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台中市行政区划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台中市行政区划系描述与今中华民国台中市相关之行政区划沿革,及现今台中市之行政区划范围。
目前台中市划分为29区(含1原住民区)[1],系由原台中市的8区,以及台中县的3县辖市、5镇、13乡改制而来,在29区之下共计有625里12,522邻[注 1][2]。台中市面积最大和最小的三级行政区分别是和平区与中区,两区面积分别为1,037.8192平方公里与0.8803平方公里[3];人口最多和最少的三级行政区分别是北屯区与和平区,2024年底两区人口分别为310,965人与10,656人[2];人口密度最高与最低的三级行政区分别是北区与和平区,2024年底两区人口密度分别为每平方公里20,694人与每平方公里10人[4];下辖里数最多与最少的三级行政区分别为北屯区与中区、和平区,北屯区辖有42里,而中区与和平区则仅辖有8里[5]。
历史
早期为道卡斯族、巴布拉族、巴则海族、洪雅族等台湾平埔族部落定居于此。17世纪,巴布拉族与猫雾捒族、巴则海族、洪雅族、道卡斯族已成立大肚王国[6][7]。郑经继位之后,隶属天兴州。清康熙22年(1683年),施琅攻下台湾,次年设台湾府,将天兴州改为诸罗县(今嘉义县至基隆市)。雍正元年间,设立彰化县(今云林至台中)。1887年,台湾建省之后改为台湾府(今云林县至苗栗县)。
日治时期,1895年8月改为台湾民政支部。1896年台中县设立(今之云林县、彰化县、台中市)。1901年改县为台中厅。迨1920年,改为台中州;下设台中、彰化两市及大屯、丰原、东势、大甲、彰化、员林、北斗、南投、新高、能高、竹山等十一郡五十七街庄。州设州厅,郡市设郡市役所,街庄设街庄役场,分层办理地方事务。
- 台中市
1945年战后,中华民国接收台湾;12月6日,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颁布〈台湾省省辖市组织暂行规程〉,明定台中市为省辖市[8]:309。1946年1月21日,台中市原有的大正区等10区整并为东区、西区、南区、北区及中区等5区[8]:311。1947年2月5日,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核定将原属台中县的北屯乡、西屯乡及南屯乡划入台中市[8]:318[9]:20。
- 台中县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中华民国接收台湾,原日治时期之台中州改为“台中县”,县治设于员林镇;原辖下台中、彰化两市,独立成为省辖市,隔年完成大屯等十一郡改设区署(11区),街庄改设乡镇(60个)。1947年再将南屯、西屯、北屯三乡,划入台中市。1949年3月,东势区和平乡、玉山区信义乡及仁爱乡合并增设中峰区[10]:9。1950年9月,台湾省政府公布台湾省各县市行政区域调整方案;10月21日,台中县保留中峰区和平乡与丰原区、大甲区、东势区、大屯区等地,将其余6区与中峰区信义乡、仁爱乡划出彰化县与南投县两县,台中县治改设于丰原镇,并撤销区署,全县辖有6镇15乡,共计21个乡镇[10]:10。1955年,台中县内埔乡因与屏东县内埔乡同名,改称为后里乡[11]:115[12]:60。1973年,因应梨山地区的开发,遂设置梨山建设管理局,并将台中县和平乡梨山村与平等村划归该局接管[10]:11。1976年3月1日,丰原镇改制为丰原市[13]:74[12]:60。1980年12月,梨山建设管理局改制为“台湾省政府交通处梨山风景特定区管理所”,梨山村与平等村再归为台中县之辖区[10]:11。1993年11月1日,大里乡改制为大里市[14]:38[12]:60。1996年8月1日,太平乡改制为太平市[15]:387[12]:60。
