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南明史 (钱海岳)

钱海岳编着的史书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南明史》共一百二十卷,全十四册,是记载南明政权的纪传体史书,钱海岳编著[1]。依历朝正史体裁,分本纪五(安宗弘光帝本纪一、绍宗隆武帝本纪一、昭宗永历帝本纪二、监国鲁王本纪一)、志九(历志一、礼志一、选举志一、食货志一、兵志一、艺文志四)、表十(诸王世表四、诸臣封爵世表四、宰辅年表一、七卿年表一)、列传九十六。纪事自崇祯十七年(1644年)五月弘光帝南京登基起,至永历三十七年(1683年)八月嗣延平郡王郑克塽止,首尾共四十年,涉及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各个社会面,记载量达三百五十万字,广征博引,整理完备,资料详赡[1]:12[2];其引用书目凡三千多种,数量多于谢国桢《增订晚明史籍考》所触及的史料[3]。受命整理二十四史顾颉刚认为此书与二十四史“地位相当”[4],并将其编入中国正史序列之中[5][6]次于《明史》之后,《清史稿》之前[1]:12

Remove ads

编纂过程

作者钱海岳自幼即从事史学,其父钱麟书民国初年协修《清史稿》,海岳随侍在。受其父及史馆诸人启发,钱海岳开始收集南明史料与研究南明史事,在1931年曾撰述一篇南明通史[1]:4。此年,钱海岳亦正式开始撰写纪传体南明史[7],最开始拟名为《后明史》[8]。当时国家积危、列强入侵,有识之士多刊布南明史事著作及明末死节之士传记,以彰民族气节[1][9]九一八事变后,东三省沦丧,群众又有将南明政局与此时形势相类比者,史学界也又掀起研究南明的热潮。当时有意撰写南明史的学者还有朱希祖柳亚子等人,钱海岳在撰写过程中,就曾与朱希祖探讨体例及借阅史料[1]。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钱海岳携带书稿随国民政府西迁重庆[10],又至新疆[11],日就搜集考订,最终于1944年秋完成《南明史》初稿一百卷(柳亚子曾于1950年10月拜访钱氏并将《南明史稿》带走抄录一份,携回北京,知获至宝[12]:202,后藏于中华书局图书馆[1]),此年距明崇祯甲申年(1644年)恰为三百年整[1][11]。书虽初成,作者又以清初文网森严,屡兴大狱,死者万人……凡三朝史料及诗文有涉者,荡然无存,即有故家钞本,子孙亦多惧祸,眢井鱼腹,隐匿不出,以致湮没者伙矣[13],欲征集更多史料来开展后续修订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钱海岳依次被调入江苏省博物馆南京图书馆工作,以馆中藏书丰富,“随手补充,更为完备”[1]:5。后经过二十余年的修订,史稿又增删为一百二十卷,钱海岳复誊清一份[1]:10[11]文化大革命运动初,钱海岳遭受迫害,被定为“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其《南明史》誊清稿与草稿悉数被红卫兵查抄,珍贵藏书被付之一炬[5],修订工作被迫终止;其本人又因曾表彰郑成功,被诬为宣传蒋中正反攻大陆造反派于1968年1月14日将其拉到明孝陵,从上面将其推下跌死[14]。钱海岳死后,《南明史》终稿及其完成情况一时便下落不明[1]:11[11][3]

顾颉刚对此书极为关注。1952年11月,顾颉刚专程至苏州拙政园观阅钱氏《南明史》[1]:5,其后又同钱海岳多次过从交游及书札往返[11];1971年4月,顾颉刚受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周恩来之命整理二十四史时,于《整理国史计划书》中称清代统治者为要湮灭汉族人民的民族意识,对于入关后十八年的南方汉人政权竭力抹煞,致《明史》中记载寥寥,无从见到民族斗争的事实,但汉族的零星记载尚多流传;清亡以后,如柳亚子等甚思作系统的整理,终未如愿。钱海岳独竭数十年的精力,编成纪传体的《南明史》百数十卷,足备一代文献。只因他不喜社会活动,所以知道这部新史的人极少如能觅得,应置《明史》之后,并猜测其书或许流落于无锡南京之间[1]:11[11]。1979年4月,钱海岳女婿堵仲伟找回《南明史》誊清稿前96卷,合后24卷草稿,恰为120卷。顾颉刚作题跋云:余当1971年4月,承周总理命,主点校《二十四史》,参加出版会议,即曾提出寻求此书,次于《明史》之后、《清史稿》之前。时同人以为应俟《二十四史》点校完成后再议。今全书已完成矣,此稿适出,其当与国家出版局及中华书局主事者筹商之。[1]王煦华清点《南明史稿》。后顾颉刚又于日记云:予之心事,有三部书当表彰:一、吴燕绍《清代蒙回藏典录》;二、孟森《明元清系通纪》;三、钱海岳《南明史稿》。因与煦华谈之,他日有便,更当与胡乔木院长言也。[14]:646,又与中华书局商榷出版事宜[11]。1980年,顾颉刚殁,《南明史》整理出版之事遂被搁置[11]。后堵仲伟及其女堵力多方寻找出版社及学者整理出版,多以学者要求巨额点校费与共同署名而意见不和[4]。2003年10月,中华书局编辑刘德麟俞国林与堵仲伟取得联系,一同对钱氏手稿进行整理,2006年终于将此书付梓[1]:12[4]。2011年5月,钱海岳家人将《南明史》一百二十卷手稿无偿捐赠给无锡市档案馆入藏[11][5]

