建築物。[29]
Remove ads

南管,原稱絃管,於各地又有南音、南樂、五音、郎君樂、御前清曲、御前清音、泉州南音、福建南音等別稱[33]。
南管的歷史相當悠久,是典型的漢族音樂模式,屬於絲竹型的中國傳統音樂[34];南管樂曲分有指、譜、曲三類,「指」又稱指套,即套曲,為有譜、有詞、有人物故事可供演唱之內容者。「譜」指樂器演奏曲,「曲」又稱唱曲,即散曲,為供演唱之單曲。南管音樂為古老中國漢族傳統音樂,以泉州一帶為發源地,流傳於現今的臺灣閩南裔族群聚居地區和閩南語系泉漳話地區[35],傳承了漢魏以來的古樂遺風[36]。 與智化寺京音樂等,為現存最古老的幾個合奏樂種[37][38]。在臺灣,與具有北方特色的北管相對[39]。
南音以五人之間的合奏為主[40],五樣樂器各有專屬的定位,演奏時可聽見各樂器的細緻樂音,相輔相成、不相雜沓[41],包括拍板、琵琶、三絃、洞簫、二絃。有純器樂演奏曲,也有執拍者歌唱的曲目。曲調高雅,素有千載清音的美譽[42]。因作為閩南地區的核心樂種,被諸多閩南劇種吸收運用[43],如梨園戲[44]、泉州木偶戲等等。2009年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無形文化遺產代表名錄,流傳於中國的廈門、泉州、漳州,以及臺灣、東南亞的菲律賓、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華裔閩南人聚居地諸地[45]。
Remove ads
臺語流行音樂為出產於臺灣並使用閩南語臺灣話演唱的流行音樂類型。最早起源於日治時期,戒嚴時代曾因官方的獨尊國語政策被壓制,至1987年解嚴後開始復甦,並衍伸出多種表演型態。在臺灣發展起來的閩南語流行歌曲在中國大陸的閩南地區以及東南亞的馬來西亞、新加坡、汶萊、菲律賓、泰國、印度尼西亞等地的華裔閩南民系族群之間也廣為流行,當地稱為福建話流行音樂(英語:Hokkien pop music或Fukienese pop music)。
閩臺歌仔戲(薌劇)為閩南人代表戲曲之一,歌仔戲為發源於臺灣宜蘭的本土漢文劇種,約產生於臺灣日治時期1900年代前後。歌仔戲正式的雛形為宜蘭本地的落地掃,吸收車鼓弄等元素,慢慢發展成小戲。而後又學習崑曲、高甲戲、亂彈戲、京劇等各類大戲逐漸具備完整的戲曲形式。
歌仔戲於民國十四年回傳入福建廈門,自此流行於流行於閩南地區,並成為福建省五大劇種之一;1927年傳入東南亞閩南裔華人聚居區。歌仔戲(薌劇)使用閩南方言演唱,角色行當有生、旦、丑、淨,其中前淨行為受北管與京劇影響而增加的行當。[46]
歌仔戲(薌劇)唱腔質樸醇厚、悠揚典雅,兼有錦歌類(老歌仔戲曲調)、哭調類、新調類等曲腔,唱腔結構屬「板腔體」。[47]
主要特色樂器有殼仔弦、鴨母笛(管)、月琴、大廣弦。
2006年5月20日,歌仔戲(薌劇)被列進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的第1批518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序號208,編號 Ⅳ—64。
Remove ads
閩南民系飲食在色香味上獨樹一幟。飲食注重口味、多樣,一般喜甜而不喜辛酸鹹,喜清淡。飲食種類繁多,有小菜、熱菜、湯羹、主食、甜點、水果六種類別。廚師應用「炒、炸、煎、燴」等傳統工藝,綜合體現了各地闽南民系人飲食的特色。蚵仔煎、魚仔糜、魚丸、丸仔湯、麵線糊、糯米腸、肉粽等等皆為各地闽南民系人居住地區飲食的著名代表。