Remove ads
各区简介
台中市共计29个市辖区,各区简介如下(按照邮递区号排列):
中区,位于台中市中心,系由于其在1946年2月台中市划分区域时被东、西、南、北四区环绕而得名[16]:299,面积0.8803平方公里,是台中市面积最小的行政区[16]:9,也是全台湾面积最小且唯一未满1平方公里的乡镇市区[17]。
在1990年代以后,随着台中市经济发展重心西移,且中区道路狭窄、缺乏停车场地等因素,致使中区市况衰退严重。但由于中区是台铁台中车站所在地,加上数条公车路线皆于该区设站,台12线(中区境内路段原称为“中正路”,今台湾大道一段)东端起点也位于该区,故仍为台中市的交通要冲,以及中部地区东西向干道起点。2010年代后,随着数家民间企业与组织以观光旅游带动复兴中区,使其商业活动近年再次逐渐活络。
东区,位于台中市中心,系由于1946年2月台中市划分区域时,其位于台中市的东隅而得名[16]:300。东区早期受到铁路及河川的阻隔,发展受限,只有位于台中车站东南方的复兴路一带为商业与补习班集中处。在县市合并的前后,随着中央与地方政府陆续在东区进行铁路高架化、台中大车站计划、干城重划区及台中糖厂都更等各项计划,使得东区前景有改变的契机,境内的大鲁阁新时代购物中心及秀泰生活台中站前店为台中市著名的购物中心。
南区,位于台中市中心,系由于1946年2月台中市划分区域时,其位于台中市的南端而得名[16]:302。清领时期台湾建省时,曾将省治中心设在现今南区内的桥仔头,唯后来省城兴筑未完成,即因省会迁至台北而未能实现[18][16]:176[8]:51、53。此区设有中兴大学与中山医大,重要的政府机关台湾高等法院台中分院 、台中高等行政法院、文化部文化资产局、国立公共资讯图书馆亦设立于此区,型塑出文风鼎盛的生活圈。
西区,位于台中市中心,系由于1946年2月台中市划分区域时,其位于台中市的西隅而得名[16]:301。西区为台中州厅以及台中市政府部分局处之所在地,区内经国绿园道连结著国立自然科学博物馆、金典绿园道、勤美诚品绿园道、国立台湾美术馆、台中市大墩文化中心、忠信市场与审计新村文创聚落到美术园道,使这一大片绿带与周边成为台中市区主要的文化创意与餐厅聚落区域。区内的大专院校有专门培养小学师资的中教大。
北区,位于台中市中心,系由于1946年2月台中市划分区域时,其位于台中市的北端而得名[16]:302,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达2.1万人[4],是中台湾地区人口密度最高的乡镇市区[17]。区内拥有台体大、中国医大、中科大等3所大专院校及台中一中等4所高中,文教机构相当密集,并有天津路服饰商圈、北平路美食街及邻近一中与中科大的一中商圈等著名的商圈市集,商业发展十分兴盛。境内的台中公园是台中市历史最悠久的公园,也是台中市著名的观光景点,另外中兴堂及中山堂等重要演艺厅,著名的大型百货公司中友百货,台中孔庙及台中忠烈祠等文化设施,以及文英馆、台中放送局等文化资产皆位于北区内[19]。
