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犊子部

部派佛教分支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犢子部
Remove ads

犊子部[1]梵语Vātsīputrīya印度俗语:Vātsīputraka[2]巴利语Vacchīputtaka[3][4]),亦称可住子部、跋次子部、跋私弗多罗可住子部、可住子弟子部、婆雌子部,音译为跋私弗底梨与部、跋私弗多罗部、婆蹉妒路部、婆蹉富罗部、婆麤富罗部、婆蹉富多罗部、跋私弗部、婆蹉部[5]部派佛教的部派之一,自先上座部分支,《大毘婆沙论》称《发智论》评破了犊子部的根本宗义[6][7],故此部起源比说一切有部更早,它同大众部分别说部说一切有部一起并列为早期四大部派[8]

Thumb
上座部佛教

典籍
佛教大纲英语Outline of Buddhism 佛教主题
Thumb
初期佛教

最初僧伽
 大众部
 ├ 一说部
 ├ 说出世部
 ├ 灰山住部
 ├ 多闻部
 ├ 说假部
 └ 制多部
 上座部
 ├ 雪山部
 ├ 说一切有部
  ├ 说转部
  └ 经量部
 ├ 可住子部
  └ 正量部
 └ 分别说部
  ├ 化地部
  ├ 法藏部
  ├ 饮光部
  └ 赤铜鍱部

佛教大纲英语Outline of Buddhism 佛教主题
Remove ads

历史

犊子部主流支派正量部称犊子部是在佛灭满二百年时,犊子长老举行第三次结集所确立的。据正量部文献,该长老名犊子Vātsīputra,出土铭文记为Vāchiputa[2]

西藏翻译的清辨《异部精释》,所举部派分化的不同传说中第三说为正量部[9]的传说:“世尊般涅槃后,一百三十七年,经难陀王而至摩诃钵土摩王时,于华氏城集诸圣众”。“僧伽诤论大起,长老龙及坚意等多闻者,宣扬根本五事。……由是分为二部”。“如是僧伽纷争,经六十三年,及犊子长老,集诸僧伽,息诸诤论,举行第三结集”。《布顿佛教史》转载了有关记载[10]

异部宗轮论》传说,在佛灭第三百年中(即佛灭满二百年后而未满三百年),从说一切有部分出犊子部[11],南传《岛史》称其从本上座部分出。

学说

早期宗义

犊子部根据地在跋蹉国Vatsa、Vaccha)都城拘舍弥地方,其早期宗义与说一切有部发智论》本身所确立的宗义大多相似,只有几个需要注意的不同之处[6]

大毘婆沙论》记载:

十八部时期宗义

在犊子部确立后百年内,因为对《发智论》中的一颂[20]的解释不同[21],又分出四个分支:

更多信息 偈颂, 《发智论》 ...

其中以正量部最为兴盛,它后来取代了原先犊子部的地位,自称为根本正量部。《依说论》(《三弥底部论》)是现存仅有的正面记述十八部时期犊子系宗义的论书,《三法度论》是犊子系释经之论书,经过了信仰大乘佛教者的诠释。

依说论》(《三弥底部论》)记载:佛说有三种,依说人,即依契经所说诸法施设人,契经说,人与色等五蕴,不一不异;度说人,即三世行度施设人;灭说人,即命终五蕴尽灭施设人[22]。对于依说人、度说人,命终时舍此生之五蕴无遗,受五蕴中间有,依五蕴中间有,可施设有,从此有度至彼有[23]

异部宗轮论》记载的犊子部宗义:

真谛译《部执异论》额外的记载了犊子部的一些其他宗义:

Remove ads

宗义诤论

提婆设摩识身论》自称性空论者,将犊子部等批判为补特伽罗论者之后,有关的大是大非诤论从未止息。

补特伽罗问题

一般被认为犊子部是补特伽罗论者的代表,如《大毘婆沙论》记载犊子部认为“补特伽罗自体实有”[17]。《异部宗轮论》三译本一致记载的犊子部宗义:补特伽罗非即蕴离蕴,是依蕴处界而施设的假名[25],此说与在《依说论》(《三弥底部论》)中的正面论述大致相同。《十八部论》和《异部宗轮论》记载的犊子部宗义:依补特伽罗,有法从前世转到后世,可说补特伽罗有移转[27],此说与其自述宗义不同;而真谛译《部执异论》记载:依,有法从前世转到后世,可说补特伽罗有移转[27],此说与之相近。

龙树大智度论》记载犊子部尊奉旧有的《舍利弗阿毘昙》[34],犊子部传承的此论又称为《犊子阿毘昙》,不同于现存分别说部传承的《舍利弗阿毘昙论[35]。《大智度论》记载其学说为:“是第五不可说法藏[36]中所摄”[37]补特伽罗不是五蕴有为法和无为法所摄,《三法度论》有关记载与此说大致相符。龙树中论》归结犊子部认为补特伽罗是一种实有的“不可说我”[38]

说转部立“胜义补特伽罗”,是五蕴所摄的微细难以施设之法[39]。学术界有人认为,此说可能受到了犊子部补特伽罗学说的影响。

Remove ads

刹那起灭问题

婆薮跋摩四谛论》与玄奘所译版本的《异部宗轮论》记载犊子部认为,诸行中,有暂住者,如部分色法,亦有刹那灭者,如心、心所法[26];不承认化地部[40]说一切有部[41]以及饮光部的“一切行皆刹那灭”学说。

分支

影响

犊子部被认为是佛教中少见的认为“有”的部派[42],因此常受到其他部派的批判,在大乘佛教智𫖮等人更指称他们为附佛外道[43]

学术研究

印顺法师称,《大毘婆沙论》将犊子部的“涅槃有三种”主张[44],归为分别论者而加以批判[45]

注释

相关条目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