宗教
觀音、關帝、媽祖、哪吒、王爺與玄天上帝基本上是闽南民系共通的民間信仰,在明鄭時移民的臺灣闽南民系多半信奉明朝的護國海神玄天上帝[73],到了滿清中葉後移民臺灣的闽南民系逐漸信奉媽祖。帶來航海安全的媽祖信仰是闽南民系的特色宗教,在闽南民系的聚居地可見到許許多多的媽祖廟。自明清開始,闽南民系開始向海上貿易發展,北至天津南至爪哇,幾乎都有著闽南民系的足跡。也因此,媽祖信仰亦跟隨著闽南民系的擴張遍布沿海地區。
此外,由於是移墾社會,時常祭拜土地神,且因土地神能掌握農業以外,又能保佑商業與旅途,故視為重要神靈,以做牙為土地神祭日。
各縣有各自的鄉土神:
- 三邑:
觀音菩薩(不分地域,廣泛信仰的神靈,晉江視為鄉土神,晉江,又稱泉安)、
倪府總管(晉江)、
青山王(惠安)、
廣澤尊王(南安、晉江十九都前坑鄉郭姓移民[74])、
武惠尊王(又稱順正大王、俗稱紅祖公,晉江青陽移民、南安二十五都圳邊鄉胡姓移民[75])、
清水祖師(南安) - 安溪縣、永春直隸州:清水祖師、顯應祖師、法主公、雙忠尊王(尪公)、董公祖師、安溪城隍
- 同安縣:保生大帝(閩南地區廣泛信仰的神靈,同安視為鄉土神)、霞海城隍
- 同安縣金門:開浯恩主、蘇府王爺[76][77]
- 德化縣:三代祖師
漳州府:
- 跨縣信仰:開漳聖王、三官大帝、廣惠尊王(護國尊王)、保生大帝、五使公(大德禪師、楊府太師)、六使公、清水祖師、九龍三公、廣平尊王、良崗聖王、玉二聖母、伽藍尊王(例:薌城區西橋街道南星村上街社的昌姓家族[78],當地清代屬龍溪縣十二三都詩墩保)、三山國王(原為廣東潮州信仰。隋開皇十一年(591年)的漳州部分地區曾屬潮州管轄,轄境為漳州梁山以南,包括平和西南地區和雲霄、東山、詔安全境[79],次年(592年)改隸泉州龍溪縣;唐垂拱二年設立漳州,從泉州割龍溪縣南界地成立[80]。而《太平寰宇記》記載潮州晚至北宋仍屬廣州風俗區)
- 漳浦縣:輔信王公、古公三王
- 平和縣:三坪祖師
- 南靖縣:慚愧祖師
- 詔安縣:五顯大帝、武德尊侯
習俗
闽南民系人與一般漢族相同,但相當重視祭祖與幽靈(尊稱為好兄弟),除清盂九必祭拜,尤其重視農曆七月,將七月称為鬼月,流傳七月初一「开鬼门」、七月三十为「关鬼门」,時常在初一、十五及三十,祭拜无主孤魂,稱為中元普渡[86]。在这个月中,闽南人不婚嫁、不祝寿、不乔迁、不办各种喜庆之事,惟恐将孤魂野鬼引进门[87]。林再復認為鬼月之稱來自閩南[88]。
過去,闽南人嫁娶忌在農曆五、七、九月,因闽南话「五、误」同音;七月视为鬼月 ,「七月娶鬼某」;「九」又与「狗」同音,「九月狗头重,死某又死夫。」臺灣閩南俗諺: 「三月娶死妻,五月天地交,六月半年妻,七月娶冥妻,九月九头空。」故臺灣的閩南人舊日以農曆三、五、六、七、九月不適合嫁娶。[91]
航海
科舉與仕宦
上表顯示,各地區文教發展程度並不一致,同一地區內亦有此種情形。以明清詔安地區為例,文進士皆來自濱海的三、四、五都等地。由多而少,依序為縣城所在的三都、東面較鄰近縣城的四都以及東山島的五都,無內陸地帶的二都(秀篆、官陂、太平、紅星)人士。
明代,籍貫位於漳泉兩府之文進士800餘人當中,二品文職官員有布政使56人、尚書24人、都御史9人,僅占8%~9%。
古代人口
- 此處永春州僅原永春縣地區(不含德化、大田兩縣),龍巖州僅原龍巖縣地區(不含漳平、寧洋兩縣)。
- 漳州府城位於龍溪縣,泉州府城位於晉江縣。
- 漳州府人口多於泉州府,差距達到110萬人。
- 平均各縣人口,漳泉兩府皆達50萬人,大致相當。