北屯区,旧称“三十张犁”[20]:86,后称“北屯”,因其位于“大墩之北”而得名[16]:302,位于台中市中央偏东北方,县市合并前为原台中市面积最大的行政区[16]:9,区内人口约29万多人[2],是中台湾地区的人口第一大乡镇市区[4],境内地形错综,生活型态多元化,兼具都市风貌与乡村气息,原台中市海拔最高点(头嵙山859m)亦于此区。此处为大坑风景区、台中洲际棒球场的所在地,境内有诸如文心路、中清路、崇德路、北屯路、东山路等多条主要干道行经,亦是台中市区通往台中国际机场与新社谷关的门户。
西屯区,旧称“西大墩”,因其位于“大墩之西”而得名[16]:303,位于台中市中央偏西北方,是原台中市面积第二大的行政区,也是台中市辖区中最早开发的地区之一。著名的七期重划区,逢甲国际观光商圈,台中国家歌剧院即位于该区内,台湾大道市政大楼与台中议政大楼组成的市政特区亦在此区,为政商混合的新市政中心。人口约22.8万人,新光三越台中中港店、台中大远百、老虎城购物中心即位于该区内。境内有逢甲大学,东海大学以及东海夜市也涉及此区。
南屯区,旧称“犁头店”,后称“南屯”,因其位于“大墩之南”而得名[16]:304,位于台中市中央偏西南方,原属农业区,为现台中市辖区中最早开发的地区之一,1990年代后期新兴发展的中心商业区-七期重划区亦包含此区一部分,好市多台中店、IKEA台中店与台中秀泰广场文心店即位于该区内。而中央机关的行政院中部联合服务中心设于此区黎明新村内(前身为台湾省政府黎明办公区),以及法务部矫正署所辖台湾台中监狱、台湾台中女子监狱、台湾台中看守所及台湾台中戒治所均设于此区之大肚台地上。
太平区,旧称“鸟榕头”[15]:174,日治时期曾改称“大平”[15]:253,位于台中市东南部,是台中市面积第二大区(仅次于和平区),而人口数则为台中市第四大区,约有19万多人[2]。二战后初期为“太平乡”,1996年因人口突破15万人而改制为“太平市”,2010年配合台中县市合并再改制为“太平区”。境内地形呈东高西低,西部属于台中盆地的一部分,东部则为丘陵地区[15]:57。早期属农业乡镇,有稻米、樟脑、蔗糖、烟草等农作物[15]:551,1970年代以后随着境内各项城市规划的推动及工业区的设立,工商业发展迅速[15]:617、634,而东部丘陵地区则仍以农业为主,使得太平区整体产业转为农工商并重的型态[15]:543,2010年代后更因台74线快速公路的完工与新光重划区的完成,人口持续大幅增加[21]。农业特产有枇杷、龙眼、荔枝、竹笋、香蕉等,并自2003年起于每年3月至4月举办太平枇杷节[22],境内有大里工业区(横跨太平、大里两区)、太平工业区及由市府规划中的太平产业园区等工业园区[23],以及国立勤益科技大学、台中市屯区艺文中心等文教机构。
大里区,旧称“大里杙”[14]:32,位于台中市东南部,北边与台中市区仅一溪之隔,区内人口约有21万多人,是台中市人口第三大行政区[2],县市合并前为原台中县人口最多、人口密度最高的行政区[24]:762。清领时期曾因河道运输交通便捷,属于台湾六大街庄,日治时期则因河流泥沙淤积及东大墩(今中区)的兴起,退为农村聚落,并有米、糖、烟草等重要输出品,二战后则因邻近台中市区,公路运输交通方便等因素,都市化快速,使其成为台中彰化都会区的重要卫星城市[14]:38。在农业上,大里区有龙眼、荔枝、水蕹菜、芋仔冰等特产[25]:28-29,工业方面有大里工业区、仁化工业区及台中软件园区等大型的工业园区[25]:6、9,大里杙福兴宫、内新新兴宫、仁化振坤宫等三座妈祖庙为其信仰中心[26]:1069。