Remove ads

内容

钱氏《南明史》凡十四册、共一百二十卷,体例完整,所列传主近两万人,同时附传极多,堪称宏富[1]。全书引用明人撰述850种、清人撰述509种、方志1871种,共引用资料3230余种[15]。卷一至五为本纪,分纪明安宗明绍宗明昭宗监国鲁王;卷六至十四为志,分为历、礼、选举、食货、兵、艺文六志;卷十五至二十四为表,分为诸王、诸臣封爵、宰辅、七卿四表;卷二十五至一百二十为列传:卷二十五至二十八为后妃、诸王列传,卷二十九至九十为南明主要人物传记,卷九十一至九十三为儒林传,卷九十四至一百为文苑传,卷一百一至一百七为忠义传,卷一百八为孝友传,卷一百九至一百一十二为隐逸传,卷一百一十三至一百一十五为列女传,卷一百一十六为宦官传,卷一百一十七为奸臣传,卷一百一十八至一百二十为畔臣传;最后为引用书目[3]。而由于朱希祖、柳亚子等南明史家编纂南明史之计划以战乱、迁徙等先后流产,钱氏《南明史》遂成唯一以“本纪、志、表、列传”完整纪传体例著成的南明史书[1][6]

钱海岳认为作史之要,首重体例,亦沿用传统纪传体例编著《南明史》。其作史原则与作者早年所著《重修清史商榷》提出的六条建议基本相同,共分为网罗放失、先成表志、辨别是非、破除忌讳、讲求义法、润色词笔六点[1]:7-10。除此六点外,作者亦沿承中国传统史观、体现“春秋大义”的民族思想[1]:10,以“一本天王正统”、“辨名正位,扶统立极”、“严华夷,辨正闰,别名分,植纲常”为标准。作者以1944年12月22日即“崇祯甲申后三百年日长至”作为其百卷本《南明史》完成的日期,又反映其对于明朝的认同[3]。其“春秋大义”亦体现在其人物收录标准上,如提出撰写《列女传》是为“所以愧男子之二其行者也”,撰写《奸臣传》、《畔臣传》是为“大书特书,庶几存千秋之铁案,不使逃斧钺之诛焉”等等[1],又提倡“封疆之臣,与地存亡;郡县之吏,与城存亡;谋人之国,国亡则死;谋人治军,军败则死,此人臣之通义也”[3]。其亦注重对小人物的记载,南明史中起义军名字、出身,凡能发掘者均一一列出;无论贩夫走卒或菜农厨师,凡有义举、参加抵抗者,皆有收录[4]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其修订史稿又受到人民史观的影响,曾提出所纪农民革命运动观点立场及措辞理论,抄清时应详加修正[5]

Remove ads

体例

本纪

更多信息 卷册, 目录 ...

更多信息 卷册, 目录 ...

更多信息 卷册, 目录 ...

列传

列传第1-10

更多信息 卷册, 目录 ...
Remove ads

列传第11-20

更多信息 卷册, 目录 ...
Remove ads

列传第21-30

更多信息 卷册, 目录 ...
Remove ads

列传第31-40

更多信息 卷册, 目录 ...
Remove ads

列传第41-50

更多信息 卷册, 目录 ...

列传第51-60

更多信息 卷册, 目录 ...

列传第61-70

更多信息 卷册, 目录 ...

列传第71-80

更多信息 卷册, 目录 ...

列传第81-90

更多信息 卷册, 目录 ...

列传第91-96

更多信息 卷册, 目录 ...

评价

正面评价

顾颉刚曾说:钱海岳写《南明史稿》真不容易,下了几十年的死功夫,没有助手,完全靠自己的力量一点一点搞起来的。[15]其又曾在日记中称赞《南明史》书稿:共三十二册,三千三百八十四页,每页五百字,合计1,692,000字,加以整理,真一大工程也![11]

谢国桢在其所著《增订晚明史籍考》中称赞钱海岳占哔之勤,蓄材之广治学之勤,老而弥笃,修订史稿,用力不辍[1];又评价《南明史》特点云:明室南迁,戎马仓皇,民族抗斗,史有足征;而典章制度、经济基础则难以搜检,著者能于纪传之外,撰为志表,用意可谓至善。[11][16]:400

南炳文肯定《南明史》之史学价值,也指出此书仍有考订与斟酌之空间[3]

研究《南明史》的学者王浩淼、王艳等认为,《南明史》是研究南明历史的权威性著作,整理效果最佳,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史料价值[2][17]

负面评价

谢国桢认为钱氏仍然沿用中国传统正史范式有待商榷:“且以今日而仍用纪传体裁,亦有商榷之处。”[16]:400卜永坚也认为,《南明史》是延续二十四史传统的产物,其采用纪传体裁,未透过注脚标明所述史实来源,参考书目多不云作者与版本(如抄本或刻本),而又以儒家的君臣正统政治秩序观念撰写史书,是中国历代王朝官方史学的“科学范式”,在近现代史学界向西方转移的学术范式之下,其地位略显尴尬[3]

王浩淼、王艳等认为,明季历史本身错综复杂,钱氏《南明史》所釆文献资料太多,“所采数据靡杂,未能独具别裁,取舍间有未当”,有些记事略显简单,有些又过于繁琐;传记部分略有混乱,在记三朝主要人物时不分忠奸,而后面人物传记又有忠义、佞幸之分;参考文献庞杂,前后文所记人物官职、爵位、史实偶有错讹及混乱者[2][17]

参见

注释

参考文献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