海上事業固然為閩南人群的經營重心,內陸地帶亦為擴張途徑之一。明清兩代歷經鄧茂七之亂、明清戰爭、三藩之亂、太平天國运动,同省的閩北地區迭遭動亂,本地土著人口相當規模的減少,使得外地人士選擇流寓閩北謀生,其中也包含了閩南移民。閩浙總督季芝昌奏摺提到:「延、建等屬各處棚民,大抵江西之人居多,其籍隸本省者,則多係漳、泉兩府及永春州三處之人。或開煽場,或煽鐵做紙,或燒磁(瓷)燒炭,託業雖各不同,要皆搭蓋棚廠,在山居住。」[107]
民系分支

根據閩南人所處的地區,又分為赣西閩南民系、温州閩南民系、福建閩南民系、廣東閩南民系、臺灣閩南民系以及東南亞等其他海外閩南民系,東南亞、歐美以及全世界海外等等。除此之外,在潮汕及海陸豐,福建地區,台湾,香港、新加坡。
福建南部的居民:包含今泉州市、漳州市、廈門市、金門縣及龍岩市新羅區與漳平市[f]
閩東福州為福建政治中心,距離江浙地區較近,受到吳越民系較大的影響,致使閩東、閩南語言有些不同。然而,閩南本地人群與福州民系同處於福建,人員往來頻繁,進入福州的泉漳闽南人被人數較多的當地人同化,部份福州人因此擁有闽南民系的淵源,兩地的血緣依然有相當程度的關聯性。以福清地區為例,由閩南遷入福清有40餘姓:陳、林、黃、張、王、李、吳、蔡、許、楊、鄭、洪、曾、周、劉、葉、郭、莊、蕭、何、施、廖、沈、江、方、康、潘、石、傅、詹、侯、紀、蔣、温、鍾、童、彭、丁、唐、韓、倪、伍[110]。
由福建移居廣東的閩南人,包括明代、清代及以後由福建莆田及泉州、漳州移居粵東、珠三角以及粵西的閩南人,而潮汕地區的原居民和由福建莆田及泉州、漳州移居粵東的人有一定程度的不同,潮汕人是廣東閩南民系。下面四大地區都有來自閩南的移民,故分為四類:
- 潮汕人(粵東):
- 使用潮州話,亦稱潮汕話,即潮汕民系。多居广东潮州市、汕头市、揭陽市,少許分布在豐順縣、大埔縣、蕉嶺縣(三地今屬梅州市)[111]。現在在潮汕地區的人大多是由閩南地區在明代、清代移居潮汕地區的,屬廣東閩南人,而由先祖中原(多由河南)直入潮汕的潮汕人,以及畲客只佔現今潮汕人的較少部份,主要为客家人,屬潮汕民系,是廣東閩南民系另一分支。在粵地(即嶺南地區的兩粵),與嶺南人(即粵人)最為接近。潮州的鳳凰山為很多山區畬族的祖籍地。
- 海陸豐人(粵東):
- 使用海陸豐話,亦稱「福佬話」、「學佬話」,即海陸豐民系,分布於廣東汕尾市。海陸豐人不少為宋、元、明時保護貨物的閩南人,而且很多都是原漳州人,滿清時為了對付扶助南明政權的閩南人鄭成功等人,在遷海令時入惠州府海豐縣[g],之後又夾集了當地少量的原居民血統。因此現在的海陸豐話仍然存有濃厚的漳州腔調。臺灣語言學家洪惟仁對海陸豐話有「海陸豐境內的漳州話」的見解[112]。
今上饒市境內,散布著眾多閩南語方言島,说闽南语人口10萬,主要由晋江、永春州移民入墾廣信府、饒州府形成,使用贛東北閩南語[115]。
香港人口約有160至180萬人屬閩南民系,其中籍貫福建閩南地區的閩南民系約80至100萬人,籍貫廣東潮汕地區的潮州民系以及惠州、海陸豐的海陸豐民系總和大約80萬人。其中泉州人就有70萬人,早期不少是居住九龍區土瓜灣及香港北角一帶更有「小福建」或「小閩南」之稱。此外,年輕的幾代福建人與廣府民系互相結婚以及組織家庭。香港人口中的福建人自開埠以來聚居於灣仔(特別在廈門街一帶)、銅鑼灣以及上環(福建商會的中心)一帶,而北角、鰂魚涌以及西環一帶的福建人則是較後遷入的,而在潮州人聚居的九龍東一帶亦有一定數量的福建人,在福建人聚居的地方亦有一定數量的潮州人。
在台澎地區,則指祖籍是福建永春州、泉州府、龍巖州、漳州府的居民(泉漳人):在二戰結束前即渡海居住於台灣島、澎湖群島、小琉球、綠島等地,姓氏豐富,是為臺灣族群之一。