雾峰区,旧称“阿罩雾”[27]:394,前身“雾峰乡”,位于台中市最南端,地处台中盆地与雾峰丘陵之间的过渡带,南侧与北边有乌溪及草湖溪等溪流,与彰化县、南投县等县份相邻[27]:242。因有多条公路交会,属于中彰投地区之间的交通要道[27]:243。二战后初期配合台湾省政府迁至南投市中兴新村,该区成为省府部分办公厅的驻地,其中台湾省议会(今台湾省咨议会)即位于其境内[27]:133,在1990年代末期曾经精省与921大地震等因素重创该区经济发展[27]:1301,2000年代以后随着亚洲大学及亚洲现代美术馆的成立、光复国中旧址转型为九二一地震教育园区、光复新村的转型、雾峰林宅的修复,逐渐带动当地旅游与商业活动[27]:1299。境内西部平原地区为工商业较发达的区域,且以中正路为其乡街发展的核心[27]:390-391,东部山区则以农业为主,并主要生产龙眼、凤梨、甜桃等水果[27]:392。
乌日区,旧称“湖日”[28]:23,前身“乌日乡”,位于台中市西南部,台中盆地西南侧出口,北倚大肚山,南邻八卦山,介于台中市区及彰化市之间[29]:7。境内有大里溪、筏子溪、猫罗溪及大肚溪流经,在清领时期曾是重要津渡[29]:130,日治时期配合日本政府修筑铁路,取代原本的水运,设有乌日、成功、王田等铁路车站[29]:135、137,二战后则有国道一号、国道三号、台74线、台湾高铁及台中捷运等交通设施[29]:133,境内并设置数个公路交流道、铁路车站,交通相当便捷,是高铁台中站所在地[29]:152。境内的乌日啤酒厂为台湾重要的酒厂之一,并盛产闻名国际的台湾啤酒[30]:195,西北部的成功岭则为台湾重要的军事基地[30]:197。
丰原区,旧称“葫芦墩”[13]:71,日治时期改称“丰原”[31]:71,位于台中市北部,为原台中县县治所在地[13]:73。清光绪年间巡抚刘铭传来台时,由于当地富庶风景佳丽,故有“富春乡”、“小苏州”之称呼[13]:71。由于日治时期日本人在台大量开发林业,使其成为台湾三大木材集散地之一,二战后因当地为台中县县治,且境内交通运输便利,工商业相当发达,是台中市山线地区的发展中心[13]:399、407[31]:74。县市合并后,台中市政府部分局处单位也设在区内的阳明大楼办公,境内拥有台中市葫芦墩文化中心等多座文教机构设施[13]:251-252,以及中央政府机构国家教育研究院(台中院区)。糕饼业为丰原区的特色产业[31]:75,主祀天上圣母的丰原慈济宫为其信仰中心[13]:446,邻近的庙东夜市是当地著名的小吃景点[32]。
后里区,二战后原称“内埔乡”,源自街区名“内埔”,因与屏东县内埔乡同名,1955年改名为“后里乡”[11]:115,位于台中市最北端,介于大甲溪与大安溪之间,东西两侧并由埤头山与月眉山环绕[11]:45,境内地势平坦,为后里台地的主要部分[11]:47。曾于1935年受到墩仔脚大地震的影响,造成后里区极大的灾害[11]:451。早期境内大部分的土地原为台糖所有,并主要种植甘蔗,其中著名的月眉糖厂即位于该区[11]:312,直至1990年代末期停止种植甘蔗后,后里农场及七星农场的糖厂农地作为中部科学园区三期计划的用地,使其工业逐渐转为科技产业发展[31]:277[33]:395。后里区农作物以花卉、高接梨、酿酒葡萄、马铃薯、芋、稻米为主,由于盛产多种花卉,故有台中市“花卉之乡”的美称[34],此外后里区亦以制造萨克斯风闻名[35]。市政府曾分别在2018年、2020年于后里区举办台中世界花卉博览会、台湾灯会,该区并为此两活动之主要场地,丽宝乐园为后里区的著名景点。