漳泉兩府東渡臺灣諸島具有包含許多稀姓在內的154姓,其中104姓為泉州裔、漳州裔之共同姓氏。永春州渡臺僅見陳、林、黃、王、張、李、吳、蔡、許、鄭、謝、洪、曾、葉、蘇、周、郭、劉、蕭、顏、孫、魏、康、潘、連、龔、尤、湯等28姓,而龍巖州者更為罕見。
在臺諸姓,僅同安、晉江、安溪、龍溪、南安五縣具有多數姓氏。漳州府城所在之龍溪縣與泉州府城所在之晉江縣,以及位居兩府城之間的同安、安溪、南安等縣,彼此緊鄰,共同構成了閩南宗族主要來源地區,貢獻逾九成渡臺姓氏。歐陽姓作為臺灣最常見的閩南複姓,來源橫跨漳泉的六個縣份,臺南地區來自晉江、南安、同安、海澄等縣,臺灣其餘縣市雖亦有發現世居當地之閩南裔歐陽姓,然來源縣份單一。陳、林、黃、王、張、李、吳、蔡、許九姓參與渡臺的閩南鄉里聚落最多,具有重要之在臺人口拉抬作用,陳姓源流廣大,至為關鍵。
以下茲舉臺南當地晉江裔八大姓陳、蔡、吳、王、黃、許、張、李之來源一百餘例:
根據臺灣總督府的官方調查,當時閩南漢人前兩大密集地區分別為現今的臺北盆地(新北、臺北)與臺南,合計近百萬人,大約相當3分之1數量。兩地皆以泉州人為多數,前兩大閩南漢人來源皆為泉州屬縣,臺北盆地泉州人口更多、比例更高[j],漳州人口卻少於臺南。然而,兩地泉州人呈現相反的結構:臺北盆地以安溪人為首,同安人次多,三邑人最少;臺南以三邑人為首,同安人次多,安溪人最少。漳州人的組成也彼此相異:臺北盆地以南靖人為首,然而漳州府其餘各縣差距並不明顯,與安溪、同安接壤的龍溪、海澄兩縣並沒有特別突出;臺南以泉州府同安縣接壤的龍溪、海澄兩縣為顯著的前兩大來源,強烈凸顯與同安之間的跨漳泉地緣關係。整體觀之,移民原鄉環境相當程度的影響了移民對於目的地的選擇考量。臺北盆地多山,大量吸引內陸山區縣份的移民;臺南近海平原比例較高,多沙洲、內海,主要吸引沿海村庄的移民,而晉江、同安擁有漫長的海岸線,兩縣分別高居臺南地區閩南漢人的第一、第二來源。同安人作為兩地漢人組成的重要交集,來源上也存在差異,表現在同安縣的山區及海島地區:臺北盆地較少發現明清金門移民[k],然同安縣北部感化里一帶與安溪縣相鄰,此地來源之同安人多於臺南,也顯示跨安溪、同安山區之地緣關係;臺南與澎湖為明清金門移民東渡的兩大定居區域,各約有40姓,當地漢人也因而增添了不少海島成份,然絕少山區來源之同安人。
近海的龍溪、海澄、同安三縣結合部,為漳泉之交通孔道,鄰近龍溪石碼城、海澄縣城以及同安廈門城,亦有眾多家族渡臺,以台南最為常見。茲臚列台南地區五十姓:
全臺閩南諸姓來源各有偏重,小至臺灣各縣市亦有所不同,以臺南地區世居宗族四大祖籍縣份晉江縣與九龍江下游同安、龍溪、海澄三縣一百一十三姓為例:
在潮州人方面,祖籍是廣東潮州府且由使用潮州話地區渡臺者,至多40姓,分散在臺灣西部各地。台南地區擁有其中過半數的陳、林、黃、王、李、吳、蔡、許、鄭、洪、蘇、周、郭、蕭、沈、廖、方、康、翁、藍、紀、湯、倪、佘、陸、袁、舒等27姓,祖籍多為潮陽、海陽、澄海三縣,而饒平沿海漁鄉亦有許、周、康等姓,於潮州府與鄰州、鄰府沿邊各縣移民群體外達20姓的規模,為全台各地僅見。部分姓氏見於1903年聯名向臺灣總督府請求返還臺南兩廣會館產權的台南地區兩廣人士住所名單,例:洪采惠(府城草花街四十三番戶,全台請願代表)、沈金不(府城抽簽巷街十九番戶,來台第一代居住竹仔行街)、倪張記(府城北勢街第二番戶)、舒如意(府城外關帝港橫街第七番戶)[117]。大約60年前的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臺南三山國王廟的〈重修三山國王廟捐題碑記〉已出現倪、舒兩姓商號(倪江泉、倪勳榮、舒新振利、舒萬利、舒和合、舒進記、舒隆盛、舒源利)捐資的記錄[118]。潮州人所使用的方言母語潮州話(為閩南語的分支),頗接近泉州話、漳州話的閩南語,但現代多已改說泉漳話而非潮州話。