石冈区,旧称“石岗仔”[36]:61、“石缸仔”[37]:110,前身“石冈乡”,位于台中市东北部,介于大甲溪与新社河阶群间的大甲溪中游通谷地带[36]:17。清领时期曾为东势、新社、八仙山等地的货物集散地,日治时期仍保有其转运站的地位,二战后配合大雪山砍伐木材的运送,台铁因此由丰原增设一条经过石冈的铁路支线通往东势,而公路则以台3线为主要交通孔道,使其成为丰原与东势之间的要道,是通往中部横贯公路的必经之地,而在林木事业没落以后,铁道改设为东丰自行车绿廊[37]:5-6。石冈区为一典型的农业乡镇[37]:316,在农业上主要生产柑橘、寄接梨、葡萄、桃子、柿子等水果,并以柑橘产量为大宗[38]。境内的石冈水坝为台中市重要的水厂,情人木桥、土牛客家文化馆、东丰自行车绿廊为主要的观光景点[39]。
东势区,旧称“东势角”,前身“东势镇”,位于台中市中部偏东。气候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温约摄氏22度,邻近山区故雨量较多。居民多为客家人,所说客语以大埔腔为主。重要特产有高接梨、桶柑、巨峰葡萄、甜柿等。
和平区,前身“和平乡”,位于台中市东部,雪山山脉南侧,境内有大甲溪贯穿,是台中市面积最大、人口最少、人口密度最低的行政区[40]:7-8[2],也是全台湾面积最大的市辖区[17],台中市唯一的原住民区。西半部气候属温带、东部为副寒带,气温呈现西高东低的情况。特产有椪柑、高接梨、甜柿;和平区东部则盛产苹果、梨、水蜜桃、高山茶叶、高冷疏菜、蜂蜜等,为台湾高冷疏菜的主要提供地。其中武陵地区是台湾樱花钩吻鲑的故乡。
新社区,旧称“新番社”、“新社仔”,因早期原居于朴仔篱社(今丰原区朴子里)的巴宰族原住民东迁至该地而得名,前身“新社乡”,位于台中市中部偏东,台中盆地之外围台地平顶,境内有新社河阶群。气候属亚热带气候,由于群山环绕,多地形雨。特产有椪柑、葡萄、杨桃、高接梨、枇杷、香菇、盆景种植等。农委会种苗改良繁殖场位于此区,其近年于第二苗圃举办新社花海吸引不少游客。另中兴岭亦位于此。
潭子区,旧称“潭仔墘”,前身“潭子乡”,位于台中市中部,台中盆地北部的东缘[41]:34,南方与北侧分别紧邻台中市区与丰原区,全区人口约有10.9万人[2],县市合并前曾为台中县人口第一大乡[42]:25-26。因有纵贯铁路及台3线等铁公路穿越,交通发达且地理位置优越,使其产业型态转为以工商业为主,农业为辅[41]:288。县市合并后随着潭子行政园区的开发启用,其区政中心及台中市政府部分局处单位亦迁至该园区内[43]。潭子区在农业方面有笔柿、荔枝、绿竹笋、椪柑、海芋、马铃薯等特产,工业方面则有前身为“台中加工出口区”的台中潭子科技产业园区,以及市府于该区内另外规划开发的潭子聚兴产业园区[44]。
大雅区,旧称“坝仔”[45]:11,后称“埧雅”,前身“大雅乡”[45]:25,位于台中市西北部,地处台中盆地北部,大肚台地东麓,地势西高东低[45]:12。在农业上主要生产稻米、小麦、薏仁,并以小麦闻名全台,故有“台湾小麦之乡”之美誉[46]。2000年代以后由于中部科学园区的设立[33]:395,使其经济发展迅速,成为台中市的卫星市镇之一及捷运系统重要区域的路线。
神冈区,旧称“成岗庄”,后称“神岗庄”、“新广庄”[47]:16-17,前身“神冈乡”,位于台中市西北部,介于清水区与丰原区之间,区内西侧土地为台中国际机场的一部分。原为农业乡镇,日治时期时曾是葫芦墩米的主要产地[47]:4。1970年代以后随着各项都市计划的推动,以及国道高速公路的设置,使其工业发展相当兴盛,原台中县政府也在2005年于该区设置丰洲科技工业园区,交通方面有国道一号及国道四号贯穿其境,并设置二个交流道及一个系统交流道,对外交通相当便利[47]:33-35。境内的神冈浮圳是清领时期兴筑的水利设施,也是神冈区唯一被列为文化资产的文化景观,社口林宅、筱云山庄等市定古迹亦为神冈区的重要景点。
大肚区,旧称“大肚社”,前身“大肚乡”[48],位于台中市西南角[49]:9,地处大肚台地西南末端[49]:113,西南方以大肚溪与彰化县相隔[49]:10。大肚区气候属亚热带,因有地形雨导致降雨量较多。境内的磺溪书院及追分车站为著名的观光景点。
沙鹿区,旧称“沙辘”,前身“沙鹿镇”,位于台中市西部,海岸平原的中心位置,介于台中市区及台中港之间,并邻近台中工业区及中部科学园区。气候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地形平坦少屏障,季风强、雨量少。重要特产为甘薯、猪肉副食产品。
龙井区,旧称“茄投庄”,后称“龙井”,得名自龙目井,前身“龙井乡”,位于台中市西南部[50]:14-15。境内东部地区由于邻近台中市区、东海大学、台中工业区及中部科学园区,商业发展相当兴盛,为著名商圈东海别墅夜市的所在地[50]:124-125;西部地区则因台中港特定区、台中港关连工业区、西滨快速公路的规划与设立,交通便利且工业发达,其中全国规模最大的火力发电厂台中发电厂即位于当地[50]:125-126。龙井林宅为主要的观光景点,并为市定古迹[51]。
梧栖区,旧称“五汊港”,前身“梧栖镇”,位于台中市西部,为原台中县部分面积最小的行政区[40]:7-8,台湾中部沿海四大城镇之一,是台中港的所在地。气候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地形平坦少屏障,季风强、雨量少,沿港区交界植有大面积防风林。
清水区,旧称“牛骂头”[52]:110,前身“清水镇”[52]:160,位于台中市西部,地处大甲溪下游南岸的清水隆起海岸平原,其位于大甲溪出海口并西邻台湾海峡,而有丰富的湿地自然景观,境内的高美湿地为其著名的自然观光景点,同时因台中港及梧栖渔港的设立,使其拥有港口机能以及农渔业共同发展的特殊人文[52]:22、23。2000年代以后则因台中市港区艺术中心及国道三号清水服务区的设立,带动当地观光业的发展[52]:196-197。在农业上主要生产稻米,农特产则有韭黄、白萝卜,并以韭黄闻名全台[53],主祀观世音菩萨的清水紫云岩,为清水区具代表性的民间信仰庙宇[54]:587。
大甲区,旧称“大甲社”,前身“大甲镇”,位于台中市西北角。气候为副热带季风气候,年均温约摄氏24度。镇澜宫、奶油酥饼、芋头、奶油酥饼及帽席等等为特色,其中镇澜宫每年农历三月的妈祖绕境活动最为盛名。此区为台湾第一个完全进入数字电视时代的乡镇市区。
外埔区,前身“外埔乡”,位于台中市西北部,介于大甲溪与大安溪之间。原为道卡斯族大甲东社社域,因其早期灌溉不便,为一荒埔平地,并与东方的内埔(今后里区)相对应,故名“外埔”。气候属亚热带,特产有巨峰葡萄、马铃薯、百合、稻米等。
大安区,古称“海翁窟港”,清领时期旧称“螺丝港”、“大安港”,前身“大安乡”,位于台中市西北隅,介于大甲溪与大安溪之间。气候属亚热带,气温偏高,夏季湿热,冬季干冷多风。重要农特产有稻米、芋头、青葱、猪肉、酒等安农五宝,境内的大安滨海乐园为其著名的观光景点,另有龟壳生态公园、大安水蓑衣生态教育园区等生态景点。
列表
台中市共辖29区,以下资料时间为2024年底,台中市人口分布与结构可参见台中市人口,最新人口统计可参见台中市政府民政局网站统计[2]。
- 人口消长计算方式为2024年底人口减去2023年底人口,负值以红字表示,正值以蓝字表示,没有增长以绿字表示
- 各区人口密度以4舍5入至小数点前1位计之
地图
台中市行政区划 |
![]() |
图集
参见
注释
参考资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