由清末開始到歐美經商,或在南洋(東南亞)致富後遷居,中共建政後部份人把資本遷入歐美,以及在香港移民潮遷入美國的福建閩南籍和廣東潮汕籍中產。據美國官方數字,至2005年,美國有華裔337萬,其中福建籍華裔有61.13萬人,來自中國大陸、香港和臺灣的新移民183.3萬人。
閩南人、客家人與畲族
閩南人来源有相當比例為衣冠南渡者。
事實上福建南部居民除了閩南語民系,在漳州府的詔安、平和、南靖等3縣也有一些客家人,而現今龍海市隆教及漳浦縣赤岭、湖西則被設立為畲族鄉。
福建以及廣東山區的畲族人,當中部分漢化,包括絕大多數只有畲族擁有四大姓氏鍾姓、藍姓、盤姓以及雷姓,歷史上便有不少潮州人與畬族交戰的記錄,直到明末大多畲族已經能說客家話。唐朝「開漳聖王」陳元光與當地畲族作戰,史記武力镇压是“兵革徒威于外,礼让乃格其心”,而且“诛之不可胜诛,徙之则难以尽徙”,“功愈劳而效愈寡”,当时陈元光所处的漳州属“地极七闽,境连百越[l]”。自始福建山區的畲族式微,大多集中在廣東東部。唐朝以後,福建莆田一帶已經成為全中國人口最密集的地區,例如,宋进士莆田金墩太师黄府,少量的漢人亦進入山區,清後畲族進入離沿海較遠的閩南人混居。
名人
![]() | 此章节需要扩充。 |
閩商
近代以來,一些閩南人移居海外,尤其以東南亞為閩南人主要的海外聚居地。閩南人傳統上有著很濃烈的經商文化,所以移居海外的閩南人大多數從事商業活動,也因為知識與智慧上一般相對東南亞原住民來得優越,閩南人一般能巧妙地思考出當地人不具效率的傳統生產方法而加以改善,在當地以少數人口成為當地最富有的一群人。在東南亞諸多國家的前十大首富當中,有7-8名都是閩南人。根據福布斯雜誌的富豪排行榜上,台灣十大富豪有七名是祖籍泉州的閩南人,一名是泉州以外的福建系閩南人。新加坡前十大富豪中,有四名籍貫泉州的閩南人,四名泉州以外的福建系閩南人,一名廣東系的閩南人。馬來西亞的十大富豪中,有四名籍貫泉州的閩南人,三名泉州以外的福建系閩南人,一名廣東系閩南人。印尼的十大富豪中,有四名籍貫泉州的閩南人,三名泉州以外的福建系閩南人。菲律賓的十大富豪中,有六名籍貫泉州的閩南人,一名泉州以外福建閩南人。當中的泉州人又以泉州晉江人佔較大比例。關於世界各地的閩商,參考[119]
清朝中後期,閩商在東南亞經商致富,控制了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尼的經濟,而且富可敵國,以巨大財力供楊衢雲等進行革命以建立共和政体之中國,與控制全中國經濟的滿族再戰爭,推翻滿清政府[m]。20世纪上半叶,華僑富豪以陳嘉庚為首,在這一帶以及福建人早期的聚居地中上環,作为国民革命军北伐、中国抗日战争的資金中轉站,有大量銀行,企業為國民黨提供資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後,大量原居於廈門、廣州、上海以及全國各地的閩籍資本家、地主移居香港以及新加坡,香港閩南民系當中數十萬都在中西區、灣仔區、東區、觀塘區沿海以及九龍城區紅磡一帶。
注释
参考文献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